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薇,倪旭冉
(唐山職業技術學院,河北唐山 063000)
圖式理論影響下茶文化的翻譯
張 薇,倪旭冉
(唐山職業技術學院,河北唐山 063000)
茶是我國具有傳統特色文化傳承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其文化傳承是我國一項瑰寶,我國蘊含了豐富的茶文化,對其進行深度研究和翻譯,具有很大意義的傳播作用。對茶文化進行翻譯和傳播,應該盡可能地將源語文化作為翻譯導向,以一種恰當、科學合理的方式進行文化翻譯,可以使茶所具有的深厚內涵,以最優質的程度展現出來,進而起到優質的文化傳播和傳承作用。本文就當前圖式理論所呈現的概念和形式分析,研究在圖式理論具體影響下開展茶文化眾多翻譯時應使用的方法,以實現更高質量茶文化和內涵的翻譯。
圖式理論;影響;茶文化;翻譯
圖式理論是當前人類對不同物種進行認知的一種基礎,也是一種具有開放性的理論知識構架,它可以伴隨認知主體的變化和認知具體實踐形式和過程的改變而實現多項變化。由于中國和西方國家存在較大的文化差異,在進行具體茶文化和茶知識翻譯過程中,會出現一些用詞問題。例如,在中文語境中對茶產品進行美化或是修飾的詞語,在英語環境中并不能得到原有的作用體現。在這種情況下就可以使用圖式理論指導和開展茶文化內涵翻譯,讓茶文化實現更優質的傳播和發展。
1.1 概念分析
圖式理論的概念是具有哲學性質的,是以哲學內涵進行跟進研究和概念提出的,后來是經過一些心理學家分析和研究,認為圖式是一種可以長時間在人腦中貯存外物知識的記憶方式。具體說,人們在對具有新鮮性質的事物進行認知時,將外界傳輸過來的信息和原有腦海中信息進行背景結合,然后經過圖示儲存系統進行認知和記憶工作[1]。所以說,圖式理論是對外部事物的一種認知,也是人們當前對事物進行認知的一種基礎。
1.2 具體形式
當前,圖式理論在人們面前所呈現的具體形態有,語言圖示,形式圖示以及內容圖示,三種圖示還具有不同體系構建。在茶文化開展翻譯時,需要使用的文化圖示是屬于內容圖示體系中的,能夠對文化背景進行體系的認知和記憶。文化圖示以一種經常使用的組織模式,將人腦之前貯存的知識以類似文見夾形式進行保存。文化圖示是一種儲存構架,和主體人生活的文化背景和政治環境有著直接關系的,具體呈現不會出現局限性問題,不同文化發展就會導致文化圖樣出現不同現象[2]。所以在進行文化翻譯和源語文化構建時,由于兩者之間文化圖式出現的形式和信息模式不對稱,就會使文化翻譯呈現一定難度。
1.3 文化缺省
在進行文化翻譯過程中經常會出現文化缺省的現象,文化缺省主要是由于不同國家的政治、地理以及經濟因素存在差異導致整體文化發展和認知理念出現差異。在開展翻譯工作中,出現文化缺省這種現象是不可避免的,是一種常見的文化翻譯現象。同時,文化缺省也對跨文化翻譯和交流帶來很多新鮮感,例如我國特色文化中茶文化,通過一些語言和文字的翻譯將其傳播到多個國家,為這些國家茶讀者開啟一道認知國內茶文化大門[3]。但是基于文化背景和文化理念不同,文化圖樣就在跨文化進行意識交流和翻譯時,使整體質量出現文化缺省。所以,異國讀者在進行翻譯作品閱讀時,會由于文化背景和文化理念不同而出現認知誤區,無法理解現有翻譯文獻中主要思想和意識表達。尤其是中國一些具有專有性茶文化的字詞,如“瑟瑟塵”“建溪春”等[4]。在進行文化傳播和翻譯時,未能以目的語言文化進行翻譯,導致這些詞匯未能得到深度傳播和理解,茶文化一些精髓意境就沒有實現高效傳輸。
