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群
(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外語教學部,北京100048)
茶葉外包裝英語翻譯策略分析
李群
(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外語教學部,北京100048)
茶葉外包裝的英語翻譯是西方消費者認識我國茶葉產品的主要路徑,良好的翻譯能夠促進茶葉商品營銷并推動我國傳統文化的對外傳播。本文首先介紹了茶葉外包裝英語翻譯的雙重目的,而后分析了當前翻譯存在的幾個問題,最后針對這些問題,從樹立品牌意識、加強文化意識和提升專業素養三個方面,探討了茶葉外包裝的英語翻譯策略。
茶葉;外包裝;英語翻譯;目的;現狀;策略
茶葉外包裝是消費者認識茶葉產品性狀、特征、功效及其文化藝術價值的重要途徑,肩負著促進產品營銷、推動文化傳承的歷史使命。二十一世紀以來,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我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茶葉生產國與出口國之一,在國際茶葉貿易市場上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網絡技術與數字技術的突飛猛進帶來了經濟發展的重大變革,茶葉市場逐步擺脫了以往由幾家大型企業掌控的局面,諸多中小型茶企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在神州大地之上,茶葉品牌令人應接不暇,茶葉商品更是琳瑯滿目,供國內外消費者自由選擇。然而,由于東西方在語言文化、思維模式和風俗習慣等方面的差異,我國茶葉商品憑借原有的包裝元素很難被國外消費者所理解,他們往往無法通過包裝上的文字及圖像來明確茶葉的品種、產地、歷史典故、文化內涵及審美價值等。所以,我國茶企應當充分運用翻譯這座跨文化交流的橋梁,將包裝上的語言文字翻譯為西方消費者所能夠接受和易于理解的表達形式,通過專業的翻譯技巧和恰當的翻譯方法,打造出簡潔明了、通俗易懂的包裝翻譯,最終達到吸引關注、促進營銷的效果。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對外交流的深度和廣度都在不斷拓展,在這一過程中,翻譯發揮了無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翻譯將國外的風土人情、民風民俗、經濟觀念、政治理念等帶入中國,進一步推動了我國的國際化進程和現代化建設;另一方面,翻譯將我國的民族文化、社會價值、審美理念等傳播到海外,讓中國走向世界,讓世界了解中國,在較大程度上提高了我國文化的感召力和影響力,促進了我國傳統文化與民族精神的傳承與發展,鞏固了我國文化大國的地位。
茶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結晶,集聚了我國五千年來的藝術精髓,是我國文化走出去的核心環節。對于茶文化而言,翻譯同樣是其海外傳播的重要路徑,特別是針對茶葉商品外包裝上語言文字的翻譯,更是能夠在潛移默化之中弘揚我國的古典茶文化。眾所周知,茶葉是一種具備提神醒腦、消乏解困、生津止渴等功效的綠色健康飲品,它生于中國、長于中國,而后隨著新航道的開辟進入西方,獲得了各國人民的青睞,成為人們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伴侶。茶葉具備深刻的哲學內涵及藝術思想,是我國茶文化的物質依托,是道家自然思想、儒家禮儀思想和佛家精儉思想的象征,也是對當代綠色文化和健康文化的呼應,符合當代消費者的審美需求和文化需求。我國茶葉名目眾多、類型多樣,有些以其形態、產地、色澤而得名,有些則以其歷史典故、名人軼事、神話傳說而得名,每一款在文化價值上都具備豐富的層次感。在翻譯過程中,譯者應當使用能夠為目的語讀者所接受的表達形式,盡可能全面而細致地展現茶葉商品背后的文化價值與審美意義,這就要求譯者對中西方語言文化的異同擁有透徹的理解和把握。倘若譯者僅僅看到原文的字面意義而忽視其深層內涵,使用字字對譯的方法進行翻譯,就勢必會導致譯文膚淺、啰嗦;倘若譯者僅僅關注原文的文化內涵而不考慮兩種語言文字的對等傳達,就無疑會造成譯文讀者的閱讀困難與理解困難,阻礙我國茶葉商品的營銷,進而也會影響我國茶文化的海外傳播。
