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
(洛陽理工學院外國語學院,河南洛陽 471023)
功能翻譯理論視角下的《茶經》英譯研究
張慧
(洛陽理工學院外國語學院,河南洛陽 471023)
《茶經》是詳細記載了茶文化的歷史典籍。陸羽隨后對其進行了英文翻譯,從而讓中國的茶文化更好地在西方得以傳播。為了保證中國茶文化歷史價值得以保留,進而展現其在語言文學方面的指導教育意義,因此,《茶經》在被用于功能翻譯的同時,還需要很好的保留其具有的內容以及概念。為了良好的傳遞茶文化所具有的概念和意義,需要在翻譯的過程中充分借鑒原有的內容,從而達到有效傳播和弘揚我國悠久的茶文化歷史的根本目的。
功能翻譯;茶經;英文翻譯
隨著中國對外貿易的不斷發展,中國的茶文化也逐步走向世界。由于人們有著良好的飲茶習俗,因此以茶為寄托,進而衍生出來的茶文化,讓中國文化更加具有代表歷史意義的發展方向。因茶文化具有悠久的歷史,因此,結合當時的儒家、道家、法家的思想觀念,來展現天人合一的精神追求理念的同時,讓人們對健康美好的自然生態、生活環境更加向往。為了保證人與人、與社會、與自然和諧統一共同發展,因此,以和平為目標保證來發展中國茶文化,是讓其展現歷史意義的重要手段。中國采取對外開放政策,讓茶文化被全世界人所了解尊重,因此,提升了中國茶文化在世界的影響力。為了更好地宣講中國茶文化,陸羽將《茶經》進行了英譯,保證其在外國可以得到良好的宣傳。由于其是一部歷史巨作,對茶文化記錄和描寫內容詳細,因此可以保證茶文化良好的走向國際化市場。
迄今為止,茶經已經被翻譯成多種文字形式,因此,為了將中國的茶文化更好的向國外宣傳,保證遵循茶文化根本理念的同時,讓更多的人學到茶文化的相關知識理論。隨著茶文化被眾多大學應用到教學課程當中,因此良好的進行英文翻譯是保證茶經可以讓更多人所了解的基礎。由于茶經中所涉及到的內容十分廣泛,且其具有的社會影響力也十分巨大,所以茶經在翻譯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為了保證翻譯的準確,翻譯員需要按照茶經的翻譯原則,保證采取一定的翻譯策略和方法,從而使翻譯出來的茶經既可以兼顧茶經的內容,又可以達到宣傳茶文化的根本目的。茶經在翻譯過程中十分困難,主要還是由于翻譯者沒有良好的認知茶經的根本內容,致使茶經不能更好的在國外得到宣傳。假如沒有良好的關注茶經內容,粗略地進行翻譯,勢必會造成翻譯內容片面、翻譯內容混淆等狀況發生。因此,為了更好地繼承和發揚中國優秀的茶文化歷史,并保證翻譯的譯文與原文內容相似度高度一致,從而保證茶經的翻譯過程是對企業文化的宣傳和傳播過程,保證譯者了解茶文化內容的同時,更好地進行英文翻譯,從而在外國進行有效的茶文化宣傳工作。由于譯者所了解的茶經內容詳細程度不一樣,譯出來的茶經所產生的宣傳效果也各不相同。為了滿足人們對茶文化了解的需要,譯者需要展現出茶經典籍的實際內容,切合實際地進行翻譯,保證用正確翻譯方式來宣傳茶文化,讓中國茶文化在國外的流通得到有效的保證。
為了保證對茶文化進行良好的宣傳,從而形成一個基本的語言框架,可以以語言功能學為基礎,進而將理論框架很好地運用于翻譯茶文化的過程當中,從而保證雙語或單語翻譯可以滿足人們的閱讀需求。
為了滿足不同閱讀習慣的讀者,進行茶文化翻譯的過程中需要以一定的語言學框架為基礎,從而全面翻譯有關茶文化的知識理論,有學者曾指出,完整的翻譯并不是對其原文件生成的一種說明闡述,而是將其需要表達的意義完全的展示給讀者,從而讓讀者明白茶文化所要展示的真正內容。按照一定的語言框架進行茶文化宣講,從而展現其語言表達方式、語言表達內容以及語言表達意義。通過對茶文化的詳細內容進行理解,從而形成與茶文化相關的語境,進而將茶文化的真正內容應用到實際教學過程,保證翻譯研究可以對生活起到一定的幫助,真正展現出茶文化對生活中的教育意義。
