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菲菲
(蘇州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江蘇蘇州 215000)
采茶舞對舞蹈教學的運用
高菲菲
(蘇州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江蘇蘇州 215000)
茶文化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同我國其他類型的傳統文化相似,大多都面臨著能否得到傳承和創新、發展等嚴重問題,可以提供并且適合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的生存空間變得越來越稀少,許多民間文化衍生的舞蹈也逐漸開始變得不再強大,現如今的學生對于我國傳統民間藝術特別是民間傳統舞蹈藝術的認知是淺薄的。對于傳承我國傳統文化是需要找尋新的發展路徑,尋求新的突破。而如何將采茶舞運用到當代舞蹈教學當中是近年來值得重視的一部分,本文筆者根據采茶舞為例子,研究如何將采茶舞蹈成功地運用到教學中,希望通過自己的研究能夠幫助民間舞蹈在舞蹈教學中的有效融合提供參考。
采茶舞;舞蹈教學;運用
1.1 采茶舞的概述
從采茶舞的名稱就不難發現,采茶舞從形成之初就與采茶有很大的關系。根據相關史料的記載,采茶舞最早可追溯到明代中期,位于江西東南產茶區的采茶女們創造了采茶舞,采茶舞是由采茶女們邊唱邊舞蹈逐漸形成的。每年春天谷雨前后采茶時,采茶女們運用籃子、扇子等道具,與燈彩等舞蹈相結合,將采茶歌等歌謠同本地的一些舞蹈形式相結合,一面勞動一面唱歌所最終形成的舞蹈叫做采茶舞。
1.2 采茶舞的特征
從藝術表現和采茶舞的舞蹈特色來分析,采茶舞所具備的三個最極具特色的表現技巧為扇子花、單袖筒、矮子步。扇子花舞蹈起來仿若片片鮮花盛開,采茶女的形態百千、姿態輕盈飄逸,舞蹈過程中手中大多會配備扇子。單袖筒是經過藝術加工形成的一種舞蹈姿勢,舞蹈源泉來自于采茶動作,采茶互動中左手擦汗、放茶,右手采摘的動作。矮子步要求較高,并且是采茶舞中最常見的一種舞蹈姿態,舞者腳步輕盈、手要柔和、腰有風韻、頭要有神,動作的來源是采茶女上山下山的勞作場景,采茶女一步一步朝前挪動,兩個腿往前蹲去,后腳跟微微提起,舞蹈當中運用的惟妙惟肖。
1.3 采茶舞與舞蹈教學融合的可行性
采茶舞具有很濃厚的鄉土氣息,起源于百姓的生產生活之中,民族舞蹈大多數都源自民間,采茶舞是民族舞中的典型代表。然而由于當代社會不斷受到現代文化的沖擊,加上最近時代變遷速度較快,使得人們對民族舞蹈的學習提不起興趣,大家都偏愛于一些現代舞蹈,如韓國舞、霹靂舞、交誼舞、拉丁舞等等,這類現象尤其在學生群體當中十分明顯,也就造成了很多人已經漸漸忘記這些民族舞蹈,很多民族舞蹈面臨后繼乏人的窘境。我國的民族舞蹈,以采茶舞為例,都是我國歷史變遷的寶貴的活化石,包含在我們中華民族人民的性格,蘊含了采茶人的演變歷程和人文歷史,具有很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同時,采茶舞這類民族類型的舞蹈,能夠用很短的時間來習得,更接地氣,學習起來并不費力,人們日常生活的肢體動作能夠與這些舞蹈動作相結合并且類似,使得學生與采茶舞有著濃烈的親和力,更加吸引學生學習表演的興趣。因此,學校教育平臺下的舞蹈教學,是發展民族舞蹈很好的載體和平臺,能夠幫助傳統的民族舞蹈傳承下去。為了幫助學生在鍛煉身體、充滿活力和朝氣的同時,更好地了解我們民族的傳統文化,應當將采茶舞蹈的民間性和易學性融入到舞蹈教學中,帶動和感染更多的學生熱愛,把民族性的舞蹈傳播給學生,再通過學生傳到五湖四海,使得這群有素質的學生將采茶舞等舞蹈引入舞蹈學習當中,使得這樣的年輕群體中更好地傳承我們民族傳統文化。
