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玉
(四川華新現代職業學院,四川成都 610107)
古代文學中茶文化的滲透研究
陳麗玉
(四川華新現代職業學院,四川成都 610107)
茶因為具有自身的獨特性和文學性而被作為我國特有的文化象征,作為文人重要精神紐帶的茶文化廣泛存在于我國古代文學中。文章圍繞茶文化的萌芽與形成展開,分析唐詩、宋詞、明清小說中茶文化,以幫助國人更好的理解、鑒賞茶文化,促進茶文化的傳承。
古代文學;茶文化;滲透
茶文化在古代文學中占有特殊地位,能夠彰顯特定時代的文化特色,研究封建社會最鼎盛時期的茶文化能夠幫助人們更好的了解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的茶文化博大精深,是中華文明中特有的文化風貌,將古代文學與人們生活緊密相連的茶連接起來,能夠比較完備的展示古代文學中的各種構成元素。
從我國茶文化的發展歷史來看,飲茶與茶事最早起源于兩漢時期,萌芽形成期則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我國的茶葉飲用歷史悠遠,最早的茶文化是一種流傳于巴蜀區域的簡單飲料文化。到兩晉時期,我國茶葉文化隨著社會、文化的進一步發展而逐漸形成了一定體系,開始呈現出系統化特征。我國茶葉功效認識的深化期是在三國時期,《三國志》曾記載過“或密賜茶舜以當酒”,《吳興記》也記載過重要的產茶地烏程,此地的茶葉深受宮廷喜愛,這表明飲茶風俗在三國時期就已經盛行了。茶文化的孕育期是在兩晉時期,在此階段,茶文化開始與社會文化生活中的特質相互交融,出現了較多吟詠茶葉的詩歌,茶在兩晉的統治階層形成一種獨特的文化。茶文化的初步發展期是南北朝時期,文化大融合是南北朝時期的主要特點,在社會文化交融碰撞的影響下,人們加深了對茶性的認識,并普及了飲茶習俗,大量與茶有關的故事出現在了志人志怪小說中,《洛陽伽藍記》和《宋錄》中都有大量關于茶和茶文化的記載。但總的來說,茶與茶文化是興于唐朝并盛于唐朝的,在唐詩、宋詞、明清小說等古代文學中造詣深厚。
在我國唐朝時期,國內經濟文化繁榮、各種詩風盛行,唐朝被稱之為“茶鄉”和“詩國”,茶文化在此階段進入了全盛時期,茶與詩句相映成趣,吟誦茶的篇章大幅度涌現。唐朝談論茶的專家專著也相當多,相關統計數據表明僅僅是與茶相關的唐詩就有112首,其代表詩人是白居易、李白、杜甫等著名詩人,他們在大量的作品中吟詠茶,發展茶文化。陸羽的《茶經》是中國第一部系統化的茶文化論著,李白等詩人在熙攘的寫茶會中留下了靈動縹緲、悄然出塵的《贈玉泉仙人掌茶》一詩。“茗生此石中,玉泉流下歇”便是此詩中的名句,描繪出了茶文化的神韻和風骨,并用工于仙氣的用詞贊揚了飲茶的妙處,“白鶴”與“山澗”等詞的交互融合寫出了茶的生長環境并構造出了凌霄九天之上的意境。
白居易在左遷江州之時收到了好友從蜀地捎寄來的明前春茶,為了答謝友人,白居易利用專業的烹茶詞匯寫下了《謝李六郎中寄新蜀茶》一詩。在詩中白居易用“綠芽十片”、“火前春”、“魚眼”等詞匯描繪出了唐朝煮茶的工序、茶葉的種類以及煮茶時的狀態,將雅人煮茶之趣完美的融合在此詩中。與同一時期其他詩人相比,白居易的茶詩產量最多,他常常用新茶、煮茶來寄托自己的特殊情懷,對茶文化十分熱衷。在白居易看來德高志潔的人都是愛茶之人,茶自身有一定的澀苦,飲茶的這種味蕾之感與白居易當時的生活感受不謀而合,于是其便常常將自己的志、德寄托于茶中,極大促進了茶文化的進一步發展。
詩圣杜甫也曾借助茶的意象與文化內涵寫下了寄托自己胸中塊壘的《重過何氏五首》中的一首詩。詩人在日頭西斜、習習春風中品一壺好茶,抒發自己閑灑、恬淡、不驕不躁的情懷,為世人留下了“落日平臺上,春風啜茗時”的茶文化佳句。杜甫的飲茶詩與白居易的頌茶詩有所不同,在杜甫的作品中,其更多的是借助茶的意象和內涵來抒發情懷,其詩中沒有描繪如何烹茶、煮茶,也沒有歌頌茶的名貴,詩人借助抽象的意象來描繪茶的不凡氣質,被世人廣泛稱贊。
