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繩武
(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北京 100080)
寧德茶區之行有感
隋繩武
(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北京 100080)
編者按:隋繩武將軍是武裝警察部隊原副政委、中將。身在軍營還偏愛茶業。在駐閩30年間,經常到茶區視茶、飲茶、品茶,自認為是一個茶葉愛好者。2013年個人自薦擔任福建省茶葉學會名譽會長以來,更加熱愛茶事業,跑遍全國主產茶區,是一位難得的領導者。關心、支持福建省茶產業與茶文化的發展作出卓越的貢獻。這次到福州參加福建省茶葉學會成立60年活動,從所聽、所看到的種種關于福建茶產業的報道,很有感觸。會議結束后立即要求茶葉學會派人陪同他到閩東老茶區實地考察,進一步親身體現一下熱情好客的閩東茶人在茶業事業上的奮斗精神。將沿途的所見所聞寫成此文,對大家鼓舞很大,不僅是對閩東黨政領導與廣大茶人工作的肯定,而且是對整個福建茶葉事業與發展前景寄托厚望。在此,我們對隋將軍的建言獻策表示衷心的感謝,并希望發表此文能對我省的茶葉事業、品牌與茶文化發展都能得到啟迪與幫助。
我過去在福建尤其是在閩南地區工作期間對茶葉就有所接觸,漸漸成了茶葉的愛好者,甚至是癡迷者。在此后的日子里由于對茶知識的日積月累,特別是退出領導崗位以后,常常利用閑暇時間,先后到云南、安徽、浙江、湖北、貴州等地的茶區進行了參觀學習,了解了不少當地茶葉生產的情況。
這次閩東之行,走茶園、探茶企、訪茶農、尋經驗、論產業、謀發展,深感茶產業在當地人民的生產、生活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是農村農業生產的一筆寶貴資金源,是農民生活、子女教育的重要資金來源,更是脫貧致富的首選項目,是推動其它產業發展的重要支撐。福建省近年來緊緊抓住發展第一要務,努力改善民生,高度重視茶產業的發展,閩東地區的茶葉生產形勢十分喜人,使我感受頗深:
一是寧德各級領導對茶產業的高度重視。寧德市是全國唯一一個在市以及各區縣以上領導機構中專設有茶葉局的地區,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寧德任職期間,于1989年3月份親自批示同意上報,并經省委省政府批準設立的。可以講這是全國僅有的,是我原來不知道的,也是沒想到的。我所到之處毫不夸張的說,“茶企街街是、茶園滿山坡、茶師處處有”,在寧德地區種茶、飲茶、研茶、售茶已經蔚然成風。之所以有此好形勢,不能不說與領導的高度重視密不可分,當地茶葉的領導機構如此系統完備十分難得。
二是茶產業成為了寧德市脫貧致富的主產業之一。這次參觀使我印象最深的是寧德好山好水出好茶,而且好茶多茶能致富。在寧德地區工業基礎相對薄弱的情況下,大力深化茶產業不但能脫貧,而且能改善環境,促進人健康長壽。我看到蕉城區的赤溪村和坑頭村的發展建設情況,使我的認識更具體了。坑頭村二百多戶人家,茶園種植面積卻達1400多畝,2016年茶葉年產值達1600多萬元,人均純收入13600多元;赤溪村雖然山青水秀,但過去交通閉塞,經濟發展受限,老百姓很貧窮,該村于是發動群眾種植茶葉,發展茶園1800多畝,人均收入由1984年的300多元,發展到現在的16000多元,茶葉產出占到了當地GDP總收入的30%。正像習近平同志過去在寧德時講的一句話:“小小一片茶樹,養活一方百姓”,千真萬確。大量的事實證明,茶葉搞好了,對脫貧致富至關重要,茶產業是致富之道、健康之道、綠色之道、幸福之道。這也非常符合中央所講的大力發展綠色產業,確保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理念和要求。
三是茶產業帶動促進了寧德市其它產業的發展。寧德雖然經濟上與其它地區相比還不算富裕,但環境上是富裕的,健康上是富裕的,幸福指數高,精神面貌好。我驚奇的發現寧德人普遍顯得年輕,外表看起來要比實際年齡小,這除了與當地的空氣土壤好有關系外,也與他們長期飲茶是分不開的,給人們帶來健康的功效是顯而易見的。當地人民善于創造,勤勞致富,以茶產業為紐帶,推動了農業與其他門類的發展,茶業與食品業、林業、旅游業互為依托,相得益彰,協調發展。像福安市新味食品公司專門生產茶點,銷往北京、上海等全國大中城市,深受廣大消費者的歡迎。可以說茶產業的發展前景非常遠大,各行業之間也能夠互相促進,良性循環,有力的促進了當地經濟的全面協調發展。
鑒于此,為進一步發展好茶產業,促進福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我想僅就茶葉的事提幾點不成熟的建議。由于時間很短,思考也不深入,說得還比較粗淺,僅供參考而已,希望能夠對茶葉的發展有所啟發,我就心滿意足了!
