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紅全
(運城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山西運城 044000)
不同風格茶藝背景中的書法藝術
郭紅全
(運城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山西運城 044000)
茶藝在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早已成為我國各族人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中華民族文化歷史中,書法藝術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是不同風格茶藝背景中的一個影響因子。在悠久的歷史中,它歷經滄桑,茶藝與書法藝術結下了不解之緣,走過了漫長的道路,如今兩者美不勝收,燦爛輝煌。在不同風格茶藝背景中,書法藝術呈現出了不同的韻味,通過背景的襯托,再現了生活品茶藝術魅力,增強了茶藝的感染力。
茶藝風格;書法藝術;品茶
我國人工栽培利用茶樹已有三千多年歷史,是茶的故鄉。并且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茶被普遍地應用,如:用茶的自然功能,幫助消化、情深意志等。同時,在飲茶的過程中,對水、茶、器具等,人們也具有了較高的要求,賦予了茶一種精神層面的意義;為了以茶雅志,在各種茶事活動中,人們以茶會友,彼此溝通情感,以茶求得自己思想的自潔、自省,培養、修煉自己的精神道德,進而更好地協調人際關系。在我國傳統優秀文化中,從茶形式到內容、從物質到精神,從人與物的直接關系,茶逐漸具有了特殊功能,形成了傳統東方文化的一朵奇葩——中國茶文化,并占據了優秀文化中重要的地位。如:儒家用茶解睡助禪,道家用茶修心養性,文人用茶激發文思,在精神層次上,茶使人感受到了一種美的熏陶,使物質與精神相結合。為了求得明心見性回歸自然的特殊情趣,在品茶的過程,人們接受大地的雨露,與自然山水結為一體,賦予了茶不一樣的文化。由此,在對環境的要求上,品茶或在宮廷文事茶宴,或在江畔松石之,或在市中茶,或在清幽茶寮之中,也具有十分嚴格的要求。不同環境渲染襯托出不同的主題思想,產生了不同的意境和效果。如:淡雅風采的文士茶,修身養性的禪師茶等。而我國傳統文化中的書法藝術則是茶藝背景中風格形成的影響因子。本文以美學觀點為基礎,通過對不同茶藝背景中的書法藝術進行了分析。
茶藝包括茶葉品評技法、藝術操作手段的鑒賞,是整個品茶過程的美學意境,同時,也包括品茗美好環境的領略等,這個過程體現出了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統一。品茶講究人品、環境的協調,品茶的形式講究壺與杯的豪華莊貴、古樸雅致,如:達官貴族追求豪華高貴、文人雅士講求清幽靜雅。茶藝包含著美學觀點和人的精神寄托,傳統的品茶是從靈與肉的交互感受中,用辯證統一的自然觀和人的自身體驗來辨別有關問題,在環境方面,一般情況下,選擇清風、明月、竹韻等,要求多種妙趣和意境,是形式和精神的完美結合。因此,茶技藝中包含了人們主觀的審美情趣和精神寄托,包含著我國古代樸素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1]。
