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瑞祥
(四川文理學院教師教育學院,四川達州 635000)
陶瓷茶具的藝術設計與應用
紀瑞祥
(四川文理學院教師教育學院,四川達州 635000)
茶具是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陶瓷茶具的藝術美反映了人們對精神生活的追求。隨著現代文化的不斷發展,人們的審美觀以及價值觀都發生了改變,陶瓷茶具的設計也需要創新,以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陶瓷茶具已有上千年的歷史,隨著時間的不斷推移,它們的功能也從實用性向藝術性轉變。本文從陶瓷茶具的介紹、發展演變和審美以及今后發展的方向三個方面來探討現代陶瓷茶具如何進行創新設計。
茶具;審美;設計
人類最初把茶葉作為一種草藥或者是一種可食用的東西,并沒有對飲用的形式提出刻意的要求。然而,當飲茶作為一種高于生存需要的社交活動之后,尤其受到文人雅士的喜愛之后,飲茶的形式變得十分講究。尤其是飲用的器皿,作為飲茶活動中最重要的承載工具,對它的藝術性要求逐漸提高。明代許次紓在《茶疏》中就提到:“茶滋于水,水借乎器,湯成于火,四者相須,缺一則廢”。從這段話中可以看出,飲茶必須包括水、火、茶湯以及器皿,缺一不可。品茗者不僅講究好的茶葉、好的水質、好的火候,包括器皿也十分考究。茶具有經歷了從無到有、從粗糙到細膩、由大趨小、由簡趨復的過程,具有悠久的歷史。在歷史的不斷演變中,逐漸完善茶具的外形與功能。這些演變的過程反映了藝術的不斷創造。中國人對茶具的要求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在保留茶葉本性的基礎上,提高茶葉的色、香、味;二是茶具的外形需要有文化品味和審美價值。飲茶作為一種藝術實踐,受到歷代文人墨客的追捧,因此,對它的藝術工具——茶具,有著極高的要求,以達到飲茶之美與茶具之美相映成趣的目的。隨著科學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人們對生活品味與藝術審美的提高對茶具的設計提出了新的要求。
茶具的含義分為廣義與狹義兩種。我們現在意義上的茶具主要是狹義的茶具定義,僅僅是泡茶的工具,也就是主泡器。我們日常所用的茶具有茶杯、茶壺以及茶碗等。其實廣義上的茶具除了主泡器之外還包括輔泡器,像茶巾;儲存器,像茶罐;備水器,像電水壺。廣義上的茶具包含了所有飲茶所需要的器具,廣義上的茶具是指與飲茶有關的所有器具,是我們中華民族在飲茶過程中,對茶文化的創造表現。本文所講的茶具是狹義上的茶具——主泡器。我國茶具的主要材質是陶瓷,陶與瓷是兩種材質,各有特色。以陶器作為茶具主要是因為陶器的外形以及顏色都比較古樸,給人以高端典雅的印象。除此之外,陶器的保溫性能較好,在保有茶湯的原味同時,還不易使其變質,最出名的陶器茶具非宜興的紫砂莫屬,紫砂茶壺也是我們現在常用的茶具;瓷器茶具也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見的,尤其是中瓷質茶具。中瓷質茶具的傳熱速度較慢,減少茶葉與茶具所引發的化學反應,而且能夠使茶葉保留原始的色、香、味。根據瓷器的顏色可以分為白瓷、青瓷、彩瓷以及黑瓷,每種瓷器的選擇是根據茶湯的顏色來進行甄別的。由于陶瓷器具的藝術性和實用性較高,從古代就被用于茶具的制作。從古籍中對陶瓷茶具的相關記載,就可以發現陶瓷茶具特點以及在當時的社會地位。陶瓷不僅僅是泡茶的工具,也能夠反映人們的審美情調。茶具的設計在不同的時代,所呈現的形式也是不同的,不僅包含了不同的民族文化與地域特點,還設計了政治、經濟、美術等不同的領域。因此,在陶瓷茶具的發展史中,可以發現茶具的演變過程,感受到茶文化中的哲學意境、審美情趣以及文化的交流。
