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媛媛,詹 旺
(1.河北經貿大學,河北石家莊 050061;2.河北科技大學,河北石家莊 050018)
中英茶文化內涵的對比研究
周媛媛1,詹 旺2
(1.河北經貿大學,河北石家莊 050061;2.河北科技大學,河北石家莊 050018)
茶的故鄉在中國,在幾千年前的原始社會,中國人就發現了茶的藥用價值。大約兩千年前,中國人開始把茶當作一種飲品來飲用,同時在魏晉時期“清談之風”以及儒家、道教等宗教思想的影響下,中國茶文化開始形成和發展。一千多年后的大航海時代,讓東方和西方開始接觸并來往,而茶作為中國的特有之物,受到了西方社會特別是英國人的喜愛,并先后在英國貴族文化和英國工人階級文化的影響下,形成了與中國迥然不同的英國茶文化。中國茶文化和英國茶文化有著各自的文化、社會、歷史背景,而兩種茶文化的內涵則集中展現了茶與文化相結合后所產生的種種文化現象。
中英茶文化;物質;精神;語言
對于中國和英國的茶葉消費者而言,茶不僅是一種不可或缺的飲品,同時更蘊含了中國和英國這兩個國家的文化內涵,已然成為兩國的標志性特征,并滲透到了中英飲茶者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及他們的內心和精神深處。但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社會形態和國民性格等因素的差別,中國茶文化和英國茶文化也呈現出迥然不同的面貌。因此,從文化內涵等方面對兩者進行比較研究,不僅能夠使我們對中英茶文化的形成發展歷程有更加深入的認識,另外也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和認識西方的歷史發展歷程和社會文化特征。
對現在的人們來說,茶和茶文化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事物,幾乎隨手就能拈來。但是茶起源于何時,茶文化又是怎樣形成的,恐怕知道者就寥寥無幾了。中國不僅是茶的故鄉,同時也是茶文化的發源地。早在原始社會的神農氏時代,人們就發現了茶葉的使用價值,但是當時僅僅將其當作一種能夠解毒的中草藥來使用。比如說古書記載,當時神農一日嘗百草,“遇七十二種毒”,后來“得荼而解之”。這個“荼”便是現在的茶。在其它一些古書中,用來表示茶的字詞還有“詫”、“瓜蘆木”、“茗”等。至于現在我們通用的“茶”,是我國唐朝著名茶人陸羽所規范和統一的。在其所寫的茶葉著作《茶經》中,首次把“荼”改作了“茶”。這從一定程度上說明了當時“茶”的叫法已經被社會所廣泛認可。
與飲茶相比,我國茶文化的形成時間要延后一些。大約在一千六百多年前,也就是我國歷史上的魏晉南北朝時期,隨著社會上“清談”之風的盛行,茶葉所蘊含的清雅、幽靜的自然特性,被廣大的飲茶者尤其是文人所挖掘和推崇。在當時,很多人喜歡和三兩朋友一起,去往遠離喧囂的青山綠水之中,一邊飲茶一邊“清談”。因為茶葉可以讓人的內心平靜、思維敏捷,對于“清談”大有裨益,因此在這些文人的推動下,茶葉開始從一種媒介和物質,逐漸上升到了文化和精神的領域,我國的茶文化也由此開始形成。
倘若我們把魏晉南北朝時期比喻為中國茶文化的“孩提時代”,那么緊隨其后而來的唐朝,便是茶文化迅速發育并壯大的“青年時代”。唐朝結束了四分五裂的南北朝,讓中國重新回到大一統的時代,政治上的統一和穩定讓中國的種植業和商貿流通業得到了長足的恢復發展,這也就給茶葉的生產和流通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時代背景。另外,當時的李氏家族熱衷于佛教,一些政府官員和文人墨客也有較高的文化水準,詩詞歌賦的造詣都比較高,這些社會背景給茶文化的繁榮發展提供了很好的人文環境,讓我國的茶文化在唐朝得到了進一步的升華,從精神文化的高度上升到了一種理論的范疇。尤其是茶圣陸羽所著的第一部茶葉經典《茶經》,把我國以前的采茶、飲茶經驗進行總結和歸類,并加入了諸多優秀的哲學思想,如儒家、道家和佛教等思想流派。同時還從藝術的角度對茶文化進行定位,這直接促使了我國茶道的形成。唐朝之后的兩宋時期,則是我國茶文化的“成熟期”,兩宋時期市井文化高度發達,商貿流通業也上了一個新臺階,這種獨特的人文環境使得飲茶不再是過去高官貴族和文人墨客們的“專利”,而是“飛入尋常百姓家”,成為各個階層都熱衷的活動。北宋著名畫家繪制的《清明上河圖》,給我們呈現了一千多年前中國普通老百姓的市井生活,畫中的茶肆、茶博士等元素,證明了其時茶文化已經滲透到了中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
