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倩
(天津師范大學音樂與影視學院,天津 300387)
茶文化對民歌保護與傳承的影響探究
劉 倩
(天津師范大學音樂與影視學院,天津 300387)
民歌是我國傳統文化中不可缺少的內容,它是勞動人民在日常生產勞作的實踐過程中創造生成的,有其獨特的音樂表達方式,并呈現出一種原生態的氣息,有原汁原味的民間歌唱音樂特征。它源于民間、流傳于民間,為廣大民眾所喜愛和推崇,并在不斷豐富和補充過程中,曲調也日臻完美。在當前多元文化沖擊的時代背景下,我們要注重對原生態民歌的保護和傳承,認清當前原生態民歌的現狀,并積極挖掘和開發其中茶文化元素,探索茶文化對民歌的影響,將茶文化內涵與民歌音樂充分融合,使之成為新時代下的創新音樂形態,更好地得到保護和傳承。
茶文化;民歌;原生態;保護;傳承
民歌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一種獨特的表現形式,體現出原生態的文化特征和生活習慣特點,在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保護和傳承的過程中,我們要注重分析當前民歌發展的現狀,探索民歌在新時期發展的出路,注重對中國傳統茶文化的挖掘和開發,使茶文化融入到民歌的保護和傳承之中,深化茶文化對民歌藝術的影響力和滲透力,使民歌得到更好的豐富和充實,讓我們重新找尋到中華民族文化的根。
民歌是由勞動人民在日常社會勞動中所創造出來的,是勞動人民在生活實踐中有感而發、即興創作的一種音樂藝術,體現出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并逐漸形成了不同的民歌類別,如天津民歌里表達愛情的民歌有:《繡荷包》、《送情郎》;有習俗民歌如:《丟戒指》、《放風箏》、《采茶》;有花會歌如:《哭五更》、《逛花燈》等。這些民歌集中反映出勞動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充分流露出勞動人民的心理素質、風土人情和審美意趣等,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在我國的傳統民歌之中,具有鮮明的民族性特征,具有特定地域的時代特征,突顯出民族地域文化的昌盛與繁榮,也是民族精神、民族語言、民族性格的集中折射和聚焦內容。由傳統民歌之中,我們可以感受和體悟到人民群眾對于自然界的認識和敬畏之心。
中國傳統民歌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它在勞動人民的日常勞作之中生成,具有特殊的地域性風格和特征,還會受到地方風土人情的生活習慣的影響,這些特殊的內容都與歷史、地理因素有不可分割的聯系,是人們智慧的結晶,同樣也具有與歷史的傳承關系。
中國傳統民歌不同于書本知識,它源于生活,卻高于生活,是人們對生活實踐的提煉和升華,以歡快、愉悅的方式實現廣泛的流傳,沒有書本知識傳輸的灌輸式和強迫性的學習,體現出一定的教育性特征。
中國原生態傳統民歌有不同的種類,突顯出其獨特的民族性、文化性和傳承性,為音樂的發展和文化創作提供了不竭的源泉和動力,然而,隨著多元文化的融入以及環境的變遷,原生態傳統民歌喪失了其生存的物質基礎和環境,逐漸被人們所遺忘,造成中國原生態傳統民歌衰落和枯竭的原因主要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思考和分析:
原生態傳統民歌源于人民的日常生活勞作之中,具有濃郁的、原汁原味的鄉土氣息,傳遞出其獨特的意境之美、風情之美和形式之美,也流露出人們在民歌創作過程中的恬淡、淳樸、自然的風韻和審美態度。然而,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科技現代化、機械化水平的不斷提升,原生態傳統民歌創作的生存空間和環境發生了較大的改變,如:牛拉犁、馬拉車的人工勞作方式被機械化所替代,這就使放牛歌、牧馬曲喪失了其賴以生存的空間,也沒有了自然悠閑的漁歌唱晚了。
在我國的原生態傳統民歌傳承的過程中,通常是采用簡單的傳唱方式,而沒有傳統民歌的歌詞和編曲,這就使原生態傳統民歌逐漸流失,面臨被遺忘的危險境地。同時,由于現代流行音樂的沖擊,中國原生態傳統民歌呈現出岌岌可危的局面,通俗唱法等流行唱法使原生態傳統民歌逐漸邊緣化,繼承原生態傳統民歌的傳承人越來越少。
在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態勢下,一些民間音樂制作人也對傳統民歌進行了創作,然而,卻沒有出現較為顯著的推動作用。這主要是由于原生態傳統民歌的推廣和宣傳力度不足的原因,也缺乏唱響民族歌曲的專業化平臺和載體,這就使原生態傳統民歌的傳播效應明顯弱化,難以達到令人滿意的效果。
在教育體系和領域之下,對于原生態傳統民歌的教育明顯不足,由于大多數教師缺乏對傳統民歌的專業訓練,因而使原生態傳統民歌在教育體系中處于劣勢,呈現出音樂教育相脫節的現象,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學習者對原生態傳統民歌的淡漠心態,也不利于培養學習者的民族意識。
