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婷
(鄭州大學西亞斯國際學院,河南新鄭 450000)
試論客家民俗體育項目采茶舞的歷史演變
孫婷
(鄭州大學西亞斯國際學院,河南新鄭 450000)
客家人自遷徙到贛南地區至今已經有千年歷史,經過長期的生息繁衍,形成具有自己特色文化的客家文化,同時經過長期的勞動生產也形成了采茶舞這種傳統的民族體育項目,并成為我國傳統舞蹈和傳統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采茶舞經過百年的歷史洗禮,具有了生動傳神、富有張力、夸張等藝術特點,成為了贛南客家文化的象征。文章對采茶舞的淵源及歷史演變進行探索,彰顯客家文化的特色魅力。
客家民俗體育;采茶舞;歷史演變
贛南特殊的地理條件和氣候因素,為客家文化的形成奠定了自然基礎,為客家人民提供了采茶這種勞動方式。采茶舞也是客家人民長期的采茶勞動中創造出來的,經過不同時期的打磨與雕刻發展成為現在的民俗體育項目[1]。采茶舞融入了客家人民種茶、采茶、做茶的方式,并集民間舞蹈與彩燈為一身,同時以人民的日常生活為來源,形成了賦予故事性和濃厚生活氣息的體育項目,是客家人民喜聞樂見的一種強身健體的娛樂活動。
贛南客家民族屬于漢族的一個分支,發源于黃河流域,后經戰亂歷經五次大規模的遷移最終在現代的贛南地區休養生息。贛南地區地形較封閉,多山和丘陵,而且這一地區氣候濕潤,因此常常會出現瘴氣,危害著人民的身體健康。客家先人從日常的采茶勞動出領悟出最先的采茶舞形式,以強身健體,應對一些疾病的發生[2]。因此,采茶舞具有濃厚的贛南地區特色,而且與客家本身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相結合,使采茶舞在成為一種民俗體育項目的同時也成為原始漢族文化的延續。采茶舞以客家人民的日常生活為故事內容,是客家人民種茶、采茶等生活場景的濃縮,經過藝術化的加工成為一種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采茶舞在形成初期是先民們用以祭祀祈禱風調雨順,以獲得豐收的形式。最初的采茶舞是以茶燈的形式出現,人們會進行茶燈表演,以祈求豐收[3]。在不同的節日所祈求的內容不同,但都是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凝結了客家人民的智慧與勤勞,展現了客家人民有容乃大的胸懷。
贛南地區位于現今江西省南部,是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且多山和丘陵,森林茂密、土壤肥沃,非常適合茶樹的生長,因此這里就成為了濃郁飄香的茶鄉,種植品質優良的茶樹,以獲得品質優良的茶葉,采茶舞就是在人們的生產生活中而形成。在采茶時節,客家婦女成群結隊,攜帶著茶簍上山采茶,她們載歌載舞,歌聲悠揚,傳達出對生活的熱情和向往。
客家民俗體育項目采茶舞經過了百年發展,從明朝開始至今可以將采茶舞分為四個發展時期,分別為明中葉時的發展、清朝時期的鼎盛、文革時期的低谷和改革開放以后的恢復時期。具體來說采茶舞出現與明朝中葉時期,江南地區盛產茶葉,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這里就出現了廣為流傳的采茶歌,最初的采茶歌是以坐唱形式出現的,有“十二月采茶歌”。后來客家人在傳唱中融入了采茶動作,演變為采茶舞,用以祭祀和祈禱。客家體育項目采茶舞在清朝時發展達到鼎盛,盛行于康熙、乾隆時期,當地有資料進行記載,可見人們對采茶舞喜愛的程度。客家民俗體育項目采茶舞在文革時期陷入了形成以來的低谷時期,在這期間采茶舞被視為封建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產物,遭受到了很大的摧殘。改革開放以后,客家民俗體育項目采茶舞獲得了生機,開始出現二次繁榮,一些節目被重新修改,并注入了現代元素,呈現出強大的生命力,這一時期的采茶舞作品主要有《連妹子》、《花燈仙子》等著名節目。
2.1 客家民族體育項目采茶舞表現形式的轉變
從采茶舞的起源來看,最初來源于民間廣為傳唱的山歌,為采茶歌,后隨著時間的推移采茶歌演變成為“十二月采茶歌”,后經過客家人民的雕刻成為獨具特色的采茶舞。在表現形式上由原來無任何伴奏的清唱,演變為具有故事性的歌舞形式,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和表現力。采茶舞音樂在發展中逐漸出現各種形式的伴奏,具有多種唱腔和聲調等內容,現代的采茶舞配樂,還添加了電音,慢慢發展成一種成熟的藝術表現形式。
采茶舞在服飾上也發生了較大變化,由原來簡單的茶服,慢慢發展成為具有多種服飾樣式的形式,而且演員的配飾也逐漸豐富起來,呈現出多姿多彩的繁榮景象。
2.2 客家民俗體育項目采茶舞動作的演變
