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美姿


摘 要:以杭州西溪藝術集合村為例,對其公共藝術進行規劃與設計,探索綠色生態與人文價值的關系。從雙向性進行研究,橫向上分析了綠色生態觀的出現及發展,從縱向上探索了其對公共藝術的影響。最后指出,城市公共藝術要堅持可持續發展的人性化設計,這對未來公共藝術的轉型與發展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公共藝術;生態;綠色設計;西溪藝術集合村
“綠色”已經默默成為了具有時尚性的專有名詞,成為了眼下大眾交流、企業轉型、城市規劃乃至國家發展的主題。這也體現了人們對生態觀念和低碳環保意識的關注和重視。為了更好地詮釋綠色生態觀對公共藝術的影響,筆者在西溪藝術集合村的公共藝術規劃與設計中,以“感·悟西溪”為題,主題定位側重保護原生態,希望通過藝術作品的設計理念傳達對公共藝術的理解和認識。
一、公共藝術的理解
(一)基礎理解
公共藝術來自英文Public Art,它在中國還處于起步階段,但發展空間很大,因此備受關注,在各大城市規劃、建筑和藝術領域中常常被討論。“公共”在字典里的解釋說明是“屬于社會的,公有公用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在公共開放空間里能夠提供公眾使用、參與互動和鑒賞的藝術性活動、藝術行為、藝術作品和藝術設施,都可列入公共藝術范疇。因此,我們可以認為,當代公共藝術是以人為本,為人而設計,是為人民服務的藝術設計。
(二)設計中的理解
設計作品的主題要求是“西溪濕地創意集合村公共藝術提升設計”,筆者理解為設計與之匹配的公共藝術品。公共藝術就是在一定的公共空間里供人欣賞、活動、提升周圍環境的藝術創作,它可以是主題雕塑、水景雕塑、互動小品、景觀裝置,等等,其范圍還是比較大的,因為每個人對空間的理解不同,那么它包含的范圍也就不一樣。由于西溪藝術集合村環境的限定,筆者設計的公共藝術作品基本上是偏小型的景觀裝置,大型的雕塑不適合放在基地。從中認識到公共藝術應該是和環境相結合的,是與之匹配的,設計的內容要符合基地背景分析、歷史文化及地理環境等。
二、綠色生態觀的出現及發展
綠色設計思想首次提出是在20世紀60年代。一位美國的設計家威克多·巴巴納克在他的書本《為真實世界而設計》中,一再說明設計應該認真考慮地球是個有限資源的生存環境,應為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而服務。
縱觀人類的發展歷史,我們也可以認識到藝術創作與科學發展的關系應該是相互影響、相互推動的。就目前中國乃至世界各國的城市發展狀況來說,城市化的快速發展或多或少都給社會帶來了環境問題,如空氣污染、交通擁擠、自然景觀的缺失等現象,這都是由于藝術與科學缺乏融合。筆者認為公共藝術現存的問題是:這種藝術的表現沒有真正達到預期的要求,沒能完全體現公共藝術的“公共性”概念。目前,公共藝術的發展仍受到政治和經濟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經濟利益壓迫了藝術的發展,而綠色生態觀的深入人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這種制約。
三、綠色生態觀對公共藝術的影響
(一)重新詮釋公共藝術:不可推卸的社會責任
我國學者們普遍認為公共藝術的核心是公共性,如殷雙喜先生認為,廣義的公共藝術是以城市雕塑為代表的城市美化活動,而狹義的公共藝術則是注重公眾對城市文化活動的互動參與和共同建造。由此可見,公共藝術所承擔的社會責任應包含社會文化、社會環境等問題。
在綠色生態方面,日本的設計做得比較好。日本是個對自然十分迷戀,并將自然作為自己靈魂之源的民族,很注重對自然材料本身的利用與保留。如日本東京的試金石,將一塊石頭打磨后,放置在街頭作為公共藝術品,這樣的表現方式既滿足了美學上的簡潔理念,又遵循了自然生態的原則,這正是現代公共藝術所需要表現的設計理念。
筆者的設計作品主題是“感·悟西溪”,設計理念是通過對杭州西溪藝術集合村的考察和了解,探索當地的風土人情和歷史文化,然后從中找到自然生態的設計元素,如西溪的火柿節、蘆葦節、音樂節,以及西溪特有的茶道文化、氣候特點、環境特征,等等,尋找生態元素創作生態公共藝術品,推廣綠色生態公共藝術文化。
1.西溪藝術集合村公共藝術設計理念
感悟西溪慢生活,領略華元風采。快已經默默成為了一種習慣,無論做什么,總感覺在追逐時間,無形的壓力模糊了我們的視線,但在西溪藝術集合村,筆者發現,這里有很多值得我們去感悟的東西。在這里,我們可以慢聊、慢讀、慢寫。
