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 佳 陳廣峰 張書華
(中國農業大學 北京 海淀 100089)
華北糧食主產區種植業結構調整面臨的問題及對策淺析
——以曲周縣王莊村為例
康 佳 陳廣峰 張書華
(中國農業大學 北京 海淀 100089)
隨著城鄉一體化的發展,以及糧食價格不斷下降,糧食生產成本不斷增加,效益不斷下降[1],對農民增收造成不利影響。為了增加家庭收入,農村勞動力紛紛走出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外出打工,導致農村出現留守兒童、留守婦女、留守老人等問題。在中國農業大學曲周科技小院所在的曲周縣農村,這種現象尤為突出。如何讓農村寶貴的土地獲得更大的經濟效益,讓土地發揮更大的價值,對于農村可持續發展、以及農業生產經營效益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為對當前糧食主產區種植業結構調整中面臨的問題有細致的了解,我們以科技小院所在村—曲周縣王莊村為例,開展了相關調研,以期為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提出相應的對策和建議。
曲周縣是一個農業生產的大縣,農業生產以糧食作物為主,曲周縣經濟作物種植面積雖然不斷增加,但目前經濟作物種植面積占農田面積不足27%[4]。在科技小院所在的曲周縣第四疃鎮王莊村為例,全村200戶農民、3000畝耕地,糧食作物種植面積占到98%以上。經濟作物比例不足2%(58畝)。
經濟作物生產的經濟效益較高[5],在近幾年糧食生產效益急劇下降的背景下,糧食作物種植比例仍然如此之高,原因何在?通過對王莊村民調查發現,在受訪的155戶農民中,有45戶有改變種植結構的想法,占29%,但只有2戶真正實現結構調整。
2.1 缺乏勞動力。由于農村大量勞動力外出打工,家里只有婦女、老人和孩子,在調研的400人中,有220人務農,占55%,其中55歲以上的務農者有95人,占務農人數的43%;有149人外出打工,占37%;從事其他工作及無業的有31人,占8%。由此可以看出,農村勞動力外出打工現象嚴重,且在農業生產中,有近半數的人是55歲以上的老人,這些弱勢群體難以實現種植結構的轉型。這嚴重影響了該村農業種植結構轉型的發展。
2.2 缺乏政策支持。目前國家及當地未頒發相關有利政策支持農民產業結構轉型,且沒有形成一定力度的宣傳體制,這對于相對保守的農民來說沒有足夠的意識和動力進行轉型。調研的155戶農民,中有64%的農民從未考慮改變種植結構。
2.3 缺乏技術指導,種植風險大。當地農民教育水平較低,大多以小學、初中為主,缺乏科學的種植技術,從而擔心種植風險大。在調研的155戶農民中,有74戶(48%)農民認為不愿調整種植業結構是由于缺乏技術指導、擔心失敗。
2.4 農民承擔風險能力差。當地農民有年輕勞動力的家庭主要以外出打工的收入為經濟來源,沒有勞動力的家庭和老人以種植糧食為生,經濟收入微薄,家庭人口多,承擔風險能力較差,種植大棚蔬菜及果樹等經濟作物投入較大,消耗勞動力較多,而且面臨著不確定的市場環境,一旦效益不景氣難以承擔其風險。
2.5 缺乏資金支持。農民表示實現種植結構轉型需要大量資金,而農民收入微薄,同時存在著貸款難、貸款利息高等問題,即使知道利潤可觀,由于缺乏資金也難以實現轉型。在調查中,有22%的受訪農民表示因資金不足而沒有改變種植結構的計劃。
2.6 未形成產業和市場,不能吸引農民種植結構轉型。由于王莊村所的曲周縣經濟作物發展規模不是很大,相關農產品市場發育不是很好,雖有前衙村葡萄種植產業、后老營村有西瓜種植產業等,但未形成規模。加之生產中品牌意識不強,因此發展經濟作物面臨著巨大的市場問題,導致被調查農戶中有32%的因擔心沒有市場、銷售難的問題而缺乏結構調整的勇氣。
一是加強村級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和方法的建立,依托科技小院等形式,為農民開展種植業結構調整提供技術支持;二是地方政府可結合國家培訓項目和農業扶持項目,開展有關種植業結構調整政策、技術的宣傳,營造良好氣氛;三是地方政府在政策、資金允許情況可適當放寬銀行農業貸款限制、簡化相關程序,為農民開展種植業結構調整提供資金保障;四是完善農產品生產保險制度,最大程度上減少種植風險;五是加快推進“一村一品”建設,結合美麗鄉村建設,政府引導、多方努力,推動特色經濟作物產業化發展,拓寬市場,營造產業結構調整的外部環境。
[1]張萍.糧食價格波動的影響因素及應對 [J].經營管理者,2017(3):92.
[2]中信期貨有限公司.2017年中國玉米價格走勢分析 [J].黑龍江糧食,2017(2):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