茶文化需要以實際應用為基礎,在翻譯中國優秀的茶文化的過程中,要時刻保持其實際應用的概念,從而為西方學者提供幫助的同時,讓其所理解的茶文化更好地幫助他們的生活。茶文化是中國歷史文化的精髓,而優秀的茶文化在茶經中也被詳細的記錄和說明,要想保證良好的進行茶經翻譯,需要對茶經內容充分了解,譯者在進行翻譯過程中需不斷以實際需要發展為基礎,從而將茶文化與實際生活應用聯系在一起,保證茶文化可以良好的與國外優秀文化相融合。茶文化是以人們生活經驗積累所構成的一種文化,因此,將茶文化應用到中西方生活中時,具有非常重要的實際應用意義。
經過專家學者分析指出,功能學語言具有基礎理論功能,第一是概念功能,第二是人際功能,第三是語言功能,為了更好的詮釋其在語言學中的意義,因此,專家學者們也詳細地分析了功能學語言的基本概念,以及人際交往中所具有的語言表達意義。保證以尊重基本語言概念為基礎,從而尋找兩種語言之間可以互通的地方,進而展現出茶文化所具有的態度動機以及判斷事物的能力,還可以通過各種媒介渠道,來對茶文化內容進行宣傳,保證以語言學構架為基礎,進行原文和譯文的翻譯。
《茶經》是我國茶文化的經典名著,但是由于其中涉及大量的茶葉名稱以及專有詞匯,因此翻譯難度非常大,并且現有的翻譯資料也非常少,這成了現代翻譯者在翻譯《茶經》時的最大難題。茶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本身所蘊含的文化內涵極為豐富,在翻譯的過程中,如何能夠準確的拿捏詞匯的運用,如何能夠準確的展現茶經的魅力,這也是非常難的。而基于功能翻譯論下的《茶經》翻譯,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以上問題,能夠幫助翻譯者更加準確的掌握到翻譯的切入點,進而保障翻譯的準確性與科學性。另外,茶經在某一程度上對茶文化知識進行了宣傳,在闡述說明其概念意義的同時,對人的生活也起到一定的指導教育作用。為了更好的區分茶經譯本之間的差異性,因此,需要對譯本有效地進行評估,進而展現其客觀的基礎概念。
3.1 概念意義
對茶文化內容進行翻譯的過程中,需要遵循翻譯過程的及物性系統,所謂及物性系統,就是以語言核心系統為基本概念,從而對其句子成分進行劃分。通過對句子劃分的過程,以及對所使用的語境進行描述,進而展現茶文化的基本理論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人們借助茶文化知識對客觀事物有一個正確的分析和認識,從而為生活提供幫助,展現茶文化潛在的意義,因此,語言使用者要想更好的展現茶文化的翻譯過程,就需要以物質、心理、關系、行為、言語的等級為基礎,保證滿足譯者和讀者使用需要的同時,將茶文化更好地應用到實際生活當中,對茶經進行翻譯時,我們可以發現,其翻譯內容與翻譯手法都要以被使用者的國家文化內涵為基礎,從而,尊重其本身文化價值的同時,對茶文化進行有效地宣講。茶文化還需要遵從一定的語言表達手法,遵從原文概念意義的同時,讓西方讀者了解具有實際教導意義的茶文化內容,不會使中國的茶文化的宣傳工作產生障礙,進而讓中國的茶文化更好地在西方得到宣傳。
3.2 人際意義
