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燕
(湖北工程學院,湖北孝感432000)
互聯網時代視角下茶文化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導入分析
周海燕
(湖北工程學院,湖北孝感432000)
互聯網是伴隨著知識經濟而興起的,其是以網絡技術形態為基石而生的,帶有鮮明的時代性、技術性與互通性特點。本文在論述了互聯網的特點和優勢后,又透過互聯網對茶文化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導入現狀進行了分析,并最后結合互聯網就茶文化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導入路徑進行了簡要闡述。
互聯網;茶文化;英語教學;導入模式
新航路開辟后,整個世界的隔絕狀態被打破,然后開始以融合的態勢向前發展。在緩慢的歷史進程中,整個世界的聯系在逐漸加強。而自互聯網產生之后,世界以飛速的方式在交流中融合,在融合中互通。所以,互聯網對于世界的發展是大有裨益的。所有的文化在互聯網中相互碰撞交融,并迸發出跨文化交際的獨特魅力。茶文化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寓含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也潛藏著為人處世之哲學。所以,互聯網時代背景下,茶文化對大學英語教學具有促進性意義。
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推動了互聯網知識經濟的發展。互聯網作為一種新興的科學技術,其成為了當前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力。經濟全球化大融合的推進,為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發揮了不可磨滅的作用。互聯網又稱因特網,其是網絡與網絡之間所串聯而形成的一種網路體系,通過網絡協議的形式彼此相連,進而構成邏輯上的國際網絡系統,然后以此為基礎通過超文本可以在全球范圍內實現信息技術資源的共享。一般來說,互聯網是由計算機之間的數據傳輸而形成的,其通過專門的計算機語言,來保證信息數據的安全。通常情況下,傳輸控制協議是以通信分組的方式而交換存在,數據在傳輸過程中會分為若干段,然后構成不同的數據包,并通過傳輸控制協議與網間協議的聯合,將數據包進行彼此交換。互聯網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異常廣泛,其為我們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并以潤物無聲的方式滲入到我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悄無聲息中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
1.1 互聯網的特點
互聯網是以四通八達的信息技術為基礎而形成的,是以交換為前提的分布式網絡結構。然而,在計算機技術的推動下,互聯網將整個世界連為一體。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互聯網是一種全球性的物質形態,是全人類共同發展的產物。無論是從技術層面而言還是信息采集上來說,互聯網時代背景下,沒有誰可以對其進行絕對控制,也無法把互聯網限制在某一固定的區域內,其實質是一個互通的物質形態。另外,互聯網作為一種信息高速公路,其信息傳播的速度是可想而知的,所有的信息資源都可以通過網絡在虛擬的世界里任意傳播,任何人都可以以下載的形式在網絡上隨意瀏覽與觀看所有的資訊。因而,互聯網不僅具有快速性也帶有鮮明的即時性。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地區內可以通過一根網線進行實時交流,或以視頻或以語音的形式實現跨區域性對話。同時,互聯網時代背景下,信息傳播具有互動性與多樣性的特征,任何消息都可以在網絡世界里傳播,并且能迅時得到回復。因此,網民可以利用互聯網隨時隨地進行互動與溝通。再者,網絡時代下,人作為獨立的個體,其思維模式以及意識觀念都會有所差異,其在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也都會有所不同,并將會呈現出鮮明的多樣化的特性。
1.2 互聯網的優勢
互聯網作為一種獨特的物質形式而存在,其所囊括的信息可謂異彩紛呈,幾乎涉及到了各行各業的角角落落。互聯網既是信息傳播的載體,又是信息存儲的工具,其通過信息處理技術,將所有的資訊以分門別類的形式存儲于網絡世界,而后公眾只要利用搜索引擎,便可以隨時查閱其想獲知的任何消息。所以,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互聯網為大眾提供了一個良好的信息共享與交流平臺。另外,互聯網時代下,任何人都可以成為網絡信息的發布者,只要有網絡,其便可以擺脫地域與時間的限制,發布新聞資訊。而且,在發達的信息技術支撐下,任何人都可以現場直播的形式對熱門事件進行實時解說與點評。而后,由于互聯網具有互動性,網民們的身份也在互聯網的影響下帶有雙重性。用戶們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的傳播者。傳統新聞的傳播是由點及面,用戶們只是作為信息的接受者而存在,其只能以被動的方式接受信息,而不能根據自身的需求對信息進行有效性篩選。但是,互聯網時代下,所有的人都可以從自身需要出發,選擇接收相關的資訊消息。總而言之,互聯網作為一種新興的技術產物,其對大眾生活的點點滴滴產生了難以言喻的重要影響。
