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曉南
(河南應用技術職業學院,河南鄭州 450042)
試論英語在茶文化旅游開發項目中的運用
史曉南
(河南應用技術職業學院,河南鄭州 450042)
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人們對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增強,大眾多層次的文化消費呈上升趨勢。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在經濟發展的同時要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文化產業發展,其中傳統文化的復興工程尤為重要。茶文化作為中國本土文化之一,在中國擁有幾千年的歷史,博大精深,延綿不斷。不同地域有著不同的品種,且衍生出不同的文化,以茶文化為基點的旅游開發項目是本土根基與外來移植的結合。此外,經濟增長也促使中國在世界上的影響力日益增強,多元化提供給世界人民更多的交流和交往的機會。在這種背景下,英語使用的頻率大大增加。作為全球使用范圍最廣的語種,學習和掌握英語的重要性顯而易見。本文擬從茶文化旅游開發項目中英語使用情況出發,分析其不足,探討改進的有效措施,以為進一步激發民族文化提供一定的借鑒。
英語;茶文化;旅游開發;現狀;措施
自2009年底,我國超過日本成為第二大經濟體后,伴隨著經濟發展帶動的旅游產業呈現出蓬勃發展的勢頭。這不僅表現在實際出入境人口數目上的變化,也表現在整體旅游收入及旅游開發類別的更替上。隨著異國游客的增加,作為全球使用率最高的通用語種英語的地位日益增加。
英語在當前人們生活中占有不可撼動的地位,具體表現如下。從全球人口分布密度來看,大約每五個人中就有一個人是用英語說話,且全球絕大多數的傳播媒介和信息傳遞以英文方式進行。據不完全統計,世界上超過70%的用戶利用英文郵件進行信息溝通交流。從政治外交來看,英語是聯合國的正式工作用語,在全球性的工作會議上通常采用英語作為第一語言使用。經濟發展必然帶來各行各業的繁榮,文化旅游業也與英語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其一,語言溝通是跨國旅游最基礎也最為關鍵的問題。對旅游開發項目管理方而言,對游客需求的正確把握決定了景區的滿意程度,語言溝通是知曉游客需求最直接的方式,一旦出現語言文字不通的狀態,游客和景區之間的矛盾將容易激化。其二,語言技巧是旅游營銷的重要手段之一,對英語語言的正確把握有利于促進旅游業的發展,增強文化旅游開發項目的綜合競爭力。
站在跨文化交際學的角度來看,茶文化旅游作為眾多中國特色旅游的一個微觀組成部分,其語言運用關乎到旅游內涵的挖掘和開發。在當前中國茶文化旅游開發項目中,英語運用現狀究竟如何?通過調查分析,筆者認為,主要存下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2.1 文化差異阻礙了文化交流
在中國,傳統文化崇尚的是儒家思想,是道德禮儀,而西方追求的是平等自由,是開放民主。茶文化又是中國古代幾千年源遠流長的一類文化體驗,其從簡單的品種介紹、茶具介紹,直至內涵、泡法等都植根于中國幾千年的含蓄的文化根基,透露出獨特的不可言說的意境美,這與簡單的英語翻譯存在差異。譬如安吉白茶是江南綠茶的一種,如果簡單地將其翻譯為“white tea”,外國人更容易將其理解為白色的茶,而眾所周知,白茶并不意味著這種茶是白色的,而是相對于傳統綠茶而言,其葉脈和周邊泛著些許銀白色的紋理。這樣的解釋,顯然是不能通過“white tea”這樣英語翻譯能表達清楚的。由于文化存在差異所帶來的翻譯問題不勝枚舉,這一問題不僅阻礙了中西方文化交流,也不利于雙方的旅游往來。
2.2 導游英語水準有待提升