新中國成立以后,根據人民對文化藝術的需求,我國文化部提出,文化藝術在創作上應當遵循“貼近實際、貼近群眾、貼近生活”的“三貼近”原則。如今,針對跨文化翻譯的特點與難點,我國文化部進一步提出對外翻譯的“三貼近”原則,即貼近中國的發展實際,貼近國外受眾對于中國文化藝術的信息需求,貼近國外受眾的思維表達習慣。因此,我國茶葉商品外包裝的翻譯目的可以歸納為兩個方面:其一,是要通過翻譯讓國外消費者了解我國茶葉商品的性質特征、命名方式、文化內涵和藝術價值,促進我國茶葉商品的影響;其二,則是要以國外消費者所能夠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傳達我國的茶文化思想,促進我國傳統文化的對外傳播。
自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我國越來越多的茶企加入到對外貿易的洪流之中,同時也啟動了茶葉外包裝的英語翻譯工作。在茶葉外包裝翻譯中,最為重要的當屬茶葉名稱的翻譯,因為這是消費者選擇茶葉商品的首要關注點和認知切入點,通過茶葉名稱,消費者可以迅速判斷出產品的基本性狀并決定是否需要繼續了解乃至購買。我國地大物博,茶葉產地眾多,茶葉品類從大類上來看有綠茶、紅茶、白茶、黃茶、青茶、黑茶、花草茶這七大類,在這之下又可以細分為龍井茶、鐵觀音、普洱茶、巖茶、大紅袍、針葉茶、甘露茶等成千上萬個品種,命名形式多種多樣,茶葉的產地、形狀、色澤、味道、香氣、采摘時間、歷史典故、神話傳說等都可以作為命名的依據,有些茶葉名稱還帶有多重物理屬性和深厚文化內涵,翻譯難度系數相當高。茶葉介紹部分多為四字結構、對仗句式和古典詩詞,翻譯起來更是不易,需要譯者具備扎實的翻譯功底和深厚的文化積淀??v觀當前我國茶葉外包裝的英語翻譯,很多時候由于譯者經驗不足、根基不穩,許多譯文都存在望文生“譯”、斷章取“譯”的問題,導致原文的文化韻味與民族色彩無法得到準確傳達,國外消費者閱讀起來也是困難重重,這嚴重制約了我國茶葉商品的銷售,不利于我國茶文化的傳播。具體而言,我國茶葉外包裝的英語翻譯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茶企品牌意識薄弱,茶名翻譯缺乏統一標準。我國茶葉種植與生產已有數千年的歷史,茶葉傳至西方也可以追溯到五百年前,改革開放后我國的茶葉對外貿易更是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是,受傳統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的影響,加之很多茶企都是由小型手工作坊發展而成,導致我國絕對大多數中小型茶企在管理模式和生產模式方面都比較落后,缺乏先進的技術指導和理念支撐,未能建立起強有力的企業文化,法律意識、品牌意識與形象意識薄弱,品牌與茶名混為一談。瀏覽茶葉商品市場不難發現,很多茶企并未注冊專屬商標,其商品也不具備獨有的品牌名稱,而是以茶葉的固有名稱命名,比如云南普洱茶、日照綠茶、黃山毛峰茶、安吉白茶、西湖龍井茶等,導致了品牌與品名混為一談的結果,幾百家茶企所生產的茶葉商品都被冠以統一名稱的情況屢見不鮮,茶葉市場上商品質量參差不齊,對于不明真相的外國消費者來說,他們一旦買到一款質量較差的產品,便會對整個茶葉品類產生不良印象,使生產同類商品的茶企受到致命沖擊。同時,我國茶企之間缺乏合作意識與規模意識,茶葉行業協會也沒有發揮應有的指導作用,各個茶企在翻譯茶名時“各自為政”,缺乏統一的翻譯標準予以規范處理。例如,鐵觀音是我國十大名茶之一,清新雅致,香氣馥郁,禪韻十足,“七泡之后仍有余香”,飲罷令人神清氣爽,在國際上享有極大盛譽,是各個茶企傾注全力打造的茶品之一。然而,由于沒有統一的翻譯規范,目前國際市場上鐵觀音的翻譯多達數十種,如“Tie Guan Yin”,“Tie Kuan Yin”,“Tit Kwun Yin”,“Iron Goddess”,“Iron Buddha”,“Tea Buddha”等,造成了國外茶葉市場的混亂,不利于國外消費者準確判斷產品的屬性與內涵,削弱了我國茶葉商品的整體競爭力,不利于我國茶葉產業的長足發展。
第二,文化意識薄弱,忽略東西差異。翻譯是一項跨文化交流活動,譯者既要站在作者的立場上,立足于原文,盡可能完整而準確地傳達出原文的文化內涵與形式風格,又要無限地接近讀者,站在目的語語言表達的立場上,使用目的語讀者所喜聞樂見的形式將原文意義傳遞出來,達到原文與譯文在內容、形式和效果上的對等。茶葉外包裝的英文翻譯也是一項典型的跨文化交際活動,譯者必須具備較強的文化意識,把握東西方之間的文化差異,尊重原語的文化內涵和譯語的形式特征,順應目的語讀者的文化習俗和民族特色,使用恰當的翻譯方式進行表達。以“紅茶”的翻譯為例,我國是以其沖泡之后茶湯色澤橙紅鮮亮為依據而命名,故以“紅”稱之,而西方關注的則是茶葉本身暗紅發黑的顏色,故以“Black(黑)”而命名,所以在翻譯時應當使用“Black Tea”,而非“Red Tea”。