2.1 采茶舞引入舞蹈教學中有助于通過茶文化提升學生的文化內涵
采茶舞當中所包含的傳統文化中蘊含了我國深厚的茶文化,將采茶舞引入舞蹈教學中有助于通過茶文化提升學生的文化內涵,傳授給學生舞蹈動作時,還需要向學生們傳播茶文化中所蘊含的茶人精神,例如其中的正義、堅毅、沉著、冷靜、理性等精神。茶文化中的精神指導,能夠幫助學生建立起積極健康的人生觀,對學生起到關鍵的引導力量,幫他們順利地渡過思想和價值觀形成階段。茶文化的精神當中包括了謳歌真善美、鞭撻丑惡的道德觀念,體現了勞動人民追求正義光明的大無畏思想和勤勞善良的品質,包括了我們中華民族在幾千年文明進程中所形成的理性的思考,是應當通過舞蹈教學中融入采茶舞,來傳授給廣大學生群體。
2.2 為了提高學生學習舞蹈的興趣,可以將采茶舞融入到舞蹈教學當中
學校的學習環境應當是一種和諧融洽,樂觀向上的環境,幫助學生學會展現自己并學會與人交流,能夠讓學生從教學過程當中更好地形成一種積極健康的心態。但是在當代舞蹈教學過程當中,很容易發現存在這樣一個問題,許多學生無法對舞蹈教學起到應有的興趣。一部分原因在于,我國目前的舞蹈教學內容容易使的學生在較長時間內產生厭煩心理,普遍教學內容較為單一,教學內容大多為熱身、壓腿等動作。另一部分原因在于,當代學生大多不愛通過各項活動鍛煉身體,習慣于享受,從小處于一種養尊處優的環境當中,對舞蹈學習過程中所要經受的壓力和忍耐無法承受。在舞蹈教學中融入采茶舞這類群體性質的民族舞蹈,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創造學習舞蹈積極快樂的氛圍和產生愉悅的心理,使得學生在學習舞蹈中更好地投入其中,還使得學生感受著采茶舞種所透露出的喜慶歡快的興趣。同時在舞蹈教學中融入采茶舞還能夠被學生們更好地接受,采茶舞比較柔和而循序漸進,不需要大量的體能和做出一些挑戰性動作,學習起來較為簡單,更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
2.3 為了促進舞蹈教學的進步,可以將采茶舞引入到舞蹈教學當中
為了把培養學生人文素養和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很好地結合在一起,應當迅速填補大部分學生對于當代舞蹈教學的體驗和認知。一部分老師會存在偷工減料的問題,在舞蹈教學課上通常是點完名后引領學生去進行一些簡單的熱身動作,隨后進行幾個簡單的舞蹈動作,便讓學生自由進行訓練了。而很多學生在解散后,除了一部分舞蹈愛好者會認真訓練以外,大多數都會找個地方坐著聊天休息,剩下一部分甚至離開舞蹈教學課堂。這些問題就使得學生們連最基本的舞蹈學習目的都很難達到,也無法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進行舞蹈教學來培養學生簡直就是空設,因此將采茶舞引入舞蹈教學當中引起學生的興趣是十分有必要的。
3.1 遵循舞蹈教學的規律
為了有利于采茶舞的傳播,使得舞蹈教學和采茶舞實現有機融合,應當在融合采茶舞和所學舞蹈時應當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特點進行舞蹈動作的改編,這樣使得學生更容易接受。采茶舞應該根據自身特點經過不斷地發展便成為具有專業性的舞蹈,采茶舞當中一些較為復雜的舞蹈動作在學習過程中會存在一定的難度,而這些舞蹈動作對于年齡較小的學生來說是十分困難的。對于學生而言,如果學習舞蹈的課時較少,但采茶舞的動作較為復雜,就會影響學生掌握整體的舞蹈學習。因此,教師在進行采茶舞蹈教學的過程中,應當以滿足學生身體素質提升為基本目標進行采茶舞的改編,遵循舞蹈教學的基本教學規律,充分發揮采茶舞的積極作用。
3.2 遵循采茶舞的舞蹈文化
