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海重鹽堿地治理與利用示范觀摩會在曹妃甸召開
9月20日,由省農科院濱海農業研究所承擔的“農田改土培肥與高效施肥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濱海重鹽堿地治理與利用示范”課題在曹妃甸召開觀摩會。省渤海糧倉項目管理辦公室負責人鄭彥平研究員、技術研發課題負責人及技術骨干、項目辦成員參加了觀摩會。
與會代表觀摩了濱海所綜合試驗站和曹妃甸新城天旭生態農業園區的植物耐鹽鑒定、土壤質量提升、節水控鹽、植物改土降鹽等關鍵技術研發核心試驗田,其中曹妃甸天旭千畝生態園示范區地塊整治前為海水養殖基地,土壤含鹽量3.0%以上,植被僅有稀疏的鹽地堿蓬,覆蓋率在3%以下,2017年集成暗管排鹽技術、土壤質量提升技術、耐鹽植物利用技術、節水控鹽技術,土壤治理后栽植耐鹽經濟植物18種,植被成活率90%以上。根據最近測定結果,改良后土壤全鹽含量已經降到0.5%~1.0%,無改良對照土壤含鹽量1.9%。土壤容重由1.8g/cm3降至1.45g/cm3,植被覆蓋率已經達到90%以上。
課題技術負責人王秀萍研究員介紹了“濱海重鹽堿地治理與利用研究”關鍵技術及集成與示范情況。關鍵技術包括:濱海鹽堿地生態經濟型植物品種選擇技術、泥質濱海重鹽堿地土壤質量提升技術、泥質濱海鹽堿地節水控鹽技術、泥質濱海重鹽堿地暗管排鹽技術。課題組采取土壤—植物適生種植原理,根據21種植物的耐鹽閾值和降鹽改土培肥能力,構建了以適鹽—降鹽—地力提升為目標的“梯次推進”利用濱海重鹽堿地的種植物選擇模式。
針對淤泥質濱海重鹽堿地土壤鹽分高、土壤粘重等土質差的問題,該研究團隊構建了深翻耕+淺改良+壟作+滴灌+耐鹽植物的節本改土降鹽技術體系。確定翻耕40~50cm,改良20cm耕層條件下物料組合改土培肥效果明顯,畝施玉米秸稈5m3+磷石膏0.5t+有機肥5m3,與CK相比,土壤有機質提高了58.71%,土壤速效磷提高了152.48%,土壤容重下降7.28%,田菁生物量提高了13.88%。
課題組優化了暗管在泥質濱海重鹽堿地區的應用技術,在土壤含鹽量高達1.5%~2.8%的粘重鹽堿地條件下,分析了物料改良+滴灌和原土+滴灌兩種利用方式暗管處理對淤泥質濱海灘涂區土壤1m剖面鹽分的影響,確定“物料改良+滴灌”的暗管利用模式,60cm土體鹽分降低到0.6%以下,較原始土壤鹽分降鹽70%,較無暗管對照降低25%,且無明顯春季返鹽現象;最佳埋深60~80cm,暗管間距7~10m。
針對泥質濱海重度鹽堿地質地粘重、土壤鈉吸附比高,水分飽和后土壤顆粒膨脹、孔隙關閉、土壤入滲系數降低甚至為零的現狀,研究團隊采取滴灌增加土壤基質勢彌補滲透勢降低,利用水分非飽和運動維持向下的土壤水勢梯度淋洗鹽分的理論,開展了泥質濱海重鹽堿地原土改良條件下水鹽調控對濱海鹽堿地土壤鹽分及對作物生長的影響研究。研究結果表明,60cm耕層內控制土壤基質勢-10kPa可以達到較好的鹽分淋洗效果,土壤脫鹽率達88.2%。
該技術研發團隊還制作了宣傳片,全面展示了自2015年以來團隊的研究實況、科研成果與示范效果,與會代表對該團隊的研究示范效果和宣傳片給予了高度評價,并提出了可行性建議。
項目辦負責人省農科院鄭彥平研究員對此次互動式觀摩交流會非常滿意,認為研究試驗布置嚴密,研究成果應用示范效果顯著,并提出下一步工作要進一步熟化各項成果與技術,強化組裝配套,逐步形成實用“傻瓜”技術;要加強成果的應用推廣,擴大應用面積,使成果展示由“盆景”變“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