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苗苗
(湖北商貿學院,湖北武漢 430079)
茶品結合思政教育初探
胡苗苗
(湖北商貿學院,湖北武漢 430079)
茶文化背景下的高校思政教育是教育研究領域的新視野,是中國特色茶文化教育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研究的背景看,加強茶品結合思政教育的研究是社會轉型的必然選擇和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從自身來看,它又是促進思政教育科學化、體系化、效能化的客觀需要。本文結合茶文化對當前高校思政教育思路進行分析。
茶文化;茶品;大學生;思政教育
高校茶品結合思政教育“茶文化”的特性依主客體而變,對于受教者來說,“茶文化”是無意識的接受,但對于教育者來說,“茶文化”是有意識的表達,是有計劃、有組織、有規律的教育開展。因此,各高校的茶品思想工作者必須始終堅持“有意識”的教育手段。但是,受傳統思維影響,茶品結合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工作存在很多局限性,對于茶品結合方式,理論價值觀教育的目標和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出現了許多偏差。
1.1 理論認同不足
茶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論中的應用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理論界和科學界對茶文化的研究還沒有達成共識,因而受到質疑。首先,對于茶品結合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缺乏一個共同的認知定義,每一個堅持自己的觀點。無論是從環境、資源、方法或從茶文化角度來看,兩者只在自己的研究領域,很難形成有效的交叉,所以很難產生“相互促進”的效果。其次,思政教育的定性歸屬存在爭議。從目前的研究成果來看,結合定性研究的茶葉屬于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集中在“比較研究”和“方法創新”。所謂“比較研究”,就是指茶文化與思政教育相互穿插,在顯性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一種文化道德理念。所謂“方法創新”是指把茶文化視為一種思政教育方法,教育方法在某種程度上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受教育者。再者就是缺乏定性和定量的實證研究。當然,也有一些學者在思政教育評價引入了定量方法,站在實踐的角度對茶文化與思政教育內容相結合的定性評價方法,此外,還有從茶的種類、指標和方法,進行定量分析,這種結合茶文化對思想政治教育展開深入研究是具有開創性意義的。
研究者認為,除從事理論研究的學者外,教育者對于教育理論的科學性認同態度也值得深入考究。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有意識”教育的主體實施者,其對于茶品結合思政教育理論的認同程度直接制約著整個教育過程的順利開展。教育者對于茶品結合思政教育所承載的教育思想、價值理念等科學認同度越高,對思想政治教育問題的解釋力度越強,就越能夠引起教育主客體的共鳴。然而,由于茶品結合思政教育的潛移默化、滲透感染過程具有長期性的特征,其結果是教育效果無法立竿見影,教育者的正常心理收益預期也很難達到。加之茶品結合思政教育自身的理論研究局限,多數教育者對于茶品結合思政教育理論缺乏重視與認同。在教育的過程中,教育者們也極少注重個人魅力引導與茶品結合思政教育思維習慣的養成,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茶品結合思政教育的順利開展。
1.2 價值取向模糊
茶品結合思政教育的價值取向是指思政教育在高校開展過程中所應秉持的基本理念、價值準則及價值立場等。它確保了思政教育的基本方向,規定了思政教育的最終目標與歸屬,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順利進行起到了重要的方向引導作用。然而,在茶品結合思政教育在實際開展中卻出現了價值取向認知不清的問題,主要表現為:
首先,教育理念把握不準。一是系統教育理念缺乏。前蘇聯教育學家馬卡連柯認為,一個人的教育不是單個部分影響的結果,而是諸多部分要素總和綜合教育的結果。高校茶品結合思政教育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它不僅包括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環境)的有機發展,還包括受教育者的態度變化,這種變化也體現在家庭教育中課堂內外資源的轉化。然而,在實際的茶品結合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教育是很難使用有機元素,相反,強調網絡教室,學校,和其他元素的現象。二是顯性與隱性教育的結合。由于思想政治教育觀念根深蒂固,教育者意識不足,思想政治教育阻礙了隱性與顯性的有機結合。
其次,教育理念缺乏可持續更新。茶品結合思政教育的實現始終堅持以教育理念的可持續更新為前提,以適應時代需要和教育發展規律的教育理念為指導。在教育實踐中,許多高校都面臨著如何實現茶葉的主要對象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和諧互動,如何充分挖掘教育潛力,如何創造一個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環境條件和其他許多問題的認識。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問題的根源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保守、傳統和落后。因而,在新的教育形勢下確立科學的茶品結合思政教育理念顯得更加必要。此外,高校茶品結合思政教育理念只有適時、適地、適宜的持續更新,才能真正從根本上避免茶品結合思政教育困境,實現教育的全面、穩定、可持續發展。
