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婉遙
(重慶大學外國語學院,重慶 400044)
從跨文化角度談廣告傳播中的茶產品的翻譯
李婉遙
(重慶大學外國語學院,重慶 400044)
當前,全球一體化不斷發展,各國之間在經濟,政治以及文化上的交流也不斷增加,我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與其他國家的交流也隨著時間不斷深入。茶文化作為我國的國粹精華,受到了各國人民的喜愛,傳達了我國悠久的文化底蘊。因此,在茶文化的傳播中我們應當十分注重對其語言的翻譯,以求在準確,流利,雅致的基礎上,更好地體現其原本的文化風格。但是,在對茶文化的傳播尤其是翻譯方面,還存在不少的問題,本文從跨文化的角度,深刻論述了茶文化傳播的意義及其存在的問題,并且提出了茶文化翻譯中可以用到的技巧和方法,做好翻譯前的準備工作,融入意境和保留原音以及運用大膽靈活的翻譯手法等,力求在能在準確翻譯的基礎上體現出其中的人文情懷,以期更好地傳播我國優秀的茶文化。
茶文化;跨文化角度;翻譯;廣告傳播
中國因其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在國際享譽盛名,作為民族文化特色代表的茶文化,越來越受到各國人民的喜愛,同時也體現了我國在全球一體中不可或缺的地位。中國是首先生產茶葉并且將其發展為一種文化的國家,隨著漫長的歷史發展,茶文化的生產技術不斷改進,漸漸出現了各種氣味,色澤等都不同的優質茶葉,也形成了別具一格、各有特點的茶文化。這些茶文化,體現在與茶葉有關的文學巨著上,同時也體現在以茶為主題的詩詞歌賦,繪畫戲文[1]等方面。近年來,茶文化更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為了使我國的優秀文化得到更好的傳播,使茶文化步入國際市場,應當對其的傳播傾注更多的力量。目前,我國的茶文化在廣告傳播中依然存在翻譯不準確,不優美,或者太過平庸而不能體現我國文化底蘊問題,需要進一步加以改進,才能使茶文化在跨國界,跨文化交流中得到更好的傳播。
現在,中國的茶葉生產面臨著一定的問題,雖然茶葉產量和質量都很好,與其他各國相比,銷量也不錯。但是,我國的茶文化并沒有得到很好的傳播,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和聲譽,與肯尼亞,印度[2]等國家相比還有所欠缺。我國的茶葉種類繁多,質量上乘,而且深入人心,家喻戶曉,幾乎每個人都能說出幾種茶名,從龍井、鐵觀音到碧螺春,不僅氣味清香,而且名字優美,讓人浮想聯翩。但是在國際市場上,卻沒有得到相同的效果,使得我國的茶文化影響力與我國的優秀聲望不能相呼應。細細研究,就會發現原因在于我國只有優秀的茶產品和茶文化,卻沒有上乘的茶品牌,更深層次的原因就在于沒有很好地為各種茶葉命名,同時也沒有積極打造好的茶葉品牌,在對外傳播過程中也不能很好地傳達茶文化理念,廣告中的茶文化翻譯也就無用武之地。而翻譯是文化跨度很大的交流,翻譯必須使譯文準確,同時增加它的可讀性和文字的美感,才算的好的翻譯。但是準確的翻譯并不代表要求逐字逐句,死板的翻譯,而是要保持譯文所要表達的意義及譯文內涵與原文一致就可以,并且在此基礎上增強其美感和傳播性,便可為讀者提供了準確而優美的翻譯,如此,我國的茶文化廣告傳播才會更進一步。
3.1 茶產品命名與茶品牌形成
在我國,茶產品的命名通常與其產地相關,而不是以品牌效應的利益為基準,這樣就大大削減了茶產品的商業效益。而與其形成對比的,英國的著名紅茶品牌立頓[3]已經成為了國際上享譽盛名的商標,甚至在我國的市場上也占有了一席之地。究其原因,就是英國的立頓是用大量的商業方法來盡力打造這一品牌,而我國的茶產品確實以地理位置來為其命名和以此區分茶葉種類。美則美矣,只是卻不難形成固定的商業品牌,而且每一個地方也不止一種茶產品,數以萬計的茶葉各自打造自己品牌,無法形成商標效應,就無法帶來商業效益,阻礙了我國茶產品的發展。同時也為我國茶產品在廣告傳播中的翻譯帶來巨大的困難,因為根據地理位置來翻譯茶產品,不僅難以區分,而且沒有雅致的感覺,國際市場很難有其用武之地。所以茶產品的命名與茶品牌的形成是茶文化翻譯中的第一個大問題。
3.2 語言差異及修辭轉換
