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莉
(南京林業大學外國語學院,江蘇南京 210037)
茶文化在高校教育中的價值與應用
周莉
(南京林業大學外國語學院,江蘇南京 210037)
在我國傳統文化中,茶文化是重要組成部分,其內涵豐富,對高校教育起到推動作用。茶文化在豐富高等院校教育內涵的同時,可以推動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并引導學生擔負起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重擔。在此,本文結合高校茶文化推廣的現狀,積極探討茶文化對于高校教育的價值,并針對其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有針對性的建議,希望能夠促進高校教育在茶文化的繼承與傳播中發揮更大作用。
茶文化;高校教育;價值;應用
我國茶文化歷史悠久,內涵十分豐富,不僅僅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涵蓋了多個學科的知識與文化。在歷史長河中,茶文化體現其民族性、歷史性以及地域性,積極推動我國傳統文化與人民的美德進行有機結合。在高校教育中,進行茶文化的推廣與探索,對推動現階段高校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關鍵作用。因此,高校教師要重視茶文化在高校推廣的活動開展,并采取有效措施進一步弘揚茶文化的內容與精神。
1.1 茶文化的美學內涵
茶文化之美主要體現在物質之美和精神之美兩個方面。前者主要體現在茶的色香味。茶色清新宜人,茶香悠遠輕盈,茶味干爽可口。進行品茶活動,首先體現出物質之美。通過茶給人以生理方面的愉悅感受。后者主要體現為意境之美。因為茶色清新宜人,茶香悠遠輕盈,茶味干爽可口,往往可以幻化出詩一樣的意境:田園、流水、高山……同時,通過這些意境將人煩躁的情緒消除,進而升華為輕松、愉快的氛圍。同時,通過品茶還可以與詩畫進行結合,進一步升華精神之美。詩歌因為其特殊的格式與變現能力,與茶文化緊密相連。在歷史的長河中,不少文學名家都留下了關于茶的名詞佳作。
1.2 茶文化的傳統哲學內涵
通過分析發現,茶文化具有豐富的哲學內涵,一為儒家中庸思想;二為道家自然思想。前者主要體現為“和”。這里的和是指剛剛好,是一種理性的克制。同時體現出事物兩種極端的中和與平衡。“和”并不代表無原則的折中主義。以上兩者是相互對立,相互統一的。在對立的情境下尋求統一的思想。其主要目的在于能夠將所有事物統一在穩定的程序中。我國茶文化之所以能夠體現出儒家中庸文化,其主要原因在于茶性平和,品茶人在進行飲茶活動時往往感受到一種輕松、平和的氛圍。在我國歷史上,儒士多飲茶,主要是想體會到飲茶的氛圍與意境。后者則出自于《老子》,自然是道家最為推崇的一種哲學層次,道家認為一切事物的發展與演變均應效法自然環境,從自然活動中進行發展規律的歸納,并逐步適應自然。在茶文化的活動中,飲茶是人與大自然之間的有效交流。從品茶活動中感受大自然中的事物,并從品茶活動中體味到大自然微妙的變化,進而領悟自然的真諦,享受人與自然之間相互交融的境界。
1.3 茶文化的個人修養內涵
除以上兩種內涵之外,茶文化的精神內涵還有一個層面,那就是通過品茶活動陶冶情操、修身養性。茶性平和,通過飲茶活動不僅能夠讓飲茶人保持一種清醒自然的狀態,而且還能夠達到人與自然相互融合的狀態。在古代,人品高尚的君子往往通過品茶進行自身高風亮節精神追求的寄托,品茶逐漸成為一種高雅的情趣,同時,也是陶冶情操、進行友情聯系的主要方式。此外,在進行飲茶活動中,烹茶、煮茶對于各項條件均較為嚴格,不能有其他的物質摻雜其中。因此,大部分人往往將茶性與人品進行相互聯系,進一步強調茶的君子特性。我國詩人韋應物在《喜園中茶生》里寫到:“潔性不可污,為飲滌煩塵。此物信靈味,本自出山原。”在這里,詩人將茶的淳樸性質進行人性的贊美,由此可以看出,人性飲茶、品茶活動對于個人修養的影響。
2.1 知識傳承功能
茶文化發展歷史悠久、內容豐富。在茶文化中,不僅包含飲茶的起源,同時,還有各個時代茶飲的演變、發展,茶品的鑒賞、茶具的制作,以及飲茶的風俗習慣,茶與文學之間的關系等。這些內容都可以在高校教育中進行有效的融合,進一步提升高校大學生綜合素質。此外,還可以對茶文化的內涵進行綜合提煉,進而形成相應的文化教育通識課。通過茶文化的傳授,讓大學生能夠全面了解文化魅力,不斷擴大見識、開闊視野。
2.2 精神培育功能
在高校中,進行茶文化的推廣,尤其是茶文化的美學內涵,對于提高大學生的審美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目前,信息技術飛速發展,大學生正處于一個信息化的時代,多元化的審美觀念在不同程度上影響到大學生的審美意識。在多種審美意識中,讓大學生保持一種積極向上、健康的審美態度對于學生以后的發展具有十分關鍵的作用。通過茶文化美學功能的培養,在為學生樹立一個良好的標志的同時,還能夠引導學生對傳統文化進行理解,并接受、弘揚傳統文化,進一步提高大學生的審美層次以及水平。
在高校教育過程中融入茶文化,還能夠引導、休整快餐文化所帶來的影響。由于現階段社會經濟以及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經濟全球化的同時導致外來文化的引入,我國社會快餐文化甚為流行。快餐文化來源于西方國家,是現代社會飛速發展、工業化文明發達的結果。這一文化的流行在給人們帶來生活上的方便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大學生的價值取向。例如,部分大學生往往會產生功利主義、享樂主義的價值觀。在大學階段,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以及價值觀并未完全成熟,在這一時期會受到一定的影響,茶文化具有十分豐富的底蘊,具有良好的精神品質,大學生正處于心智尚未成熟的階段,十分容易受到影響,在高校中進行茶文化的推廣,將極其有利于傳統文化的傳承,還能夠進一步促進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以及價值觀的成熟與完善。