采茶舞具有生動傳神的特點,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它的高超的動作技能,而且具有很高的藝術審美價值。采茶舞這種體育項目在最初形成時,動作形式是比較單一的,只是單純的采茶動作的映射,動作保守且不具有張力,創作的形式和內容也非常有限。后來在發展中經過專業藝術家的加工和雕刻,舞蹈動作逐漸豐富起來,而且具有濃重的鄉土氣息,和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還具有富有幽默等藝術特色。出現了“矮子步”、“扇子花”、“單袖筒”這三種藝術動作形式[4]。“矮子步”具有丑中見美的特點,主要作為男子的步伐,它產生于客家男子在上山運茶等的步伐中。采茶時節,男子所承擔的重力要比女人重,男人主要負責運茶、炒茶等重體力活,女人負責采茶,男人在運茶過程中,需要屈膝彎腰,藝術家根據這一現象就將原來直立的步伐改為屈膝的“矮子步”,以丑表現客家男子的勤勞、高大形象。“扇子花”來源于客家人民采茶過程,在采茶時,需要用扇子不斷的扇動茶葉,以防止出現變質現象。另一個原因在于炒茶過程使用扇子扇動茶葉,保持茶葉原有的香味。經過藝術家的加工“扇子花”中加入了客家人民日常的生活情景,出現了聞花扇、撲蝶扇等經過創新的形式。“扇子花”可以根據人物的情緒而改變,再配以絢爛多彩的服飾,具有抒情的特性,而且具有一定的審美價值。“單袖筒”來源于茶農在采茶、炒茶過程,茶農會使用長腰來擦汗,后經過加工長腰變成為長袖,就成為現在的“單袖筒”,表現了客家人民的勤勞擔當[5]。
2.3 客家民俗體育項目采茶舞功能和曲目的演變
采茶舞形成初期,主要是為了增加人民群眾的生活樂趣,為人民辛勞的生活帶來樂趣和色彩,讓人們在載歌載舞中享受生活的饋贈。人們通過采茶舞來表達對生活的美好愿望,在祭祀時向上蒼祈禱豐收,在節日時傳達祝福。
隨著時代的變遷與社會的發展,人民的生活方式越來越豐富,采茶舞被用來娛樂和聯姻,成為一種社會交際的形式。現如今,采茶舞成為具有民俗特色的體育項目,是深受客家人民喜愛的體育項目,主要用來強身健體。采茶舞作為我國一種傳統的舞蹈形式,逐漸走入校園,根據學生的身心特點編撰成校園健身操,配以昂揚向上的音樂,成為學生日常生活的重要內容。
3.1 將客家民俗體育項目采茶舞開發為一項旅游資源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物質生活的充足,越來越重視精神文明的補充,旅游成為當下人民追求精神文明的重要方式。客家文化具有深厚的歷史底蘊,是在歷史變遷中保留的最純正的漢族血統,而且客家人民在時代生產中創造出了植根于民間,具有一定民間文化的采茶舞,將贛南客家地區開發出旅游資源具有深遠的意義。客家地區采茶舞的開發要與當地的其他旅游資源相結合,彰顯出采茶舞的藝術特色。贛南具有豐富的資源,有“橙鄉”的美譽[6],擁有宋代古石窟、城墻等歷史文化資源,贛南地區還是紅色革命圣地,具有豐富的紅色旅游資源,其中贛南地區的瑞金市是革命圣地。這些旅游資源與客家采茶舞資源相結合,打造出贛南地區旅游品牌。而且可以賦予客家采茶舞旅游資源新的生命力和內容,客家人民通過舞蹈形式向游客展現客家的歷史文化與民俗風情,打造出客家文化的旅游品牌,推動民俗體育項目的充實與發展。
3.2 將客家民俗體育項目采茶舞加入到健身系統中
采茶舞就是人們在勞動中形成的,為人們的生活增加樂趣,成為重要的休閑娛樂項目。在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的今天,采茶舞同樣具有的功能,成為人民休閑娛樂的重要方式。采茶舞本身就具有強身健體的功能,在現代社會,可以將采茶舞進行改編,融入現代化的體育內容,使采茶舞成為一種可以大眾之間流傳的健身形式。并引導人們自覺加入到采茶舞健身的項目中,成為人們交流和抒情的重要形式。
3.3 將客家民俗體育項目采茶舞注入時代精神和元素
采茶舞具有生動形象的特點,其舞蹈動作更具有研究價值,可以將現代的藝術表現形式與采茶舞傳統的表現形式相結合,使采茶舞的動作更加流暢和規整,使舞蹈更加具有感染力,具有新時期變幻莫測的特點。也可以在采茶舞中加入現代的藝術表現手法,與現代的舞蹈形式形結合,進行再構造,增加采茶舞的立體感和時代感,彌補傳統采茶舞中層次感差的不足,使其充滿現代化的夸張與張力,具有極致的藝術表現力。現代大型歌舞劇《云南印象》中[7],就將客家采茶舞與現代元素相融合,具有非凡的視覺效果。而且還可以將采茶舞中的一些舞蹈動作加工成現代化的舞蹈動作,成為一種新的舞蹈形式,同時也可以將采茶舞加工成具有時代特色的健身操。
客家人民在對生活的熱愛和向往驅動下,創造出了采茶舞這種獨居特色的民俗體育形式,并成為客家人民和文化的象征,同時也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瑰寶。客家民俗體育項目采茶舞經過百年的發展,具有源源不斷的生命力,在新時期還需要賦予采茶舞新的形式與內容,保持采茶舞的旺盛生命力。
[1]李剛.客家民俗體育項目采茶舞的演變 [J].福建茶葉,2016(5): 319-320.
[2]蘭玉珊.贛南客家民俗體育項目采茶舞的形成、演進與發展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15.
[3]黃光輝.茶文化與民俗對贛南客家采茶舞形成、演進與發展探究[J].福建茶葉,2016(5):386-387.
[4]曾阿紅.閩臺客家民俗體育融合與發展研究 [D].福建師范大學, 2012.
[5]黃慧君.淺談客家采茶舞與現代意識的融合發展[J].青年文學家, 2013(24):188-188.
[6]田質全.體育項目采茶舞的形成機理與發展策略研究[J].福建茶葉,2016(5):249-250.
[7]溫艷蓉.閩西客家民俗體育的發展考察研究 [D].福建師范大學, 2013.
孫 婷(1984-),女,山東莒南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健美操教學與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