跨越文化差異的翻譯,本身就帶著一定的困難,加上茶文化的博大精深,更給翻譯帶來難度。我國的茶文化不僅是茶葉,其中承載了太多了我國的特殊民族文化,辭藻華麗,意義深刻,體現了古老的中國深厚的文化底蘊,而別具一格的東方文化,而其中所包含的人文主義更是絕妙。而且茶文化的描述中修辭,比喻,擬人,排比等手法得到了爐火純青的應用,甚至不喝茶,只是讀來便覺得齒頰留香、回味無窮。而當翻譯成外語時便少了漢語的美妙,降低了茶文化的美感,很難將其中的人文情懷展現出來。
3.3 廣告傳播與文化傳播的差異
廣告傳播注重商業效益,在信息文化經濟全速發展的今天,全球各國在各個方面都互相交流溝通,廣告的商業選擇已經不再單一,而是變得更加多元化。我國的茶產品不僅要在質量上有保證,在廣告宣傳上也應該下足功夫。但是,廣告宣傳注重樹立品牌、商標,尋找形象代言人,帶來商業效益,品牌必須建立在物質依托上。而文化傳播更注重以一種細水長流的方式,將我國茶文化潛移默化地發展起來,這其中存在的差異也為我國茶文化在廣告傳播中的翻譯帶來了困難,廣告詞的寫作和翻譯既要體現一定的文化底蘊,還要能形成有所特點的品牌效應,帶來商業效益,這樣一來,翻譯不僅需要準確、科學,更需要有吸引人的地方,有其別具一格的語言特色。
4.1 了解背景與資料收集
在翻譯工作開展之前,首先要對我國的茶文化有所了解。基礎的包括茶葉產地和發源地,以及其種植生長過程,還有形貌分析描繪,色澤氣味的了解,進一步的還有茶產品中所包含的文化含義,這就涉及到與該茶葉有關的傳說故事等。在對這些有所了解的基礎上,要對茶文化書籍進行細致閱讀,要能體會其中的情感和人文主義情懷。與此同時,要大量收集相關資料,書籍,音樂,詩詞歌賦等等,還要對其進行歸納整理。這樣在翻譯過程中,便能水到渠成地表達出本身的文化,其中加入了自己的真情實感,所翻譯出來的譯文就不僅僅是對于某茶產品的廣告詞,而是一種文化。
4.2 融入意境和保留原音
在茶產品的翻譯中,除了直接翻譯外,還應該注意保留原本名稱的翻譯和融入感情的翻譯。直接翻譯即將字面意用高超的翻譯技巧翻譯出來,不僅能保留原本的文章風格,還能體現民族特色,尤其是我國的茶產品常用地理位置和形狀色澤等命名,這樣翻譯更能傳達文化精髓。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茶產品都可以直接翻譯出來,很多茶文化涉及了晦澀難懂的歷史典故[4]和拗口的產地等等,直接翻譯未免生硬,這時,可以用保留原本發音的方法來翻譯,以期能夠保留原文中的文化情懷,同時對于發音翻譯的地方應該對其進行注解,方便讀者對于譯文內容的理解。比如說,有些茶葉是以實際就有的人名或者地名來命名[5]的,翻譯時就應該保留,也是尊重文化的一種表現。
4.3 手法靈活且思維大膽
直接翻譯和保留發音的翻譯都是以語言和文化為核心的,但是,這樣翻譯在融會貫通,傳播全球時還是存在一定的缺陷,尤其是對于那些對中國文化知之甚少的國外友人,很難理解其中的韻味。這樣我們就需要對傳統的翻譯方式做一定的修改,用一種更加大膽而靈活的方式,放棄原文的文字順序和描述語句,根據譯者本人的文化修養和自己的真情實感,進行一種文學層面的翻譯。這對譯者的要求很高,需要其深刻理解茶文化的內涵,并且靈活運用文字,能夠做到簡練明白,言簡意賅,準確傳達原文意思的同時加入自己的想法。這樣的翻譯更接近于一種文學創作,而不再是照本宣科的翻譯,這也有利于我國文化的體現和傳播,并且也更容易被讀者接受。
我國的茶文化歷史悠久,底蘊深厚,但是在廣告傳播中存在翻譯不準確,不優美,或者太過平庸而不能體現我國文化底蘊問題,需要進一步加以改進,才能使茶文化在跨國界,跨文化交流中得到更好的傳播。從跨文化的角度來說,在茶文化翻譯中可以用到很多技巧和方法,比如說做好翻譯前的準備工作,融入意境和保留原音以及運用大膽靈活的翻譯手法等,力求在能在準確翻譯的基礎上體現出其中的人文情懷,以期更好地傳播我國優秀的茶文化。
[1]何歷蓉.中國茶文化英文翻譯技巧研究 [J].福建茶葉,2017,(01): 347-348.
[2]耿娟.淺議茶文化廣告中的英譯研究 [J].福建茶葉,2016,(06):215-216.
李婉遙(1994-),女,四川省南充市人,重慶大學外國語學院翻譯學碩士,主要從事英漢翻譯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