2.1 茶文化中的圖示翻譯
茶文化中的圖示翻譯主要是在對源語言呈現的語境和文化進行翻譯,減少茶文化中傳輸的認知錯誤現象。圖示翻譯是在目的語文化和源語文化之間進行轉化,根據當前翻譯過程中出現文化缺省現象,加以關注和了解。這就要求在翻譯工作中,要將翻譯重點放在語言文化和圖樣個體呈現上,使圖示翻譯對系統性質開展文化認知和概念理解。通過對現有文化和作品開展深度閱讀,讓具有新型性質的文化圖樣參與到具體翻譯構建和開展體系中[5]。通過文化圖樣的使用和傳播,讓西方茶者真實感受到我國茶所具有的組織形態和味道之美,讓眾多茶者對現有茶文化進行圖樣體驗。
當前在進行茶文化圖示翻譯過程中,一定要對目的語言中知識背景和風俗習慣進行認知和搜索,對其文化有著優質掌握。與此之外,茶文化翻譯工作者應該忠于現有原作作品,最大程度將作品中所具有的文化特征和深度精髓傳達給其他國家,讓異國茶文化愛好者能夠實現優質的茶文化閱讀。
2.2 以《續茶經》為例進行茶文化現有翻譯工作分析
本文以清代茶文化的著作——《續茶經》為例,進行茶文化現有翻譯工作的分析。續茶經具有眾多茶文化知識,在茶文化領域中占據極大位置,有著深遠影響。這本書內容從茶樹到茶具進行文化知識的講解,總體內容較為優質全面,蘊含豐富的茶文化和茶信息。書中包含有關茶行業中的知識,包括茶樹的具體栽種,茶具的具體制作等茶知識,其所體現的茶文化不僅僅是人的意識層面中的知識體系[6]。同時,也將我國傳統文化中所具有的價值觀和審美觀,以及禪宗思想、養生思想進行有機融合,進而構建成一個具有綜合性較強的文化內涵和體系。
異國茶讀者在沒有形成優質圖樣理論和意識影響時,未能對茶文化進行掌握和理解。此時就需要茶領域人員在進行翻譯工作時,要運用圖式理論進行文化蘊涵的展示和呈現。在考慮目的讀者所具有的語言環境特點和文化特色后,要尊重原有文化內涵,以文化圖示進行認知展示和傳輸,讓茶文化得到優質傳播。
3.1 省略法
我國在進行茶文化眾多翻譯工作時,主要是針對西方國家進行文化翻譯。由于中國和西方國家存在較大的文化差異,在進行具體茶文化和茶知識翻譯過程中,在中文語境中對茶產品進行美化或是修飾的詞語,在英語環境中并不能得到原有的作用體現。這種情況下如果要是對茶文化進行強行翻譯,容易出現文化用詞不當現象,這會使一些讀者對茶文化進行錯誤理解,對英語的語境進行錯誤引導,進而使他們對中國茶文化中的源文化進行曲解。在這個時候,在圖式理論具體影響下,開展茶文化眾多翻譯時可以省略的方法來保證具體譯文的精準性[7]。主要是將原文中一些可能會對讀者產生文化認知錯誤的詞語,進行省略工作,更加重視語境的營造,這樣可以使整體翻譯效果和翻譯質量得到提升。
3.2 直譯法
在圖式理論具體影響下開展茶文化眾多翻譯時,還可以利用直譯法對茶產品進行文化的翻譯。當前直譯法也是進行各項文化翻譯工作中比較常用、常見的翻譯方式和手段,它對文化主題內涵傳承的翻譯性較高。我國是一個具有悠久茶文化的國家,總體茶文化涉及范圍較廣,所以茶領域翻譯人員在進行茶文化眾多知識翻譯過程中,要盡可能最大程度將我國茶文化的特色進行展示。翻譯人員在立足茶文化發展和傳承上在開展茶文化內涵時,要根據目的語言所呈現的文化內涵和背景以及其語言使用環境,分析現有翻譯能否在英語讀者中的文化圖樣得到使用。例如,茶領域人員在進行新茶翻譯時,要想描寫新茶所具有的色和香中人們常使用的修飾詞“月下白”“豆花香”,可以對這幾個詞意進行字面上的直接翻譯[8]。因為這兩個詞語不完是整體構架,語言使用上所表達意思直接并且相對簡單,利用直譯法對這兩個詞進行翻譯,不會影響其組織的傳播,同時可以對這兩種詞義進行美好意境的營造和體現。