在茶文化發展過程中,十分強調茶的君子屬性,這對于大學生素質的提高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對茶的君子品行進行宣傳以及內涵的闡釋,教育高校大學生要積極培養自省、寬以待人的高尚品格。對茶文化進行深入了解,通過茶文化的君子之道指導學生克服個人弱點,采用寬厚、包容的心態對待別人,進而形成良好的人格。
在高校教育中進行茶文化的推廣,可以在多元文化發展的背景下,不斷加強大學生的思想教育。在飲茶、品茶活動中,通過對茶文化的深入理解、領悟,可以讓大學生感受到我國傳統文化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進一步提高大學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在全球化發展的浪潮中,在“西方中心觀”的背景下,大學生的思想狀態受到極大的影響。尤其是現階段,我國正處于現代化發展階段,大學生在這一時期如何正確對待我國傳統文化,對我國以后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3 豐富知識結構功能
整個茶文化具有十分系統、完善的理論體系,這一理論體系不僅牽涉到儒家、道家的思想,同時,還包含了多種學科門類。在進行高校教育過程中進行茶文化的普及與推廣,不僅能夠讓學生學習到更多的茶文化知識,同時對擴展學生的事業也具有重要意義。通過飲茶活動,本身就能夠陶冶情操。例如,在飲茶活動中,烹茶、煮茶對各項條件的要求均較為嚴格,要求屏息凝神,純凈自身,所以在進行飲茶活動中,學生能夠將浮躁的情緒消除。同時,通過茶文化的宣傳,還能夠進一步提高大學生的文化修養,例如,可以積極開展茶藝活動、茶道文化交流以及鑒賞等活動。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讓學生對我國的傳統文化產生濃厚的興趣,激發學生對茶文化知識的興趣,十分有利于豐富學生的知識結構。此外,還能夠進一步促進我國傳統文化的宣傳與弘揚。
進行茶文化的普及以及推廣對促進高校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大部分高校都已意識到這一點,并開始采取相應的措施,但是在實施過程中,還存在一定的問題,這導致茶文化的推廣工作遇到一定的阻礙,在此,結合高校教育過程中茶文化推廣的實際情況,提出相應的應用策略,其主要內容如下。
3.1 茶文化科目的設立
在進行公選課設置的過程中,高校可以設立相應專門進行茶文化探討的科目。現階段,有少部分高校已經開設這一門科目,但是課程的影響力以及傳播程度無法與其他公共課相比。這一課程的設置往往是根據老師對茶文化的個人研究深淺而定,并沒有專業的教師進行茶文化教授。因此,在高校課程設置的過程中,應該加大任課教師的研究力度,積極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斷將這一課程進行規范化、體系化,通過這一方法有利于課程的普及,這對于大學生個人素質以及人文素養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3.2 擴大茶文化的影響力
在高校教育中,要重視茶文化的作用,可以采用講座、展覽等形式,不斷擴大茶文化在大學生中的影響力。同時,還可以邀請茶文化研究方面具有一定造詣的專業人員進行這一課題的講座,或是通過網絡、電視等多媒體進行推廣。
3.3 鼓勵學生進行茶文化研究
在高校中,可以積極鼓勵學生圍繞茶文化,同時結合自身專業知識進行茶文化方面課題的深入研究以及探討。例如,對經管專業的學生,可以對茶文化品牌推廣方面的課題進行研究。對歷史專業的學生可以對各個地區飲茶習慣以及茶文化的起源等方面課題進行研究。對文學專業的學生而言,則可以對茶文化與文學、藝術方面的關系進行探討。通過這些課題的探討,可以在加深對茶文化理解的同時,不斷實踐自身的專業知識,進一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3.4 利用信息技術進行茶文化推廣
隨著現階段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信息技術尤其是多媒體技術已經廣泛應用到教育領域中,在此背景下,高校同樣可以將信息技術應用到茶文化推廣過程中。高校可以將茶文化內容制作成視頻等文件,并存儲到電腦和光盤當中,這種形式不僅能夠讓茶文化具有更強的可讀性,同時能夠為學生自主了解茶文化提供便利。
綜上所述,進行茶文化的推廣對高校教育的整體發展以及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因此,各個高校應該重視茶文化的推廣工作。大部分高校都已意識到這一點,并開始采取相應措施,但在實施過程中,還存在一定的問題,這導致茶文化的推廣工作遇到一定的阻礙,在此,結合高校教育過程中茶文化推廣的實際情況,提出茶文化科目的設立、擴大茶文化的影響力、鼓勵學生進行茶文化研究以及利用信息技術進行茶文化推廣等策略,希望能夠起到一定的借鑒作用。
[1]朱海燕,蕭力爭,劉仲華等.高校茶文化教學現狀及茶文化素質教育模式探研[J].教育教學論壇,2012(23):154-156.
[2]馮衛英,朱世桂,黎星輝.基于層次分析法的茶文化旅游資源評價——以江蘇宜興陽羨茶文化博覽園為例[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127-134.
[3]關劍平.文化傳播在高等教育發展中的作用——以茶文化專業建設為例[J].農業考古,2011(2):9-12.
[4]余悅.中國茶文化教育體系與國際視野——在江西工業貿易職業技術學院的演講[J].農業考古,2011(5):62-68.
周 莉(1978-),女,江蘇連云港人,碩士,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