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娉婷
(賀州學院外國語學院,廣西賀州 542800)
認知語言學視角下茶文化旅游文本的英譯研究
賀娉婷
(賀州學院外國語學院,廣西賀州 542800)
本文首先就認知語言學的定義、認知語言學視角下的翻譯觀進行了簡要說明,并對當前茶文化旅游文本的英譯問題進行了具體分析,接著在此基礎上就茶文化旅游文本的英譯策略提出幾點建議。
認知語言學;茶文化旅游文本;英譯策略
茶文化生態旅游成為當前人們外出旅游的一種新型體驗方式,人們在旅游過程中既可以感受濃郁的茶文化氛圍,同時還可以享受茶湯、茶療、茶觀光等休閑娛樂活動。隨著全球化時代的到來,越來越多的外籍人士也來到我國旅游觀光。將茶文化旅游文本翻譯成地道的英語,將有助于提升外籍人士的旅游體驗,同時也有利于我國傳統茶文化的對外傳播。
1.1 認知語言學概述
認知語言學(Cognitive Linguistic)屬于語言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其對于近現代語言研究有著重要意義。認知語言學是以George Lakoff為代表的美國語言學家于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創立的,之后得到了國內外相關學者的不斷豐富和完善,并逐漸形成了系統的語言學理論。需要指出的是,認知語言學是一種系統綜合的語言學范式,而并非一門單一的語言學觀點或理論。認知語言學涉及到心理學、人工智能學、語言學等多個領域,認為人類的語言與認知能力相掛鉤。認知語言學中的理論觀點主要包括構式語法、認知語法、認知語義學等,它們共同構成了認知語言學的核心理論基礎,而這正是認知語言學區別于其他語言學研究范式的特點所在。認知語言學與傳統意義上的形式語言學相對,其認為人類日常經驗正是語言基礎所在,人類的認知能力與語言使用之間存在天然的聯系。除此之外,認知語言學還認為語義學的研究涉及到人的主觀心理層面,同時民族或地域認知特點都會在語言表述上有所體現。當然,國內著名語言學家王寅就曾對認知語言學進行過相關定義,在他看來,認知語言學注重“通過自我認知以及身體經驗、借助知識結構以及認知方式等,合理地解釋隱藏在語言事實中的認知規律”。
1.2 認知語言學視角下的翻譯觀
翻譯是對語言符號進行轉換的一種活動,因而翻譯也需要把握語言的內在規律。認知語言學是現代新興語言學派,其從認知角度對語言規律做出相應闡釋,認為人的認知與語言使用相關,當然該觀點也得到了諸多國內外學者的研究和驗證。認知語言學除了對語言規律進行過解析之外,同時還對翻譯的本質進行過探究。認知語言學將譯者視作一個認知主體,譯者對原文的閱讀和理解之后,就需要通過語言的形式將源語作者構建的認知世界呈現出來,因而可以說翻譯活動也是一項認知活動。原作者、譯者、讀者這三者均屬于翻譯活動中的認知主體,他們處在互動關系之中,認知語言學充分尊重這三者的互動關系,并認為認知對翻譯(語言轉換)有著制約作用。事實上,從心理認知的層面出發,譯者才能夠將源語和目的語真正聯系起來,從而使譯文充分闡釋源語信息并收到不錯的閱讀感受,這樣就可以真正使譯文做到合理、和諧。雖然翻譯是譯者的創造性活動,但是譯者應該遵循適度原則,確保譯文充分且客觀準確地傳達源語內容,而不是隨意增刪原文信息。翻譯過程受到認知過程的影響,認知的差異會導致翻譯結果呈現出不同的方向。另外,翻譯也與文化息息相關。有學者曾認為翻譯的難點在于文化的闡釋,而非語言的轉換。所以,總結來講,在認知學視角下,譯者應該遵循“平衡得體”、“適度”、“重視文化”等原則。
茶文化旅游文本不僅包括旅游景點介紹,同時還涉及到旅游行程安排、旅游指南、旅游廣告等文本。茶文化旅游文本給讀者提供了豐富的茶園景區信息和歷史文化內容,使游客在旅游過程中了解到相關注意事項,這在某種意義上有助于旅游體驗的提升。就當前而言,國內茶文化旅游文本的英文譯文存在諸多不完善的地方,這些問題與認知語言學的觀點也存在相悖之處。如果不對這些問題進行解決,那么外籍游客的旅游體驗和旅游感受將會處在一個相對較低的水平。本文主要從三點對茶文化旅游文本中存在的英譯問題進行分析:
2.1 譯者忽視譯文與讀者的關聯
一些翻譯學家認為讀者對譯文的閱讀才應該視作整個翻譯過程的結束,因而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應該站在讀者角度進行翻譯,重視讀者的觀后感受,確保譯文與讀者之間的關聯足夠緊密。在現有的茶文化旅游英譯文本中,很少有譯者注意到這一點,他們的譯文存在千篇一律的嫌疑。譯者應該將讀者可能產生的心理認知納入到思考范圍之內,而不是忽視讀者的閱讀感受。比如說,在某旅游項目的譯文中,我們看到“龍井茶”被譯為“dragon-well tea”。事實上,在西方人的觀念中,dragon(龍)是邪惡、殘忍的,用“dragon-well tea”這種翻譯難免會給讀者帶來一定的不適感。再比如,一些景區指示牌上的譯文就存在問題,廁所或洗手間經常被譯為“WC”,事實上這種譯法在國外是不被接受的。
2.2 譯文與文化背景脫軌