導游是旅游場所不可缺少的人員,且講說員解說內容的生動與否直接關系到游客的審美享受。但當前,由于多種原因,導游的英語水平顯然不達標。其一,雖然當前高校開設了導游等相關專業,但因為其仍為新興行業,需求遠遠大于供給,實際學習并且從事導游行業的人極少。當前導游隊伍的組成多以大中專學歷人員為主,這些導游的英語水平僅停留在最基本的教學課本上,日常生活用語及茶藝用語非常缺乏。其二,地方差異也對導游質量產生影響。一般而言,沿海發達城市的導游英語水平尚可,但內陸及偏遠山區則相對較低。但茶葉遍布中國廣大山河,不同地域有著不同的品種,且各有特色。隨著旅游經濟的開發,茶文化作為一個新的增長點,其發展前景可觀,因此對各地區高層次導游的需求更甚。
2.3 景區雙語模式有待提升
隨著我國旅游經濟的持續升溫,全國各地開啟了轟轟烈烈的文化旅游項目開發。較為成熟的有影視文化基地,如橫店影視城。在橫店影視城,大至廣告噴繪,小到宣傳海報、門票等都采用中文和英文兩種模式。但是茶文化相對而言是屬于隱性文化,其宣傳難免會滯后于其他產業。當前,我國茶文化旅游開發項目基本以中文為主,最大范圍的也僅僅限于對茶文化基地名稱的英文翻譯,且由于茶藝英語的特殊性,其翻譯往往只是表面上的詞語傳達,禁不起深層次的文化推敲。其他基礎設施,包括整體文化宣傳有關內容在景區展示多為單一中文模式,雙語設計有待提升。此外,在全球化背景下,茶文化不僅是中國固有的民族特色傳統文化因子,也與世界茶種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在新環境下提升景區雙語模式迫在眉睫。
旅游業歸根到底是對游客的競爭,為適應當前全球化趨勢,抓住跨國游的用戶心理,提升英語在茶文化旅游開發項目中的地位至關重要。作為語言文化因素,筆者認為,可根據其存在的不足,從以下三方面進行一一的調整,從而打造出更具競爭力的文化旅游產業。
3.1 交流合作促進共贏
常言道,合作才是硬道理。根據當前不同國家、地區的文化差異所帶來的交往困惑,必須進一步加深相互間的交流與合作,在充分了解的基礎上才能進行更深層次的經濟往來。
其一,增強文化的趣味性。外國游客來中國游玩,不僅是感受中國的大好河山,更是為了體驗到異國的風土人情。游客進入茶文化旅游基地,不僅要感受到眼前所接觸的景觀,還需要進一步了解漫漫幾千年中國茶的變遷,以及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趣味性,在與西方茶文化的對比中彰顯特色。此外,項目開發方也可進行實際動手實驗讓游客真切感受到文化的內涵。在此環節中,需工作人員掌握相關的英語技能。
其二,促進相互間的文化學習。在茶文化領域,中西方有著共同點也有著差異。共同點的挖掘可以促進外國游客對于該項目的認同感,差異可以充分借助人類獵奇心理形成新的開發創新點。具體來看,對文化內容的學習是基于語言的基礎上對其建筑、教育、民族品格等多方面的考量,不同的文化對茶的喜好與飲用是不同的,例如在英國,人們普遍喜歡喝茶,因此“a cup of tea”表面上是一杯茶,也可表示令人喜歡的東西。在具體操作工程中,要學會這些文化差異中與茶文化相關的英語,在游覽介紹過程中增強趣味性。
3.2 提升導游英語水準
導游是旅游開發項目中的聯絡員,聯系著游客和景區之間的大大小小各類事宜,在茶文化開發項目不可或缺。為進一步提升茶文化開發中導游的英語水準,可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改革和創新。
其一,在教育行業出臺相關政策,鼓勵高學歷人才從事導游工作。隨著第三產業占國民經濟發展規劃中的比重逐年增加,對人才的需求缺口日益擴大。但受傳統思維定勢的影響,鮮有高學歷的人才從事導游工作或投身于旅游開發項目中。通常情況下,高學歷人才的外語水準比較高,將這類人才納入茶文化開發中將有利緩解當前茶文化旅游開發項目中精通英文員工空白化的尷尬狀態。
其二,對已從事導游人員進行語言培訓。語言是一個民族的代表,語言學習是長期的過程。對于基礎比較差,甚至可以說英語基礎為零的當地講說員來說,持續長久的英語培訓可以有效促進其英語能力的提升,其中尤為關鍵的是英語口語的訓練。在實際培訓過程中,一方面可以對導游業前培訓,著重于英語語言的使用上,另一方面安排外籍友人或導游展開學習活動,在固定的語言背景下增強工作人員對于英語的學習和模仿能力,從而更好地服務于景區。