另外,譯者在翻譯時應當特別注意中西方的文化禁忌詞匯,在翻譯中一定要避免使用。比如,紅色在我國是喜慶、吉祥的象征,在西方則是暴力、革命的代名詞,所以翻譯“大紅袍”時,如果簡單地直譯為“Big Red Robe”,就難免會引起國外消費者的心理反感,影響產品的營銷。再如,龍在我國是高貴、權威、財富的象征,在西方則是邪惡、貪婪、危險的化身,所以在翻譯“龍井茶”時,也不能簡單地對譯為“Dragon Well Tea”,否則容易引起消費者的心理不適,繼而也會減少消費者對此類茶品的關注和購買欲望。鑒于這兩種茶葉在國際市場上都已具備一定的知名度,因而可以直接音譯為“Dahongpao Tea”和“Longjing Tea”,避免文化誤解對茶葉銷售和文化傳播帶來的負面影響。
第三,翻譯技巧死板,翻譯方法單一。當前我國茶葉外包裝的英文翻譯對于茶名大都采取音譯的方式,非常死板,翻譯方法也大都是字字對譯的直譯方法,頗為單一。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由于我國茶企尚未樹立國際意識和品牌意識,沒有成立專門的翻譯團隊從事專業的外宣工作,便一味地采用這種看似最為簡易的方式進行翻譯。然而,由于東西方語言文化的差異,“音譯+Tea”的翻譯方式僅僅適用于那些已經在國際上具備一定知名度的產品,對于那些小眾茶名并不適用。還有很多翻譯僅僅停留在字面意義,并未深究其文化內涵,導致錯譯的情況頻頻發生。比如,生茶和熟茶在很多包裝說明上被翻譯為“Raw Tea”和“Ripe Tea”,似乎茶葉與水果一樣有生有熟。其實,生茶所指代的是未經發酵的茶葉,而熟茶指代的則是發酵后的茶葉,應當翻譯為“Unfermented Tea”和“Fermented Tea”才能與原文對應。
針對上述問題,茶葉外包裝在英語翻譯的過程中應當遵循以下翻譯策略。
第一,茶企應當牢固樹立品牌意識與形象意識,與行業協會、翻譯部門、兄弟公司密切合作,結束品牌與品名混為一談、一個茶名對應多個翻譯的混亂現象,生成統一的翻譯標準,實現我國茶企以大帶小、相互扶持的和諧局面。茶企應當努力打造自身的文化氛圍,以獨有的文化符號和形象為自己的茶葉商品代言,借助廣告宣傳的作用提升品牌的市場知名度,憑借過硬的茶品質量增強產品的競爭力和影響力。對茶葉商標和品牌進行翻譯時,應當盡可能地做到個性鮮明、簡單易記、優美悅耳、易于區分,同時應當遵循統一的翻譯規范,相同的茶葉品類應當形成統一的翻譯形式,并根據現實需要定期更新茶葉術語翻譯語料庫,保證譯者在翻譯過程中“譯有所依”。
第二,譯者應當努力提升自身的文化素養,充分把握東西方之間的語言及文化差異,系統而準確地傳達出原文意義,并能夠符合國外消費者的語言習慣和思維方式,避免由于詞匯、邏輯運用不當而對茶葉銷售和茶文化傳播造成消極影響。譯者應當抓住一切翻譯實踐的機會,積極提升專業素養和文化積淀,力爭成為中英語言及文化專家,確保翻譯的準確性與適用性。另外,茶企應當創建一支專門的翻譯團隊從事對外翻譯宣傳工作,把翻譯上升至企業發展的核心層面,高度重視翻譯工作的順利開展和包裝翻譯質量的提升。
第三,譯者應當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根據實際需求,靈活采用多種翻譯技巧和翻譯方法,令譯文生動有趣。翻譯方法主要可分為直譯和意譯兩種,其中直譯又可細分為字句對譯和拼音翻譯兩個細類,譯者應當根據翻譯內容的不同選擇恰當的翻譯方式。對于那些中西認知語境相似、價值取向趨于一致的內容,可以采用字句對譯的方式;對于那些在國際上已經具備一定知名度且帶有顯著民族文化色彩的茶名,可以采用拼音翻譯的方式;對于那些文化背景、價值理念、認知環境等均有差異的內容,則應當根據交際意圖選擇靈活而變通的處理方法,采取意譯的翻譯方式。當然,直譯與意譯并非絕對,譯者應當根據實際需要將兩者有機結合,形成內涵傳達準確、美感保存完整而又為目的語讀者所喜聞樂見的譯文,促進茶葉商品的營銷,推進我國茶文化的對外傳播。
[1]陳榮生.產品、廠家的翻譯必須注意語言質量[J].中國翻譯, 1990(3):31-33.
[2]姜欣,姜怡譯.茶經[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
[3]李萍鳳.進出口商品商標翻譯中存在的問題與翻譯技巧[J].對外經貿實務,2013(7):69-71.
[4]王佐良.翻譯與文化繁榮[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9.
李群(1979-),男,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翻譯理論與實踐,外語教學法,英美歷史與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