第一,更加重視把茶葉的生產,列入各級黨委政府重要日程。
福建屬于全國重點產茶區,茶葉的發展已達到很高的程度,省委、省政府也都很重視。省人大制定了茶產業發展條例,屬全國首部地方性法規,省委制定了到2020年實現茶葉總產值達1千億元的奮斗目標等,省政府出臺了茶產業的“六條措施”,這些都有力地促進了茶產業的健康發展。但福建茶產業在前進,全國其它各地區也在發展茶產業,各省茶區都在追趕,都在快速前進。根據2015年數據統計,茶園面積福建是25.01萬公頃、云南是42.4萬公頃、貴州是41.8萬公頃、湖北是32.4萬公頃、四川是32.1萬公頃,都比福建大很多;茶葉產量福建是40.2萬噸、云南是36.5萬噸,如果他們加大發展力度,一努力就會超過福建,這一方面福建要有緊迫感。
當前雖然各級已經出臺了政策規定,明確了奮斗目標,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要順利實現2020年茶葉總產值1千億元的目標,還需要進一步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措施作保障。一是加大領導的力度,各級政府具體分管的領導要親自抓;二是加大品牌建設力度,加速發展“大閩”、“仙洋洋”、“品品香”等一類的企業,發揮它們的龍頭作用和品牌效應,不斷拓展國際市場和銷售渠道;三是大力發展生態茶園,從源頭上保障茶葉質量安全;四是充分發揮旅游資源優勢,建設一批茶旅結合的綠色養生茶旅線路;五是進一步發揮科技人員在科學種植、工藝制作和產品包裝方面的指導作用;六是重視茶葉社團和教育宣傳機構在文化交流和科普宣傳方面的使者作用;七是重視金融部門的投資扶持等。
第二,進一步健全茶葉機構,明確分管領導,強化責任意識。
應當說福建全省的茶葉機構應屬寧德市最健全,下面的區市縣均設立了不同級別的茶業管理機構茶葉局。這是習近平同志當年在寧德主政期間,高度重視民生產業、扶貧產業,結合實際,為大力發展茶產業而堅持下來的結果,應該說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這個機構的設立,對茶業的發展是有力保障,生產管理銷售都有人抓了,我覺得寧德的茶產業之所以能夠發展得這么好,茶葉局發揮了重要作用。
因此,能否在充分論證的基礎上,將寧德的經驗在全省有關地區適度推廣。首先在省農業廳里設立一個專門分管茶葉的茶業管理局,配備副廳級的領導來專管茶葉,作為全省茶產業的職能領導機構;其次根據茶葉生產種植情況,在武夷山、安溪、漳州等重點產茶區,或茶園面積達到 5萬畝以上的縣(市、區)也設立茶葉局,茶葉種植面積和產量少的地方可不用。否則依然按現在的科級機構去管理是有一定困難的,運行推動產業發展是有限的。
第三,加強科技隊伍的培養,促進成果的轉化。
福建省的茶葉科技隊伍基礎是好的,全省有一支較為完善的科學技術推廣隊伍。省農科院有專門研究茶葉的茶葉研究所,其研究成果特別是新品種的選育上走在全國的前列,福建的良種推廣面積達95%,這與研究所的培育與推廣是分不開的。農林大學也有茶學教學與研究機構,武夷山還設立了許多民辦研究所,這些機構都是福建的財富,也是多年來一直保留的優勢,他們的研究成果和科學指導對福建茶葉的種植、生產、銷售、科普和宣傳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各級應繼續發揮他們的作用,一是要讓他們多出科研成果,多為生產服務、為技術推廣和豐產種植服務;二是要搞好成果轉化,在技術指導、解難釋疑、科普宣傳、專業知識大眾化、成果轉化具體化等方面下功夫見成效;三是要盡可能的幫助他們妥善解決實際困難,這些機構大多地處偏僻山區,生活條件相對艱苦,工作單調乏味,要為穩定這支隊伍的建設給予更具體更切實的關心,使他們安心茶區、扎根茶園,堅持為科研與生產相結合做出更大的成績。
第四,茶文化宣傳要加強。
茶文化就是茶產業的上層建筑,茶葉生產是茶產業的基礎,茶文化就是茶產業的翅膀。沒有上層建筑的保障,人們就不能理性的認識它,不能生動的體會它;沒有茶文化的宣傳引領,茶葉行業就難以起飛,或者難以騰飛,發展就很受限。茶文化宣傳的成功與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一種茶葉的名氣和檔次,也影響著它的銷量和產量,這一點是不容置疑的。對此我深有感受,像貴州的茶葉種植面積比福建要大,茶葉種類也有很多,但產量和名氣卻沒有福建的茶葉大,貴州的“都勻毛尖”是毛主席親自命名的,習近平總書記還專門對它作了充分評價,但由于文化宣傳力度不夠,很多人對它還不熟悉和了解,這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和思考!