由于中英兩種語言對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在翻譯過程中譯者需要重視文化內容的闡釋,切不可一味地順應西方人的審美需要。一些譯者在翻譯時盲目將我國文化信息與西方文化信息進行等同,這種處理方式事實上是不妥的。在茶文化旅游英譯文本中,我們常常可以見到“譯文與文化背景脫軌”這種現象。另外,很多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故意忽視茶文化旅游文本中的中國文化內容,導致讀者無法從中領略到完整的文化信息。比如,有些譯者將“禪茶一味”譯為“The tea and Zen has the same taste”(茶和禪有著同一種味道),很顯然這種翻譯完全為將禪茶一味的內涵傳達出來。事實上,基于傳統茶文化中的相關信息,我們知道禪是一種難得的心境,“一味”被人們用來表示心與茶、心與心之間的相通,所以正確的譯法應該是“taste Zen in tea”。
2.3 譯文質量參差不齊
一些旅游機構由于資金原因,他們在需要翻譯茶文化旅游文本時通常會通過招標的方式尋找翻譯公司或翻譯中心合作。而國內部分翻譯機構在中標后,會將一份完整的待譯稿件分配給若干個譯者,這些譯者的翻譯風格、用詞習慣等都存在一定的差異,所以最后的完成稿多多少少會給人一種雜亂無章的感受。除此之外,譯文中還經常出現“用詞不統一”、“語法紕漏”(比如單復數錯誤、動名詞使用錯誤、從句引導詞錯誤
課題:2015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南嶺走廊瑤族民間手抄文獻英譯研究》,編號:15xyy004 2017年廣西高校中青年教師基礎能力提升項目《象似性視域下廣西東部瑤族民間歌謠英譯研究》編號:2017ky0640等)、“漏譯”等低級問題,這很顯然會影響到讀者的閱讀感受。這些問題的存在,會給讀者(游客)留下不專業的印象,使得讀者對茶文化旅游機構產生不好的印象,從而間接影響到游客的回頭率。
從上述分析不難看出,現當前茶文化旅游文本的翻譯情況不容樂觀。認知語言學給譯者提供了不同的翻譯視角,其要求譯者注意認知主體的關聯,同時要求譯者將翻譯活動視作一個完整的認知活動。基于認知語言學的翻譯觀,茶文化旅游文本的英譯策略主要可以從以下幾點展開:
3.1 重視讀者的認知語境
在認知語言學的視角下,翻譯被認為是一個完整的認知活動。讀者在閱讀過程中也會有相應的認知語境,譯者應該重視讀者的認知語境,并將其與原文語境關聯起來,這樣可以有效提升譯文的閱讀效果。比如上文所說的“龍井茶”的翻譯,站在讀者的角度,譯者應該將其翻譯為“Longjing tea”,這樣可以減輕讀者可能出現的文化不適感。同樣地,對于茶文化景區指示牌來講,廁所最好翻譯為“Toilet”,這樣外籍人士就不會存在困惑之處。再比如,茶博會中的“禁止開閃光”標志最好翻譯為“No flash”,而不是直譯為“Don't use photoflash lamp”,因為外國本土直接會使用前者進行提示。同理,“小心地滑”譯為“Caution!Slippery Floor”,“在黃線外等候”譯為“Wait behind yellow line”。
3.2 重視文化的差異性
文化背景的不同,會導致人們的認知出現差異,所以譯者在翻譯過程中也應該重視文化的差異性,而不應該直接在某些詞匯的翻譯上將二者等同化處理。比如說,在漢語中,“過”可以表示跑過、經過、路過、穿過等含義,但是英語則需要使用使用across、through、over、by等詞匯進行表述,在翻譯時譯者應該重視這些差異之處。因為在不同的文化中,人們的思維方式和認知方式會影響到人們的語言表達方式,所以詞匯本身的不同其實可以上溯到文化層面。另外,一些漢語屬于中國的特殊表述,比如“茶節”、“放心茶”、“茶文化精品一條街”等,對這些進行翻譯時,我們可以采用“意譯法”,將其內涵翻譯出來即可。其中,茶節可以譯為“Tea Festival”,“放心茶”譯為“Assured Tea”,“茶文化精品一條街”譯為“Street of Classic Tea Culture”。
3.3 提升譯文質量
譯文質量涉及到諸多方面。從認知語言學出發,譯者應該重視原文和譯文在表達細度、觀察角度、隱喻與非隱喻表述、維度變化、語義凸顯、概念借代等層面的差異,并從這些方面出發對譯文進行完善。正是由于認知的差異,兩種不同的語言才存在各種表達的差異,這需要譯者保持靈敏的職業態度,將英漢兩種語言相互統一起來,從語言差異出發總結翻譯規律。在茶文化旅游文本中,為了使表述含義更加清楚,譯者可以事先查找相關資料,或者搜集地道的譯出語,確保譯文的地道和流暢。
[1]高楊.認知語言學視角下的茶文化研究 [J].浙江樹人大學學報, 2016,16(3):67-71.
[2]朱麗燕.認知語言學視角下的翻譯研究綜述[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2(1):337-339.
[3]楊輝.順應論視閾下的旅游文本英譯研究[D].北京林業大學,2014.
賀娉婷(1982-),女,湖南韶山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認知語言學,商務英語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