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快(興義民族師范學院,貴州興義 562400)
淺談采茶戲在貴州民間舞蹈課堂教學中的重要性
曾快
(興義民族師范學院,貴州興義 562400)
采茶戲是中國特有的一種茶文化形式,具有極其濃郁的地域色彩以及民族特色,不僅如此,采茶戲還具有非常豐富的教育價值,近些年來很多民間舞教育學者開始研究如何能夠將采茶戲引入到民間舞課堂中,通過采茶戲與民間舞的結合,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弘揚民族民俗,本文以貴州民間舞蹈課堂教學為內容,對采茶戲與民間舞蹈教學的融合進行幾點分析。
采茶戲;貴重民間舞;教學;重要性
民族民間舞蹈課程是舞蹈專業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學目的和任務通過系統、規范以及典型的風格教學,幫助學生了解和掌握民間舞的基本知識以及表現民間舞的技能,松弛學生各部位的肌肉,提升學生的肢體協調能力,而采茶戲與民族舞蹈的結合,能夠使學生更加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豐富了傳統民族舞蹈教學內容以及形式,通過將采茶戲與民族舞蹈教學的集合,能夠為學生未來的舞臺實踐奠定良好的基礎。
采茶戲是茶文化的一部分,是最具民族民俗特色的茶文化內容,并且不同地區,不同文化環境下,采茶戲的形式也有很多種,比如采茶歌、采茶舞以及采茶燈、茶籃燈等等,采茶戲是以茶事為主要內容,并且充分體現了民族民俗特色,傾注了當地勞動人民的樸素情感以及獨特的藝術思維、濃厚的生活氣息。“采茶戲”是中國南方茶農生產活動的集中體現,沒有采茶以及各種茶事活動,就不會有采茶歌舞,也不會在中國南方許多省區流行的采茶戲,采茶戲與茶密切相關,并且是茶葉文化在戲曲領域派生或者戲曲文化吸收茶葉文化形成的一種燦爛文化。采茶戲的形成,與采茶歌、采茶舞、花燈戲十分相近,相互之間存在密切聯系。貴州花燈戲十分流行,有關貴州花燈戲的記載,并沒有非常確切的記錄,在《貴州通志·興義府志·風土志》中有這樣的記錄:“自正月初十日起城中有龍燈、花燈、唱燈之戲”,“以童男扮女裝,唱采茶曲,謂之花燈”;采茶戲以茶事描繪為主要內容,表演中包含了很多采茶的動作,清代道光前后對花燈在城鄉的流行情況進行了記錄,在100多年前,這種藝術形式在貴州地區十分流行,規模也很盛大,花燈在那時極為流行,并且是以戲劇的形式進行演出,隨著茶文化在中國的流行和復興,貴州采茶戲與當代教育的結合也成為了一項社會熱點問題。尤其是在當代民間舞蹈教學中的引入采茶戲,不僅促進學生四肢的協調性,還能夠促進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2.1 教學目標的錯位—輕理論而重技能
一般的舞蹈教學都是以單純傳授為主,以循序漸進的方式,幫助他們學習,最終體現出鮮明的民族風格。而民間舞蹈教學與其他舞蹈門類的教學又存在非常明顯的區別,民間舞蹈的民族風格氣息濃厚,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舞蹈的內容與生活息息相關,學生身體素質培養與身體技能訓練是民間舞蹈教學的基本教學目標,在教材中,舞蹈技巧的課程很多,但是在舞蹈理論方面內容非常少,課程安排也不多,在大部分的教學中,理論教學內容缺失,在貴州民族舞教學中也是如此,這樣就會導致學生只關注舞蹈技能的學習,而對于舞蹈的文化背景以及文化內涵喪失興趣,這并不利于學生對貴州采茶戲的理解和傳承,也不利于學生藝術修養的提升。
2.2 教學手法較為單一
口傳身授是我國民間舞蹈傳統的教學方法,民間舞招收的學生,對民間舞并不是非常了解,口傳的教育方式過于單一,學生理解很困難,學生機械的對教師的動作進行模仿,導致學生的舞蹈動作十分生硬,舞蹈演繹中缺少內涵,學生對舞蹈內涵的感知和體悟很淺薄。舞蹈創造性很差,學生對舞蹈意境的體悟很差,在科學技術不斷進步,教學改革不斷深入的背景下,民間舞教學手段也需要不斷完善和改進,但是,現階段大部分的民間舞課堂上依舊沿用口傳身授這樣的方式,教學缺乏創意,學生機械模仿,從而導致民間舞教學效率低下。
2.3 對民族民間舞蹈形成一個正確的認識
在學校民間教學中,教師和學生對民間舞蹈形式的認識不足,民族民間舞是最貼近勞動人民的一種藝術形式,在舞蹈訓練的過程中,應該依托人們的內心情感,將這些情感表達出來,這樣的舞蹈表演才是成功的。民間教學必須要與生活實踐相結合,但是目前很多課堂舞蹈教學,學生對民族舞蹈背后的文化內涵了解不多,感受不到背后的情感和意譯,大大降低了教學質量。
在了解了采茶戲的文化背景以及當代民間舞教學中的突出問題之后,對貴州民間舞蹈課堂上融入采茶戲的教學策略以及重要性進行具體分析:
3.1 既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
民間舞作為貴州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在其傳承和發展的過程中,單一的進行技巧傳授是片面的,是不科學的,要讓學生知道這些舞蹈動作的來歷以及其中蘊含的文化意譯。采茶戲作為奠定的民族民間舞形式,非常適合作為民間舞講解的素材和范例。首先,采茶戲的變形形式很多,包括采茶燈、采茶舞等等,結合貴州當地的豐富民情和教學要求,選擇最適合課堂講解的形式,將民族舞教學與生活實踐聯系在一起,挖掘其中深刻的情感根源、人文觀念以及宗教信仰。其次,當代舞蹈教師自身要明確一點,那就是技術技巧與文化教學必須要同步進行,必須要讓學生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學生在了解了民間舞蹈的文化背景之后,對舞蹈動作的認識和掌握也會更快、更好。最后,貴州民間文化中茶文化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讓采茶戲走入學校民間舞課堂,通過展現貴州茶文化、采茶活動的魅力,使學生更加了解民俗民情、生產活動,懂得尊重地方傳統文化,能夠更深的體悟到當地茶文化的藝術特色以及文化底蘊,更加熱愛貴州這塊土地,當然,民族舞包括很多民族的舞蹈,教師應該合理的結合采茶戲,基于文化背景差異的視角下,建立茶文化與舞蹈之間的聯系。
