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莉
(河北民族師范學院,河北承德 067000)
刻瓷藝術在茶具設計中的運用
陳麗莉
(河北民族師范學院,河北承德 067000)
我國的刻瓷藝術歷史悠久,不僅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智慧和技藝的結晶,也蘊含了我們這個民族深厚的傳統文化內涵,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和歷史文化價值。同刻瓷藝術一樣,我國的茶具同樣久負盛名,是我國茶文化的具體展現,其種類豐富、形態各異,散發著我國傳統文化的氣息。把刻瓷藝術融入到茶具設計中,其實是我國傳統技藝與中國茶文化的融合與碰撞。
刻瓷藝術;茶具設計;傳統茶文化;表現形式
刻瓷藝術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是我們這個民族的寶貴文化遺產。傳統的陶瓷裝飾藝術一方面讓陶瓷作品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另一方面也讓陶瓷作品擁有很好的收藏價值。但是在經濟全球化和現代文明的沖擊下,刻瓷藝術這種傳統的手藝受到了現代化和工業化的沖擊,其生存和發展開始面臨巨大的挑戰。與此同時,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很多人開始注重精神世界的享受,尤其是代表了中國傳統文化的茶事活動,越來越受到廣大群眾的青睞。因此,把刻瓷藝術更好地運用到茶具設計中,既可以更好地繼承和發揚這項古老的傳統技藝,更可以提升茶具的藝術品質和藝術形象,帶給人們更好的精神享受。
我國的刻瓷藝術隸屬于繪畫的范疇,但是與傳統的繪畫表現形式又有著很大的不同,它把繪畫技藝與陶瓷產品結合在一起,因此其畫筆也并非我們傳統的毛筆、鉛筆或是其它筆類,而是采用一種特別制作的刀銼工具,根據繪畫的內容,或是選用尖頭狀又或是選用方頭狀的筆端。在繪制過程中,配以榔頭、錘頭等物體的敲打,以此表現出繪畫事物的深淺變化。另外,顧名思義,刻瓷藝術所用的“紙張”也不是普通的紙張或是絲絹,而是精心燒制的陶瓷產品。這些陶瓷品有著不同的瓷面,因此在繪畫中,刻瓷作者得根據不同的瓷面去采用不同的工具和方法。在經過精心的構思、雕刻后,一副副栩栩如生的繪畫便生動地展現在了陶瓷品上,與陶瓷的曲面、形狀、大小等相得益彰,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和審美價值。
我國的刻瓷藝術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根據考古研究證明,我國最早的雕刻藝術要追溯到將近一萬年之前的新石器時代。那時,生活在我們這片土地上的祖先就開始在一些土質的器皿上用石刀進行一些簡單的繪畫,其內容有的是一些相對抽象的裝飾圖案,如代表水波的波浪紋、代表太陽和星辰的圓圈和多角形等;也有一些簡單的生活記錄,如祭拜、打獵、打仗等圖形。雖然新石器時代的雕刻藝術還無法跟后來的刻瓷藝術相媲美,但毫無疑問它是刻瓷藝術的“鼻祖”,不僅可讓我們直觀地感受到原始社會人們的生活場景,同時能感受到他們的審美觀念。
我國是瓷器的故鄉,制作、使用瓷器的歷史十分悠久,中國的英文名稱“china”,在英語中還有“瓷器”的意思,相傳“china”的發音就是根據“瓷”的中國讀音而來。據研究證明,我國瓷器大約在商代中后期或是周代前期出現,在那個屬于青銅器的輝煌年代,瓷器的制作工藝還比較低下,因此不管是在胎體上,或是在釉面的燒制水準上,都與后代的瓷器有著很大的差距,呈現出一種原始狀態和過渡性,因此那個時代的瓷器一般被業內人士稱為“原始瓷”。隨著時代的發展,到了兩漢時代和隨后的魏晉南北朝時期,我國制瓷的水平有了顯著提升,另外隨著人們審美觀念的逐步提升,一些繪畫藝人開始嘗試在瓷器上雕刻出一些圖形,我國早期的刻瓷藝術開始形成。當時人們一般是在燒制前的釉面上刻畫,因此難度相對較小,再加上燒制前的瓷器含水量較大,質地比較軟,因此繪畫后再經過燒制,其繪畫的厚薄不太均勻,在觀感上存在著一些瑕疵。一直到了唐代,隨著燒制工藝和刻瓷技藝的進一步提升,刻瓷藝術也更加精美,一方面是瓷器胎質更加細膩,釉彩也更加靚麗富有光澤,另一方面是刻瓷技術更加高明,出現了平刻、點線構圖等雕刻手法,這就讓刻瓷藝術更加富有觀賞性。
