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冠倫 王征
(1武漢大學物理與科學技術學院 湖北 武漢 430070;2濟南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 山東 濟南 250099)
“互聯網+”視域下的我國農村土地流轉和農業產業化問題管窺
王冠倫1王征2
(1武漢大學物理與科學技術學院 湖北 武漢 430070;2濟南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 山東 濟南 250099)
在我國現行土地產權制度背景下,土地細碎化使農業產業化發展受到很大制約,農產品市場上信息不對稱問題一直未能得到很好的解決。利用“互聯網+”的形式,電商平臺的信用提供以及政府的政策支持,一方面加速了土地流轉;另一方面通過外部信息內部化,利用互聯網實現產(生產者)消(消費者)對接,也改善了信息不對稱問題,保障了農產品的質量。
互聯網+農業產業化土地流轉信息不對稱私人訂制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的土地政策經歷了土地改革、社會主義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四次大的變革,其中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基本特點是“集體所有,分戶經營”,自此,我國土地的所有權與承包經營權實現分離。1984年中共中央1號文件提出土地承包期15年不變,93年又提出原定的承包期到期后延長30年不變,意味著現行土地承包關系將持續到2030年前后。在強調穩定承包關系前提之下,中共中央允許和鼓勵承包期內土地使用權可以在農民自愿基礎上依法、有償流轉,土地流轉具備了政策保障。2014年深化土地改革,承包權與經營權脫鉤,形成了“三權分置、經營權流轉”的格局。2015年1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深化農村改革綜合性實施方案》,落實深化土改的基本方向——落實集體所有權,穩定農戶承包權,放活土地經營權,進一步明晰了土地的“三權分置”。
雖然改革開放初期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有效解決了人民公社化制度下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不匹配的矛盾,調動了廣大農民生產經營的積極性,在解決溫飽問題方面功不可沒,但其畢竟是計劃經濟下的產物,而且屬于生產領域的變革,必然具有一定的歷史局限性。一方面,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意味著以家庭個體為單位對土地的承包,在此制度下,土地的配置基本遵循平均分配的原則,實質上屬于“均田制”,客觀上導致土地無法實現規?;洜I;另一方面,聯產承包制回避了產權問題,“農村土地歸農村集體所有”,集體的概念不容易界定清晰,土地的產權屬性比較模糊,為日后土地流轉中的私下流轉,農民與政府、企業之間的矛盾與糾紛等問題埋下隱患。
農業作為國民經濟中的基礎部門,本身就具有生產周期長、收效慢、自然風險大的特點。而農民處于整個農業產業鏈的底端,個體較為分散,處于弱勢地位,抵御風險的能力弱。農業生產的縱向鏈條——產前、產中、產后被截斷,農業的生產、加工、流通各環節相脫節決定了完全從事農業生產只能獲得低額的收入與利潤,同時農民與消費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易造成農產品產銷銜接不暢,加劇了農民收入的波動性,制約了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