最早的茶具是與酒具、食具和樂器共用的器皿。在西漢王褒《憧約》中最早談及到茶具,其語言表述為“烹茶盡具”,顧名思義,就是指的在煮茶之前需要洗干凈所有茶具,這里的“具”其實就是茶具。在2009年,浙江省的上虞地區出土了一批東漢時期的瓷器,這些瓷器中就包括了茶壺、茶杯以及茶碗等,是迄今為止發現最早的陶瓷茶具。
唐代是茶文化的形成時期,陸羽的《茶經》是茶文化的形成標志。在這個時期,飲茶之風盛行,因此陶瓷茶具也從酒器、食器中分離出來并自成系統。在唐代我國的陶瓷技術趨于成熟,“唐三彩”是當時瓷器制作工藝發達的代表作,陶瓷的發展帶動了陶瓷茶具的發展,使其逐漸成為主流。陶瓷技術的成熟,文人雅士對飲茶的藝術要求不斷提高,推動了陶瓷茶具的不斷發展。文人把飲茶作為精神生活的一部分,為了達到消費者對飲茶形式藝術性的要求,商家開始制作外表精美、質地精良的茶具。陶瓷茶具既能夠滿足茶具美觀的需求,也能夠不破壞茶葉的本性,提高茶葉的色、香、味。因此,陶瓷茶具作為實用性與藝術性的結合品,受到了廣泛歡迎。
宋代的飲茶活動更加大眾化,陶瓷技術也得到空前發展著名的五大名窯①在當時已經得到了空前發展,逐漸形成規模,給陶瓷茶具奠定了技術基礎。在宋朝最受歡迎的是黑瓷茶具,由于當時文人墨客在斗茶時所用的茶湯呈白色,黑瓷茶具能夠使茶湯的顏色更加凸顯,交相輝映,因此,建窯產的黑釉盞成為茶具的主要形式。斗笠碗是宋朝茶具中的基本模型,為了滿足斗茶的需要,各個名窯中大多都在生產這種樣式的茶具。宋代茶具多采用單色釉并且利用窯變藝術的效果生產了大批具有審美價值的茶具,在設計中,基本都實現了制作工藝的精美、質地的精良以及古樸濃厚的藝術特色,反映了當時人們對精神境界的追求。
元代茶具與宋代茶具顏色的喜愛明顯不同,從黑釉盞轉到青白釉,因此,茶盞釉色由黑色開始向白色過渡。同時,茶具的形狀也發生了變化,高足杯(典型式樣為口微侈,近底處較豐滿,承以上大下小的竹節式高足)是當時最流行的器型。為了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各大窯洞都紛紛生產高足杯,元朝的景德鎮是制作這種茶具樣式的主要產地,不僅質地精良,而且工藝精湛。除此之外,浙江的龍泉窯以及河北的磁州窯等。
據史料記載,明洪武224年9月,明太祖朱元璋下詔廢團茶,改貢葉茶,這一政策直接影響了中國傳統飲茶形式。隨著葉茶的普及,使茶具在釉色、造型、品種、使用方法等方面也都產生了較大改變。因為葉茶的茶湯只有在白色的瓷器中才能夠顯現出鮮艷的色彩,因此茶具中的釉色均以白色為主,而過去的宋代的黑釉盞逐漸消失。并且可以在張源的《茶錄》中看到這樣的記載:“茶歐以白磁為上,藍者為次之”,說明當時陶瓷茶具以白色陶瓷為主,且屬上乘茶具。
清朝的飲茶方式與明朝相近,但是,陶瓷技術的不斷發展使茶具的顏色和樣式更加多樣化。最為著名的當屬康熙年間的蓋碗,一直延續至今。蓋碗由蓋、碗、托三位一體組合而成。品茶時,一手把碗,一手持蓋,一邊以蓋撥開漂浮于水面的茶葉,一邊細品香茗,給人以穩重大方,從容不迫的感覺。茶蓋不僅能夠隔熱,還能夠代替茶壺泡茶,是茶具設計的一個創新。
隨著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和人們精神文化的不斷發展,設計成為連接二者之間的橋梁。在陶瓷茶具的選擇上,人們不僅需要精美的質地,而且需要在外型上能夠顯現出更多的文化內涵和個性特點。茶具的功能不僅僅是具有滿足人們飲茶需要的實用功能,還具有裝飾周圍環境的藝術功能。因此,在陶瓷茶具的設計中,應該包括人性化與個性化的內容,這將會是未來發展的趨勢。
