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甜
(湖北工業大學工程技術學院外語系,湖北武漢430068)
旅游英語教學中的茶文化滲透初探
田甜
(湖北工業大學工程技術學院外語系,湖北武漢430068)
本文首先對中英茶文化的差異以及茶文化對旅游英語教學的意義進行了簡要的闡釋,并就當前高校旅游英語教學的現狀進行了具體分析,接著對茶文化在高校旅游英語教學中的導入策略提出了幾點建議,希望可以對高校旅游英語教學有所啟示。高校旅游英語教學的問題主要在于三點:課程設置上忽視文化內容的導入;教學方式單一,教學理念落后;課堂評價模式不健全。針對這些問題,在將茶文化導入旅游英語教學中時,教師可以嘗試優化課程設置,導入茶文化內容;豐富教學方式,增加課外活動;改變評價模式,重視實踐能力。
旅游英語;教學;茶文化;滲透
起初,很多高校的英語專業分設了多個培養方向,比如“文學英語”、“翻譯英語”、“商務英語”、“教育英語”以及“旅游英語”等。旅游英語作為英語專業的一個具體培養方向,學生所學的內容也不同于其他培養方向的學生。后來,隨著國內旅游業的興起,選擇旅游英語方向的英語專業學生越來越多,很多學校為此專門開設了旅游英語專業,旨在培養為旅游行業服務的英語復合型人才。中英茶文化有著諸多不同之處,從茶文化出發進行教學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弄懂旅游英語的學習規律,因而將茶文化融入到旅游英語教學中是大有裨益的。
1.1 中英茶文化的差異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的茶文化誕生之地,后來出現的日本茶道文化、英國茶文化等都在某種程度上受到中國茶文化的影響。中英茶文化在茶文化歷史、飲茶習俗、茶文化內涵和茶語言等方面均存在這差異,弄清楚這些差異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中英兩種文化的異同之處,從而更好地掌握語言的學習規律。首先,就茶文化歷史來看,我國茶文化的形成要早于英國。公元780年,《茶經》的問世標志著我國茶文化的正式形成;而英國茶文化在維多利亞時代才正式形成,維多利亞女皇對飲茶的推崇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當地的“飲茶之風”。其次,就飲茶習俗來看,我國的飲茶習俗隨著時間的推移出現了很多變化,比如唐代煮茶法、宋代斗茶法一直到現代的沖泡法,當然我國茶人通常不會在茶水中添加其他成分,目的在于品嘗茶葉本身最自然的風味。英國有著下午茶等飲茶風俗,英國人飲茶時喜歡將茶葉殘渣從煮好的茶水過濾出來,然后在茶水中加入牛奶、蜂蜜等添加物,借以中和茶葉本身的苦澀味。最后,就茶文化內涵而言,我國茶人崇尚“和、敬、清、寂”的茶文化思想內涵,在飲茶中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茶人飲茶講究茶意境的營造,重視物質與精神享受的高度統一。而英國的茶文化則透露著浪漫氣息,英國人飲茶更加自由愜意,喜歡根據自己的喜好調配符合自身口味的茶水。
1.2 茶文化對旅游英語教學的意義
近現代,國內外語言學家和相關研究人員對文化和語言的關系展開了諸多研究,并在很多方面達成了一致的看法,比如“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語言是文化的傳播媒介”等。茶文化屬于文化大家庭的一員,其對人們的語言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我們常說的茶文化語言、茶藝術語等都是與“茶”相關的語言范式,其在日常用語和學術表述中均會有所涉及。旅游英語是圍繞旅游知識等展開的英語表達,屬于專業性相對較高的英語。隨著茶文化的不斷推廣和普及,其逐漸融入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并對人們的生活產生了較大的影響,當然旅游行業也不例外。茶文化與旅游相互碰撞交融,形成了頗具特色的茶文化旅游形式,并受到了現代人的一致好評。隨著現代旅游業的蓬勃發展,很多高校也相繼開設了旅游英語專業,但是人才培養卻并未達到預期效果。將茶文化引入到旅游英語教學中可以有效改變這種狀況。教師從茶文化出發進行教學,可以使學生把握到語言與文化之間的關系,并自覺培養跨文化意識。當然,茶文化中的一些優秀思想也能夠指導旅游專業學生提升自身綜合素質,從而更好地應對未來的挑戰。
旅游英語專業屬于比較新的專業,很多教師在旅游英語教學中只能“摸著石頭過河”。高校聘請的旅游英語教師大都是原英語院系的教師,他們在旅游知識方面比較欠缺,不能較好地引導學生完成旅游英語學習。雖然,近年來高校輸出了很多旅游英語人才,但是這些人才自身的能力是不過關的,由此可見高校旅游英語教學的現狀不令人樂觀。以下主要從三個方面對高校旅游英語教學的問題進行闡述:
2.1 課程設置:忽視文化內容的導入
就相關調查顯示,國內旅游英語專業的課程除了基本英語課程(綜合英語、英語聽力、英語口語、英語語法、英語精讀等)之外,還包括旅游類課程(旅游英語、導游實務、酒店管理等)。這種課程開設看似并沒有什么問題,但事實上課程設置忽視了文化教學的重要性。這些課程主要在于培養學生的技能,但是這種“重語言、輕文化”的課程設置難免會誤導學生,使學生忽視文化知識的學習,并最終導致自身語言基礎不扎實。當然,部分學校為了綜合提升學生的能力也會開設自主學習課程,但是其中設置的自主學習單元也主要在于“聽說讀寫”這一塊,而未開設文化學習單元。這種所謂的課程設置事實上只注意到了學生眼前的需要(就業需要、考研需要、出國需要等),未注意到學生終身學習的需要,同時也不利于學生培養文化傳播的責任意識。