再來看看英國茶文化的形成和發展。英國人真正意義上接觸到茶葉,也不過五六百年的時間。十六世紀時,隨著大航海時代的到來,具有強烈擴張意識的歐洲人尤其是葡萄牙人和荷蘭人,遠赴重洋來到神秘的東方世界,在我國東南沿海他們第一次認識到了我國的茶葉。當這種神奇的“東方樹葉”被帶回歐洲,受到了包括英國在內的諸多國家的王室和貴族們的極大喜愛,尤其是以“歡樂王”稱號而廣為人知的英國查理二世的王后凱瑟琳,格外喜歡飲用中國茶葉,在她的帶動和推廣下,飲茶之風迅速流行于英國的王室和貴族中間。加上當時茶葉不菲的價格,茶葉在英國屬于一種較為奢侈的商品,一般老百姓無力購買,因此飲茶是當時英國較為高端的貴族生活方式。
到了工業革命之后,一方面英國在全世界急劇擴張,成為稱霸世界的“日不落”帝國,另一方面科技水平得到很快發展,種植業、運輸業較之過往有了顯著提升,這為茶葉的生產和運輸提供了很好的外部條件。在這種時代背景下,英國每年都能通過貿易“剪刀差”,從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國家進口數倍于以往的茶葉,這讓茶葉的價格大幅降低,成為人人都能享受得起的親民商品。因此,英國茶文化也不再是貴族文化的代表,而是加入了英國普通群眾尤其是工人階級的濃濃色彩,成為英國真正意義上的“國飲”。
2.1 中英茶文化在社交功能上的對比
由于中國茶文化融入了大量儒家、道家以及佛教的哲學思想,因此自古以來中國人飲茶不單單是為了飲茶,而是試圖通過飲茶這種載體,讓自己的內心世界變得更加平和清澈,讓自己的精神世界變得更加寬廣而深遠。中國人飲茶大概分為三種,第一是一人獨飲,或是在自己遇到挫折時,或是在得意時,又或是迷茫之際,都會通過一人飲茶的方式,對世間萬物進行深度思考,從而讓內心變得平和而穩重,用更加正確的心態去面對生命中的得與失。第二種是和三兩志同道合之人一起飲茶,并談古論今,在思想碰撞和觀點交流中讓彼此的視野更加寬廣,同時也能讓彼此的感情更加親密。第三種是普通老百姓在生活中進行的茶事活動。兩宋之時,飲茶已經滲透到了中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成為我們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對中國人來說,無論是婚喪嫁娶,還是親友做客,都要用茶來招待鄰里親友,這是一種禮節,也是一種尊重。在現代,幾乎每個中國家庭都會常年備有茶葉,無論誰來做客,目的為何,一壺茶是必須要最先沏好并端給客人飲用的。
在社交功能上,英國茶文化與中國茶文化有著相似之處,但是也有著很多不同之處。在這方面,我們重點來談一談英國茶文化中的“下午茶”文化。在幾百年前的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無論貴族還是底層群眾,普遍重視早餐和晚餐,至于午餐卻是寥寥草草,隨便應付一下即可。因此到了下午四五點左右,很多人就會饑腸轆轆。因此,一些貴族婦女便別出心裁地“發明”了“下午茶”,也就是在下午四五點之時,邀請三兩好友來到家中,一邊飲用茶葉,一邊品嘗一些精致的小點心。下午茶的好處有二,一是可以在午餐和晚餐的空當解決容易饑餓的尷尬情況,另一方面也是一種很好的社交手段,可以讓貴族主婦之間在一種融洽而自然的環境中進行交流和溝通,增進彼此的了解和感情。后來隨著茶葉在英國的普及,很多底層人民開始認可這種下午茶的形式,并很快流行開來,最終成為英國茶文化的一項重要內容。
2.2 中英茶文化對彼此風俗習慣的不同影響
在兩千余年的歷程中,我國普通群眾的生活隨處可見茶文化的影子。舉例來講,無論是誰家娶媳婦兒、聘閨女,都要召集親戚朋友和鄰居們一起商定各種婚禮事宜,在吃飯之前必須要圍坐在一起,邊喝茶邊念叨具體的流程和禮儀。除此之外,像一些其它家庭大事的定奪,也都會邀請家族里有威望的成員一起飲茶討論。這充分說明了茶文化已經滲透到了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對我們民族的社會交往、人情世故起到了不可或缺的潤滑作用。