縱觀我國刻瓷藝術的發展歷程,其中不可忽視的推動力量是我國歷朝歷代的文人墨客。受到道家和佛家等思想流派的影響,我國的文人普遍推崇“天人合一”、“禪茶一味”等思想,因此無論是在詩歌、繪畫、文章或是書法中,都有著大量的自然元素,如山水、鳥獸、竹林、飲茶等。這種喜好和精神追求不可避免地被融入到了刻瓷藝術之中,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我國刻瓷藝術的美學價值。
2.1 將刻瓷藝術融入到茶具設計中,可以促進傳統技藝與茶文化的有機融合
中國茶文化博大精深,具有十分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而茶具則是這種內涵的外延和具體展現形式。諸如紫砂壺、青花瓷、紅陶等茶具,都是我國茶人和勞動者幾千年來智慧和汗水的結晶,從這些種類繁多的茶具中,我們不僅能感受到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審美觀念的變化,同時也能直觀地看到我們的先輩在制造工藝上的不斷更新。同樣,刻瓷藝術集中體現了我們傳統文化的精華,如審美趨勢、思想內涵、工藝發展等,將兩者融為一體,一方面能夠讓茶具設計得以更好的展現,另一方面也能促進刻瓷藝術的保護和傳承。這一點非常重要,要看到,現在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現代文明和工業化已經滲透到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為了適應市場需求,諸多行業的產品會選擇用流水線的方式進行大規模的量產,而刻瓷藝術這種蘊含了“工匠精神”的傳統技藝,對雕刻的技術、火候、材質有嚴格的要求,很難適應工業化的流水線生產。因此,將刻瓷藝術融入到茶具設計中,從某個角度講其實是為刻瓷藝術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載體,這兩種文化和藝術相互交融,必定能夠相得益彰,碰撞出更加閃耀的火花。
2.2 將刻瓷藝術融入到茶具設計中,可以進一步彰顯茶文化的內涵
刻瓷藝術融合了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無論是其外在的表現內容,還是雕刻過程,無不體現著我們民族在繪畫藝術以及雕刻技藝上所取得的成就。同時,我國種類豐富的茶具是傳統茶文化的重要展現,不同材質以及形態的茶具,蘊含著我國不同地區、不同歷史時期的茶文化特征。但也要看到,現在的茶具設計盡管在制作工藝和形狀上十分精致而巧妙,但是畢竟局限于外觀的范疇,茶具的歷史文化內涵是隱性的,只有那些業內人士或是愛好者們才能品味到茶具那豐富的內涵。因此,倘若將刻瓷藝術加到茶具設計中,則可以讓茶文化的內涵由隱性變成顯性,特別是對于那些對茶具不甚了解的人,可以通過茶具身上的刻瓷藝術,直觀地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以及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在這一點上,刻瓷藝術跟茶文化十分契合,因為這兩者都是我們民族傳統文化的典型代表,都蘊含著我們這個民族“質樸、高雅、清凈、謙遜、自律”的良好品質和價值追求。所以將兩者相結合并不會有什么突兀和不自然的感覺,反而是珠聯璧合,能進一步展現出我國茶文化的歷史文化底蘊。
3.1 茶文化的內涵不夠突出
茶具是我國茶文化的外在呈現,從現在一些茶具中的刻瓷藝術來看,很多都存在著茶文化內涵不突出的缺陷。一些設計師為了彰顯所謂的個性,往往會把一些不知所云的刻瓷內容融入到茶具設計中,比如說一些西方風格的繪畫、一些后現代主義的表現形式等等,他們認為這是一種迎合時代潮流的藝術,豈不知這與茶具所代表的茶文化相去甚遠。我國茶文化融合了儒家、道家和佛家的思想精華,追求一種“和、敬、清、雅”的藝術高度,在表現內容上多以大自然的元素為主,如竹林、小溪、清風、松樹、茅屋、青山等,在表現形式上則大量地借鑒了中國傳統畫的手法,例如水墨風格、留白、以詩入畫等。茶文化的這種藝術表現形式不僅能夠給人帶來視覺上的享受,更能給人留下無限的遐想空間。但是現在很多刻瓷藝術從業者往往忽視了茶文化的本質,而去過分追求現代的一些時髦元素,這就讓茶具市場充斥著一些所謂的“文化垃圾”,嚴重拉低了茶具設計的整體水平。
3.2 在刻瓷藝術色彩運用上存在誤區
