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以新
(聊城大學東昌學院,山東聊城252000)
茶文化視角下高校學生思政教育的途徑分析
王以新
(聊城大學東昌學院,山東聊城252000)
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一脈相承的文化,在兩千多年的流傳中總結和流傳了大量的文化結晶。茶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優秀代表。隨著市場經濟的全面開展,經濟思維對中國的每一個人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作為中國發展的希望,大學生感受著時代潮流的沖擊。為此,高校對于學生展開思想政治教育有著重要的作用。中華傳統文化經過數千年的演變與發展,已經在無形中成為新時代大學生思想、行為、價值觀中最深不可動搖的部分,并且深入到轉型期中國高等教育,成為影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重要力量。為此,將茶文化作為開展思政教育的手段,有著深遠的意義。
茶文化視角;高等院校;思政教育;途經
茶文化是傳統文化推廣較好的類型之一,許多學生自小接觸茶文化,能夠較為容易接受茶文化的內涵。因此,充分發揮茶文化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鏡鑒作用,促進大學生政治覺悟提升、理想信念堅定、思想道德提高、個人修養歷練,對完善高校“立德樹人”目標具有重要價值啟迪。
在目前,我國彌漫著嚴重的崇外思潮,相當一部分大學生認為國外的就是好的,例如認為買物品只看品牌不看質量,看電影只看國外片不看國產片,甚至在有的教師群體中也存在嚴重的崇外思想。因此,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引入茶文化,可以有效增進教師和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強民族自信心,使教師學生具備民族復興的責任感及感受中華民族共同的歷史認同。而在當今時代,網絡的應用也使大量信息迅速傳播,且互聯網內容都是不經過濾的,有大量的內容在不斷的傳播負能量,大學生鑒別能力較低,極易受這些不良內容的影響。因此,針對大學生開展的思想政治課程必須與時俱進,運用傳統文化內優秀的代表促進學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改善大學生的知識結構,培養大學生道德精神和人格精神。
大學階段的高校在校生是我國未來發展的中堅力量。為了推動大學生的健康成長,茶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得到高度重視,但在具體應用中還存在一定的問題。
2.1 思政教育課堂影響力不足
我國網絡的快速發展使高校思政課堂教學效果越來越低,對于學生日常生活難以滲透,同時引用茶文化時,對學生的調查不夠,致使人文氣息較低,創新不足,講述仍停留在理論中。造成以上問題的原因眾多,首先,高校對于思政教育的實踐不重視,僅僅停留在課堂教學,將思想政治教育寄托于課堂,希望學生能夠理解。但在實際講述中,由于思政教育的理論性較強,純粹的理論致使課堂較為枯燥。為此,在思政教育中引入實踐,將會有效提高教育效果。其次,滲透性的隱形教育不足。隱性教育指在教學中,利用間接、含蓄的方式向學生滲透思想內涵,從而潛移默化對學生形成影響。隱性教育是促進價值觀形成的有利手段,在日常教學中,以新穎的方式,高超的授課手段引導學生情感觀、價值觀、處世觀的形成。再次,過度重視教而忽視了育人工作。高校思政教育是踐行“教書育人”的重要手段,根據我國高校思政教育的發展,長期重視說教,而忽略育人,教師往往認為說教就是在育人,這種觀點代表了絕大多數教師的思想。通過這種方式教育出來的人才,難以具備理性思維。最后,針對大學生個性發展投入不足。當今社會的發展越來越重視學生個性的發展。高校應站在時代的前言,培養具備獨立、向上的新時代的大學生,但在實際講課中,教師“一刀切”,單純的講述共同的理論知識,難以體現學生的發展訴求。
2.2 價值取向的發展潮流與傳統文化的矛盾
沒有傳統文化的心靈滋養,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中華民族。積極弘揚傳統文化,尤其是茶文化,對于大學生有著重要的意義。建國后我國進行建設社會主義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不乏在建設中對文化過度批判。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重視茶文化,并潛心研究茶文化的內涵,宣揚茶文化的對國人精神提升的作用。但是,現階段仍然有一部分學者認為茶文化屬于傳統文化的內容,對于中國建設社會主義起到阻礙作用,這是茶文化運用到思政教育的阻礙之一。大部分學者肯定將茶文化引入高校思政教育是合理的,將對學生產生極大的影響,但是,這些學者僅僅停留在支持和展望的階段,并沒有明確提出如何將茶文化引入思政教育,也沒有制定相應的制度,致使茶文化與思政教育的結合缺乏實踐經驗。除學校因素外,學生對于茶文化的理解也存在較大的偏頗。根據網絡調研數據,認為茶文化屬于封建文化代表的占到28.6%,而30%的學生認為,茶文化不能對找工作產生直接幫助,因此持抵觸觀點。從以上數據可知,學生關注的內容主要是工作,接觸的知識是否未來工作有所幫助成為了首先考慮的第一要素,這也導致茶文化在高校中難以推行。