其三,提升導游門檻,并鼓勵旅游院校的創辦與招生。從事導游工作的人員學歷普通不高,一方面是社會的不重視,另一方面是當前相關的高等院校仍比較少。當提升導游門檻后,導游的社會地位也會相對有所變化,導游從業人員整體素質包括英語能力也會提升。此外,加強與國外旅行社的合作,通過共同組團相互學習不同的文化內涵的語言表達方式,在自由輕松的氛圍中提升本土員工的英語水平。
3.3 打造景區多元化模式
針對茶文化旅游開發項目多為單一中文語言環境的現狀,筆者認為,應該進一步拓展多種語言的覆蓋面,具體可從以下途徑來打造景區多元化模式。
其一,更新茶文化基地的基礎設施,將單一中文模式改造成中英文或多種語言模式。譬如,從建筑、宣傳等多角度進入改革創新。在名稱、宣傳手冊、海報、名片、宣傳片等多種微觀產品上進行中英文雙重設計,并逐步推展。
其二,根據文化的特殊性,進行文化交流的活動設計。在文化展示中,根據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中英文說法的區別,進行對比設計,如通過播放中西茶文化變遷視頻,來闡述茶文化的世界性,也可開展沙龍或游戲活動,在增強趣味性的同時打造園區的多語言環境。此外,景區在打造多元化模式時需要在展示時多采用口語化英語模式,而非書面或正規會晤模式,以增強茶文化旅游開發項目的親民性。
總體來說,英語在茶文化旅游開發項目中的運用具有一定的創新意義,在眾多旅游素材中選擇語言為切入點,實用性和創新度都比較高。雖然我國的茶文化旅游項目起步不算早,但中國文化生命力旺盛,中國經濟充滿蓬勃朝氣,在新時期新挑戰下,茶文化旅游必定是朝陽行業。隨著跨國旅游的發展,中國的茶文化旅游開發必定會吸引更多的外國友人的惠顧,英語作為世界通用語言,在跨文化交流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因此對英語的使用現狀及其提升對策的研究有利于提升工作人員外語素質,提高游客滿意度,縮小文化差距,從而促進茶文化旅游項目又好又快地發展。
[1]張恒翔.淺析英語與中國旅游文化[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8):89-92.
[2]羅明義.旅游管理學[M].南開大學出版社,2007.
[3]代堂榮.基于工作過程的旅游專業大學英語教學體系的構建[J].河南職業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3(5):56-58.
[4]蘭冰.淺議西方茶文化及英語“茶”語[J].曲靖師范學院學報,2014(1):119-121.
[5]常衛鋒.創意視角下河南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策略探討[J].開封大學學報,2015(2):20-23.
[6]祝思華,張佳.我國茶文化旅游開發的思考[J].農業考古,2014 (5):224-226.
[7]肖博華,和諧,馬宇謙,曹李享,李忠斌.民族特色茶文化產業鏈發展調研——以西雙版納為例[J].科技創業月刊,2013(10):51-53.
[8]余悅.中國茶文化研究的當代歷程和未來走向[J].農業考古, 2005(4):7-18.
[9]張琳潔,龔淑英.茶的物質屬性和茶文化的思想背景[J].茶葉, 2003,29(4):230-232.
[10]王金水,陶德臣.茶文化發展現狀及主要趨勢分析[J].農業考古,2004(2):107-111.
[11]張璐.茶馬古道云南段音樂文化現狀的選點調查與研究[D].中央音樂學院,2012.
[12]楊寧寧.論茶馬古道的文化內涵[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1):8-14.
[13]張璐.茶馬古道滇藏路線各民族音樂文化的碰撞與交融[J].歌海,2011(5):35-38.
史曉南(1982-),男,河南開封人,本科,講師,研究方向:英語語言學,翻譯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