2.西溪藝術集合村公共藝術規劃與設計匹配表格
(二)推動公共藝術的轉型:可持續發展的人性化設計
針對自然環境日漸惡化這一嚴重現象,以資源保護為原則的可持續發展的人性化設計開始受到重視,這一生態藝術的目標是對人與環境的重新融合,這種趨勢正在廣泛地影響藝術實踐。公共藝術領域也正發生一種符合社會發展的轉型。
1.人性化設計
在公共藝術創作中,每個人都是設計成果構成要素之一,好的作品應該是讓觀賞者有想象空間,這種想象就是作品與大眾的內心交流成果。哈貝馬斯在《交往行為理論》中說:“在人與人的溝通過程中,訴說者和聽眾同時從他們的生活出發,與不同的精神世界發生碰撞,并進入一個相同的語境。”公共藝術的產生便是體現這種共有世界的分享和交流,促進公眾交往行為的合理載體,并使住在水泥墻的高樓大廈中日益疏遠的人際關系及社會與自然的關系更和諧。
現今關注生態問題的公共藝術設計師比比皆是,眾多應用低碳環保的材料進行設計處理,將破壞的地區或廢棄工業區改造成為環境資源中獨特的景觀,讓人們意識到廢物是可以利用的,并不是所有的廢棄物都沒有意義,在一定程度上,這也是減少了環境資源的浪費。如工廠里的機床,德國魯爾工業區。該地曾是世界最大的工業區,現已將原有廢舊的工業設施改造成巨大的歷史和技術博物館,不僅展現了工業歷史,還給公眾提供了一個文化學習基地、娛樂休閑園地。筆者在西溪藝術集合村的公共藝術設計理念就是一種藝術與自然、藝術與人的融合,通過自然環保的材料展示自然原生態的公共藝術品,向大眾傳達綠色生態觀,呼吁更多的人關愛環境。
2.設計作品的展示(部分)
作品《柿》(圖1):材質為不銹鋼,“火柿文化”是西溪的一個特色,依據西溪藝術集合村的文化背景提取出來,再加以提升,將柿子元素與自然環境中的葉脈有機結合。
作品《大碗茶》(圖2):材質為不銹鋼,“大碗茶——碗中茶,茶中葉;約會碗——水中碗,碗中人”是我的設計理念,用半透明的材質營造隱隱約約的效果,給游客制造一定的私密空間,不同大小的形態就產生了不同的空間效果。
作品《風動游魚》(圖3):屬于風動裝置,會隨風飄動,豎立的桿子可自動吐泡泡,重回童話般的畫面,回歸原始,體現綠色生態觀。
(三)揭露公共藝術的本質:共生
筆者從中認識到公共藝術的實質是以藝術創作的方式,讓大眾參與和思考社會生態問題,體現對生態環境的關注。過去的公共藝術,主要注重以人為本,缺乏對大自然的關注。現今設計師們的觀念發生了變化,他們開始側重于自然原始、低碳環保的設計立場。藝術設計不單單是藝術家的個人創作和表現,尤其是公共藝術設計,它應該是以某種物體作為載體,然后通過藝術加工和設計,最后展現給大眾,并向大眾傳達出某種思想含義,而不是為了藝術設計而設計。好的藝術創作作品是要依賴藝術家不斷地學習和實踐,經歷不同的人生并獲得人生感悟、對自然的理解,藝術家才能創造出令大眾信服、感動的藝術作品。
四、結語
中國美學自古以來孜孜以求的就是終極的和諧美,這和諧就是指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追求與天地相融,達成“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公共藝術就是一個尋求人類和諧發展的藝術,傳遞著一個全新的藝術理念:共生、共存、互動。它以其獨特的藝術方式實現了人類與自然的和諧共處,也正被越來越多的城市設計者、管理者及大眾所認知。
參考文獻:
[1]翁劍青.城市公共藝術[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4.
[2]雷毅.深層生態學思想研究[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1.
[3][德]哈貝馬斯.交往行為理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4]王洪義.公共藝術概論[M].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7.
[5]張蘇卉.藝術介入生態——公共藝術的生態觀[J].文藝評論,2013,(01):20-23.
[6]張新宇.吾城吾形——城市公共藝術設計之新探索篇[M].鄭州: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作者單位:
浙江工業大學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