與茶文化在高校推行困難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洋節”的盛行。隨著功利主義和西方思潮的東漸,大多數學生深受西方文化的影響,直接表現在重視西方的節日。例如過圣誕節及情人節等。過洋節反映出中國茶文化在文化競爭力上已經趨于弱勢,這也導致茶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運用中面臨著巨大困難。
3.1 大力建設茶文化課程建設
高校開展茶文化思政教育的主陣地之一是課堂,建設豐富多元的茶文化課堂,對于提升學生思想素質有著重要的意義。建設茶文化課堂需要從多方面入手。首先,要制定符合本校學生的茶文化教材。宣揚茶文化的書籍在市面上較為多見,但是多為介紹茶的種類和茶道,對于大學生來說,這些書籍難以引起興趣。學校通過教師自身具備的文化素養,充分挖掘茶知識背后的內容,編輯成冊,使學生能夠感受到茶文化來源于生活。其次,開設茶文化的選修必須課程,通過課程設置讓學生真正走入茶的精神世界,教師通過茶文化的角度解讀當今的世界熱點,則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最后,將茶與實踐相結合,使學生引起共鳴。為了保證實踐的有效性,教師需要精心策劃,認真完成。
3.2 加強教師的茶文化素養
經過幾千年的積淀,茶文化已經深深地烙在中國人的心里,教師通過激發和挖掘學生內心深處對茶的渴望,會使思政教育事半功倍。推廣茶文化,教師隊伍的素質可謂重中之重。推廣茶文化,要求宣傳部門、從事學生工作部門及思政教育部門的教師具備基本的茶文化素養,提高這部分教師的茶文化基礎,是茶文化與高校思政教育相結合的關鍵。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方式之一就是開展培訓。我國高校每年開展大量的專家講座和學者培訓,通過培訓提高教師的基本素質。根據我國教育部文件,2018年前,實現全國思政教育工作者的統一培訓,通過此類培訓可使思政教育隊伍有明確的政治方向,從而為學生傳播“正能量”。
3.3 著力增強茶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多元支撐
運用茶文化開展思政教育不能單純依靠課堂,而要建立多元手段。首先,推廣茶文化離不開校園文化建設。校園文化面貌反映了思政教育開展的情況,為此,重點建設校園文化對于推廣茶文化有著巨大的作用。校園文化建設要抓住社團和宣傳櫥窗,社團是學生參與最為廣泛的學生群體組織,通過引導社團活動,對于宣傳茶文化有著較大的幫助,例如召開辯論會,舉辦演講會等。其次,運用網絡平臺,宣傳茶文化。我國面向大學生的網絡平臺數量眾多,許多都在不斷的宣傳傳統文化,例如“大學生在線”,學校將網絡平臺運用到日常的思政教育中,既符合時代發展方向又符合學生特點。
中國茶文化是中華民族經歷長期的歷史時斯,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比較穩定的文化形態,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茶文化因其具有滲透性強,影響持久以及形象、生動等特點,其進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促進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價值的提高。為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提供文化資源支撐。高校思政要從中汲取精髓和營養,規避糟粕和弊端,只有這樣,才能開拓大學生的文化視野,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力和吸引力。
[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發[2004])16號文[Z].2004.
[2]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Z].胡錦濤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12-11-8.
[3]江毅.論中國傳統文化“以人為本”哲理對高校思政教育的審美滲透[J].未來與發展,2009(8).
[4]王學青.“大學之道”的現代變遷[J].現代大學教育,2008(2).
王以新(1976-),女,山東聊城人,同等學力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