為了能夠使得學生在理解文化內涵的基礎上掌握采茶舞的技能,應當首先使學生真正了解茶文化這一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使得采茶舞不脫離采茶文化內涵的支撐,嚴格遵循采茶舞的地域文化規律,使得采茶舞能夠更加切合實際的融入到舞蹈教學當中。由于采茶舞歷史傳統悠久,所蘊含的文化內涵是豐富的,而采茶舞蹈當中更多舞蹈動作是來自于采茶農在采茶和制茶過程中的生產動作,是一種十分具有地域特色的舞蹈文化。學習舞蹈的學生假如并不能真正理解出采茶舞蹈當中的文化內涵,便會缺少關于采茶舞的文化底蘊當中所應當具備基礎的認知,便使得采茶舞與舞蹈教學的融合失去了對傳統文化的傳承意義。
3.3 發揮舞蹈鍛煉的宗旨
將采茶舞融入到舞蹈教學當中,不僅要將茶文化強大的文化底蘊展現出來,還要保持舞蹈教學本身所具有的教育意義,于是,實現采茶舞與舞蹈教學的合理融合,還應當發揮舞蹈教學本身的規律。作為民間舞蹈的一種,采茶舞在形成的最初階段只是供茶農進行娛樂的一種休閑模式,但是當采茶舞蹈作為舞蹈元素時,其能夠展現的最多的是采茶舞蹈自身的一種美感,想要娛樂學生,幫助學生學習舞蹈,需要能夠保留采茶舞文化內涵的基礎之上,把采茶舞蹈的舞蹈動作的強度進行相應的增加。舞蹈教室在教授舞蹈時,應專業化、科學化地運用采茶舞蹈的動作,合理化運用采茶舞的力度與幅度,使得采茶舞和舞蹈教學的融合發揮應有的作用。
4.1 在舞蹈教學中運用采茶舞對學生心理成長起到積極的作用
在舞蹈教學中運用采茶舞,對于學生而言,能夠引導其積極面對人生,樹立正確面對壓力的看法,改變學生的心性。當代大學生在學習的過程當中會面對來自四面八方多種多樣的壓力,對于學生的健康成長來說是不利的,會使得學生的心理健康在這些壓力的作用下呈現出一定的問題。因此,通過將采茶舞融入到舞蹈教學中,使得學生逐步內心沉淀,學習采茶舞的過程,會使得學生接觸到茶文化這種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隨和與自然,從而對學生心理成長起到積極的作用。
4.2 將傳統文化與舞蹈教學創新理念相結合
當前我國傳統民間舞蹈面臨的危機是十分嚴峻的,嚴峻的原因在于一方面傳統的舞蹈和現代的時代特征存在一定的不適應,同時學生們各方面壓力增加,對于舞蹈的關注時間也越來越少。因此,在舞蹈教學中融入采茶舞應當在節約時期和滿足學生需求方便做好準備工作。作為舞蹈元素,采茶舞中的舞蹈特性體系在其舞蹈動作多數優美緩慢,而在與舞蹈教學融合時應當添加對當前的生活理念,適當加快一下舞蹈的節奏,這樣可以幫助采茶舞與時代的融合,滿足舞蹈新理念與傳統文化間的相互碰撞。
4.3 舞蹈教學應與采茶舞特色動作融合
民族傳統舞蹈的舞蹈動作十分豐富,其中的特色動作則是一個民族文化的標志,以采茶舞為代表的民族舞蹈都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為了滿足舞蹈教學中教學任務,同時可以讓學生體會到我國優秀的采茶文化,應當使得舞蹈教學和采茶舞有效融合。選取采茶舞中的特色動作,使得教師在進行舞蹈教學時有效地選擇采茶舞中有特色的地方。想要將采茶舞中所有的舞蹈動作教授給學生是不現實的,也超出了學生學習能力的限制,因此,教師在根據采茶舞進行舞蹈教學時應當選擇性地教學。
[1]王歡,熊瑩.江西民間舞蹈教育傳承及發展研究——以贛南采茶舞蹈為例[J].藝海,2012(9):127-128.
[2]林曉光.民族傳統舞蹈進校園認識與實踐問題芻論[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9(25):87-89.
高菲菲(1980-),女,陜西西安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舞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