茶文化的核心思想就是幫助人們更好地進行交流和溝通,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從而,讓人們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首先茶文化對人際交往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包括在情感方面、判斷方面、情商方面都有其應有的價值。針對情感方面,需要用茶文化來分析一個人的喜怒哀樂,進而對其喜好進行判斷,其次是,判斷方面,人對一件事物具有好與壞的評判,利用茶文化的教育指導思想可以正確地判斷一件事物的善與惡,從而讓人們有更加樂觀的生活信心和狀態,來對一件事物的價值作出評估,進而展現這件事物的真正生活意義。利用茶文化對人的生活情感,以及事物進行好與壞、褒與貶的評價,從而展現茶文化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能力。譯者在進行茶經翻譯的過程中,需要考慮其是一部中國茶文化歷史典籍,要以不斷宣揚茶文化歷史為基礎,通過對茶做出正確評價和看法,進而了解到作者在書寫茶經譯文時所要展現的真正意義,茶文化具有一定的教育含義,因此,譯者需要時刻關注作者的態度,從其作者想要表達的出發點出發,進而,讓中國茶文化能夠被更多人所認同,茶文化在進行翻譯過程中,需要保證引用一些帶有一定感情色彩的名詞、動詞、形容詞和副詞,進而讓其展現形式更符合人們的閱讀需求和使用需要。
總之,在進行《茶經》翻譯的時候,翻譯者必須要綜合各種情況、要素,結合當時的語境、文化背景以及當代人的理解習慣和特點,選擇翻譯方法以及相關詞匯,這樣才能夠保障《茶經》翻譯的準確性、科學性、合理性以及文化傳承性。
《茶經》與其他類型的翻譯不同,它本身屬于文化范疇,同時其中有很多茶事方面的內容,非常難翻譯。《茶經》語言精煉,包含了作者陸羽對茶文化的認知以及中國古代各種茶事、茶文化等內容。集中體現了作者對茶文化的推崇,以及對中國傳統民族精神的贊揚。這些無形的內容,在翻譯中很難用無形的文字表現出來。因此研究《茶經》翻譯,也成為了文化全球化背景下,翻譯領域的一大特點。本文對此進行了幾方面研究。主要是針對功能翻譯理論的觀點,對《茶經》翻譯要點的闡述,希望通過本文的研究和分析,能夠為我國相關翻譯者提供一些參考和建議,同時也能夠更好的推動中國茶文化在世界范圍內普及和發展,進而提升中國的文化影響力和號召力。
[1]張義.功能翻譯理論視角下的旅游文本英譯研究誤區初探[J].遼寧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5):39-41+52.
[2]龍明慧.功能語言學視角下的《茶經》英譯研究[J].山東外語教學, 2015(2):98-106.
[3]何瓊.《茶經》英譯的幾個問題——以Francis Ross Carpenter和姜欣等英譯本為例[J].農業考古,2013(5):201-205.
[4]王永建.接受理論視域下茶文化在《茶經》英譯中的傳播[J].福建茶葉,2016(3):326-327.
[5]鄭鷹.功能語言學視角下的《茶經》英譯策略分析[J].福建茶葉, 2016(4):328-329.
[6]井婧.翻譯補償理論下的《茶經》英譯研究[J].福建茶葉,2016(6): 361-362.
[7]任迎春.《茶經》中茶文化的英譯策略研究[J].福建茶葉,2016(10): 353-354.
[8]蔣佳麗,龍明慧.接受理論視角下《茶經》英譯中茶文化的遺失和變形[J].語文學刊(外語教育教學),2014(4):46-48+54.
張 慧(1970-),女,河南三門峽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功能語言學與語篇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