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繼祥
(畢節職業技術學院,貴州畢節 551700)
古典文學中的茶文化
楊繼祥
(畢節職業技術學院,貴州畢節 551700)
中國是茶葉的故鄉,是最早種植并利用茶葉的地方。中國的茶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和中國的其他本土文化進行了良好的融合,并在中國的古典文學作品中大量出現。古典文學中的茶文化,為探究中國古代茶文化的風貌提供了一扇窗,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對古代中國茶文化形成準確認知,幫助人們更加準確地把握中國本土茶文化從古至今的發展脈絡及其真正的文化價值所在。從這個角度來說,挖掘并研究中國古典文學中的茶文化,是非常具有現實意義的。基于此,本文在參考相關文獻的基礎上,結合對古典文學中茶文化的解讀,對古典文學中的茶文化進行了簡單分析,希望對相關的茶文化領域工作者有所啟示。
古典文學;茶文化;研究
中國茶文化早已有之,但真正興盛始于唐朝,在唐宋時期,中國的茶文化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其影響力顯著擴大。也是從唐宋時期開始,中國的文學作品中開始出現茶文化,茶這一陶冶性情、抒發感情并具有深厚的文化韻味和高雅趣味的事物,在中國古代文人圈中開始流行起來,古典文學作品中對于茶文化的豐富表現,也極大地推動了中國茶文化的傳承和發展。無論是古代的詩歌、古代的小說、古代的傳記,都在很多方面對茶文化進行了描述和表現,而古典文學中對于茶文化的表現無論是正面的還是側面的,都對后來茶文化影響力的進一步擴大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本文結合一些古典文學中表現茶文化的案例,開展分析。
唐朝時期,飲茶之風已經開始盛行,上至王公貴族,下至平民百姓,都對茶葉產生了深厚的喜愛。茶葉價格低廉,對身體有益,口感也很好,成為唐朝人們休閑娛樂的必備飲品。唐朝陸羽的傳世巨著《茶經》的問世與流傳,更加推動了唐朝飲茶之風與茶文化的傳播,茶文化的影響力在唐朝顯著擴大。茶葉在唐朝已經不單單是一種飲品原料,而開始成為文化領域的重要標志性名詞,文人喜好品茗,并將品茗作為一種娛樂、休閑、交流的工具,甚至作為一種啟發文學思維的工具,茶文化開始逐漸上升到藝術的層面,其文化價值進一步凸顯,其文化內涵進一步豐富。
唐朝時期,正是詩歌發展的黃金時期。俗話說,唐詩宋詞,唐朝的詩歌在飛速發展的同時,也和當時盛行的茶文化產生了千絲萬縷的聯系,相互之間起到了良好的促進作用。隨著茶文化在唐朝詩歌中的體現,唐朝詠茶的詩歌相繼出現,紅極一時,受到當時人們強烈的喜愛。很多文人都喜歡在詩歌中加入與茶相關的詞句,用詩詠茶,以茶襯詩,包括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唐朝的詩歌大家,都在其詩歌中對茶文化進行了多處描寫和表現。據相關數據統計,唐朝所有流傳至今的詩歌當中,帶有“茶”或“茗”字的詩歌共計有630首之多,而考慮到唐朝失傳的詩歌,這在所有的唐朝詩歌中僅僅是冰山一角,可見茶文化與唐朝的詩歌聯系之緊密。借用描寫茶這一手段,唐朝詩人也得以在詩歌中更好地表達自身情感,傳達自身意愿,茶的融入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唐詩的內涵和價值。
唐代詩歌風格多樣、形式多變,表現和描寫茶的內容風格也是不拘一格,有的直接描寫與茶相關的采茶活動、茶事活動,而有的則借描寫茶抒發自身的感情。如白居易在《重題》中寫道:“長松樹下小溪頭,班鹿胎巾白布裘。藥圃茶園為產業,野麋林鶴是交游。云生澗戶衣裳潤,嵐隱山廚火燭幽。最愛一泉新引得,請領取去繞節流。”在此詩中,白居易描繪了一幅世外桃源一般的茶園圖景,溪水潺潺、茶園香翠,主人流連其中,享受著大自然的洗禮。借用對茶園的圖景的細致描寫,白居易表達了自身渴望得到自然氣息熏陶、留戀自然之中并且希望遠離紛繁的世俗的心緒。在寫茶的同時,作者也表達了自己的情感,深化了詩歌的意境,可謂是詠茶詩中的精品。
