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 峰,王 熙
(四川旅游學院烹飪學院,四川成都 610100)
基于茶文化思想下高校思政教學的研究
——以生態文明建設為例
尚 峰,王 熙*
(四川旅游學院烹飪學院,四川成都 610100)
當代大學生對于知識的學習,不缺乏方法和途徑。大學生們大腦中的思維方式,產生于性格,卻反映在如何做事的外在表現上。本文以高校思政教育中的生態文明建設內容為例,探究茶文化思想對高校思政教育的方法融入。分析了茶文化在內涵、過程、方法上,對高校思政教學中生態文明建設的應用。最后,從實例中探討了茶文化的作用,并預測了茶文化思想對高校思政教學的發展方向。
茶文化思想;高校;思政教學;生態文明建設
思政教育,不論是中學還是大學,都是學校的必備課程之一。思政教學貫穿著學生的成長和教育。中學時代,常常以政治這門課程來代替。而到了大學,作為大學生融入社會的最后基站,思政教學是引導大學生,具備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正確的政治方向的有效途徑。
思政教學,目的在于將人們大腦中的思想和政治進行外在的干預,使高校大學生表現出來的行為方式、觀點和做法都正確。中國古代很多哲學家認為,思想是前提,行動在后面。因此,思政教學對我國高校大學生來說,既有現實的必要性,也是國家政體的需要。
1.1 高校思政教學的目的和內容
一個人,其思想向惡,最終表現出來的行為也不會優秀。思想不出現偏差,表現出來的行為才不會產生偏差。高校需要有一個抓手,來引導大學生的思想向好的方向發展。因此,高校里的思政課程應運而生。而為了達到良好的教學目的,思政教學也產生了。思政教學的目的就是將思政課程的內容,扎根到學生們的觀念中,引導大學生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正確的政治方向。在我國主流高校中,思政教學成為傳達思想的工具。有的高校將思政課程同其他,如英語、高數、專業課程等一同納為學生們必上的課程,采取學分制來管理。該高校需要配備相應的思政教育教師,有了學生和老師,才算是有了思政課程的受體和客體;需要設置課程,確定時長、提供教室,從而為思政教學提供時間以及空間上保證;并且應當有相關的思政教育教材,這是教師和學生之間共同的關注點,也是溝通的橋梁。通過一系列的配備,能夠在學生中間正常開展思政教育課程。
1.2 高校思政教學的方法
目前多數高校的思政教學,大多以課堂中講解的現場教學模式來體現。因為思政教育的內容大部分為純理論知識,所以其不同于一般的專業課程,可能還會為學生提供實習和實際操作的機會。思政教學大部分都是采用課堂現場式教學,由教師針對教材中的知識點進行講解,在結業考試中會針對這些知識點出題目。思政教學方法大同小異,但是具化學習內容,我們即會發現有所不同。在內容上,有關于良好思想品德的教育,有關于基本法律知識的傳授,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經典著作和重要論述,也有對于中國共產黨艱苦奮斗歲月的回顧和領導人對當今形勢的論斷。在如今中國夢的重要論述中,生態文明建設被列入重要內容。因此也成為思政教學的目的、內容之一。在形式上,除了有純中文的思政教材,個別高校為了突出于雙語教學相結合,還會提供英文版的思政教材供學生們閱讀。
1.3 高校思政教學中存在的障礙
高校思政教學的本意和內容都體現了高校的努力方向,但效果達不到預期,主要是在教學方法有不少阻礙和差距。教學手段并不豐富,由于教學手段的單一,造成教學枯燥,學生們對思政內容也是一知半解、理解不深,導致最后記憶方法存在問題,記不牢。由于內容的固定,教學方式的固定,學生們對于思政教學的興趣也往往落后于專業課程。提不起學生的興趣,在學生中間受到冷遇。如何改進當今高校思政教學是一個難題。
茶文化與高校中的大部分課程都相融通,這是受傳統茶文化思想影響的結果。思政教育教學也不例外。以高校思政教學中的生態文明建設內容為例,茶文化可以在內涵、過程和方法上融入教學之中。
2.1 內涵的交融
茶葉本身就是屬于植物。人們在對植物的熟悉過程中,發現了茶葉的存在,了解了其存在的功能。通過茶文化的發展脈絡,其被人們賦予了天然、健康、活力和生機等相關的文化內涵。在與生態文明建設思政教學內容的融合過程中,由于生態文明建設的主旨,也是通過人們的努力實現人類與環境的和諧。因此,兩者存在相通之處,可以相互融合。高校的思政教學中,針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內容,許多教學將重點放在了如何實現生態文明,而對生態文明建設之后達到什么樣的效果卻輕描淡寫。而將茶文化的思想融入其中,人們在飲茶的過程中講究天人合一、人與自然的和諧狀態,這便是生態文明建設在精神層次的最高追求。
2.2 內容的相通
