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玉華
(華南農業大學珠江學院,廣東廣州 510900)
民族元素在茶葉品牌設計中的美學應用分析
黎玉華
(華南農業大學珠江學院,廣東廣州 510900)
茶葉品牌作為支撐茶企業突破競爭、尋求發展的核心力量,不僅能夠增加茶產品的認知度,而且提升了茶葉的附加值,如何深化茶葉品牌設計,發揮其品牌效應成為了當務之急。本文即以茶葉品牌效應的重要性分析為切入點,通過分析民族元素與茶葉品牌設計的契合點來探尋民族元素在茶葉品牌設計中的具體應用,從而賦予茶葉民族特色和文化內涵,并提高茶產品的、品牌效應,促進茶產業的規模化、集成化發展。
民族元素;傳統文化;茶品牌;設計應用
近年來,隨著茶市場開放程度的不斷加深,茶企引進速度和規模不斷激增,我國茶葉市場的競爭日漸激烈,許多曾經處于行業領頭的茶企業也在激烈的競逐中失去主導地位,變得步履蹣跚,搖搖欲墜,產品積壓,資金無法回籠,企業面臨倒閉的危險,而歸結原因與茶品牌知名程度,無法發揮品牌效應存在密切關聯性。茶品牌是支撐茶企業發展和茶文化傳播的關鍵,優質的茶產品如若沒有優質的品牌設計與之相匹配,就像千里馬沒有遇到伯樂,處于內外競爭憂患下的茶企業應該創新思維,分析茶產品的戰略競爭優勢,搶占先機,集中力量設計、培育茶品牌,將蘊含傳統文化的民族元素應用到茶品牌的設計之中,以鑄造民族品牌為核心,通過提取民族文化中的文化背景、美學因子及傳統工藝等元素,將茶產品打造成為規模化、產業化的行業領軍品牌,從而形成品牌效應,實現茶產品產供銷的平衡發展,以此增強茶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和生命力。
1.1 茶葉品牌的界定
“品牌”一詞源于古斯堪的那維亞語brandr,譯為意思是“燒灼”,最初是人們區別家畜、手工藝品等私有財產所做的標記,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經濟多樣化發展,品牌所蘊含的內涵呈現多樣化發展態勢,對其的界定也各不相同,美國西北大學的現代營銷學之父菲利普·科特勒博士曾將品牌界定為:“一個名稱、名詞、符號或設計,或者是他們的組合,其主要是用來區別某個銷售者或某群銷售者的產品活動,從而使人能夠從同種或類似產品中迅速識別出來”,而這一概念延伸到茶葉品牌,也即茶葉品種、產地所蘊含的獨一無二的特質,不僅是茶葉產品鎖定消費人群、提升消費者認知度的重要載體,更是茶企業內在價值的重要體現。曾經有學者預言未來茶產業發展將是以品牌為主導的競爭,目前,面對國內外雙重競爭壓力,樹立茶葉品牌,凸顯品牌效應成為了茶企業尋求突破發展的試金石和敲門磚,茶產業要想獲得長足發展就必須立足于品牌設計,把握品牌設計與推廣的根本,發揮民族元素的文化傳承、資源融合、美學創意等多功能,將其運用到品牌構建和效應推廣中去,以此調動和激活茶產業發展的動力源,推進茶產業更快、更強發展。
1.2 茶葉品牌設計的重要性分析
1.2.1 茶葉品牌是增強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支撐