相比于詠茶的詩歌,唐朝關于茶的專著也不在少數,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陸羽的《茶經》,此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專門描寫茶的專著,內容質量很高,是茶學史上開山之作,具有極高的歷史地位。除去《茶經》,《顧渚山記》、《晶水》、《品水》等描寫茶的唐朝專著還有很多,但其歷史價值都在《茶經》之下。《茶經》的問世,其最大的價值在于推動了茶文化的傳播與發展,使茶文化的內容在民間得到了廣泛的流傳,對茶文化的快速普及起到了奠基的作用。研究中國的茶文化歷史,《茶經》是必須研究的重要對象之一。
宋朝,是我國詩詞發展的又一個黃金時期,尤其宋詞的出現和發展,給世人留下了寶貴的文學財富。宋代文學作品,相比于唐代的文學作品,更加重視作品中作者情感的體現,或吟風弄月,或傷春悲秋,絕大多數的宋代文學作品中都或多或少地展現出作者的主觀情感,或者說,文字只是作者抒發自身情感的一個工具和載體。在宋詞清風皓月、大漠孤煙的表象之下,宋詞更多地表現著宋代文人士大夫階層對于人生、對于社會、對于世俗的深刻感悟,其文學內涵一言難以道盡。
宋代詩詞中的茶文化,被賦予了更深刻的內涵,宋代詩詞中對于茶的描寫,更多地是將茶作為一種抒發作者情感的工具,因為茶的幽香、清淡、自然之風很多時候都能夠和作者的心境完美融合。例如辛棄疾在《六么令·用陸氏事,送玉山令陸德隆》一詞中寫道:“長喜劉郎馬上,肯聽詩書說。誰對叔子風流,直把曹劉壓。更看君侯事業,不負平生學。離殤愁切。送君歸去,細寫茶經煮香雪。”可以看到辛棄疾在此詞中,對茶已經不是直接描寫,而是借用茶的文化內涵表現自己內心的情感。詩人在詞中祝福友人實現自己的愿望,暗含對自己的傷感之情,因為詩人空有一身才學,卻得不到施展,無處實現自己的抱負,看著國家失地難以收復,詩人滿腔的愛國熱情無處安放,只能在山野之中落寞悲歌,這種愁苦之情誰人能夠理解,也許只有到陸羽的《茶經》中、到像雪一般的香茗中去安放自己的心緒了吧。在《六么令·用陸氏事,送玉山令陸德隆》一詞中,茶這一意象帶著一種清新淡雅、清淡如雪的光環出現,讓全詞的文辭更加優美,也讓末尾詞句的意境得到了全面的提升。這正是茶文化和宋詞結合的魅力體現,從另一個側面來看,也可以體會到當時茶文化在文人領域在普通人民領域中的傳播之廣泛、影響之深刻。
在宋代文學作品中,品茶的意境得到了明顯的區分,學者對宋代文學作品進行了細致研究后,認為宋代文學作品中品茗的意境從低到高有三種,第一種是“有我有茶”,即品茶的現實境界,第二種是“茶我同一”,此時品茶意境開始上升到一種精神境界,人的意識主動尋求和茶的意蘊相融合,第三種是“無我無茶”,更多地是茶道精神至高境界的一種體現,使品茶從有形上升到無形的境界,實現人在精神層面的升華與超脫。
如鄒浩在《同長卿梅下飲茶》一詩中寫道:“不置一杯酒,惟煎兩碗茶。須知高意別,用此對梅花。”梅花象征著高潔,而茶葉象征著清高,詩人借用茶的意蘊,表達了自身高雅的情趣和高潔的追求,這是有形的茶。如王洋在《嘗新茶》中寫道:“人間富貴有除折,靜中此味真殊絕。誰言僧飯獨蕭條,勝處誰容較優劣。”詩人在品茶過程中感受茶給人帶來的忘卻煩憂、寧心靜氣的精神享受,在這一過程中,詩人領悟到世事的變遷、富貴的無常,因而心靈變得更加平和,精神變得更加豁達,這正是茶文化中的禪茶一味的境界,品茶之人在品茶過程中實現了“茶我同一”,達到了心靈的凈化。如許及之《煮茗》一詩中寫道:“白晝重閑靜,新晴遠市喧。境綠看漸熟,吾亦欲忘言。”全詩都充斥著靜謐的氣息,作者與萬物的靜寂之中,在沒有人聲嘈雜、茶水馬龍的世界里,將茶的境界上升到了無形的高度,人和茶成為一體,人和自然萬物融為一體,這種領悟世界真諦,實現天人合一的境界,只可意會而不可言傳,而這也正是對于茶的第三層境界“無我無茶”的表現。
明清文學中,尤其以小說最為繁盛,明清是中國小說發展的巔峰。明清小說中,對于茶文化的表現更加數不勝數,在《紅樓夢》、《鏡花緣》、《九云記》等流傳甚廣的明清小說中,都能找到表現茶文化的大段文字。雖然不同的小說中對茶文化的體現各有側重,各有不同,但都充分體現了中國古典文學中茶文化的深刻影響與豐富內涵。