茶藝與茶藝背景風格統一,茶藝背景能夠增強藝術感染力,能夠襯托主題思想,渲染茶性清純、幽雅、質樸的氣質,不同風格的茶藝具有不同的背景要求。廣義上來說,茶藝背景是指整個茶文化背景。而作為一門藝術,不同的品茶方法和環境都要有和諧的美學意境,品茶技藝、理解、環境講究協調。如:書齋中焚香啜飲,唱些俚俗之曲是不相宜的;鬧市中吟詠自斟,不顯風雅;狹義上來說,茶藝背景包括了品茶場所的布景和襯托主體事物的景物。因此,為了設計出適合要求的背景,我們應該根據不同的茶藝風格,來選擇創造茶藝背景。
在中華民族獨特的歷史文化氛圍中,書法藝術在神奇的神州大地上,充分地體現出了中國人的審美意識和茶藝等各類藝術,仿佛就是一簇簇盛開的春蘭秋菊,透散出與世界上別的民族所沒有的中國情調。書法藝術源于象形的漢字,它具有多元化的功能,能夠充分的表達出中國人思想,是中華民族特有的一種信息符號。作為一門藝術,對于茶文化來說,茶藝與詩詞歌賦、琴棋書畫結下了不解之緣,歷代遺留下來的詩、詞、賦,極大地豐富茶文化的內容。如:唐朝時期,高僧懷素的《苦筍貼》就是最早在絹本信札記載茶事的書法,全貼雖然只有14個字,但是,連綿的氣墨之中頗有幾分古雅意趣,清逸多于狂詭,“苦筍幾茗異常佳,乃可逕來,懷素上。”另外,從書法角度看,茶藝可視為抽象派的鼻祖和極致,是一種富于獨特審美情趣的藝術。如:著名的“三癸亭”就是茶詩和書法的合璧。還有諸歷代文人墨客都以書法家特有的藝術氣質來表達茶性的真、善、美,如:顏真卿、唐寅、鄭板橋等。
在書體發展的歷史上,書法藝術展示了種種曲直運動的空間構造,形成了篆、隸、草、楷、行五體,它們不但充分地表達出了情感意興,還充分地表達出了種種形體姿態和氣勢力量。不同的書體具有各種不同的藝術作用力,如:篆書秀美勻整,威嚴抽象;隸屬端正古雅、筆致優美;楷書端莊清晰,嚴肅大方;草書自然流動,個性高雅;行書瀟灑活潑,生動自然。因此在茶藝背景中,為了表達出不同的精神審美情趣,就要選用適當的書法表現形式。
在用筆、布局和意蘊方面,我國古代講求“書畫同源”,書法和傳統的中國畫有很多相似之處,中國傳統繪畫重在理解自然而非再現自然,不固定在一個視角,強調“外師造化,中得心源”,講究“氣韻生動”,或逼真、或追求意境。長久以來,我國歷代畫人形成了多樣的表現方法,自覺地講哲學、文學和美學思想加以統一。如:工筆畫筆墨工整細致,色彩絢麗鮮明;包含了白描、淡彩、重彩、沒骨等;寫意筆墨概括提煉,色彩淡雅清新,包括大寫、工兼寫等。南宋劉松年的《盧仝烹茶圖》中,就表現了茶人們內心的感受與快樂,描繪了幾個文人在野外與山石、竹林相伴,月下品茶的情景,含義深刻。
在茶藝中,茶藝背景具有重要的作用,茶藝是一門追求較高審美情趣的藝術,而在茶藝背景中,書法和繪畫一樣能夠起到畫龍點睛、意境深遠的作用,都是茶藝的一個影響因子。書法和繪畫的藝術表現形式與茶藝風格都要求能夠適合背景對主題的襯托渲染,書法和繪畫的內容要求能夠與茶藝風格相協調[2]。
我國品茶歷史悠久,飲茶文化源遠流長,茶葉中品飲茶類型式樣繁多,這是受時代、人文、地理、茶類等因素的影響所造成的。以飲茶的藝術性質來劃分,可將飲茶分為六大類型,即:文人茶(主要是文人雅士居多)、仕女茶(主要是閨閣仕女居多)、孺子茶(主要是幼童孺子居多);以茶湯制作的方法來劃分包括了煮茶法、點茶法和泡茶法等。同時,茶葉的選用、質地的配備、器具的式樣,又受茶藝活動的主導階層的影響有所不同,并且水品的要求、品飲的程序等也受此影響具有很大的差異。另外,品飲過程中的氛圍也各有獨特的特色,這是由于參與者的生活、心理、情感理念的影響程度不一樣所造成的。因此,在選用書法藝術過程中,我們要結合書法藝術的內容及其藝術表現形式,基于美學觀點的基礎上,根據茶藝的類型風格特點,因場地因人而異,突出主題,整體協調一致才能進行選擇。根據這個原則,所選擇的書法藝術方法多種多樣。如:飲茶的藝術具有豪華高貴型和古樸淡雅型,為了有助于感情自然流露,一般選用書法中在線條上富有流動美的行書和草書,能夠較好的與茶文化中所提倡的“師法自然”、“情景合一”相協調;篆書則因特征華麗,故一般不用;正、隸因其嚴肅拘謹而少用。