目前,隨著茶葉深加工和產品結構多元化的發展,茶產業已然成為拉動經濟增長和消費結構升級的重要力量,茶產業的成就顯著,但也面臨著諸多的發展困境,主要表現在茶產業大而不強,大而不精,大而不張,競爭力不夠強。而茶葉品牌是挖掘茶文化的豐富內涵,傳播茶文化,提升影響力和消費者認知度的關鍵要素,對于提升茶葉產品認知度和質量效益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是茶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集中體現。目前,隨著茶葉市場開放程度的加深,茶企業正在遭受國內外雙板積壓,要在激烈的競爭中實現自身穩步增長,品牌塑造成為了其尋求發展的突破口之一,而茶葉品牌設計的主要目的就是培育知名品牌,促進品牌效應的實現,在當前以品牌為主導的商業競爭模式中,品牌意味著產品定位、運營策略、用戶粘度和盈利狀態,其所衍生的品牌效應是產品隱藏的商業價值和競爭力。牛津大學賽德商學院全球領先品牌戰略專家保羅·泰伯勒博士認為,任何企業的發展都應該以品牌效應為依托,茶企業要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贏得一席之地,實現茶產品產銷平衡,就必須以品牌設計為著力點,深度挖掘民族元素中所蘊含的文化性、藝術性、民族性,設計出內涵豐富、效應明顯的茶品牌,以便提升茶葉附加值,增強茶產業的生命力和競爭力。
1.2.2 茶葉品牌是推進產銷平衡的關鍵力量
近年來,在消費結構轉型升級的引導下,我國茶葉快速發展,面積不斷擴大,產量急劇提高。目前我國茶園面積、茶葉產量都位居世界的第一位,由此帶來每年十幾萬噸甚至20萬t產量的提升,但與此對應的是人均消費量的緩慢增長,根據相關數據統計,“2015年我們茶葉總產量227.7萬t,國內消費約為135萬t,出口量約32.4萬t,仍然有30萬庫存積壓,產銷之間明顯不平衡。”由此分析,在面積、產量激增的背后隱藏著產銷失衡問題,一些茶企業甚至無法承受產品積壓帶來的資金壓力,而紛紛宣告倒閉,產銷失衡已經成為制約我國茶產業發展的瓶頸。面對當前的發展困境,如何鎖定和拓展消費人群成為了破解供銷難題的第一要務,而茶葉品牌作為企業的無形資產,其所潛藏的品牌效應是提升茶產品認知度和質量效益的重要載體,通過茶葉品牌建設能夠幫助茶企業在國內國際上樹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從而在拉動內需的同時,實現茶葉出口的快速增長,進而解決產銷失衡的困境,促進我國傳統茶產業在世界范圍內的縱深發展,拉動我國經濟更快增長。
2.1 民族元素與茶葉品牌設計的契合性
茶葉品牌設計是應對產銷失衡和提升核心競爭力的必要前提,民族元素中所蘊含的文化性、藝術性和民族性等特點,與茶品牌設計所追求的傳播茶文化、提升茶產品審美與品牌效應之間存在某種契合點,首先,文化性是民族元素作為一種文化意識形態,體現了特定歷史時期人民的智慧和文化積累,將民族元素中的文字、圖形及色彩等通過創意手段應用到茶葉品牌設計中能夠凸顯茶葉產品的文化內涵,更加立體多元詮釋茶葉的地域特色、歷史文化及茶道精神,從而為茶葉產品注入新的生命力,實現茶品牌的塑造;其次,藝術性是民族元素是傳統藝術的集成體,其獨特的藝術創意及手段蘊藏著各個民族獨具特色的藝術行為和成果,茶葉品牌設計中應用民族元素進行美學設計,不僅能夠提升茶產品的美學效果,更是一種藝術隱性元素的外在展現;此外,民族性是茶葉作為傳統產業,其蘊含深層次的歷史文化和民族特色,因各地區氣候和地址條件的不同,茶葉品種呈現差異性,而以凸顯民族特色的元素作為茶葉品牌設計的呈現方式,能夠增強茶產品的吸引力,在鎖定原消費人群的基礎上實現茶產品的增量銷售。
2.2 民族元素在茶葉品牌設計中的美學應用
2.2.1 文字