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內容之一,就是通過植被、水域等自然風景的原貌恢復性建設,實現自然的和諧。而茶葉作為綠色植被中的一種,也能夠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指標之一。生態文明建設,除了有自然的改觀完善,還要有文明的出現。即,整個建設的過程需要人的參與和維護。例如:食品的可靠性保障,成為生態既良好又有人類文明成分在內的雙重考驗。茶葉也不例外,茶葉中是否含有超標的農藥、是否有過量的重金屬、種植茶葉的區域是否存在土壤污染、水源污染等問題。而生態文明建設的內容,就是要使茶葉的種植環境更加優化,土壤和水源更加干凈,不含重金屬,無農藥殘留;使茶葉的加工環境也更加安全,不存在人為的污染源,最終能讓人們飲用上放心的茶葉。
2.3 方法的嫁接
人們對茶文化感受,并不是憑空的,而是需要一定的寄托和承載。對茶藝文化的體現,需要茶藝師利用茶葉、茶具等進行綜合展現。而對茶文化健康、天然的內涵的感受,大多也是需要通過飲茶這個過程來實現的。人們在飲茶的過程中才能感受和體味茶文化。對于生態文明建設思政教學同樣如此。例如:對于荒漠化的治理建設,可能在教室內通過PPT或者教材來呈現,學生們的感受不深,不能親自體驗荒漠化對生態文明建設帶來的危害,自然對治理的方法也就沒有頭緒。如果有機會能讓學生親自體驗和感受沙漠邊緣的擴張速度,親眼見到由于人類的濫砍濫伐,造成的土地荒漠化的加劇,可能學生們接受到的思政教育體會更深。通過具體的例子來感受思政文化,可以由茶文化體驗方法嫁接而來,能夠更好地起到教育效果。
茶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政教學中生態文明建設的內容,不僅具有實際可行的可操作性,也具備一定的現實需求和現實意義。
3.1 茶文化融入生態文明建設思政教育內容的實例
在我國貴州省,由于部分地區經濟發展相對落后,在黨中央、國務院開展精準扶貧的政策指引下,地方政府開始大力引進投資,在當地發展企業。生態環境中開始摻雜了人為的因素,許多不可控的元素凸顯出來。在貴陽某高校的思政教育課堂中,就將經濟發展此時展現出的“雙刃劍”作為分析案例提到了教學內容中。為了實現金山銀山、綠水青山都要的目標,思政教學對當地的經濟發展提出了建設性的規劃。茶葉本身屬于綠色植物,在貴州大部分地區氣候、水分、光照、溫度等因素都適合的地方適宜生長。隨著人們對茶葉的持續喜愛和需求,茶葉的行情一直相對較好,茶葉的產值也持續增高,還具備經濟價值。并且,茶葉作為植物,對當地的氣候和生態都能起到明顯的改良作用。因此,發展茶產業成為思政教學中為當地經濟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取得雙豐收的建議。而且茶文化本身所蘊含的寓意,也啟發當地人們在發展經濟的時候不要損害生態環境,要懂得融入自然、建設和諧自然。
3.2 茶文化融入生態文明建設思政教學的發展趨勢
茶文化融入生態文明建設思政教學的方向,將逐步面臨更加復雜、更加先進和更加高端的情況。一方面,茶文化的發展更加豐富,在互聯網、物聯網、知識經濟等新的發展手段的推動下,其內涵越來越豐富。茶文化在以人為本的道路上,體現獨特個人特點和情懷的文化特征將越來越明顯。另一方面,生態文明建設面臨的形勢更加嚴峻,任務也更加復雜。因此,在思政教學中涉及到的內容和篇幅,也將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人們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嚴峻現狀、建設理念、建設方向等,將會產生更多的思考,這為茶文化融入生態文明建設思政教學提供了廣泛的機會和空間。
高校思政教學更多承擔思想導師和思想警察的功能,為大學生們指明思想前進方向,及時糾正思想錯誤。生態文明建設作為當今社會發展的需要,受到人們關切,也幫助大學生樹立起正確的價值觀。因此,也成為了重要的思政教學內容。在分析茶文化的過程中,在深刻認識茶文化內涵、內容和方法的基礎上,將茶文化思想與生態文明建設思政教學相互聯系。另外,茶文化產業作為一種基礎產業,可以為地方的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更多的發展思路。在未來,茶文化和生態文明建設發展的多樣性,將為相互融合提供更多的契機,并在革新生態文明建設內容思政教學體系中產生出更多的教學內容和方法。
[1]吳紅英,朱紅英.從茶文化的德育功能看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J].農業考古,2010(5):11-14.
[2]宋錫輝.生態文明建設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1):151-154.
[3]張瑾.水田變茶園老村換新顏——湖北武陵山片區生態文明建設和民族團結模范區建設系列報道之三[J].民族大家庭,2013(4):21-23.
尚 峰(1979-),男,山東棗莊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通訊作者:王 熙(1981-),女,四川綿陽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與馬克思主義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