最后,教育目標過分強調結果。從受教育個體的知識學習水平來看,茶文化與思政教育的目標是存在階段性差異的。它要求在以人為本、因材施教的前提下,制定不同層次的教育目標,對受教育者的年齡范圍、心理特點、認知水平、循序漸進、運行形式進行嚴格控制,而追求達到教學水平的終極目標。然而,在教育實踐的實施過程中,單方面地追求教學目標,而不懂得對教育內容進行創新,只能使教育始終保持著單調化、碎片化,充滿形而上學色彩,忽視了學生的自我學習的狀態,從而使教育變得無所適從。
2.1 茶品結合陶冶高校學生的道德情操
茶文化是我國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思想,是我們實現“中國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思想基礎。面對復雜多變的周邊環境,要引導高校學生用茶文化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去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以糾正高校學生在重大理論認識方面的意識模糊現象。引導和教育高校學生正確對待法律與道德的關系問題,使他們從內心深處認同傳統文化優越性,認識和了解理想實現的長期性、曲折性和艱巨性以及茶文化事業的強大生命力。
其次,要引導高校學生養成在實踐中自覺運用茶文化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和解決問題的習慣和思維模式。使高校學生在社會實踐的過程中,切身感受到茶文化給中國帶來的巨大變化,使其真正認識到茶文化的優越性,從而堅定其為實現“中國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思想認識和政治立場。
最后,要建立系統的茶文化理論宣傳的途徑和方式。要堅持與時俱進的宣傳策略,在實踐中、在變革中采取靈活多變的方式、方法,創造性的對高校學生展開理論宣傳教育,要將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結合、課堂教育與實踐教育相結合、主觀教育與客觀教育相結合、單維教育與多維教育相結合;要突出高校學生在宣傳工作中的主體地位,改變過去被動填鴨式的宣傳模式,以學生為服務對象,以學生為主體,將宣傳教育滲透到學校工作的各個環節中去;要加強輿論陣地的建設,特別是要搶占網絡輿論陣地。但是,切忌矯枉過正,要時刻銘記效益優先的原則,杜絕重形式、輕內容,重娛樂、輕政治,重趣味、輕教育的宣傳方式。
2.2 茶品結合引導高校學生堅定理想信念
首先,要將我們的理想信念教育過程和內容與高校大學生的自身發展和切身實際相同步。結合新時期高校大學生主體主義意識漸強,渴望成長成才的人格特點,新時期大學校園的理想信念教育必須適應高校學生對于個體發展的實際要求,針對新時期特殊的社會環境、特殊的時代背景和高校學生特殊的生理、心理特點所帶給高校學生的種種困難和疑問,要及時答疑解惑并幫助和引導高校大學生克服困難。與此同時,也要強化對高校大學生的挫折教育,引導高校大學生正確認識并對待成長成才路上的困難和挫折,讓高校大學生了解遠大理想實現過程中的長期性、曲折性和艱難性,培養高校大學生勝不驕,敗不餒的人格精神。
其次,要更多的關注高校大學生的個人理想和短期目標。理想是多方面、多層次的,以往高校在對大學生進行理想信念教育的過程中更多的是傾向于引導和培養高校大學生樹立茶文化遠大理想,樹立實現共產主義的長期目標,而高校大學生的個人理想和短期目標卻沒有引起高校的足夠重視。然而,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過程不僅僅是一個認識的過程,更是一個實踐的過程。我們在鼓勵高校大學生樹立茶文化遠大理想,為共產主義偉大目標奮斗的同時,也要引導高校大學生將個人理想和自身短期目標與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運相協調,化個力為合力,腳踏實地一步步推動“中國夢”的實現以及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最后,要幫助高校大學生提高自身對各種價值觀念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能力。當下,我們所處的社會環境紛繁復雜,各種價值觀念充斥于高校大學生的周圍,同時,高校大學生又處于特殊的生理心理時期,逆反心理較強,思想政治狀況反復性、多變性特點明顯。以往那種灌輸式的價值觀念教育模式,已然不適應當下的社會環境,反而會引起部分高校大學生的逆反、抵觸心理,難以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我們應當轉換教育主體,變高校大學生被動學習的教育客體,為主動學習的教育主體,以比較鑒別的教育模式,提高高校大學生鑒別能力,引導高校大學生用茶文化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去認識問題、解決問題。讓高校大學生在實踐中認清茶文化的優越性,從而樹立崇高的理想信念。
茶文化背景下,確切把握好大學生的思想、心理、行為特點,堅持以人為本,多樣化,生態和諧及素質教育的理念,提高教育者自身素質,更新教育觀念,發揮課堂教學優勢,注重思政教育陣地建設,加強大學生心理輔導和人格培育,完善思政教育內容,提高大學生法律意識,創新網絡教育方法,注重方法育人,優化校園文化環境,加強信息“海關”建設等等,努力提高他們的思想政治素質,對中國特色茶文化事業建設,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戰略意義。
[1]章宗森,王月華.茶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探析[J].新西部,2011 (8):52-54.
[2]曾 艷.增強高校思政教育實效性的思考[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 2009(3):116-117.
[3]王天華.大學生文化思政教育實效性研究[D].江西:江西師范大學,2013(11):285-286.
[4]李 揚.加強大學生網絡思政教育淺析[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 2012(6):76-77.
湖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基于玩具與游戲模型設計的課堂教學模式深究”(編號:2013B410)。
胡苗苗(1984-),女,湖北當陽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