1.現行土地制度對農業產業化進程的阻礙。我國農業發展中最關鍵的問題是農民收入問題,傳統農業生產方式的封閉性和保守性,以及生產要素和資源稟賦結構的原始性是我國目前農業勞動生產率低下,農民增收緩慢,農村發展滯后問題的根源。市場經濟深化使得落后的農業生產方式和快速發展的市場經濟之間的矛盾更加突出,生產的個體化和封閉性阻礙了農業生產與先進技術的融合。當前解決我國農業問題的主要途徑之一是實現農業產業化和現代化。農業產業化有兩種形式——縱向和橫向,縱向產業化通過引入“非市場安排”打破了農業產前、產中和產后各部門的分離,將純粹性的農民生產擴展到三個部門前后溝通形成的鏈條中,目前我國最典型的模式是“龍頭企業+基地+農戶”。而橫向產業化的載體一般是農業合作社等農業合作組織,除了在橫向上聯合形成的有規模的組織之外,有可能因此向鏈條上的前后部門延伸,也就是向縱向一體化靠攏,最終實現完全的產業化。無論是哪種形式,都是以或松或緊的長期合約作為對市場交易關系的替代。
經過十幾年的探索,我國農業產業化進程仍然受到種種制約。從土地要素角度看,我國農村土地產權不明的制度性原因造成了耕地碎片化和條塊化,農戶初始經營規模的超小化以及這種初始經營規模的長期凝固化,導致土地無法實現規模化經營,增加了農業生產成本,是制約農業產業化進程的根本原因。樊綱(2002)研究認為過細及高度分散的土地經營方式導致農業生產成本居高不下。許慶(2008)研究認為土地細碎化最大缺陷是通過增加田埂和溝渠面積,浪費耕地資源,降低灌溉效率,加大作業時間成本和管理成本從而限制規?;洜I。土地細碎化浪費了中國農地有效面積的3%~10%,使生產每噸谷物的勞動力成本增加了百余元,土地生產率降低了15.3%左右。雖然隨著我國城鄉一體化建設和土地深化改革的不斷推進,土地流轉數量與規模都呈現上升趨勢,有利于解決土地細碎化的問題,但受制于流轉期限短、土地權屬不清、政府職能不明、農民的意愿和權益無法得到完全保障以及由于信息不對稱引發的不信任等問題,流轉效率得不到有效提高,流轉機制運行十分緩慢。
從勞動力要素角度看,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的加快,中國農業生產環境發生巨大變化,農村人口,尤其是青壯年人口中,選擇進城務工的比例大幅上升。截止到2013年底,我國民工數量達到2.69億人,其中外出農民工占比達到62.71%。青壯年普遍流失導致農村勞動力質量的急劇下降,從事農業生產的主力軍變成老弱群體,同時土地邊際產出下降,造成土地撂荒增多和粗放型經營管理(張思軍,吳仁明,2002)。一方面,勞動力外流使得農業勞動人口數量和質量下降,土地出現大規模的拋荒現象;另一方面優質勞動力尤其是青壯年勞動力的受教育程度通常較高,這部分群體的外流,有礙于先進農業技術的采用、擴散和動態的農業資源優化重組,不利于農業產業鏈的形成和完善。
從資金要素角度,工農業部門產品間的“剪刀差”使得資金外流、農業初始投入資金不足,導致農業生產技術落后,現代生產要素很難取代傳統的生產要素,產業化的重要基礎條件得不到保障。最后,在產業化的路徑實現過程中,產業化的核心主體——龍頭企業或專業合作社雖然力圖與農民共同承擔風險、分享收益,但其與農民的最終目標和根本利益并不完全一致。農民作為分散、獨立、弱勢的利益主體,無法決定自身在產業鏈中的角色和地位,難免受到損失,例如農產品的價格、質量等因素通過影響利益鏈條的緊密度和雙方的行為而引發的買斷問題就是對農民利益很大的侵蝕。所以,利益聯結機制的不完善也是制約農業產業化面臨的重要問題。
2.農產品市場的信息不對稱也限制了農業產業化的發展。除了生產端面臨的規?;彤a業化問題,在農產品市場上也存在著雙向信息不對稱的問題。一方面,農民對消費者的需求結構不甚了解,不能根據市場需求對農業播種和生產進行調節,其決策往往是建立在上一年的市場情況上的滯后決策,易出現供求不匹配的問題;另一方面,在農產品市場上,消費者屬于食品鏈的終端,能夠掌握的關于農產品質量安全的信息非常有限,如消費者對食品的營養成分、農藥殘留是否達標、生產過程是否采用轉基因技術等都無從知曉,其大部分的購買決策只能建立在信任的基礎上,難免面臨農產品質量不安全的潛在風險。從農產品生產到銷售的鏈條構成來看,以資本逐利為根本目的的中間商通過競爭與聯合,實現了對生產定價權與消費定價權的雙重控制。政府介入雖然可以緩解這種力量格局的極度不對稱,改善信息不對稱問題,但是必須支付高額的監督成本和交易成本。
