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燕(南昌大學,江西南昌 330031)
區域茶產業經濟影響因素的數量經濟分析
張曉燕
(南昌大學,江西南昌 330031)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體系的日益完善,國民生產總值不斷提升使經濟總量達到較高水平,但不同地區間由于自然環境、風土民情、交通水平等因素影響,不同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和居民的消費情況相差較大。茶葉是中國人最喜愛的飲品之一,中國人對茶葉的消費類似于對生活必需品的消費,茶葉在中國擁有廣闊的市場。但是,茶葉作為商品,居民對其消費受到宏觀以及微觀的經濟狀況影響較大,而經濟發展和不同地區間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等因素緊密相關,因此,這些因素也深刻地影響區域茶葉消費狀況,區域消費狀況最終影響區域茶產業的發展。本文正是研究這些影響的聯動機制,對區域茶葉產業的發展現狀和對發展有影響的因素做出梳理,尋找對影響區域茶產業經濟的關鍵因素,指導相關企業因勢利導,更好更快的發展。
區域茶產業;經濟影響因素;數量經濟;分析
飲茶文化的長期積淀使區域茶葉產業經濟發展具有廣闊的內銷市場和海外需求,我國各級政府盡可能為茶葉產業發展提供鼓勵性優惠政策與技術支持。近年來,隨著人們對養生保健關注度的不斷提升,茶保健理念出現并帶動了茶產品多樣化發展,現代白領喜歡的花果茶、中老年人喜歡的功能型保健茶等受到市場歡迎,與茶葉相關的茶藝表演、旅游、特色禮品等受到了廣泛關注。因此,對區域茶葉產業經濟影響因素研究有著重要現實意義,在研究過程中“先定性,再定量”通過具體的數量經濟分析增強研究可行性,在明確影響區域茶葉產業發展因素的基礎上對未來發展趨勢做出展望,為我國區域特殊產業經濟發展及茶文化傳承提供具體可行途徑。
1.1 區域茶葉產業經濟發展現狀
茶飲品是世界排名前三的大眾飲品,全球有超過160個國家具有飲茶習慣。世界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國家、地區間貿易聯系不斷密切,海內外茶葉產業空前繁榮,在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推動下,我國茶葉產業逐漸進入產銷兩旺狀態。改革開放的深入使茶葉進出口貿易不斷發展,為茶葉企業帶來了全新機遇與挑戰,區域茶葉處于連續增產狀態。我國是茶葉的故鄉,目前有二十個產茶省,種植面積接近兩百萬公頃,廣闊的種植區使我國茶葉品種豐富,但總體來看綠茶的種植分布最為廣泛,是世界最大的綠茶生產國與出口國。國內超過三百個縣市將茶產品列為當地農業支柱產業,與茶葉種植銷售相關產業包括:茶園旅游、茶藝表演、特色茶具、茶會等對國民經濟發展有著重要作用,對我國傳統茶文化傳承推廣及茶葉品牌形成有著積極影響。隨著現代醫學對“茶多酚”多重功效的推崇,茶葉保健功能開始受到消費者歡迎,為茶葉產業經濟發展提供了全新道路。
1.2 區域茶葉產業經濟發展影響因素
區域茶葉產品生產過程中受到生產模式、生產技術、銷售渠道及品牌影響力四大因素限制,對相關產業經濟發展所影響。
第一,生產模式的不足,改革開放后各地大力發展經濟作物種植,茶園面積不斷擴大,但茶葉資源的利用率不足,嚴重浪費土地資源。由于歷史原因我國茶葉生產主要以家庭作坊或小農戶聯合形式開展,生產的過于分散使產品規模及質量參差不齊,無法滿足大批量市場需求。區域茶葉產業發展依賴小型茶廠,但企業規模和資金限制無法實現技術改造,家族企業或夫妻店形式造成經營管理的混亂,企業組織水平較低,無法保證產品質量,難以進入國際市場競爭?,F階段,茶葉產業進出口貿易缺乏監管,企業間盲目的價格戰嚴重影響產業的發展。
第二,生產技術的落后,當前我國茶葉種植屬于勞動密集型生產,產品加工水平較低,生產主要依靠傳統人工,受地理條件、生產規模限制無法實現大規模機械化,與其它茶葉生產國達到半自動化甚至自動化水平相比存在明顯差距。茶葉企業長期沒有形成產業化、規?;l展,隨著西方發達國家對茶葉產品農藥殘留等條件的明確限定,我國茶葉檢測標準與生產技術形成技術壁壘,受技術貿易壁壘阻隔茶葉出口量不斷下降。
第三,銷售渠道的單一化,我國個體茶農及小型茶廠銷售主要依賴于政府收購和大經銷商,產品價格受當年氣候條件、市場狀況等影響波動較大,由于自主銷售經歷的匱乏,茶廠在面對市場競爭及經銷商壓價時處于被動狀態。
第四,品牌影響力的匱乏,鑒于上述三點因素限制我國當前缺乏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大型茶葉品牌,茶葉的對外出口貿易中以原材料供應為主,茶產品價格低于其他出口國,即使是國內市場也受到一些大型跨國茶葉企業沖擊。在銷售過程中,經營者過分依賴產品包裝美化,出現過分包裝、包裝浪費等現象無法滿足當前消費者綠色環保理念。
