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芳(景德鎮陶瓷大學設計藝術學院,江西景德鎮 333403)
中國陶瓷與茶文化的共存與融合關系分析
劉芳
(景德鎮陶瓷大學設計藝術學院,江西景德鎮 333403)
在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供應商不僅需要從優化產品結構和品質上下功夫,還需要從產品的市場推廣戰略上做文章。因此,從商業化視角下來考察中國陶瓷與茶文化的共存和融合關系則顯得十分必要。具體而言,在商業化視角下來進行陶瓷與茶文化之間的結合,其措施可圍繞著:理清二者結合的關系主次、調研消費者對茶包裝偏好、嚴格控制包裝的成本占比、O2O模式下開展產品推廣等四個方面來構建。
中國陶瓷;茶文化;共存;融合;商業化
本文從商業化視角下來考察中國陶瓷與茶文化的共存和融合關系,而目前在這一視角下的主題討論仍是殘缺的。之所以提出這一主題歸因于幾點考慮:第一,我國在大力深化對外商品貿易時,需要重視對自身文化軟實力的構建。這樣一來,才能提高本國商品的市場識別度。第二,建立起有效的營銷組合策略,并不能一味的借助商品組合的價格機制來實現,還需要重視借助商品的文化元素來使商品組成形成融合,同時提升商品組合的商業價值。總之,在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供應商不僅需要從優化產品結構和品質上下功夫,還需要從產品的市場推廣戰略上做文章。也正是基于這點考慮,本文也算是作為拋磚引玉之用。
本文的結構是這樣安排的,首先分兩個部分分析二者的共存和融合關系,然后在二者關系下來探討商業化應用問題。最后,給出商業化的實施措施。
從商業化視角來分析二者的共存關系,則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展開:
1.1 文化關系上的共存
中國不僅是茶葉大國也是陶瓷古國,在長期的發展歷程中積累起了豐富的茶文化和陶瓷文化。盡管二者在使用價值上存在著顯著差異,但仍含有文化關系上的共存性:第一,都是中國歷代文人墨客所喜愛的物品,從文化層面看二者都代表著堅毅和挺拔等精神風貌,并且也是文人墨客書齋中最為常見的物品。第二,都是中國古典文學中占有重要的隱喻地位,從中可以看出當時的有識之士對陶瓷和茶葉表現出同樣喜愛的外在表現。
1.2 國人心理上的共存
中國文化底蘊十分厚重,這也是鴉片戰爭以來西學無法統治中國的重要原因。正因如此,我國傳統社會文化也十分影響著國人的心理素質,并在社會文化基因的承載下影響著下一代。聚焦到陶瓷和茶文化范疇,在國人的心理二者都具有清新、簡約、樸實等精神內涵。在日常的居家生活中,二者也是國人家庭中不可或缺的東西。陶瓷不僅可以作為器皿使用,也可以作為裝飾物件而被欣賞。茶文化中的品茗和茶道也夠能滿足上述要求。
1.3 消費偏好上的共存
由文化傳統影響到國人的心理素質,再由心理素質又影響到國人的消費偏好。可見,在這一邏輯遞進關系下,必然導向二者在消費偏好上的共存。在國人日益重視精神文化消費的當下,對瓷器和茶文化的消費則是同步進行的,而這種同步進行也在很大程度上催生出二者的共融。這就表明,二者在形式上的共存只是表象,若是沒有形成有效的共融則無法推動二者關系建立的可持續性。
同樣在商業化視角下來分析二者的融合關系,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展開:
2.1 器物層面的融合
器物層面的融合主要聚焦于陶瓷與茶文化在藝術上的融合,這主要反映在將茶畫描繪在陶瓷的表面。從藝術定位上來看,茶畫所表現出的氣質便是高雅和簡約,并且以中國的水墨上水技法為主線。這樣一來,就使得茶畫所蘊含的中國元素恰當的反映在陶瓷的外表之上,并以具有藝術性和思想性的茶畫來映襯陶瓷的形態,從而提升了陶瓷的美感和商業價值。無論是從出土的陶瓷器物還是當前的陶瓷新品,無不與茶畫進行融合來滿足文人墨客的審美需求。
2.2 文化層面的融合
這里的文化層面主要體現在茶文化層面領域,如茶道文化。茶道活動所提托的器皿便可以是陶瓷。作為盛裝茶葉的陶瓷器物和作為沏茶之用的陶瓷器物,都在廣泛的存在于國人的家庭之中。這就意味著,陶瓷一直扮演著茶文化得以展現的物質載體,而又是在陶瓷本身的器物形態彰顯下,烘托出了茶文化的精神面貌。我國是歷史上最先掌握陶瓷燒造的國家,同時也是茶文化古國和大國,從而這就使得二者在文化層面的融合具有悠久的歷史。
2.3 休閑層面的融合
把目光聚焦在國人的日常生活之中,沏茶、賞茶、品茶成為了許多國人的生活愛好,并在長期的發展中也融入了鮮明的地域特色。那么在沏茶、賞茶、品茶過程中,仍然需要用陶瓷作為器皿來支撐,并在國人品茶的同時,也獲得對陶瓷器皿進行鑒賞的機會,在味覺和視覺的沖擊下便能給國人帶來別樣的休閑體會。
通過以上論述,已使我們了解到陶瓷與茶文化之間的共存和融合關系。那么這里就需要進一步去討論一個問題,那就是二者關系驅動下的商業化應用問題。為此,這里提出三個方面的議題。
3.1二者關系驅動下的市場優勢問題