2.2 教學方式:形式單一,教學理念落后
縱觀旅游英語課堂,我們不難發現教師才是整個課堂的中心,“教師講、學生聽”已經成為一種固定的教學模式。很顯然這種教學方式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不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一些教師可能會利用多媒體方式進行教學,但是卻本末倒置,將PPT這種輔助教學方式作為主要講授方式,使得教學效果極其不理想。現代教育學家認為學生才是課堂的主體,教師應該做學生引路人。但事實上,國內很多教師仍舊喜歡采用知識填充的方式進行教學。
2.3 學生評價:重視成績,忽略綜合素質
“學生評價”是檢驗學生學習成果的主要方式,其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受到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很多旅游英語教師往往十分重視學生的卷面成績,比如在臨近考試之前給學生劃大綱考點,并根據學生的卷面成績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評價,而事實上這種評價方式不太科學。這種評價模式忽視了學生實際的專業能力。很多學生在考試前可能憑借著自己的“短時記憶”考得了高分,但是其自身知識水平卻并不高。還有需要指出的是,有些出卷教師出的題目也比較主觀,并不能較好地考察到學生的綜合能力,因而這種評價方式值得革新。
針對現代旅游英語專業教學出現的各類問題,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對旅游英語教學進行創新。茶文化蘊含了豐富了歷史、地理、藝術等知識,茶文化與現代社會的方方面面都存在聯系,將茶文化導入到旅游英語教學中會收到不錯的效果。以下針對茶文化在旅游英語教學中的滲透提出三點建議:
3.1 優化課程設置,導入茶文化內容
原有的課程設置忽視了文化內容的導入,會導致學生出現文化知識基礎不扎實等問題。因而,高校應該對旅游英語課程進修優化,比如在其中增設茶文化英語課程,同時為學生挑選包括《中華茶文化基礎知識》、《茶文化概論》、《中國世界茶文化》、《茶文化學英語》等在內的茶文化書籍,使學生能夠系統地學習茶文化知識。當然,為了使學生把握文化與語言的關系,高校還應該開設語言學等課程,幫助學生全面了解茶文化與茶英語的關聯之處。當然,高校也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課程創編,增加一些與茶相關的趣味課程,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3.2 豐富教學方式,增加課外活動
單一的教學方式會使整個課堂變得極其枯燥,從而影響到學生的學習。就課堂教學來看,教師應該多與學生進行互動。比如說,教師在講解茶文化英語知識時,可以讓學生相互討論,并讓小組代表就中英茶文化的差異進行列舉。這種方式可以使大多數學生都參與到課堂之中,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就課外教學來看,教師在組織學生進行自主學習之外,還應該給學生提供很多實踐機會,比如讓學生做茶文化景區志愿者,或者讓學生深入到旅游景區調查茶館或者茶文化建筑設計的特點。當然,高校也可以邀請一些國際的茶學大師或者英國茶文化名人開展講座,分享自己與茶的故事,這樣可以提升學生對茶文化的認識。
3.3 改變評價模式,重視實踐能力
教師以往評價學生的主要依據是卷面成績,很顯然這種評價方式十分片面。針對不同的課程,教師應該設置不同的評價方式。比如針對旅游英語課程,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茶文化景區調查報告、旅游心得、課堂報告(Presentation)以及最終的卷面成績對學生的綜合能力進行評價。學生的課堂報告可以圍繞茶文化景區、茶文化歷史、茶文化遺產等方面進行準備,教師從學生的課堂報告中可以對學生的學習狀況和實踐能力有一個整體的把握。針對旅游英語口語課程,教師則應該采取學生雙人對話、學生團體對話以及師生實時對話的方式檢測學生的英語口語表達能力。針對旅游英語閱讀課程,教師不妨根據學生的平時閱讀感想、課堂表現、結課論文以及卷面成績對學生的閱讀能力進行綜合評定。
[1]楊義德,李斌.旅游英語教程[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2]苗琴.高校旅游專業開設《茶文化及茶道藝術》課程可行性研究報告———以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為例[J].才智,2014(25).
[3]侯蕊.論中西方茶文化差異和英語教學手法差異的內在關系[J].福建茶葉,2016,38(4):245-246.
[4]王小忠.淺談高校旅游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滲透[J].中國校外教育, 2009(S1):442-442.
[5]顏曉英,劉成萍,黃信.旅游英語教學中地方文化的滲透——以康巴文化為例[J].成都師范學院學報,2010,26(8):69-72.
田甜(1981-),女,湖北武漢人,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語語用學、英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