2.1 茶文化內涵闡釋不足,導入內容略為淺顯
我國是茶的發源地,茶文化歷史悠久。在幾千年的文化傳承中,茶文化內涵越來越深厚,茶文化意蘊也愈發深沉。從歲月的塵埃里走出來的茶文化,卻在物欲橫流的現代社會陷入了無人問津的地步。茶文化的獨特內涵為人所淡忘,大眾對于茶文化持一種不以為意的態度。互聯網的產生,為沒落的茶文化帶來了一絲生機。茶文化可以借助互聯網這一媒介,對其文化內涵與藝術特質進行廣泛宣傳,次年個人促進茶文化的傳承與弘揚。然而,互聯網時代下的茶文化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闡釋并不充分,高校既沒有利用互聯網的優勢對茶文化英語進行不同程度地詮釋,也沒有以茶文化為基石對英語教學導入進行創新性應用。大部分高校都只是簡單地將茶文化融入到英語教學中,沒有立足于茶文化的深沉含義,對茶文化英語課程體系進行溶解性構筑,其所導入的茶文化英語內容停留在淺層的表面階段。
2.2 忽視了學生的自主意識,導入方式呈現出單一性
素質教育理念下,學生才是教育的主體。所以,高校的英語教學必須考慮學生的自主意識,對茶文化英語教學進行切合實際地導入,而不是拘泥于傳統教學模式的泥沼中,置學生的主體意識于不顧,應該以學生的視角導入茶文化英語教學內容。但是,互聯網時代下,我國高校大學英語教學卻依舊沉溺于傳統單一的英語教學導入模式中。高校教師不能根據互聯網的時代性特征,對茶文化英語教學導入進行創新設計,也沒有根據學生的不同學習特點對茶文化英語教學進行多角度闡釋。進而使得學生對于茶文化英語的了解處于一知半解的狀態,而且不合理的導入模式也使得學生自始就對茶文化英語產生抵觸情緒,更別提其對于茶文化英語的好感度了。另外,高校雖然利用了互聯網的優勢對茶文化英語教學進行課程導入,然而由于教師對于互聯網的運用較為淺薄,其無法通過充分挖掘互聯網信息的優越性,對茶文化英語課程進行充分導入,也不能有效地通過互聯網這一平臺對茶文化英語課程的導入模式進行全面構建。
3.1 以學生為主體,堅持大學英語導入設計的原則
課程導入是教學的基礎,其導入設計的好壞直接影響著教學質量的高低。因而,高校教師應該始終堅持大學英語的導入設計原則,利用互聯網的技術優勢,對茶文化英語課程進行合理的導入設計。首先,高校教師應該以學生的主體意識為基石,根據趣味性原則,通過情境化教學模式,對茶文化英語教學的導入進行趣味化設計,以此調動課堂氛圍緩解學生的焦慮情緒,并進而激發其對于茶文化英語的求知欲,使其在輕松愉悅中領略茶文化英語之美。其次,教師也應該以相關性原則為導向,對茶文化英語課程的導入進行邏輯性設計,借助與茶文化英語相關的物質形式和理論知識,對茶文化英語的教學導入進行充分設計,不能為了導入而可以進行教學設計,應該以自然無痕的形式對茶文化英語教學導入進行科學設計。再者,教師在以互聯網為基石對茶文化英語教學的導入進行設計時,也應該以互動原則為宗旨,將學生作為茶文化英語教學的主體,以師生、生生互動機制,創建和諧的教師與學生互動氛圍,并營造良好的茶文化英語教學課堂氣氛。當然,導入作為課程之門,其在設計之初必須帶有濃厚的啟發性。教師應該利用互聯網的海量信息,對茶文化英語教學導入進行綜合設計,以整合性的茶文化英語知識誘發學生對于該門課程的思考,進而培養其對于茶文化英語的興趣。
3.2 結合茶文化的深層內涵,創設多元化的英語教學導入模式
茶文化是我們傳統文化的精髓,其是從傳統文化的肥沃土壤中生發出來,帶有濃郁的文化藝術氣息。因而,高校在運用互聯網進行茶文化英語課程的導入設計時,應該以茶文化的深層內涵為立足點,對其進行全面剖析,然后融入到英語教學的導入模式中。一方面,高校教師應該從茶文化的基本內涵出發,結合茶文化在不同語境下的不同表現形式,對茶文化英語課程的導入進行貼合設計,將茶文化中的思想內涵,文化寓意以及藝術形態注入到其課堂導入之中,進而使得傳統茶文化與英語在跨文化背景中進行相得益彰的融合。另一方面,高校也應該全面提高教師的對于互聯網的運用技術,從一線教師著手對其互聯網運用技術進行培訓,使其能游刃有余地利用互聯網對茶文化英語課程導入模式進行創新化設計。教師可以結合互聯網對茶文化英語課程進行多媒體導入法設計,以圖片、視頻與音樂的形式對茶文化英語課程進行全面展示。同時,教師也可以根據茶文化英語課程的內容在互聯網上搜索與之相關的社會熱點問題,并以熱點話題導入的方式對茶文化英語課程進行設計。
[1]王澤羽,楊玲.網絡時代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挑戰及對策--來自傳播學視角的全新思考[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4(7):113-115.
[2]俞暉.試論網絡時代中國茶文化的傳播[J].農業考古,2006(2):44-48.
[3]閆潔.人文素質教育視角下的大學英語課堂導入研究[J].吉林化工學院學報,2013,30(6):36-39.
[4]楊莉.跨文化交際視角下的大學英語教學中的英漢文化雙向導入分析[J].北方文學旬刊,2013(6):212.
[5]任泉清,任月花,郭煥平.跨文化交際視角下大學英語教學研究動態[J].運城學院學報,2014(3):79-83.
周海燕(1979-),女,湖北荊門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高校英語教學、應用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