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心陽(宿遷學院,江蘇宿遷 223800)
茶道的修行思想在大學生挫折教育中的運用
喬心陽
(宿遷學院,江蘇宿遷 223800)
隨著國家教育改革不斷深入,素質教育的教學力度也不斷增強,思想政治教育也得到更多的關注。為了能夠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養,在高校教育中,大學生挫折教育逐漸被列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點之列。挫折教育能夠提升學生抗壓能力,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的抵御外界帶來的不良因素,在遭遇困難的時候,能夠秉持積極的態度去應對,去解決。而茶道作為中國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修行思想能夠對大學生挫折教育產生極為巨大的推動作用,本文針對這個問題進行具體分析。
茶道;修行思想;大學生;挫折教育
隨著就業壓力的增加以及社會環境的日漸復雜,大學生所面臨的外部環境更加艱難,所面臨的困難也更多,來自身體和心理的各種問題,常常交織作用,十分不利于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在這樣的背景下,大學生挫折教育顯得更加重要。而茶道的修行思維,能夠很好的彌補現階段我國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挫折教育的空缺,為學生提供更加豐富,生動的課程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借助茶道修行思想,促進我國高校大學生挫折教育的發展,是極具可行性,并且非常必要的。
遵從茶道之人,都渴望得到更好的修行,從而悟出茶道的真正道理,進而彰顯茶道給人的啟示和教育意義。茶人習慣了繁重的茶事日常工作,而在疲倦的時候,酌上一杯口感純正的茶水,可謂是一種享受,可以更好的舒緩勞作帶來的疲勞之感。同時,進行茶事活動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進行交流。將自己關于茶道的想法提出來,進而將其完善以便為更好的生活所應用。茶道一方面可以陶冶人的情操,也在一定程度上為人們的生活提供生存之道,進而指導人們更好的生活。另一方面,將茶道運用到指導大學生生活方面,教育其具有更好的生活品質,指引大學生選擇職業與生活方向,從而對以后的發展起到幫助、引導的作用。茶水有強身健體、祛病延年的功效。而茶道也可以幫助人們分清是非險惡,從而更好的走向人生的光明正道。
大學生需具有一定的基礎知識水平,從而對茶道可以有更好的理解。將中國悠久的茶文化與茶道結合,從而將養生、怡情、修身、證道等理想主義更好的傳授給大學生,讓其明白茶道的最高境界是為生活帶來便利,更對人的內心具有指導教育意義。大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難免會遇到挫折,在此時利用茶道進行指導教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其精神領域的境界,進而從一個高角度的視角去觀看問題,提出一個綜合性的解決方案。為了讓大學生有勇氣去面對挫折,可以采用茶道中的堅持不懈的精神,保證做一件事持之以恒,懂得變通的前提下更好更快的完成一項工作,做好一件事。茶道注重修心,因此想要保證大學生更好的理解茶道的真諦,需要對其身心進行指導和教育,樹立一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保證大學生具有面對困難承認自己能力不足的勇氣,繼而向更高階層邁進,從而塑造一個健全的人格。
在大學,可以按照實際課程安排,適當開展茶道修行課程,教導學生怎樣飲茶,講述一些飲茶的禮法和技巧,提醒學生尊重飲茶藝術,要以茶禮、禮法、環節、修行為主要學習重點。茶藝是一門高深的藝術形式,這也是茶道形成的基礎環節。為了避免大學生不懂而沒有興趣,需要茶道以茶藝為載體、以飲茶為主要授課方式,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藝”的概念和含義,進而修身養性,參悟茶道的大道理。茶藝的延伸和升華形成了茶道思想,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將茶文化與茶道區別開來。
無論是茶道還是茶文化,都能夠為大學生的生活提供幫助,保證充分理解“制茶、煮茶、品茶”的藝術特點,讓茶道可以為生活提供幫助。茶道精神,本身就具有看不見、摸不著的特性,因此,只要保證茶道與人的內心相統一,才能保證茶道可以更好的指導大學生走出生活的困境,進而完成更多的任務。茶藝試圖經過人們的思想,在人們的精神領域占據一席之地,從而使大學生有更加堅毅的品格、不屈的斗志,從而更有信心地面對生活中的挫折。茶道精神,旨在幫助人們更好的修心,只有保持平穩的健康的心態,才能更好的應對生活的不公,也才能更加妥善的處理挫折等問題。
中國人有著友善的對外友誼禮儀,因此,將濃郁的茶文化與茶道應用到大學生的教育中去,可以幫助大學生養成尊重他人、友善待人的良好習慣。茶道、茶禮、茶藝等都無不滲透著濃厚的中國氣息,而比較典型的茶道,更是將中國優良的待人接物的傳統良好的進行傳承。大學生是處于人生最后的課堂式學習階段,因此,需要學會更多做人和做事的道理,從而可以有效的面對生活、工作中出現的挫折,而茶道中的直面錯誤,勇敢承認錯誤并積極改正的態度,正是大學生所欠缺的,需要大學生良好的學習和模仿,保證具有一個積極向上的人格,從而改善生活質量。
