孫鳳剛
(衡水市植物保護檢疫站 河北 衡水 053000)
玉米螟在玉米上的發生情況及防治方法
孫鳳剛
(衡水市植物保護檢疫站 河北 衡水 053000)
玉米螟是具有巨大危害潛力的世界性害蟲,也是我國玉米生產的第一大害蟲。因其發生范圍大,面積廣,危害重,往往會造成嚴重的產量和質量上的損失,嚴重時可造成玉米減產15%~30%。玉米螟食性雜,可為害玉米、高粱、谷子、棉花等20多種作物。在寄主的種類上,玉米螟明顯地偏向取食玉米。現將玉米螟的發生防治情況總結如下:
玉米螟俗名鉆心蟲,成蟲體長12~15 mm,翅展20~34 mm。雄蛾前翅黃褐色,有兩條褐色波狀橫線,兩線之間有兩個暗斑,近外緣有一褐色橫帶,后翅灰褐色;雌蛾形態與雄蛾相似,色較淺,前翅淡黃褐色,暗斑較橫線色深,后翅淡黃褐色,線紋模糊或消失。卵粒扁橢圓形,數粒至數十粒組成卵塊,呈魚鱗狀排列,初為乳白色,漸變為黃白色,孵化前卵的一部分為黑褐色(為幼蟲頭部,稱黑頭期)。
玉米螟在衡水市1年發生3代,以老熟幼蟲在玉米、高粱等寄主植物的秸稈、根茬及玉米穗軸里越冬。來年5月份化蛹、羽化出蛾,成蟲有趨光性和較強性誘反應,白天隱藏在茂密的麥子和豆地或雜草叢中,夜間飛到玉米、高粱、谷子、棉花田間產卵,卵產于葉背面,以中脈附近較多,每頭雌蛾可產卵10~ 20塊,共300~600粒,卵期3~5 d。一般越冬代成蟲產卵量為350粒左右,第一、二代成蟲產卵量為600粒左右,造成夏玉米穗期第3代螟蟲大量發生,產生嚴重危害。幼蟲可擴散危害7~13株,有趨糖、趨觸、趨濕和趨光等特性。初孵幼蟲多潛伏在葉腋處,或集中到雌穗頂端花絲基部活動。在衡水市玉米心葉期發生第2代,抽穗期發生第3代。
3.1 消滅越冬蟲源。一般掌握在每年的4月底前后,即越冬幼蟲化蛹羽化前,將玉米、高粱、谷子、棉花等的秸稈、根茬和玉米穗軸采取鍘、軋、漚、燒、封等措施處理可有效減少蟲源基數。
3.2 在成蟲發生期,設置誘殺燈和性誘劑誘殺成蟲,減輕下代玉米螟為害。
3.3 生物防治。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在進入玉米螟產卵高峰期后,按每畝掛8~10個蜂卡,約10 000頭赤眼蜂的釋放量放蜂。放蜂時將蜂卡均勻掛放在玉米中部葉片下或靠近穗軸的葉下。第1次放蜂后間隔4~5 d后再次放蜂,每個玉米螟世代需要放蜂2~3次。掛卡時間盡量選擇在黃昏前,以免溫度過高影響赤眼蜂的田間生活力,降低治蟲效果。
3.4 化學防治。在玉米大喇叭口期用甲基異柳磷顆粒劑或辛硫磷顆粒劑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