解決信息不對稱的方法有兩種:一是內部信息公共化,即政府通過認證、標識、監測等揭示質量安全信息,包括可追溯體系和安全等級認證體系;另一方法是外部信息內部化,使消費者參與農產品的生產過程,相關方面的實踐有CSA(社區支持農業)等。我國當前處于工業加速時期,糧食安全生產問題在工業化的導向下表現為農業投入的濫用和不負責、農業污染等方面。而社區支持農業雖然提高了消費者的參與度,但模式中雙方之間內在的信任問題增加了該模式的信息成本和違約風險,對模式的可持續性發展存在很大考驗。

圖 11我國當前農業發展面臨的問題
綜上,如何在打破制約農業發展的瓶頸,解決要素市場中土地、資金和技術的基礎約束,實現農業產業橫向或縱向一體化并完善利益連接機制的同時,解決農產品市場上質量安全以及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在現有模式的基礎上找到可行的新途徑,從而有效推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帶動農民收入提高,最終促進農業經濟發展,是當前亟待解決的重點問題。
當前的信息技術已發展到可以支持農業信息化加速發展的程度,未來農業信息化發展將進一步推進到農業大數據、農業物聯網、農業移動互聯應用、種植業投入品平臺、農業地理信息系統等諸多領域,并將提供以數據分析為基礎的產品組合,通過對農業相關數據的分析為其提供有針對性的服務方案。智能農業將實現農業生產全過程的信息感知、智能決策、自動控制和精準管理,農業生產要素的配置將更加合理化,農業從業者的服務也將更有針對性,農業生產經營管理水平將進一步提升?;ヂ摼W正對我國農業生產方式、農產品銷售模式、農業經營管理體系等產生重要影響。借助于便利化、實時化、感知化、物聯化、智能化等優勢,互聯網將進一步對我國農業生產經營和發展模式創新產生重要影響。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進一步發展以及與實體產業的深度融合,農業相關產品生產商現有營銷渠道將不斷轉型升級,運營效率將進一步提高?;ヂ摼W通過信息聚合模式的創新能夠及時獲得最新數據信息,改變當前信息更新慢和內容同質化現象。無論是消費互聯網還是產業互聯網,一個明顯的發展趨勢是線上與線下的高度融合,O2O將成為新型電商。未來的農業電商在實現線上線下結合的基礎上,還將和種植大戶、家庭農場、農業合作社、專業化的農業公司等農業經營主體實現直接對接,全面提升農業種植效率并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網上支付也將成為農民網購的主流支付方式。此外,隨著農業電商市場的不斷完善,當前相對分散、規模相對較小的農業電商格局將呈現電商寡頭化、行業細分化和倉儲集中化的發展趨勢。
隨著網絡環境日漸成熟,電子商務迅速發展,誕生了一批扮演“第三方”角色的互聯網應用,為用戶提供了一個強大的信息共享平臺,實現了買賣雙方信息的聚集與整合。在互聯網大浪潮的背景下催生了一種兼具農業產業化+社區支持農業特性的新模式——互聯網私人定制農場。
與一般的農業產業化的組織形式不同,互聯網私人定制農場并不是農民主體本身或與合作社以松散契約聯結形成的組織,而是將土地的使用權統一流轉到電子商務公司名下,作為產業化生產的基礎;而農民通過與電子商務公司合作再次獲得耕種土地或者參與農作物生產的其他過程(如監控、包裝、分發配送等)的機會;與通常的社區支持農業的模式也不一樣,并不是完全意義上的個性化要求,定制化生產,而是規模生產之上的定制,產業化基礎上的支持。電子商務公司會根據本土宜種的農作物品種,進行適當的篩選和組合,進而形成網站上面消費者通過訂購土地上獲得的不同品種作物的選擇范圍。

