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晨霞,王春云
(唐山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河北唐山063700)
武夷文化中的“茶”舞蹈元素與近代舞蹈教學
宋晨霞,王春云
(唐山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河北唐山063700)
武夷文化中的“茶”舞蹈元素從明朝發展至今,歷史悠久,藝術表演力極強,其中和“茶”相關的表現元素蘊含了當地民間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地方文化的精髓。當地濃厚的飲茶及茶葉種植文化是在本地世世代代茶農生活實踐及茶葉生產中形成的,茶舞蹈作為傳統文化的傳承媒介是地方特色藝術的重要表現形式。隨著時代的發展,將傳統茶舞蹈元素與近代舞蹈教學結合,為武夷茶文化傳播帶來全新機遇。我國高校舞蹈教學是參照舞蹈藝術的審美要求對舞蹈動作進行的模仿和刻意練習,通過訓練提升學生專業素養,培養學生的藝術感知力,提升學生對藝術作品寓意的理解能力。隨著舞蹈教學的不斷發展,全新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及多渠道的人才培養計劃開始影響舞蹈教學目標設定,高校需要有針對性的提高舞蹈教學能力。本文首先對武夷“茶”文化及國內外研究現狀進行介紹,其次分析“茶”舞蹈元素與近代舞蹈教學間的關系,緊扣“茶”舞蹈元素與時代發展之間的聯系,完善地方民族舞蹈的教學體系。
武夷文化;茶舞蹈;舞蹈元素;近代舞蹈教學
武夷山是世界文化遺產,擁有瑰麗的自然風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武夷山“大紅袍”有茶中之王美稱,以此為核心的茶舞蹈抒發了當地人對茶的情感。茶舞蹈通過對多種元素的整合,將“茶”在武夷山文化中的精髓進行整體傳達,使舞蹈作品成為普通民眾領略茶文化的途徑之一。“茶”舞蹈元素創作的理性化提升,為自然文化區的舞蹈創作和傳播提供機會,有力地推動民間藝術的創新和發展。現階段,各高校增設舞蹈專業課,地方民族舞蹈開始成為高校教學內容,為傳統舞蹈教學帶來全新的元素和活力。為增強舞蹈教學內容的底蘊,高校開始關注舞蹈文化教育,使學生在學習舞蹈動作的同時理解民族舞蹈的人文意蘊。鑒于此,舞蹈專業需要培養符合條件的師資力量,將學生的專業性和綜合性作為核心培養目標,教育出具備舞蹈專業功底和文化知識的復合型人才。
1.1 武夷茶文化
武夷山是我國著名地域文化發源地之一,二十世紀末首次提出“武夷文化”概念,將武夷山與北方文化地標泰山進行并列,使武夷文化與齊魯文化一樣受到社會各界關注。中國是茶的發源地,飲茶習慣在民眾生活中的普及,是在中華千年文化精神內涵傳承的結果。武夷山作為紅茶和烏龍茶的主要發源地,種茶歷史悠久,茶文化底蘊豐厚,自唐代以來文人雅士對武夷茶進行的藝術創作涵蓋詩歌、專著等多個方面,數量達上百篇。相關藝術作品描述了“斗茶”、“功夫茶”等烹茶技藝以及“喊山”、“祭茶”等民間風俗,2003年國家文化部將武夷山市命名為茶文化藝術之鄉。在武夷山地區,每年4、5月份,大街小巷都可以感受到濃郁的茶味,種茶、制茶、飲茶深入普通民眾生活的方方面面,茶產品生產也為當地經濟帶來可觀效益,成為支柱產業。在武夷文化中,“茶”舞蹈元素的出現為茶文化提供了全新表現手法,茶舞蹈的表演和傳承為地方文化的推廣創造了新的可能。
1.2 國內外研究現狀
我國茶葉在唐宋時期開始向海外輸送,隨著茶葉在全球范圍內的傳播,國內外關于茶文化的研究專著很多,其中日本的茶道與英國的紅茶技藝最具代表性。
日本茶道,據記載唐代日本使臣首次來到中國,留學生和僧侶在中國生活的過程中,留學生被茶文化吸引并開始養成飲茶習慣,而佛教與茶文化的聯系使茶葉開始成為僧侶日常必備物品。日本《茶之書》被認為是對唐代陸羽所著《茶經》的翻譯嘗試。早期日本茶葉供給主要依賴進口,本地沒有茶葉種植經驗,但由于飲茶人群的增加,茶葉進口不能滿足供需平衡,日本部分地區開始嘗試種植茶葉。日本飲茶習慣由中國傳入,在本國文化適應過程中形成日本的茶道文化,因此,與中國茶文化存在一定的共通之處。
英國茶文化起源與日本情況相似,由于英國當地不產紅茶,進口紅茶多供貴族享用,因此英國紅茶是貴族標志。武夷紅茶作為國內重要茶葉出口地,是英國紅茶的發源地,在飲茶過程中英國貴族加入牛奶、茶點等元素形成符合當地審美的茶文化。