3.2“田野作業”,做到與民共舞
采茶戲本身就是源于田間,最初是茶農一邊勞作、一邊舞蹈,為了消除身體和身體上的疲勞,也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熱愛生活、熱愛勞動的品質。在現代化的社會中,民間舞教學被框架在一個小小的教室內,技巧性教學教具以及教學設備非常完善,但是在文化教學方面,總還是欠缺一些“親身體驗”的東西,而“田野作業”是社會學、現代人類的一種研究方式,是當代舞蹈教學還原實例的有效手段,也可以彌補課堂舞蹈教學的不足。實際上嚴格來說,貴州的采茶戲,并不叫做采茶戲,而是叫做花燈戲,但是它與采茶戲都屬于民間采茶文化的一部分,具有較高的相似度貴州的采茶文化同樣是一種鄉間藝術形式,是生長在貴州的地方劇種,是基于民間歌舞之上發展起來的,最初被稱為采花燈,表演過程中只有歌舞,后來經過一定時間的發展,加入了一些小戲,這種藝術形式在獨山、遵義、安順以及銅仁等地流行,是源于生活勞動,土生土長的一種民間文化,因此只有在民間才能夠找到這些民間舞蹈的文化原型,教師應該要求學生能夠自己總結生活經驗,能夠深入到“田野作業”,搜集采茶戲的素材以及相關的文獻資料,通過這樣的方式更加了解民間藝術文化、包括文字素材、動作素材。將這些具有特色的素材改編成采茶舞,在課堂上展現出來,起初,學生們依舊是通過動作模仿進行學習,在經過一定階段之后,學生們跳得就會與本地居民跳得非常相似,這個改變,就是學生舞蹈文化體悟的加深過程。將課堂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搬到民間,以這樣的方式讓學生真正體會到民間舞蹈的內涵,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傳統節日活動,感受民間藝術家的表演,從而更加了解和熱愛民間舞蹈,并積極去傳承。
3.3 創建系統規范教學體系,多學科融合推動協調發展
在貴州民間舞蹈教學中融入采茶戲,能夠豐富課堂內容和教學形式,作為一門內容形式多樣的綜合藝術,采茶戲自身與音樂、體育、美術以及文學之間都有著一定的聯系,因此在民間舞蹈的發展與繁榮方面必然有巨大的推動作用。在采茶戲與民間舞蹈教學相結合的過程中,需要建立更加完善的教學體系,并實現多學科的融合,相互協調發展。采茶戲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從舞蹈的服飾、伴奏樂器以及道具等等,都能夠找到民間美術和歷史的影子。隨著教學改革不斷深入,很多學者也提出了藝術到融合的理念,主張將每個學科的知識和智慧合理融合,就像舞蹈一樣,它綜合了各門科學的知識精華,將這些知識升華到了一個更高的階段。這也是民間舞蹈教學的一個基點,教師應該以舞蹈教學為載體,挖掘其中各門學科的文化知識,從教材中提煉出最新的教學觀點、理論以及動態和方法,但是目前關于采茶戲的教材很少,教育工作者想要做到更快、更好的教學,做到與時俱進,就需要不斷搜集相關資料,了解學生和社會的需求,不斷完善教材,關注基礎教育與專業教育的結合。學校應該定期開展一些采茶戲相關的茶文化活動,將相關的文化與理論傳播出去。
時代的發展,推動了教育的進步,各種文化新思潮不斷涌現,而在現代教學中,僅僅有新思想、新技術是不夠的,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弘揚中華民族文化傳統是不可缺少的。采茶戲的形式很多,貴州本地的采茶文化具有悠久的歷史,與采茶戲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采茶戲在貴州民族民間舞蹈課堂上占據著非常重要的位置,它是對民族舞蹈形式與內容的補充,也豐富了課堂教學,最為關鍵的是實現了對中國傳統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能夠更加了解民間舞蹈背后的文化內涵,在進行技術學習時會更加快速,本文對這些問題進行了分析,希望能夠對相關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建議和參考。
[1]馮曉憲,舒瑜,彭秀英.貴州少數民族民間舞蹈數字化保護與開發研究[J].貴州社會科學,2010(3):30-32.
[2]冉孟剛.貴州土家族民間舞蹈“儺舞”體育文化價值的分析研究[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1(5):108-111.
[3]代筑嫻.貴州民族民間舞蹈教學的改革構想[J].貴州大學學報(藝術版),2011(8):77-79.
[1]馮光鈺.采茶戲音樂的生發、傳播與變異[J].天津音樂學院學報,2012(4):5-14.
[2]譚鈺婷.贛南采茶戲音韻研究[D].南昌大學,2013.
曾 快(1979-),女,貴州貞豐人,本科,講師,研究方向:舞蹈編導、舞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