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藝
(廣西師范大學,廣西桂林541004)
中西方茶文化差異及英語跨文化意識培養路徑
劉藝
(廣西師范大學,廣西桂林541004)
本文首先就中西方茶文化的主要差異進行簡要闡述,并對中西方茶文化差異視角下英語跨文化意識培養的必要性進行分析,然后在此基礎上對基于中西方茶文化差異的英語跨文化意識培養路徑展開說明。中西方茶文化的主要差異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文明形態上農耕文明與海洋文明的差異性;二是核心價值形態上集體主義倫理導向與個人自由主義倫理導向的差異;三是社會交往符號方面價值理性導向與工具理性導向的差異。中西方茶文化差異視角下英語跨文化意識培養的必要性在于全人教育發展的必然要求、互文性教育發展的必然要求、生活化教育發展的必然要求。英語教學中基于中西方茶文化差異的跨文化意識培養路徑可以從開設中西茶文化跨文化交際選修課路徑、開展中西方茶文化的體驗化教學策略、課堂教學中背景性知識的植入策略等方面開展。
茶文化;文化差異;英語跨文化意識;教育培養路徑
中西方茶文化產生于不同的文化背景、經濟基礎、歷史階段以及獨特的地理氣候當中,因此,無論從文化內涵、文化行為實踐還是從表層的文化器物來看,中西方茶文化都存在著顯著的差異。中西方茶文化這些的差異為英語人才的培養提供了一種“跨文化交際”的視角,有助于英語教學的“文化比較”和“文化比對”,畢竟英語本身只是一種交際語言,這種語言背后隱藏的文化價值觀、生活方式和交際符號等才是跨文化交際的真諦所在。在當前經濟全球化、“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跨文化交際的背景下,我們認為巧妙地通過中西方茶文化的差異性這個特點可以有效地創新英語教學中“跨文化意識”的養成。
歷史性的定位來看,西方英語世界主要是屬于“海洋文明”的范疇,也可以稱之為是“藍色文化”,這種文明形態的特點是開放性強、人的冒險性強、經濟的開放性強、海運貿易產業發達、人的主體性觀念強烈等。嚴格來講,茶文化是我國“農耕文明”或者說“大陸文明”的產物,小農經濟屬性、封閉性、包容性、人的主體性觀念落后等是這種文明的基本特點。具體細分來看,中西方茶文化的差異性體現在這樣幾個方面:
1.1 文明形態:農耕文明與海洋文明的差異性
我國茶文化距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神農嘗百草時期。目前最早的茶文化歷史遺跡可以追溯到古巴蜀地區,對此“茶圣”陸羽認為,“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于魯周公”。至3000多年前的武王伐紂時期開始,我國已經開始規模化地種植茶葉,“周武王伐封,實得巴蜀之師…土植五谷,牲具六畜,桑、蠶、麻、芒、魚、鹽、銅、鐵、丹、漆、茶、蜜……皆納貢之”。至此,我國茶葉種植開始普及,與我國古代的農耕文明進行了深度的融合,締造出了中國茶文化的輝煌歷史,整體來看這種“基于農耕文明”的茶文化十分注重對傳統倫理價值的傳承性、高度依賴土地的經濟屬性、人的性格傾向于內斂和保守溫和等特點。反觀英語國家的文化歷史,無論是英國還是后來的美國、澳大利亞等都是典型的“海洋文明”,最早是借助于地中海、大西洋等地工業革命前后開展的海洋貿易而形成的一種文明形態,這種文明的特點是經濟上的重商主義、對外開放性強、文化價值理念的多樣性、人的個性突出、冒險主義突出等。
1.2 核心價值形態:集體主義倫理導向與個人自由主義倫理導向
我國茶文化深耕于相對封閉自守的農耕文明當中,在思想上受儒家思想“內自省”、“差序格局”、“家本位”、“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政治倫理牽制,在一種“父權主義”和“家長制”的封建倫理的調教下呈現出人的行為“集體約束化”的特點,最為著名的例子就是“三從四德”倫理教條的案例。在這種價值導向下,人的主體價值被攤平至家族、家庭、村落等集體當中,人的組織化成為一種徹底的集體主義。而西方茶文化及其背后的政治倫理的核心是“個人主義”以及后來發展而來的“自由主義”,這種價值并不是基于一種集體認知而是基于“個人”價值認知開展社會交往,將個人的價值視為最高的社會信條。
1.3 社會交往符號:價值理性導向與工具理性導向
在我國茶文化的日常生活世界的線索中,從相對儀式化的“交往符號”(比如茶道、茶藝、茶戲、茶曲等)或者相對器物化的“交往符號”(比如茶具、茶葉、茶文化點綴物品等)都是帶有濃厚的“價值理性”符號系統,所謂的“價值理性”主要是滿足人的精神需要、人的心理需要、人的審美需要的一種價值,相對來講并不是嚴格的功利性、物質性的東西,這一點符合我國儒家思想或者禪宗思想、道家思想強調的“淡泊寧靜”、“道法自然”、“君子之交淡如水”等價值理念。但是對于英語文化中的茶文化來講,由于茶文化最早是作為一種海運貿易的“商品”來被認識的,因此,英語文化中的茶文化更多地是帶有工具理性的一種文化體系。
如上文所提及的,中西方茶文化表象背后反映出來的是兩種相互區別的文明類型和價值體系的差異,因此,基于這種文化差異必須加強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培養,這一點主要是基于以下幾個方面的考量:
2.1 全人教育發展的必然要求
對于英語教學的新發展趨勢來講,基于“英語專業”的專業教育、通識教育相結合成為一種全新的潮流,對于英語學習者來講用“跨文化交際”的意識來學習和接觸英語世界中的一些文化理念有助于拓展自身的知識體系和文化價值,對英語的文化魅力進行挖掘。同時由于中西方文化價值理念先天性地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在跨文化交際、全人教育中實施一個穩健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覺”策略是實現跨文化交際的重要前提。因此,從我國茶文化的悠久歷史傳統、豐厚的“道德價值”出發研習英語文化的差異化是一種必然的要求。
2.2 互文性教育發展的必然要求
眾所周知,英語語言只是一種交際語言,屬于一種交往符號,比這種符號更加深層次的意義在于“背景文化知識”。現代互文性教育理念認為,教育工作和實踐要基于一種比較性的視野和視角開展,向學生補充課堂知識之外的信息,這些信息屬于課本知識的“有機補充”,是英語文化的最具有活力的“相關觀照”的文化基因。在這方面,英語茶文化就是充當著這樣一種“生活觀照”的文化,可以幫助英語學習者獲得關于英語世界生活習慣和價值理念。
2.3 生活化教育發展的必然要求
英語語言屬于一種語言,也屬于一種文化,更是一種生活方式。無論是從哪個角度來講,英語的細節都體現在生活世界中,都是來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的一種文化體系。因此,基于生活化的教育是英語教育的必然組成部分。現代的生活化教育理念認為“生活即是教育”、“社會即是教育”、“教學做合一”,這是生活化教育的內核。對于習慣了課堂教育、應試教育的英語教學模式來講,基于生活化的教育是一種重要的教育模式,它可以為學習者提供一種生活化的學習情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力,提高應用英語知識的生活化能力。
作為一種語言教學,英語教學更多地是屬于一種“文化藝術”的范疇,而不是嚴格的科學實驗研究教學。基于中西方人文社會科學的差異性,從“茶文化”這個最具有生活色彩的領域入手開展英語教學的跨文化意識培養具有重要的現實教學意義。
3.1 開設中西茶文化跨文化交際選修課路徑
英語教學的聽、說、讀、寫除了應試教育驗收之外,還有生活化實踐驗收這種途徑。相比較于應試教育來講,從生活化的“中西茶文化”選修課角度可以有效地拓展學習者的社會語言應用能力。社會語言能力一般指的是“在不同文化場景下語言使用者能根據話題、說話者身份、交際目的等多種因素恰當理解和表達話語,即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對此,我們建議在正規的課堂教育之外要在茶文化生活情境(比如英語角、社區、茶館、茶文化論壇等)的基礎上開展選修課,讓學生借助于茶文化的對話開展跨文化意識的培養。
3.2 開展中西方茶文化的體驗化教學策略
茶文化的生命力之所以強大的根本原因在于它能夠內嵌于人們的生活世界中的細節當中,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是其得以傳承和延續的根源。這一點在中西方都是共識。對此我們建議基于一種“體驗式教育”的視角可以進行體驗化教育策略,比如在課堂內外引入中西方茶道對比分析、中西方茶藝表演比賽,在各種真實的場景中讓參與的學生使用英語進行溝通,體驗中西方同一文化的不同內涵和差異性。
3.3 課堂教學中背景性知識的植入策略
學生對于英語學習興趣的獲得是教師主觀能動性與學生主觀能動性互相作用的產物。現代的互文性理論對于教育工作的促進作用就在于“背景性知識”的廣泛應用。為了使學生建構起一個穩定的跨文化意識,建議教師們在教學中一方面可以圍繞著中西方茶文化中的一些差異(比如茶顏色詞匯的差異、茶文化行為的差異、茶文化價值的差異等)進行知識的補充和互文性觀照;另一方面可以調動起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自己搜集中西方茶文化相關的表達差異,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且鼓勵他們把學到的茶文化知識差異應用到社交場合和生活世界當中去。
[1]鄭敬高.海洋文明的歷史類型——兼論歐洲文明不等于海洋文明[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6):35-37.
[2][晉]常滾撰,劉琳校注.華陽國志校注[M].成都:巴蜀書社,1984年,第21一25頁.
[3]張學婷.全人教育視角下的大學英語教學研究[J].中國民航飛行學院學報,2016(3):73-75.
[4]毛道生.生活教育理論指導下的課程開發策略[J].四川教育.2013 (9):27.
[5]遲紅.大學英語開設《跨文化交際》選修課的嘗試[J].教育教學論壇,2016(12):180-181.
劉藝(1971-),女,廣西博白人,碩士研究生,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英語教學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