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蘭芬(廣西國際商務職業技術學院,廣西南寧530007)
高校茶藝社團建設路徑探析
羅蘭芬
(廣西國際商務職業技術學院,廣西南寧530007)
傳統文化在高校的宣傳、推廣與傳承,對校園文化建設起著重要的作用。學生社團作為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一支主力軍,借助它的自發性等特征,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宣傳和傳承,能夠有效地調動同學們的主動參與性和積極性,并通過這樣的傳承帶動學生綜合素質的養成。本文將以高校茶藝社團的建設為主要研究內容,探討高校茶藝社團在中華茶文化傳承方面的建設路徑。
高校;茶藝社團;建設路徑
2014年國家出臺《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要求“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校園教育活動”。對于一個有著五千年悠久歷史文化傳統的國度,優秀傳統文化在高校的宣傳、推廣與傳承,對校園文化建設起著重要的作用。學生社團作為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一支主力軍,借助它的自發性等特征,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宣傳和傳承,能夠有效地調動同學們的主動參與性和積極性,并通過這樣的傳承帶動學生綜合素質的養成。本文將以高校茶藝社團的建設為主要研究內容,探討高校茶藝社團在中華茶文化傳承方面的建設路徑。
1.1 高校茶藝社團建設是高校對黨的十八大精神的貫徹落實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了“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大任務。2014年3月,教育部發布《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要求“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校園教育活動。”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主陣地,兼具文化傳承創新的功能,通過教育教學活動開展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工作,是應有之義。
我國歷史源遠流長,歷經了五千多年的歷史和文化積累,積淀了豐富多彩、底蘊豐厚的優秀傳統文化。作為茶的故鄉和茶的發源地,我國飲茶的歷史至今已有四千多年,茶文化已經成為極具特色的、自成一個完整體系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個分支,對茶文化的宣傳、推廣和傳承,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弘揚和傳承的具體舉措之一。高校除了開設茶藝專業、培養茶藝專門人才外,普及性的茶藝社團的建設,是廣泛性開展中華茶藝文化宣傳、推廣和傳承的有效載體。
1.2 高校茶藝社團建設是學生綜合素質提升的主要平臺
學生綜合素質的教育和培養是高等學校人才培養的主旋律。高校可以通過專業建設和課程設置、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等方面,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搭建學生學習實踐的平臺,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茶文化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之一,它融合了儒、道、佛諸家優秀思想精華,負載著各家文化的豐富內涵,它繼承和發展了幾千年來我國古人們的自然觀、宇宙觀,它具有發揚傳統美德、修身養性、陶冶情操等的社會功能,可以幫助人們在品茶的過程中,提升自身的良好情操,修身怡情;它具有非常豐富和廣泛內涵的“廉、美、和、敬”的茶德精神,能夠提升師生們自身的人文知識,促進審美情趣的提升,這也體現了茶文化的推廣對素質教育起著積極的重要作用。這對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逐漸形成和固定的大學生來說,無疑是一個很好的習得平臺,是學生綜合素質提升的主要平臺之一。
2.1 有茶藝專業的高校大多依托專業建設而建立了相對成熟的茶藝社團
有茶藝專業的高校大多都建立茶藝社團,這些社團大多都依托專業而成長,具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指導教師多由茶藝專業的專職教師擔任,教師在開展社團活動的指導過程中,專業性強,能很好地指導社團學生組織開展專業性較強的社團活動;二是社團依托專業建設而發展壯大,能夠借助和利用的資源較多,如師資資源、實訓室資源、校企合作資源、參加專業培訓的資源、參加職業技能大賽的資源等等;三是社團依托專業建設而產生,社團成員絕大多數來自茶藝專業的學生,會員成分較為單一,在開展茶文化的傳播和傳承過程中,受眾面有所局限。
在這方面工作起步較早的是西南大學的紫韻茶藝社。該茶藝社團由著名茶學博士生導師劉勤晉教授發起,于1999年成立了我國高校第一個茶藝社團—紫韻茶藝社。該社以“紫韻飄香,四時育人”為宗旨,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茶文化精髓,每周組織會員進行茶藝培訓、定期舉行“無我茶會”、走上茶山體驗茶事、走向社會傳播茶文化。紫韻茶藝社的會員們來自學校的各個年級和專業及不同學歷層次的學生,還有來自不同國度的留學生,他們在茶文化的熏陶下,更懂得在激烈的競爭中調節出一種平和、健康心態,從容面對生活的各種挑戰。