在《紅樓夢》第四十一回,對煮茶的過程進行了詳細的描寫,涉及到很多煮茶的細節,并描寫了詳細的品茶方式、品茶地點、鑒茶標準等,可見作者曹雪芹對于中國茶文化的了解之深刻,也可見在當時中國的茶文化已經在民間基本普及,在人們良好的飲茶習慣的基礎上,茶文化體現出極為豐富的內涵,任何一個品茶細節都是非常有講究的,茶文化在明清時期已經成為了深入中國人骨髓當中的文化內容,在經歷了漫長的歷史發展后,茶文化已經和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在地位上不相伯仲,成為影響中國人最為深刻的中國傳統文化分支之一。
《鏡花緣》第六十一回對“小才女亭內品茶”的描寫,可謂細致入微、形象之至。此章節描寫了多位才女一同品茶的生動場景,給人如詩如畫的感受,再在品茶氛圍的烘托下,將筆墨的重點集中在燕紫瓊這一人物身上,達到了非常高超的文學表現效果。在這部分描寫當中,茶文化的深刻積淀為作者場景的構造與人物的描寫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極大地增加了作者對人物塑造的形象程度,在充實的場景的支撐下,其中所描寫的人物躍然紙上,如走到了讀者眼前一般。這只是茶文化魅力的冰山一角,而從中已經可以窺視茶文化的表現對于文學作品意境的提升效果之強烈。
在《九云記》第三十一回“英陽主細評柏葉茶”中,也對品茶情形進行了大篇幅的描寫,并且描寫相當細致。通過作者良好的寫作功底的支撐,故事中人物品茶的情形生動地呈現在人們眼前,借用對于品茶場景的描寫,作者實現了對于人物性格、人物形象的良好塑造,讓筆下的人物更加有血有肉,更加能引起讀者的共鳴。雖然此處有照抄《鏡花緣》的嫌疑,但需要承認的是借用品茶場景的描寫,作者確實在人物塑造上達到了更好的效果與更高的層次。而這一效果的達成,所基于的也是深厚的茶文化內涵與茶文化底蘊,只有茶文化的深刻影響與既定語境下,對品茶場景的描寫才能如此強烈地表現出主人公的性格特征。
明清文學當中,對于茶文化的表現多不勝數,在此不做一一列舉。而需要明確的是,明清時期文學作品中所呈現的茶文化,其內涵體系已經相當豐富,其在民間的影響也已經非常深刻。
基于中國茶文化深刻的內涵與源遠流長的發展歷程,茶文化在中國古典文學中的表現數不勝數,中國古典文學作品也在表現茶文化的過程中,實現了文學意境的升華。借助茶文化的深刻文化意境,中國古典文學所表現出的內容與情感之豐富令人咋舌。客觀來看,中國古典文學與茶文化是共同發展、相互促進的,茶文化給予了中國古典文學更多的創作資源與表現工具,而借用中國古典文學的記載、傳播,茶文化也實現了迅速的普及與發展。時至今日,中國茶文化與古典文學的地位已經不可動搖,而二者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相互轉化甚至相互融合的過程,在一定程度上正是二者豐富價值的締造過程,這是中國文化的寶貴發展歷程的體現,值得相關學者深入研究探討。
[1]趙俊卿.尋找中國古典詩歌中的茶文化[J].農業考古,2012 (2):109-112.
[2]高穎娜.中國文學中的茶文化及其海外傳播[A].美國華人人文社科教授協會.美國華人人文社科教授協會第二十一屆國際會議論文匯編[C].美國華人人文社科教授協會,2015.
[3]羅璇.宋代詠茶文學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3.
[4]付大霞.唐代詠茶文學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3.
[5]王娜,吳一葉.中國現代文學中的揚州茶文化考察[J].常州工學院學報(社科版),2016(4):40-45.
[6]呂維新.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與詩歌文學的繁榮[J].農業考古,1995(2):212-216.
[7]朱許洪,陳志強.閩南茶文化與地方文學的不解之緣[J].文教資料,2007(15):124-125.
楊繼祥(1963-),男,貴州畢節人,副教授,本科,研究方向:教學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