福建是我國的老茶區,茶文化底蘊很深。全國六大茶類中紅茶、烏龍茶、白茶與再加工類的茉莉花茶都發源于福建。武夷山的雙世遺,福州茉莉花茶也是遺產,龍巖的采茶燈都是全國很有名氣的茶文化類物質。習主席倡導的“一帶一路”發展戰略,福建的武夷山、福州、泉州、寧德、廈門等都是“一帶一路”的起始地,也是紅茶、綠茶、烏龍茶、白茶、茉莉花茶的貨源供給地,民間與茶相關的人文故事更是數不勝數,這些都是福建挖掘不盡的茶文化財富。
在茶文化建設方面福建是有基礎的。所到之處都可見各地把茶與茶文化連在一起進行宣傳,各級市縣的領導都很重視茶文化的宣傳。著書立說、編寫文史資料、撰寫文章論文風氣很好,拍攝紀錄片、電視劇等形成實體走向全國、走向世界,武夷山和寧德都有專門介紹茶的電視頻道。但這些還不夠,只有在全省范圍內不斷豐富和提升茶文化內涵,形成宣揚茶文化的氣候,在全國和世界叫響“茶名片”的標簽,才能提高檔次,增加產銷量。因此,福建省的茶產業,在繼續搞好生產、研究、銷售的同時,還希望要加大茶文化建設,深入搜集整理、全面宣傳報道、定期編輯出版更多有特色的茶人茶事茶文化,通過電影、戲劇、小說、書刊、網絡等有效載體來擴大影響。像福建108歲的茶界泰斗張天福,他在民國時期就是世界出名的茶葉專家,對我國茶葉的認識、理解、創新、發展和傳承等均做出過突出的貢獻,如果將他的事跡拍攝成一部電視劇,叫《張天福之路》或《茶人—張天福》,然后在中央電視臺進行播放,肯定福建的茶葉更會名滿天下!福建在這個方面茶葉的故事眾多,有著天然的人文優勢、地理優勢和歷史優勢,需要各方面作出更多的努力,加強更大的投入,進一步地挖掘好,利用好,發揮好。
第五,茶葉品牌建設要加強。
這次我來福建前就聽說有關部門正在開展茶葉品牌評選工作,由省政協原副主席親自領導,與省茶葉學會和品牌研究會的負責同志一起,到全省各地進行了調研,這對全省打造茶葉品牌的推動作用是很大的。品牌是什么?品牌就是口碑、是競爭力、是通行證,是軟實力的象征!品牌樹立不起來,人家消費者就不買你的賬。這個問題解決不好,茶葉的價格就上不去,價值就得不到最大的體現,銷售和出口就只能是賣統貨,利潤空間和發展空間就會變窄變小,進而影響到人們的生產積極性。可以說品牌帶動銷量,銷量促進生產。
歷史經驗證明,領導對茶葉品牌的創立和宣傳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古往今來不少茶葉名優品牌都與領導人的知識和興趣愛好相關。建議領導同志在這方面要重視起來,結合工作為此作出努力和貢獻。所以,各級領導要帶頭重視加強茶葉品牌建設和宣傳,對品牌建設有利的事應該大力宣傳,大力支持。要充分認識和積極利用品牌效應的強大影響力,鼓勵大家在國際上樹立起自己的品牌,提高國際競爭力。像現在鐵觀音、大紅袍等茶已經是名揚四海了,這也是多年努力的結果,是個好現象,也應該起到很好的示范引領作用。要為其它新名優產品的品牌創建作為借鑒和推廣的經驗,發揮領導和機構的作用,組織一手抓品牌創建,一手抓宣傳。品牌的創建和樹立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被市場認識了解到偏愛接受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沉淀和檢驗,要利用各種行之有效的方法手段進行深入廣泛的宣傳,逐步解決人們對新名優產品認識不足、印象不深、若明若暗的問題,從而不斷出新品,出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