人在日常生活中進行飲茶是一種享受也是種放松,在飲茶的過程中,人們對茶所具有的色和香有著較高質量最求。在茶化傳播中,人們喜歡用清新美好等眾多詞匯來比喻和傳達茶所具有的清香和色美。通過直譯法將“月下白”“豆花香”進行形象展示,讓茶所需要的色和香展現在讀者面前。同時,又能讓西方茶者真實感受到我國茶所具有的組織形態和味道之美,讓眾多茶者對現有茶文化進行圖樣體驗。使他們更加理解和掌握茶文化,讓他們對中國茶呈現的文化進行高效認知和理解。
3.3 文內加詞與直譯加注結合法
利用這一方式對中國茶文化進行源語言的解釋和發展,可以讓茶文化中所具有的內涵移植到目的語言環境中。但是如果現有的文化圖樣未能在目的語言環境中得到應用和理解,那么在進行具體茶文化內涵翻譯時,就要在一個全新性質語言環境中,進行翻譯手法創新,建立認知語境,以方便產品購買群體和茶文化閱讀者的理解。文內加詞與直譯加注結合法可以在文化圖樣出現缺省時,在直譯文化基礎上,進行加注或是文內加詞,可以讓讀者在更高層面對現有文化圖樣進行解碼閱讀,更好理解文化作品,深入掌握現有茶文化所具有優勢。
圖式理論在整體茶文化翻譯中占據重要作用和引導意義,圖式理論通過對讀者展開一定文化圖樣的激活,結合原有茶產品進行實際用語環境創新。以一種具有創新性質的圖像理論,讓目的國境中茶購買者更好的理解現有茶文化。茶領域人員在進行翻譯工作時,要運用圖式理論進行文化蘊涵的展示和呈現,在考慮目的讀者所具有的語言環境特點和文化特色后,要尊重原有文化內涵,使用多種翻譯方式提升整體翻譯質量。將茶文化以更高質量呈現在目的國家中,進行有效并且精準的茶文化翻譯。可以讓中國優秀茶文化得到傳播,將更多異國目光關注我國傳統文化中的茶文化上。
[1]張瑾.信陽茶文化的英文國際推廣研究 [J].信陽農林學院學報,2015(4):92-94.
[2]張立力.互文視閾下的茶文化內涵翻譯 [J].福建茶葉,2016(1): 211-212.
[3]劉冰泉,明廷金.文化圖式理論視角下《道德經》中文化負載詞的翻譯策略探析[J].南昌航空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98-102+114.
[4]劉溪萍,張歆怡,隋瑩.文化介入視域下的茶藝翻譯研究[J].福建茶葉,2016(5):338-339.
[5]趙莉.圖式理論觀照下的《續茶經》文化翻譯[J].福建茶葉,2016(7): 366-367.
[6]任迎春.茶文化翻譯的誤區與策略[J].福建茶葉,2016(9):367-368.
[7]賈增榮.圖式理論下的詩歌意象翻譯研究[J].語文建設,2016(26): 89-90.
[8]詹凱麗.圖式理論指導下的徽文化翻譯——以黃山“四絕”翻譯為例[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上旬),2014(5):91-92.
張 薇(1979-),女,河北唐山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英語應用語言學、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