人性化設計也有稱“人中心設計”或“用戶中心設計”,是指關注人的自身。“以人為本”的設計觀念在陶瓷茶具上體現為,由茶具轉換成茶具使用者。設計的服務對象是人,人性化的設計必然是今后陶瓷茶具設計的核心。因此,設計出符合人性化的陶瓷設計是設計師將要關注的方向。把人性化的設計運用到日常的陶瓷茶具中來,真正的關心消費者的健康、安全以及心理情感體驗。例如,選擇安全、綠色、環保的材質,而且需要針對不同年齡、不同民族以及不同地區的消費者設計出不同的顏色和形狀,這樣才能獲得消費者的青睞,從而獲得商品的最大價值。
為了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各個領域都開始進行創新,以達到吸引大眾眼球的效果。個性化是當代的發展趨勢,人們希望通過一些東西來表達他們的品味,逐漸出現了“非主流”“異類”等形式。這種個性化的理念不僅僅表現在服裝配飾上,也能夠在生活環境中進行表現。陶瓷茶具在歷史的不斷演進中,早已經從實用功能轉向了藝術功能,人們通過藝術表達自我是個性化的重要手段。消費者在選擇茶具時,首先會注意到茶具的形式和色彩,并且對他們的消費起決定性作用。個性化設計將是今后陶瓷茶具的潮流走向和發展趨勢。因此,設計師在設計陶瓷茶具時,應該根據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年齡人群設計出符合他們個性的不同茶具風格,掌握消費者的心理,最大限度的發揮出茶具的商業價值與審美價值。
茶具是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陶瓷茶具的藝術美反映了人們對精神生活的追求。隨著現代文化的不斷發展,人們的審美觀以及價值觀都發生了改變,陶瓷茶具的設計也需要創新,以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此外,陶瓷茶具是人們的飲茶活動和陶瓷藝術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伴隨著歷史文化的發展與社會的變遷,飲茶活動與陶瓷藝術也在不斷發展與變化以適應時代的不同要求。茶具作為二者結合的產物,也需要不斷的發展來滿足人們對審美上的需求。對陶瓷茶具的創新體現了人們對物質和精神的雙重要求,也扮演了傳承文化的重要角色。
注釋:
① 官、哥、汝、定、鈞
[1]陳淑娜.現代陶瓷茶具的創新設計與實踐 [J].裝飾,2007,08:102-103.
[2]馬輝.基于交互設計原理的陶瓷茶具設計研究[D].景德鎮陶瓷學院,2012.
[3]張瑞霞.對中國陶瓷茶具設計的研究[D].景德鎮陶瓷學院,2008.
[4]康揚.仿生設計在現代日用陶瓷設計中的運用[D].貴州師范大學,2014.
[5]高志尋.茶具實用功能設計之探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4.
[6]陳寶.論潮州工夫茶茶具的設計藝術[D].景德鎮陶瓷學院,2013.
[7]何月明.陶瓷茶具產品創新設計研究[J].求知導刊,2014,10:36.
紀瑞祥(1979-),男,山東濰坊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工藝美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