面對市場經濟環境,唯有將陶瓷與茶文化的結合融入到商業化環境之中,才能使二者的共存和共融狀態變得可持續。因此,這里需要討論二者的市場優勢問題。正如在前面所提到的那樣,二者的市場優勢應著眼于國人的審美偏好和心理素質,這樣才能使得陶瓷和茶葉的銷售形成核心競爭力。
3.2 二者關系驅動下的市場差異問題
從經濟學的視角可知,需要強化陶瓷和茶文化結合下的市場差異度,這樣才能促使二者的結合獲得較高的市場識別效應。不難發現,與傳統陶瓷售賣和茶葉銷售不同,將二者結合用于商業便能給予消費者視覺上的沖擊,借助這一沖擊可以激發購買意愿。
3.3 二者關系驅動下的市場推廣問題
二者關系驅動下的市場推廣需要與當前的“互聯網+”戰略相結合,這樣才能有效的將商品信息發布出去。從市場調研中知曉,當前茶葉制品的種類有如汗牛充棟,并且同一地區不同茶企的產品也形成了競爭態勢,所以在提高市場識別度的同時,還應重視對商品信息的發布問題。由此,基于O2O模式下的市場推廣則較為適宜。
根據上文所述,商業化實施的措施可從以下四個方面來構建:
4.1 理清二者結合的關系主次
顯而易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陶瓷和茶葉制品都可以作為商品進行銷售,但在市場需求結構上則是茶葉占有顯著的優勢,那就是茶葉作為一種快消品能夠拉動銷量,而陶瓷作為一種物件具有較長的使用周期。因此,在走向商業化道路時,應以茶葉銷售為主導,陶瓷可作為包裝物的形態而存在。這樣一來,就使得消費者在采購茶葉時能獲得強烈的視覺沖擊,陶瓷以自身古典美的元素能建立起有效的市場識別度,并能激發起消費者的消費欲望。
4.2 調研消費者對茶包裝偏好
以上只是從原則做出了茶葉與陶瓷之間的主次之分,但并沒有明確陶瓷作為包裝的具體形態和大小。為此,這里就需要調研消費者對茶包裝的偏好了。在調研中主要考察這樣幾點問題:第一,大眾消費者在單次購買茶葉時的總量問題;第二,大眾消費者在保存已購茶葉時的習慣;第三,大眾消費者對陶瓷陳設的一般偏好。對于第一個問題需要引起重視,這直接關系到陶瓷的容積大小,并在此基礎上完成結構和陳設設計。
4.3 嚴格控制包裝的成本占比
眾所周之,過去那種拼包裝的營銷模式已不再適用,且在中央大力反腐的背景下各個層次的茶葉主要以用為主。這就意味著,消費者在購買茶葉時更加關注茶葉的使用價值,而將包裝作為次之來對待。因此,廠商需要嚴格控制包裝的成本占比。筆者建議,在陶瓷規模化生產模式下應控制陶瓷容積的大小,容積大小應與消費者單次采購的普遍量為依據。這樣,就能在理性視角下完成對包裝成本的控制。另外,還可以實施廠家回收陶瓷包裝的舉措,這樣就可以進一步降低陶瓷包裝的成本。
4.4 O2O模式下開展產品推廣
在O2O模式下開展產品推廣,需要建立起線上與線下功能互補的策略。線上在產品信息發布上具有信息發布及時和信息量大的優勢,而線下則在滿足消費者對產品體驗度上具有優勢。因此,茶企可以考慮設點在線下建立若干個體驗店,并在線上深化對網絡營銷策略的實施。
由此,需要重視對我國傳統工藝與傳統文化之間結合所帶來的商業價值。不難看出,陶瓷與茶文化之間形成了相互促進和相互補充的商業優勢。
在各大賣場競爭激烈的背景下,若能方便百姓的購物需求,則將能極大的培育起顧客忠誠度。在“成本—收益”的分析框架下,茶企還必須進行兩者的比較。即成本支出與社會效益之間的差值:(1)引入購物專車服務模式。伴隨著各賣場商品間的同質化傾向,消費者大都采取就近原則。從而,茶企聯合終端賣場通過引入定點購物專車服務,實則延伸了自己的市場范圍。同時,還能獲得良好的輿論環境。(2)引入商品同城運送模式。目前消費者的生活節奏普遍加快,往往會考慮“購物與返回”之間的時間機會成本。為了拓展賣場的業務量,公司可以引入商品同城運送服務。包括:消費者網上購物,以及現場購物的同城運送模式。為此,公司自營物流系統也應圍繞著打造同城配送業務來進行。
本文認為,從商業化視角下來考察中國陶瓷與茶文化的共存和融合關系則顯得十分必要。通過主題討論,建立二者相結合的商業化模式可圍繞著:理清二者結合的關系主次、調研消費者對茶包裝偏好、嚴格控制包裝的成本占比、O2O模式下開展產品推廣等四個方面來構建。
[1]高源,張桂剛.基于大數據的網絡營銷對策研究[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2):66-68.
[2]陳永東.如何尋找大數據營銷的切入點[J].資源再生,2013(12):62-64.
[3]倪光南.大數據的發展及應用[J].信息技術與標準化,2013(9):23-25.
[4]陸剛,安海崗.我國網上超市營銷策略研究[J].商業時代,2013(20): 42-43.
[5]史毅飛.生鮮產品電商的現狀及發展對策[J].電子商務,2013(7):3-4.
劉 芳(1981-),女,湖北荊州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傳統陶藝與現代陶藝比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