清麗、婉約是宋詞的顯著特征,在宋朝有大量的詞篇章都與茶緊密相關,泳誦茶的著名詞作代表人有陸游、蘇軾和黃山谷。蘇東坡用“雪芽”、“輕圓”及“雪乳”等詞匯精細的描繪出了茶的柔軟,《西江月.茶詞》便是其著名代表作,“龍焙今年絕品,古簾自古珍泉”便是蘇東坡所描寫的膾炙人口的頌茶佳句。蘇東坡對茶的描繪比較細致傳神,其不僅喜愛茶,而且在茶文化研究方面的造詣也極高,茶中精品能夠在其詞中明顯感悟到。在他的《西江月.茶詞》中,其茶之珍寶是龍焙,用來泡茶的水是廬山谷簾泉,通過對茶道流程的細致描繪,勾勒了獨自喝茶時的閑適并向世人展示了絕妙的茶中茗香。在茶文化中,茶具也是其重要組成因子,蘇軾在自己的作品中常常會刻畫茶具,并在飲茶時注重茶具的選擇,在茶具的研究方面其有很深厚的學問,“東坡壺”便是其在茶具方面造詣的物質載體。
黃山谷在詠誦茶方面也有很多非凡、奇巧的詞作,比如《品令》,在此詞的上闕中,詞人在開頭便用“宋初貢茶,先壓成團餅,后封之以辣,覆蓋龍鳳圖案”等詞句來表明茶的貴重難得,并借助碾茶工序和品茶的考究來展現茶品的色澤和茶工藝的精細。在此詞中,詞人寓高雅的茶道于日常生活中,并用淺顯的話語來巧妙的表達茶的情趣和雅致靈動,讓人感覺意蘊滿滿。秦觀用文雅之士集聚煮茶賦詩場面和捧茶品茗人物來詠嘆茶的情韻,比如《滿庭芳》。在秦少游的作品中,其寫作的重點咋烹茶的程序和飲茶之人的情懷姿勢,其所表達的精神內涵十分豐富并蘊含了曠達不羈的處世情懷。宋詞中的茶文化比較清雅、平和,其茶文化心態清新雅致。
《紅樓夢》中涉及到很多的飲茶文化,比如其第十四回、二十五回、二十九回、四十一回都詳細的描繪了與茶相關的文化。“貢茶燒紙”的描寫表明茶是一種祭祖供奉神靈的祭品,奉茶則被視為一種聘禮,“茶禮”是婚嫁的風俗,“茶食”是點心、干果類食物的總稱,“茶房”擺放煮茶器具的房舍,“老君眉”是味道甘醇的名貴茶品。在《紅樓夢》中與茶相關的記載非常多,茶文化已經深深融化于世人的日常生活中,朋友、親人、戀人常常會聚在一起喝茶聊天,并說一些知心體己的話語,人們便將與此相關的行為成為“體己茶”,作為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的茶文化在人們的生活場景中展露無遺,其遵循著傳統文學的軌跡流向更加長遠的地方。明清在文學發展中以小說著稱,《紅樓夢》中對茶的描繪尤其多,作者對茶的介紹進一步豐富了茶文化內涵,擴大了茶文化的發展規模。
其次,古代經典諷刺小說《儒林外史》中也描繪了許多茶文化場景,作品中的茶館眾多,飲茶之人多為市井小民,這與淡雅清幽的唐詩宋詞中的茶文化有所不同。茶在《儒林外史》中出現的頻數多,茶文化已經根植于展現人們生活百態的小說中,此部作品中的茶文化反應的是底層階層人們生活的真實狀態,表達的是底層民眾的茶文化,有別于陽春白雪類的茶文化。明清小說中的茶文化涵蓋的是特定時期的社會生活百態,展示的是貧苦人民的生活狀態,與之前文學中所描繪的茶文化相比,小說中的茶文化更接地氣,雅俗共存。
古代文人常常借助茶來寄托其精神,用文學作品來吟誦茶文化雄渾、馥雅、平實生活的唐詩、宋詞、明清小說中茶與文學相輔相成,茶與文學的融合使茶文化變得更加的香醇厚重、悠遠清揚。
[1]羅麗婭.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的茶文化 [J].福建茶葉,2016(11): 316-317.
[2]沈學政,蘇祝成,王旭烽.茶文化資源類型及業態范式研究[J].茶葉科學,2015(3):299-306.
[3]張錚.如何在古代文學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J].教育教學論壇,2013(25):6-7.
[4]宋時磊.唐代茶文化問題研究[D].武漢大學,2013.
陳麗玉(1973-),女,四川成都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古代文學、中國文字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