刻瓷藝術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對于色彩的運用,運用好的話,則整個繪畫能夠達到線條、布局、色彩的和諧統一,讓人賞心悅目,但倘若運用不好的話,則會極大破壞刻瓷繪畫的整體感,即便布局再巧妙、線條再漂亮,也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從現在一些茶具的刻瓷藝術來看,很多設計師在雕刻的過程中,一方面是為了追求消費者的眼球,經常采用一些色彩斑斕的設計,讓茶具的顏色變得極為濃重而浮夸,這的確能夠贏得人們的一時喜愛,但卻失去了茶文化淡雅的內涵,讓茶具經不起時間的考驗,因為最耐看的色彩往往是簡單而淡雅的。另一方面,一些茶具設計師功力尚淺,對刻瓷藝術色彩的掌控力不足,無論是在色彩的布局,還是在色彩的深淺上都存有很大的缺陷。舉例來說,在一些表現青山綠水的刻瓷繪畫中,一些設計師會把顏色涂抹得非常濃,試圖來展現出山之青、水之綠,殊不知茶文化在繪畫中注重的是留白和遐想,有時候寥寥數筆、輕描淡寫,就能勾勒出一種能夠讓人逸興遄飛的意境。山水畫中的山,主峰的色彩要濃一些,但是遠處的山則必須要淡一些,這樣才能體現出山脈的層次和遠近,也可以突出繪畫中的視覺中心,達到有主有次的目的。
4.1 要突出茶文化的特點和內涵
現在,我國茶具市場種類繁多,刻瓷藝術在茶具中的運用也十分常見,刻瓷藝術對提升茶具的藝術價值和商業價值起到了不可小覷的正面作用。對設計師來講,把刻瓷藝術融入到茶具設計中,首先要做的就是“不忘初心”,不要忘記茶文化的本質是什么,要找到刻瓷藝術與茶具之間的契合點,并加以發掘,用最合適的形式去展現出來。其次是要在刻瓷內容上多采用茶文化中的經典元素,另外在刻瓷表現上,也要借鑒我國古代山水畫特別是茶詩茶畫中的表現手法和技巧,如此才能展現茶具的靈氣和所蘊含的深厚歷史文化內涵。
4.2 要結合市場進行一些正確的、適度的創新設計
在市場浪潮的沖擊下,任何產品的設計、生產和銷售都離不開必要而正確的市場營銷,這一點對茶具來說也是如此。身處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中,刻瓷藝術在茶具上的運用也不能閉門造車、因循守舊,而是要在保持茶文化基本內涵的基礎上,多進行一些技術和內容上的創新設計。比如說,設計師可以根據消費者對茶具的使用情況,設計出符合人們使用習慣的茶具,之后再選用與之相匹配的刻瓷內容。一些商務型的茶具,可以采取具有美好寓意的山水繪畫與之搭配,而一些個人用的茶具,則可以采用一些簡單素雅的刻瓷內容,力爭做到外觀與刻瓷藝術的協調統一。再比如說,設計師可以根據不同年齡、不同文化背景消費者的喜好和審美觀,在刻瓷內容上進行細分,對那些受過高等教育的城市白領,可以選用一些日本茶道的元素,而對那些注重傳統文化的中老年消費者,則可以把我們民族文化喜慶祥和的元素加入其中,諸如此類,不一而足。這樣才能更好地把刻瓷藝術運用到茶具設計當中,打造出既符合茶文化內涵又符合市場需求的茶具。
[1]張艷榮.淺論刻瓷藝術的發展與創新[J].現代企業文化,2010 (8):88-89.
[2]吳永先.淺談刻瓷藝術[J].景德鎮陶瓷,2007(3):19-20.
[3]關永華.刻瓷藝術漫談[J].陶瓷科學與藝術,2010(5):47-48.
[4]信德勝.刻瓷藝術的傳承與發展之釉中刻瓷[J].陶瓷科學與藝術,2014(8):40-41.
[5]岳星.從茶具設計中淺談形式美[J].文藝研究,2011(9):91-92.
[6]單秋月.茶葉包裝的材料選擇與外觀設計[J].福建茶葉,2015 (6):76-77.
[7]郭玲玲.民間美術在茶葉包裝中的應用探究 [J].福建茶葉,2016(6):169-170.
[8]張斐斐.淺談茶葉包裝設計中的傳統文化美感[J].科技信息, 2009(4):331-332.
[9]劉妍靜.新媒體美術教學對茶葉包裝設計的分析與創新[J].福建茶葉,2016(1):165-166.
[10]余悅.中國茶文化研究的當代歷程和未來走向 [J].農業考古,2005(4):7-18.
[11]張琳潔,龔淑英.茶的物質屬性和茶文化的思想背景 [J].茶葉,2003(4):230-232.
陳麗莉(1981-),女,河北秦皇島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美術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