2.2 沒有茶藝專業高校中大部分高校經由學生自發而建立了茶藝社團
沒有茶藝專業的高校,大多沒有專門的教師來負責茶藝社團的建設,而是由學生自發建立的茶藝社團。這部分社團的建設和發展有以下幾個特征:一是自發性和自主性較強。由于是由學生依據興趣自發成立的社團,社團成員在其中的自主性較強,所開展的社團活動的自發性也很強;二是社團活動內容較為粗淺,同時因為沒有得到太多的專業學習和訓練,他們對茶和茶藝的了解,大多都只停留在一個較淺的層次;三是社團大多沒有茶藝專業的指導老師,社團指導教師大多和社團成員一樣全憑興趣和喜好,且這類教師在高校中得到有關茶藝培訓和學習交流活動的機會較少,因此,所指導的社團活動專業性不強,更多表現為開展交流類的活動如對茶葉及品種的認知、對茶具的選擇、沖泡技巧等基礎知識,而對茶藝、茶文化所蘊含的茶道精神、茶德、茶禪一味等文化內容的普及和傳承較少甚至沒有;四是社團所享有的資源與專業類茶藝社團有所不同,這類社團依托學生的興趣和學校團委的支持來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學生的凝聚力和依托團委這個大平臺的力量要高于依托專業建設而建立起來的社團;五是社團成員來源渠道廣,這類社團的發起和發展,主要依賴于同學們的興趣,這類社團的成員不拘泥于茶藝專業的學生,但凡對茶藝、茶文化有興趣的學生都可以加入,較大程度地吸納了校園內對優秀茶文化有興趣的學生,受眾范圍廣。
3.1 高校應整合職能部門和教學部門的力量共促茶藝社團的發展
高校可以從以下幾方面整合職能部門和教學部門的力量來促進茶藝社團的可持續發展:一是依托專業建設而建立的茶藝社團,由專業教學團隊配備專業教師作為社團指導教師,負責專業技能性社團活動的開展,同時由團委等部門提供在團委這個大平臺的其他優勢資源的共享和幫助;二是由學生自發而建立的茶藝社團,由團委教師在指導教師選配、安排教師參加培訓方面,著重下大力氣培養社團指導教師,使社團活動兼具趣味性和專業性,同時還需團委借助自身資源和優勢,重點扶持茶藝社團的發展;三是圖書館等部門需在書籍、影音資料采集等方面,重視對茶文化類書籍和影音資料的選購,以滿足學生對這部分知識和技能的學習需求。
3.2 高校應對加大茶藝師資尤其是茶藝社團指導教師隊伍的建設力度
高校應加大對茶藝師資隊伍的建設力度,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一是組織茶藝師資隊伍參加專業的培訓,接受專業的訓練,幫助教師進一步了解傳統茶文化的豐富內涵;二是鼓勵、支持教師考取茶藝師資格證書,持證上崗,確保教師具備基本的茶藝知識和技巧;三是鼓勵和支持教師到相關茶藝、茶葉企業掛職鍛煉,了解真實崗位上的有關茶文化知識和技能,以便能有針對性的指導學生開展活動和開展教育教學工作;四是特別注重對茶藝社團指導教師隊伍的建設支持力度,目前不少高校尤其是沒有茶藝專業的高校的社團指導教師是由對茶藝感興趣的教師擔任,本身可能沒有接受太多的專業培訓,也沒有太多的培訓機會的鍛煉平臺,所以這種類型的高校應注重對這個教師群體的培訓、鍛煉和培養,不斷提升茶藝社團指導教師的專業水平,以便能更好地指導學生開展與茶文化有關的宣傳和傳承實踐活動。
3.3 高校應為茶藝社團搭建校企合作等實踐和學習平臺
高校應借助校企建設或地方茶葉經濟的資源,為茶藝專業或茶藝社團的學生搭建便利的外出學習交流和社會實踐的平臺。以云南高校為例,云南作為普洱茶的盛產地,在當地擁有著眾多的茶藝室、茶葉加工和生產基地,云南的高校可以借助當地的這些資源,與相關的茶室、茶會所、茶葉采摘或加工基地、茶葉銷售等企業建立校企合作管理,為社團學生提供不定期到企業開展學習和實習、實踐的機會,尤其是開展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的體驗機會,便于學生通過身臨其境地加入到企業的社會實踐中,進一步了解茶葉的生產、加工、銷售和茶葉貿易公司的經營等方面的問題,便于同學們在這過程中進一步增進對茶馬古道等中華優秀茶文化的了解。
3.4 高校應充分發揮茶藝技能大賽的平臺為茶藝社團學生提供不同的成長平臺
茶藝比賽是檢驗茶人對中華優秀傳統的茶文化、茶藝的了解和掌握程度。目前全國每年都有各級各類茶藝比賽。高校可結合本校的實際情況,組織茶藝協會的同學們參加各類茶藝大賽,通過賽前的指導和日常對茶文化的知識的積累,學生在參賽過程中,會得到不同程度的鍛煉和提升,進一步增進同學們帶茶文化的習得和傳承。
總的來說,在高校開設茶藝社團,可以為大學生群體提供一個學習、了解、習得和傳承茶藝知識的平臺。這個平臺在拓寬和延伸學生的知識面、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方面都起著重要的作用,通過茶藝社團這個載體,在豐富校園文化知識、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還能推動和引領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先進性和創新與傳承,對于高校校園文化的建設和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都起著積極的作用。
[1]趙燕燕.試論素質教育體系下如何綻放茶文化教育的獨特魅力[J].杭州文博,2011(1):57-58.
[2]周亞軍.學校茶文化教育的現狀及實效性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 2013(5):32-35.
[3]李翠英;余有本;周天山;王榮花.基于素質教育的茶文化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J].教育教學論壇,2014(2):173-174.
羅蘭芬(1981-),廣西田陽人,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教育管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