圖 22互聯網私人定制農場中的信息雙向互動
首先,該種模式解決了土地的細碎化問題,提供土地流轉新途徑,農民在轉讓土地使用權的同時,可以參與到項目中再就業,獲得穩定的工資收入。
其次,電子商務平臺或其他有意向的投資方為該模式提供了資金和技術支持。互聯網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通過將網絡科技和物聯網技術應用在生產加工各個環節,構建可視化監控平臺可以實現信息開放、互動和共享,同時消費者通過手機APP終端可以獲取農產品品種、生長情況、生長環境、病蟲害防治、肥水投入、質檢報告等一系列信息和數據,直接介入生產過程,參與互動與監督,解決了食品安全和信息不對稱問題。

圖 33傳統農產品流通模式
最后,該種模式減少了農產品流通的中間環節,降低了農業流通成本,解決了中間商壟斷定價對上下游利益的侵蝕。互聯網中介公司(平臺)作為連通農民和消費者之間的橋梁,通過分別與兩者簽訂契約實現農產品順暢的流通機制。從農產品流通鏈條和信息不對稱的角度來看,互聯網中介產生與發展的基礎是對農業產業鏈的有效縮短和效率的提升。在傳統的農業生產中,農民將糧食交給產地批發商,再賣給銷地批發商,最終通過農產品零售商與消費者對接?;ヂ摼W電子商務公司的存在,使得消費者可以直接與農民進行對接,解決了事前的信息不對稱問題,降低了消費者的信息搜集成本、監督成本、審核成本以及交易成本,而中介在農產品供需兩端面對眾多的委托者和代理者,通過與個體簽訂契約可以有效起到“監督”的職能,通過對雙方主體的監督和提高違約成本,可以降低違約概率,降低事前信息不對稱問題的成本。

圖 44互聯網私人定制農場的農產品流通
績溪縣是位于安徽省南部、黃山東麓的山區縣,隸屬宣城市,縣域面積1 126平方公里,轄11個鄉鎮81個村(社區),有18萬人口。全縣土地總面積111 637.08公頃,其中農用地101 769.53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91.16%。農業生產以蠶桑、畜牧、經果林、徽菜原料、中藥材等五大產業為基礎。2013年,縣級以上規模龍頭企業有52家,農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8 278元。

圖 55聚土地模式的運行機制
淘寶聚土地項目始于2014年3月,參與定制的是績溪縣當地的土地。績溪縣農民將土地使用權流轉至興和電子商務公司名下,公司則將土地交予當地合作社,合作社主要從事生產管理,負責提供農產品。淘寶用戶通過網上預約,根據家庭需求認購土地位置及面積,選擇種植的作物,通過購買土地使用權來獲得實際農作物產出。農作物的種類是事先電子商務公司根據當地的自然條件、土壤情況和生產條件確定的,包括蔬菜、糧食、糧油等多種類型的農產品。以一年期的項目為例,分別有580元的1分地、2 400元的半畝地和4 800元的1畝地三種套餐。參與土地流轉的農民可以獲得每年800元的土地租金,對連片流轉農村土地規模50畝以上,績溪縣政府一次性獎勵100元/畝,獎勵最高不超過2萬元。另外參與項目生產環節的農民每個月可拿到2 500元左右的工資,而消費者則可以享受附加的體驗式鄉村住宿旅游的權利。