和古樸淡雅型的茶藝不同,豪華高貴型的茶藝在書法應用方面限制較少,篆書可以在書法內容上充分體現其富貴的意象,可以裝飾性地應用。另外,在選擇創造中,傳統茶藝背景并強調各影響因子的一統,講求組合后的協調。因此,同時書法上的行草在內容上,與文人茶和禪師茶具有很大的差別,如:“茶禪一味”營造的是一種神秘高深的氛圍;而“美酒千杯難成知己,清茶一盞也能醉人”營造的是一種瀟灑風雅的氛圍,兩者所營造的氛圍大不相同[4]。
進入21世紀以來,現代物質文明得到了快速的發展,現代人的物質生活得到了普遍的提高,對精神文化需求也具有一種高品位的追求,各個藝術鄰域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茶文化也不例外,各類茶事活動、茶藝表演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茶文化的形式變得越來越豐富多彩,茶藝類型風格增多。茶文化得到了快速的發展,茶藝背景趨于多樣化,茶藝背景不斷地在進行演變,茶藝風格及其作用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難以整齊劃一,如:服飾、擺設、器具等都有了很大的差別。因此,對茶藝背景的認識及創造也因人因事而異:首先,休閑型茶藝不再是借茶喻世,或是傳統性的,或是現代性的,其背景較為多樣化,更像是一種生活習慣、保健、聯誼、禮儀等,或是兩者兼而有之。對茶幾擺設有的是親臨體味鄰國的飲茶風情,如席地而坐的日式“榻榻米”。有的是寬敞的大圓桌、方桌。服飾樣式仿古或是現代裝飾,是現代材料。在書法藝術上,一般采用行書、草書的表現形式,書法內容多是與茶有關的茶詩、茶歌等,體現一種輕松、寧靜、淡雅的風格。
其次,表演型茶藝經過加工、提煉、再現,在主題、內容以及風格等方面,不同茶藝類型都有了很大的差異,但都取材于歷史上、生活中的茶俗、茶禮、茶藝或茶道。因此,如:表演型的茶藝背景是傳統茶藝的繼承和發展,主要表現在生活和舞臺上的差異,具有濃厚的傳統特色,以民族風情為背景,是在傳統茶藝背景基礎上有了新的變化;宮廷型的茶藝背景是古香古色、富麗堂皇;寺院型的茶藝背景古樸超然[4]。
茶事經過千百年的探索,已經進入了文化范疇中,既深邃又有廣闊的外緣,已經成為了一門獨特的藝術,它包融了哲學、經濟、民俗禮儀等諸多方面的文化,以詩詞、書法等多種文化形式表現出了其藝術的魅力。因此,為了促進茶葉領域的不斷發展,我們需要從文化的角度上出發,用美學藝術的眼光,提升審美情趣,增強茶藝中美的享受,努力達到形式和精神兩方面的完美結合,提升茶藝背景和茶藝風格的一致性,使書法藝術與茶藝完美地結合在一起。
[1]易芳容,王靜.中國書法藝術在茶葉包裝中的應用[J].美術教育研究.2014(14).
[2]易芳容,加瑜.書法藝術在茶葉包裝中意境美的體現[J].藝海.2014(07).
[3]代紅穎,吳波.中國傳統書法文化背景下的茶具藝術設計研究與創新[J].工業設計.2015(09).
[4]陳藝元.淺談茶文化與書法藝術的不解之緣[J.]福建茶葉.2010(05).
中國教育學會十二五規劃課題02050724B《某些書法概念的重新界定及其在現實中的指導意義》
郭紅全(1969-),山西運城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書法教育、規范漢字書寫、書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