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楠
(滄州師范學院生命科學學院 河北 滄州 061001)
大豆營養成分研究進展
張亞楠
(滄州師范學院生命科學學院 河北 滄州 061001)
大豆中含有蛋白質、脂肪、膳食纖維、異黃酮等多種營養物質,近年來對大豆中營養成分的分析研究比較多,本文對大豆的營養成分進行了綜述,并且對大豆的發展現狀進行分析,為我國大豆資源的有效開發利用提供參考。
大豆;營養成分;研究現狀;發展前景
大豆,學名為Giycinemax(L)Merrill,別名:黃豆。大豆被人們稱做“綠色的乳牛”。大豆原產于我國,現在在世界各地廣泛栽培。大豆既是我國人民攝食蛋白質的重要來源,又是家畜和輕工業的重要原料作物[1-4]。在中國的傳統農業中,大豆以其高質量的營養物質以及結合稻、麥等作物組成優良的膳食結構,以補充動物性營養的不足,同時為人類的健康作出貢獻。
1.1 蛋白質。蛋白質是大豆中的最主要成分,與瘦肉、雞蛋、魚等食品相比,大豆中的蛋白含量相對較高。大豆蛋白不含有膽固醇,心腦血管疾病患者完全可以用其取代動物蛋白[5]。同時與其他糧食搭配食用,可以大大提高其蛋白質的利用率,實現營養上的互補。
1.2 脂肪。一般大豆品種中,脂肪含量為20%左右,高的品種可達30%。大豆脂肪呈黃色液體,其營養和可消化率僅次于奶油,在人體內消化率高達98%,在食用油中是品質最好的。并且大豆脂肪含有豐富的亞油酸,能夠降低血清膽固醇和預防心血管疾病。同時大豆脂肪的熔點也比較低,比較容易消化,對兒童的生長與發育起著重要的作用。
1.3 膳食纖維。大豆膳食纖維是一種具有生理活性的物質,其主要成分是非淀粉多糖,包括纖維素、半纖維素、果膠等,具有潛在的應用價值。大豆膳食纖維對人體健康有很多重要的生理功能,如降低血清膽固醇水平,改善大腸功能、降低營養素利用率,改善血糖生成等[6]。
1.4 異黃酮。大豆異黃酮是大豆生長中形成的一類次級代謝產物,具有生物活性,與雌激素的結構相似,大豆異黃酮又稱為植物雌激素。大豆異黃酮可防治一些和雌激素水平下降有關的疾病,比如延緩女性衰老、改善更年期癥狀、預防骨質疏松、調節血脂等。
全球大豆總產量的80%用于榨油,我國育成品種的油分含量多在19%左右,最高油分含量在23%~24%。常鑫對不同大豆的檢測發現“集體1號”的脂肪含量達到25.13%[7]。阿根廷大豆品種油分平均含量22.9%;巴西大豆的油分平均含量達22.9%;美國大豆的油分含量平均在21%以上。大豆可作為最重要的植物蛋白源,因此,今后大豆育種的目標是培育蛋白質含量高的品種。岳愛琴等人通過對山西不同品種的大豆品質分析發現“晉豆12”為蛋白含量高達44%以上的優質大豆[8]。趙文偉、王海杰等許多營養研究者發現,大豆異黃酮是種子中積累的一類次生代謝產物,異黃酮在預防和治療癌癥、骨質疏松癥、心臟病等方面有很好的療效[9-10],由于具有多種生物學功能而備受科學家的關注。張美等人[11]在大豆品質育種中,發現大豆脂肪和蛋白質含量呈明顯的負相關,并且蛋白質或脂肪含量越高,這種負相關就越明顯,雙高大豆的育種目標是蛋白質含量42%,脂肪含量21%[12]。
我國是食用豆制品最多的國家,最傳統的豆制品有豆腐、豆漿、豆皮等。隨著科學的進步,豆制品的加工工藝也在不斷的提高,傳統的豆制品加工也需要引進現代化的工藝,對大豆進行深加工,從而得到很多新型的豆制品,如含有膳食纖維、異黃酮等成分的功能性食品。
大豆是營養價值和經濟價值都很高的農作物,其蛋白質含量比其他谷類作物小麥、玉米、稻米高出3倍,同時也高于肉類、蛋類、奶類。其種子還具有一定的醫療保健作用,大量研究表明,大豆中營養成分豐富且不同品種之間差異較大。由于我國大豆的品質不高,專用品種選育的較少,缺乏市場競爭力,導致出現大量進口大豆的局面。因此,充分利用我國品種豐富的大豆資源具有迫切而重要的現實意義。與此同時,提高大豆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通過深加工、精加工提高豆制品的種類和質量,同時也提高經濟效益。
[1]李莉峰.我國大豆加工利用發展研究 [J].農業科技與裝備,2011(1):6~8.
[2]張海波.淺析大豆的營養價值及其加工利用 [J].山西農業科學, 2009,37(5):73~75.
[3]姜洪華.大豆的營養價值及保健功能[J].農業技術與裝備,2010(9):75.
[4]權靜,盧定強,張筱,等.大豆功能性成分的研究現狀 [J].大豆科技,2004(3):27~29.
[5]丁小林.大豆食品的營養價值與功能特性 [J].食品研究與開發,2004(6):100~102.
[6]陳茂生,邢思敏.膳食纖維的功能有及其開發研究[J].食品科技,2000(1):23~24.
[7]常鑫.不同品種大豆的品質檢測及大豆數據庫的建立 [D].長春:吉林農業大學,2013.
[8]岳愛琴,杜維俊,趙晉忠,等.不同大豆品種品質分析 [J].華北農學報,2005(2):30~32.
[9]趙文偉,吳東根.大豆的營養價值與加工利用 [J].現代農業科技,2007(18):126~127.
[10]王海杰,林家貴,王毓芳.大豆品質育種研究進展 [J].生物災害科學,2015(2):102~105.
[11]張美,楊登想,張叢蘭,等.不同品種大米營養成分測定及主成分分析 [J].糧食品科技,2014,39(8): 147 ~152.
[12]王慧芳.發芽大豆中異黃酮及GABA的變化動態研究 [D].北京:中國農業科學院,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