反觀英國茶文化,盡管它對英國國民性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比如說著名的“紳士風度”,但是英國茶文化對本國的社會風俗影響更多的是停留在一些較為正規和嚴肅的場合,比如說對一些茶會和宴席的服飾選擇和禮儀上面,并沒有像中國茶文化一樣滲透到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英國維多利亞時期,非常流行一些大大小小的茶會和晚宴,參加這些宴會的人員多為貴族成員或是一些有威望的人群,他們非常注意自己的穿著打扮和言行舉止,在服裝上以嚴肅的黑色燕尾服為主,還要戴上象征著紳士的黑色高帽。而在言行舉止上,則十分注重各種禮節,尤其是要注重對女性與會者的尊重,處處都會展現出自己的幽默和大度。一言概之,在對社會人文性的影響上,中國茶文化是“隨風潛入夜”,悄然地影響和改變著中國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并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部分。英國茶文化有些“陽春白雪”的意思,對本國社會人文的影響更主要的是體現在一些高端、上檔次的地方,是外在的、顯性的,是能夠被人們看到的,而對本國人民的日常生活影響很小,也很少會體現在英國人生活的各種細節當中。
隨著時代的發展,特別是在當今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時代背景下,中國茶文化和英國茶文化因為不同的文化內涵以及歷史和社會背景,在商業發展上也呈現出不盡相同的態勢。首先來說中國茶文化,由于歷史和社會的原因,我國的茶葉生產企業大多為一些中小型企業,沒有出現那種能夠影響整個行業的商業“巨鱷”。深究其因,不難發現,造成這種情況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我國制茶歷史漫長,茶葉的種類也比較多,一些種類的茶葉成百上千年來都是以家庭作坊式制作為主,仍然延續著那種傳統的“工匠精神”,沒有一個統一的工藝和標準,因此就很難適應現代工業的標準化和流水線生產。
中國茶文化的這一特點導致了我國茶葉品牌單一的現狀。從明面上看,我國茶葉種類十分繁多,但那都是茶葉在種類上的“公共品牌”,或是某個地方的“區域品牌”。很多茶企把產品的包裝和重心放在公共品牌和區域品牌上,恰恰忽視了自己的品牌建設和推廣,這就導致很多消費者只知道有西湖龍井、福建白茶等茶類,但是卻不知道這些茶葉生產商的具體品牌,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我國茶企的市場競爭力特別是在國際上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而英國茶文化因其沒有什么歷史負擔,在商業競爭上是延續了工業革命時代的思維和路徑,因此西方茶企有諸多優秀做法和經驗值得我們學習借鑒。首先,西方茶企十分注重品牌意識,往往是先創建一個茶葉品牌,然后品牌下面再細分為不同的產品,這樣就會讓消費者牢牢記住茶企的母品牌,然后再去關注這一母品牌下面不同的產品。其次,英國茶文化具有平民化和大眾化的特質,因此一些英國茶企尤其是“立頓”品牌,在進行品牌定位和產品營銷時,會從大眾的角度和喜好出發,從廣告內容、產品包裝、產品類型、零售價格等方面入手,將自己包裝成便捷、美味、實惠的品牌形象,從而能夠快速占領市場,贏得廣大消費者的青睞。這一點值得我們中國一些奢侈茶葉品牌去反思和學習。第三,是英國茶文化蘊含的工業革命精神,讓英國大部分茶企十分注重茶葉生產的標準化流程和工藝,他們會先制定茶產品的生產工藝和質量標準,之后再“按圖索驥”,生產出符合標準的產品。如此一來,就做到了質量和口感上的一致,無論是在世界哪個國家購買某一品牌的產品,帶給消費者的感覺都是一樣的,這就會極大提升消費者對茶品牌的消費忠誠度。
[1]李燕,吳玉倫.跨文化交際中的中西方文化比較研究[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10,12(4):146-147.
[2]張稚秀,孫云.西方茶文化溯源[J].農業考古,2004(2):327-333.
[3]張黨恒.茶葉貿易學[M].中國農業出版社,1995.
[4]鄭雯嫣.論維多利亞時代紅茶文化的形成與發展[J].農業考古,2003(2):322-325.
[5]王金水,陶德臣.茶文化發展現狀及主要趨勢分析[J].農業考古,2004(2):107-111.
周媛媛(1981-),女,河北石家莊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外語教學與文化對比研究。詹 旺(1980-),男,河北保定人,本科,講師,研究方向:藝術設計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