原生態傳統民歌是我國重要的鄉土文化內容,其審美價值獨樹一幟,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繁榮以及文明的傳承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原生態傳統民歌源于民間,是由勞動人民自發創作的即興民歌。在歷史的發展進程中,經過了考驗和篩選,成為地域性民族特色的草根文化。在這些民間創作的原生態傳統民歌之中,音調節奏明快,語言表達詼諧幽默,它們或高昂粗獷、或溫和婉轉,積淀了地域文化的精華,具有極強的審美價值。同時,由于原生態傳統民歌具有地域文化上的唯一性和不可復制性,因而充分體現出勞動人民的內心真實的想法,是勞動人民內心情感的直白抒發,其本真樸實的特性,極大地引發了人們的心靈共振,流露出生于斯長于斯的鄉土情結。
基于原生態傳統民歌的地域性特征,可以看出民歌是特定的文化形態和地域環境的產物。正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原生態傳統民歌,以其地域性的文化而增添了光彩。在對原生態傳統民歌進行傳承和保護的過程中,其地域文化特征也充分體現出不同地域民族的價值觀念和世界觀,成為文明傳承的橋梁。
在多元文化沖擊和碰撞的時代背景下,實現對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日益迫切,為了維護原生態傳統民歌的純潔性和質樸性,我們需要更好地實現對原生態傳統民歌的保護和傳承,加深原生態傳統民歌在文化軟實力方面的作用和意義。
采茶戲是勞動人民在日常勞作中創作的音樂藝術形態,是中國傳統茶文化的組成部分和內容,它有其獨特的氣質和特點,具有不可阻擋的獨特魅力和風采,典型的采茶戲音樂有《牡丹調》、《上山調》、《斑鳩調》、《山歌》等,這些采茶戲或甜美或高亢,有極其鮮明的地域文化風格和特色,其中還富含諸多詼諧幽默、風趣的語言,呈現出極其趣味化的場景語言和田園氣息。內容大多涉及勞動人民日常勞作中的種茶、摘茶、采茶、制茶、烹茶、煮茶等生活細節,表達出人們強烈、樂觀而無畏的生活態度和情感。
可以將采茶戲的唱腔應用于原生態傳統民歌之中,使采茶戲中的滑腔、顫腔等應用于民歌之中,在對采茶戲唱腔的借鑒和吸收之下,可以更好地展示出原生態傳統民歌文化,使原生態傳統民歌更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并且,采茶戲的唱、演一體化的形式特征還可以充分應用于原生態傳統民歌之中,從而更為細膩地表達出原生態傳統民歌的內在情感,使人們在欣賞原生態傳統民歌的過程中,刺激人們的聽覺和視覺感官,享受到耳目一新的視覺體驗,使原生態傳統民歌更為生動和感人。
在我國的茶文化宣傳不斷推進的形勢下,要將茶文化與原生態傳統民歌相融合,使之深入民眾之中,在人民群眾之中廣泛地流傳和推廣,要搭設茶文化與原生態傳統民歌的舞臺,賦予其時代的嶄新內容和表達形式,呈現出令人折服的文化藝術表達形態,更好地吸引人們的關注,體會到茶文化與原生態傳統民歌相融的巨大魅力,從而更好地實現對原生態傳統民歌的保護和傳承。
要注重對茶文化和原生態傳統民歌的宣傳教育,基于民族音樂的精神,實現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使學習者充分感受和體驗到中國傳統茶文化與原生態傳統民歌相融的價值,把握民歌的內在精髓,在多樣化的教育手段之下,如:文化講座、當地民歌藝人的表演等,使學習者更為深入地體悟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更好地實現對傳統民歌的保護和傳承。
綜上所述,原生態傳統民歌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藝術瑰寶,它扎根于民間,具有極其深厚的群眾基礎,能夠充分反映地域文化特征和審美價值觀念。在對原生態傳統民歌進行保護和傳承的過程中,將中國傳統茶文化注入到原生態傳統民歌之中,可以賦予傳統民歌以嶄新的文化傳播形式,民歌也可以不斷的從中國傳統茶文化中汲取養料,進而更好地實現對原生態傳統民歌的創新與傳承,使原生態傳統民歌綻放出更為燦爛的藝術之花。
[1]宗莉加.云南“茶馬古道”民歌音樂文化研究[J].福建茶葉,2016(8):331-332.
[2]曹詩旋.普洱茶鄉民歌的藝術特征分析[J].福建茶葉,2016(6):359-360.
[3]喻林,劉艷.皖西民歌中的物質民俗事象考察[J].哈爾濱學院學報,2015(9):123-126.
[4]李春國.茶海羌寨民歌村——踏訪“全國生態文化村”湖北咸豐縣黃金洞鄉麻柳溪[J].民族大家庭,2015(1):48-50.
[5]呂蔓萍.民歌在當代社會發展中的文化特征[D].東北師范大學,2013.
[6]武敏.談湖南茶陵本土民歌的保護與傳承 [J].藝術教育,2011(9):35+32.
[7]孫效祖,波夫.一首在民歌基礎上創編的優秀茶文化歌曲——介紹《香茶獻給指路人》[J].農業考古,1991(4):190.
天津市藝術科學研究規劃項目:地緣文化視野下的天津民歌傳承與保護(課題編號:A14042)
劉 倩(1977-),女,天津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民族聲樂,聲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