3月13日至15日的“聚土地”認購期間,共有3 500名用戶認購了土地,總計銷售面積465畝?!暗刂鱾儭北椴既珖叱杉性诮K、浙江、上海、安徽等周邊省市地區。項目正式運營服務以來,產出農產品通過快遞派送1萬多單,接待農場主600余人次,帶動了當地旅游服務業的快速發展。同時,通過土地流轉、返聘務工和提供農家樂餐飲,農民每畝土地增收達2 000余元。消費者可以通過互聯網參與互動:購買時在相關頁面掃二維碼即可追溯農作物的所有信息,查看農藥使用情況速檢結果,還有電話客服隨時可解答疑問;商家會實時傳送土壤、空氣、水溫、光線、風力等數據。一方面,該模式縮短了農產品從生產到銷售的鏈條,省去了中間環節,大大降低了成本和信息不對稱程度,透明可監視化平臺的構建使農產品安全得到保障;另一方面,商業資本的介入、政府政策支持和土地統一流轉、統一運營解決了土地細碎化、土地拋荒和資金投入不足的問題;快速發展的互聯網科技解決了制約產業化中的技術問題,實現了農產品規?;?、科技化經營。從農民角度來看,為外出務工的農民提供收入途徑,使農民選擇更加多樣化,有利于人才回流,此外,模式解決了農業生產中面臨的滯后決策、不規模經營以及中間商壟斷定價的問題,盤活了閑置土地,促進了農民增收;從電子商務公司的角度看,公司提供了中介平臺,與農民和消費者分別簽署契約并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有利于項目范圍擴大和模式推廣;從消費者角度來看,在農產品生產過程中,可以實時參與并反饋自己的需求,減少了信息不對稱的程度,改善了食品安全的問題,最終實現了多方共贏。
雖然該模式有效地解決了土地細碎化和資本技術投入不足等初始約束,降低了信息不對稱的程度,但仍有以下問題值得關注。首先,由于土地流轉合同一年一簽、逐戶簽訂,增加了交易成本,不利于項目規模的進一步擴大。土地認購過程中,有可能出現消費者認購土地面積大于土地實際流轉面積,出現資金“虛化”“異化”的問題。另外,農作物一般采取定期直接配送的方式,難免面臨生鮮農產品在物流中的保鮮問題,如果沒有強大的冷鏈物流有可能帶來較大的經營風險。另外,由于模式涉及多個主體,利益分配機制的完善上仍有待在實踐探索中逐步破解。
總之,通過互聯網技術的廣泛應用,有效帶動農業發展的市場化、倒逼標準化、促進規?;?、提升品牌化,有利于培育和發展網絡化、智能化、精細化的現代農業,提升我國農業生產、經營、管理和服務水平,完善新型農業生產經營體系,培育多樣化農業互聯網管理服務模式,健全農副產品、農資質量安全追溯體系,促進農業與二、三產業的深度融合,從而大大加快促進我國農業產業化的步伐,進而開辟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的更加廣闊的前景。
[1]許慶,田士超,徐志剛,邵挺.農地制度、土地細碎化與農民收入不平等[J].經濟研究,2008(02).
[2]劉曉煒.農村土地拋荒的經濟學分析與對策[J].甘肅農業,2006(01).
[3]夏莉艷.農村勞動力流失對農村經濟發展的影響及對策[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1).
[4]郭海霞,任大鵬.我國農地經營細碎化問題研究[J].求實,2008(03).
[5]鄭明慧.對農業產業化資金問題的分析[J].經濟論壇,2004(18).
[6]施晟,周德翼,汪普慶.食品安全可追蹤系統的信息傳遞效率及政府治理策略研究[J].農業經濟問題,2008(05).
[7]Li M,Wang M,Wang Q.Development and Performance Test of a Portable Soil EC Detector[J].Applied Engineering in Agriculture,2006,22(02).
[8]李明賢,樊英.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功能定位及整合研究[J].湖南財政經濟學院學報,2014(03).
[9]王文生.以“互聯網+農業”為驅動打造我國現代農業升級[EB/OL].http://news.xinhuanet.com/info/ttgg/2015-05/20/ c_134253587.htm,2015-05-20.
責任編輯:洪美云
F301.24
A
10.3969/j.issn.1003-4641.2017.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