2.1 影響因素的數量經濟分析
針對上文提到影響區域茶葉產業經濟發展的因素開展數量經濟分析,首先,在生產模式方面,通過研究2014天貓雙十一各類茶葉銷售占比,筆者發現九種茶的占比超過1%,其中普洱茶及烏龍茶銷售最多,單一化生產模式改進使茶葉產品不斷豐富。
其次,在生產技術上精致茶類加工行業的不斷發展使我國茶葉經濟效益不斷提升,筆者研究了我國1999-2015年中國精致茶類加工行業利潤總額變化,了解到我國茶葉生產技術的不斷提高與精制茶類利潤有著密切聯系,除2008及2015年外,基本處于穩步增長狀態。
再次,隨著電子商務的不斷普及,茶葉產業的B2C銷售規模逐年增加,筆者注意到了2011-214年茶類電商交易規模,可知近年來電子商務對茶葉銷售的影響不斷增加,線上交易額度的不斷增加為普通茶農及小型茶廠提供了全新銷售平臺,拓寬了茶類產品銷售渠道。
最后,筆者通過對2000-2013年中國品牌與非品牌茶葉市場規模及其增長情況分析,發現與非品牌茶葉相比我國品牌茶葉市場規模有限,增長速度較慢,沒有形成具有明顯市場競爭優勢的大型茶葉品牌。排名前三的大益、藝福堂、八馬品牌尚處于上升階段,對非品牌茶葉市場發展的撼動不大。
2.2 區域茶葉產業經濟發展的未來展望
未來發展中,區域茶葉產業發展需要克服傳統生產模式限制,組織茶農進行大范圍的區域型聯合生產,探尋適合我國國情的生產經營模式,盡快完成茶葉生產銷售的產業化、規模化。以茶葉產地劃分成立具有統一性的茶商會,避免同地區間低價競爭,最大程度保障茶農利益和生產利潤,積極協調茶葉企業與茶農間關系,確保雙方的順利溝通、互利共贏。由地方政府及相關科研機構“牽頭”進行全面技術改革,以先進的技術提高我國茶葉生產效率,改變傳統粗放式種植帶來的浪費和環保問題,投資專項資金在茶樹品種的培優與改良,實現區域種植優化。參照國際標準進行產品檢驗,量化生產過程與加工工藝,保障產品質量安全,減小綠色貿易壁壘對我國茶葉產業的限制。利用先進的互聯網信息技術拓寬產品銷售渠道,嘗試進行線上B2C銷售,迎合青年消費者的消費習慣增加產品受眾。加大品牌建設力度和速度,不斷擴大現有企業規模,根據茶文化精神提升企業文化內涵,打造富有中華文化特色的國際茶葉品牌,實現我國茶產品在國際市場的順利推廣。
通過區域茶葉產業經濟影響因素的數量經濟分析驗證了生產模式、生產技術、銷售渠道及品牌影響對我國茶葉產業發展重要作用,為區域產業經濟發展及茶產品市場競爭力提升提出展望。茶葉是我國農業發展中重要經濟作物,面對國際市場的不斷發展,茶葉產業需要更加系統化以滿足海外消費者需求,在推動產業經濟發展的同時為傳統茶文化傳播提供必要物質基礎,實現我國特色產品及民族文化的共同推廣。
[1]徐升華,吳丹.基于系統動力學的鄱陽湖生態產業集群“產業-經濟-資源”系統模擬分析[J].資源科學,2016(5):871-887.
[2]陳翔,肖序.中國工業產業循環經濟效率區域差異動態演化研究與影響因素分析——來自造紙及紙制品業的實證研究 [J].中國軟科學,2015(1):160-171.
[3]王周偉,伏開寶,汪傳江,胡德紅.中國省域金融順周期效應異質性的影響因素研究——基于技術進步與產業調整的空間經濟分析視角[J].中國軟科學,2014(11):27-41.
[4]楊德勇,田園.區域差異視角下我國金融排斥的測度與影響因素分析——基于四大經濟區域的劃分[J].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6):81-88.
[5]邵帥,范美婷,楊莉莉.資源產業依賴如何影響經濟發展效率?——有條件資源詛咒假說的檢驗及解釋[J].管理世界,2013(2):32-63.
[6]吳燕,蘇武江,齊延信.我國城市服務外包產業競爭力影響因素的空間計量分析——基于全國第二次經濟普查數據的研究 [J].貴州財經學院學報,2012(5):17-24.
[7]呂超,周應恒.我國農業產業集聚與農業經濟增長的實證研究——基于蔬菜產業的檢驗和分析[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72-78.
[8]朱英明.區域制造業規模經濟、技術變化與全要素生產率——產業集聚的影響分析[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9(10):3-18.
[9]覃成林,張偉麗.中國區域經濟增長俱樂部趨同檢驗及因素分析——基于CART的區域分組和待檢影響因素信息 [J].管理世界, 2009(3):21-35.
[10]郭曦,郝蕾.產業集群競爭力影響因素的層次分析——基于國家級經濟開發區的統計回歸[J].南開經濟研究,2005(4):34-40+46.
張曉燕(1991-),女,福建泉州人,在讀碩士,研究方向:數量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