文字作為傳承文化、闡釋藝術性和展現民族特色的重要載體,是一種美學應用價值較高的設計元素,其能夠將民族元素中的文化傳統、民俗習慣、藝術造詣以及審美能力等集中體現出來,與此同時,茶產業作為我國傳統產業,其承載著傳播茶文化、弘揚茶道精神的重任,且近年來隨著茶產業的深度發展,茶文化被擺上了重要位置,各方力量并舉才能推進茶文化的更快、更好的傳承和發展,而這其中文字因素起著關鍵性的作用,隨著文化的變遷發展,文字的呈現方式豐富多彩,兼具審美性和實用性的雙重屬性,在茶葉品牌設計中可以應用文字來描述茶葉產品的原產地、飲茶文化、品味特點等,以此凸顯茶葉產品的民族和地域特色,讓人能夠透過文字真正領略到茶葉產地源遠流長的文化內涵,進而引發共鳴,增強茶葉品牌的認知度。
2.2.2 圖案
圖案是民族元素中最重要的組成因子,其形式多樣,包羅萬象,能夠更生動、形象、具體的展示世間萬物,尤其是其水墨交相輝映下所形成的層次感和協調性,能夠更加形象、生動、具體的展現事物本身的特質,在茶葉品牌設計中具有特殊的呈現效果,也因此成為美學設計中最常用的元素之一。圖案在茶葉品牌設計中的應用,應該在遵循民族文化本真的藝術特點基礎上,主動求變,融合傳統性和時代感,利用現代的設計手段將傳統圖形和紋樣進行變換處理,賦予傳統圖案元素以新的內涵、形式,從而將美學應用設計中的藝術性和文化內涵真正融入茶葉品牌設計中,同時,結合不同茶葉品種的特點和產地文化,靈活選用花卉圖案、龍騰及祥云圖案,如紅茶多采用以紅色基調為主的花卉圖案作為藝術設計手段,其能夠更好的凸顯茶葉產品的創意性和獨特性,深化消費者的認識,提升茶產品的識別度。
2.2.3 色彩
在茶葉品牌設計中,應用赤橙黃綠青藍紫的色彩搭配最能夠引發消費者的關注,而色彩的協調搭配將直接影響產品的藝術效果和設計美感,不同的色彩能讓消費者產生不用的視覺體驗和心里反應,搭配得當的色彩在直觀反映產品特點的同時,也帶給人視覺上的沖擊感,使人產生美的享受,并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應用色彩進行品牌設計中,應該突破傳統色彩選擇和搭配中的既定限制,以全新的設計理念為指導,通過傳統與現代色彩的深度融合,實現色彩分層和多樣化設計,豐富和創新色彩系統,以此提升茶葉產品的視覺性和藝術效果,如在綠茶的設計中將以綠色為基本色調,通過由淺入深的圖案色彩變化,將茶葉渾然天成的特性充分地展現出來,不僅提升了茶葉品味,更給人以藝術的享受。
茶產業作為我國的傳統優勢產業,在消費結構轉型升級的影響下獲得了長足發展,產銷規模急劇上升,但也面臨著大而不強、大而不精、大而不彰的發展困境,嚴重制約了茶產業發展規模和進程,為此,以茶品牌設計與構建來尋求突破發展成為了迫切之需,而民族元素融合文化傳承、美學創意及內涵延伸等多項功能,能夠為茶品牌增添活力和靈性,將其引入茶葉品牌的美學設計中,能夠提升茶葉的美學欣賞和內在附加值,是推動茶產業深化發展的必然要求。
[1]蘇英亮,劉峻巖,馮瑞霞.茶葉包裝設計中對傳統文化元素的應用[J].福建茶葉,2016(5):199-200.
[2]雍佳.民族元素在茶葉品牌VI設計中的美學應用研究 [J].福建茶葉,2016(6):298-299.
[3]尤伶俐.涼山彝族服飾元素在現代服裝設計中的應用研究[D].浙江理工大學,2014.
[4]吳星輝.茶葉品牌設計中“詩畫”元素的應用與體現[J].福建茶葉, 2016(8):177-178.
黎玉華(1982-),女,廣東廣州人,碩士,講師,校聘副教授,研究方向:品牌策劃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