首先,要在一定程度上讓大學生充滿能量、建立自信心理。中國人都喜歡喝茶,而茶葉可以遠銷海外,被眾多地域的人們所認可,其主要原因除了茶葉本身具有提神醒腦、清腸保健的功效以外,由茶而衍生出來的茶道才是人們能夠信服的重點。中國大學生具有愛國情懷,因此,將中國的茶道應用到日常教學課程中,從而保證提供給大學生更多的正能量,以緩解大學生學習和生活中的壓力,從而保持振奮精神,更好的進行學習和工作。大學生需要學習茶道中的積極進取的精神,保證向更高層次的精神領域邁進,進而找到正確的處理問題的辦法,建立明確的人生目標和人生方向。
其次,適當的舒緩由于工作和學習帶來的壓力。茶道在某方面良好的繼承和弘揚了中國的傳統文化,因此,為了保證可以對現代社會以及國家未來的棟梁之才產生一定的指導和教育,需要在大學課堂上積極開展茶道教育文化課程,從而將重要的中國傳統文化良好的繼承和發揚下去。大學生處于相對封閉的校園環境,學習書本和理論知識的同時,也適當地接觸了社會,這就需要學生獨立面對和解決生活上的挫折和困難,此時,茶道的出現,可以在這方面進行指導和教育,幫助大學生完成知識體系的構建和學習任務的同時,對其適應社會的能力和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進行培養。大學生需要面臨來自生活、學習的雙重壓力,為了保證可以有一個積極健康的心態面對生活、工作、學習,需要提高其綜合素質和環境適應能力。大學可以開設茶道課程,保證讓學生了解茶的沖泡方法和流程,同時懂得怎樣選取茶具、茶葉,如何鑒賞和辨別不同種類和質量的茶葉,從而獲得更多的知識和技巧。接下來,需要大學生聯系實際生活,將在課堂上學到的茶道知識應用到生活當中,不斷升華和完善茶道知識內容,學會正確冷靜的處理生活中的問題,想到最佳解決辦法,以尊重他人、不對他人造成傷害為前提,進而變成善于思考、有頭腦的年輕社會人才。
最后,幫助大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大學生重在教育的同時,更重要的還有心理方面的健康問題。為了保證大學生可以有正確的價值取向和人生觀,需要大學嚴格控制其生活習慣。對校園中出現的吸煙酗酒的行為要加大監管力度,保證嚴格制止。同時,為了讓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需要學校提供一個可供文化交流的平臺,適當修建一個文化廣場也是非常必要的。
第一,在大學開設蘊含了茶道理念的教育課程
為了更好的讓大學生了解中國的茶道文化,需要將茶道中具有指導教育意義的思想教授給學生,不斷提升大學生自身的道德品質和精神修養。為了保證建立一個和諧的社會主義環境,大學在開設新型茶道課堂時,需要以學生良好的發展為基礎,培養學生養成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開設的茶道課程需要具有針對性的進行知識傳授,保證學生能夠在理解的前提下完善課程內容。
第二,建立完善的交流體系,保證合理的把課外互動與課上教學模式良好結合
大學生不同于初高中學生,因為性格的成熟與所經歷的學習環境的不同,大學生更具有獨立的人格,因此,在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時也會考慮的更加全面、詳細。為了保證所講述的茶道精神可以被良好的繼承,需要教師適當開展課外互動活動,讓同學們通過各種具有競技類意義的活動收獲更多的知識和經驗。比如:舉辦友誼杯籃球賽、和諧杯乒乓球賽、實力杯排球賽等等。學生在相互競技的同時,可以感受到比賽的緊張和刺激,也在一定程度上鍛煉了身體。最重要的一點,所謂比賽,就會有勝負之分,因此,運用茶道精神教導學生,勝利了要懂得謙虛,不可以驕傲自滿;失敗了也不要灰心,要有風度、有信心,進而為下一次比賽做準備。大學生是養成良好生活習慣的年齡,更是塑造一個完整獨立人格的年齡,因此,將茶道精神應用到教學當中,可以及時有效的塑造一個具有健全思考與實踐能力的大學生,保證提高其心理承受壓力的能力,讓大學生可以養成良好的面對挫折和困難的勇氣,從而為以后更好的生活打下強有力的基礎,也在一定程度上弘揚和繼承了我國優秀的茶道文化精神。
第三,有利于大學生的良好習慣的養成和知識修養的提高
在大學生挫折教育中引入茶道修行思想,在很大程度能夠減少學生的不良行為習慣,比如抽煙酗酒等等,茶道本身能夠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的品味,在學習茶道的過程中,學生的文化知識會不斷增加,視野也會更加寬廣,同時心理承受能力不斷增強。而茶道的修行思想本質就是吃苦,堅持,學生體悟到這些含義之后,抗壓力能力,抗挫折能力都會提升,心理承受力也會增加,同時,還可以更好的推廣我國茶文化,傳承茶文化。
本文從幾個方面對茶道修行思想在大學生挫折教育中的應用進行了分析,希望通過本文的研究能夠為相關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建議和參考,以此更好的提升我國大學生的綜合素養。
[1]靖國華.中華茶道思維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影響[J].福建茶葉, 2016(4):228-229.
[2]陳波.茶道對體育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J].福建茶葉,2016(4):259-260.
[3]倪鳳琨.茶對心理健康的功能研究[J].福建茶葉,2016(5):26-27.
[4]連偉利.以茶潤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新途徑[J].福建茶葉,2016(6):247-248.
[5]涂愛云,孫鎮雷.茶文化對體育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J].福建茶葉, 2016(8):264-265.
喬心陽(1982-),男,山東萊陽人,碩士研究生,講師,國家三級職業指導師,研究方向:學生思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