國內關于茶文化的研究源遠流長,從唐代陸羽的《茶經》到宋徽宗的《大觀茶論》不同階層、不同時代的研究著述不可勝數,其中《茶經》上下兩卷:“一源、二具、三造、四器、五煮、六飲、七事、八出、九略、十圖”,從多個方面對茶的起源、茶具、茶葉的種植、采摘烘焙等進行綜合介紹,是現存最全面茶文化專著。建國以來各地紛紛成立茶學會,組織進行茶文化研究及地區間茶文化交流,對近代茶文化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確保茶文化傳承和茶產業發展。
2.1 近代舞蹈教學現狀
舞蹈,是人類古老的藝術種類之一,以美化過的人體動作為表現手法,是對人們內在精神世界的直接傳達。舞蹈教學與其他文化課教學存在明顯不同,本文通過整理發現目前高校舞蹈教學中普遍存在以下問題:
首先,課程設置與教學方法上,高校課程設置是指參照學科培養目標展開的課程安排教學規劃。我國部分高校由于經費和師資力量的限制,無法全面落實學科培養目標,教務處為協調預算削減授課內容,導致課程開展以常規必修課為主,選修課程開設不足。在教學方法上,教師一味關注教學任務完成,對學生的關注較少,課程評價標準以學生對動作的掌握為主,缺乏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
其次,師資力量上,舞蹈教學的展開主要依賴相關專業人才的授課,因此,師資是影響舞蹈教學的重要因素,決定了高校教學質量。然而,由于我國舞蹈專業出現時間較短,師資力量相對匱乏,舞蹈教師的培養和待遇體系,與其他成熟學科有著明顯不足。學校大多沿用傳統教學方式,課程內容守舊,學校對教師培訓和交流關注較少,幾乎沒有科研活動,使教師缺乏提高自身素質的動力。由于校領導重視程度不夠,高校舞蹈教師存在身兼數職,甚至承擔行政工作現象,教師沒有充分的時間投入到舞蹈教學中。面對地方舞蹈和民族舞蹈時,教師的知識儲備不足,很難引導學生深入展開對舞蹈內涵和不同舞種差異分析。
最后,教學形式和教學內容上,由于舞蹈教育師資力量和課程設置的局限使高校舞蹈教學模式和內容受到影響。目前高校教學模式主要是對其他發達國家的模仿,教學內容以北京舞蹈學院等名校視頻為主,課堂教學單一枯燥。高校擴招帶來的學生水平差異,使基礎薄弱學生無法接受高節奏的教學,課程考核主要以學生動作掌握為準,使舞蹈教學淪為應試性教育。
2.2 “茶”舞蹈元素引入舞蹈教學思考
茶舞蹈,即與茶元素有關的舞蹈表演,舞蹈動作大多源自采茶生活和烹茶技藝,經過漫長的歷史發展舞蹈動作不斷豐富開始成為特定表演形式。歷代表演者在基本動作上進行的創新,傳達出多樣的文化信息,包括:生活化習俗、情態動作表現、服裝造型上的變化等,源于生活實踐的同時富有視覺美感。舞蹈者通過情態動作傳達出舞蹈的深刻文化內涵,將武夷文化中“茶”元素進行形象表達,傳遞出當地上千年文化底蘊。近年來,茶產品生產的商品化、機械化使人們開始忽視茶舞蹈創新,受新事物對傳統文化沖擊影響,這一區域性舞蹈形式受到了前所未有挑戰。武夷茶舞蹈傳播過分依賴旅游業,在全國范圍內的辨識度還不是很足,為使更多人了解到茶舞蹈的獨特魅力,擴大茶舞蹈的藝術影響力,需要將地方舞種與近代舞蹈教學聯系起來。舞蹈教學中注重不同舞種的內在文化傳達,教師應當立足日常生活,避免過分追求形式,關注學生對內容的學習,以舞蹈教育的形式進行專業人才的培養,實現茶舞蹈的現代創作,滿足社會大眾的審美需求。
舞蹈藝術源于生活,是生活元素與藝術美感的有機結合,觀眾在欣賞舞蹈表演的同時也是對民俗文化的全面體驗,因此,舞蹈表演需要得到觀眾認可。武夷文化中的“茶”元素與舞蹈藝術連接,使生活化行為得到藝術表達機會,將地區“小眾文化”表演推向更廣闊區域,令廣大普通民眾有機會接觸到傳統文化藝術。在地方舞蹈教學中,舞蹈教師需要有豐富的文化底蘊和敏銳的觀察力,認可民俗文化對舞蹈創作的重要作用,在教學中融入當地文化習俗介紹,幫助學生舉一反三、快速理解。此外,由上文可知,我國武夷文化中“茶”元素有著悠久歷史和多樣表現手法,在實踐中“茶”舞蹈元素與近代舞蹈教學存在結合的可能性。通過專業課設置提升人們對特色舞蹈文化的重視程度,做到表演與教學相適應,舞蹈創新與傳統文化相適應。在實踐中,不要過分要求速度和規模,努力加強師資隊伍,提倡教育模式創新,推動高校舞蹈教學中的平穩發展,為今后高校舞蹈教育提供參考和借鑒。
[1]賈丹妮.采茶戲中的舞蹈與音樂元素內涵分析[J].福建茶葉,2016 (1):222-223.
[2]盧玉平.《印象大紅袍》中武夷山茶文化元素開發現狀探究[J].安徽科技學院學報,2016(1):88-93.
[3]魏攀.武夷山茶葉包裝中地域文化的滲透[J].武夷學院學報,2016 (4):77-81.
[4]張朝枝,孫曉靜,盧玉平.“文化是旅游的靈魂”:誤解與反思——武夷山案例研究[J].旅游科學,2010(1):61-68.
[5]周圣弘.武夷巖茶“巖韻”新解[J].武夷學院學報,2010(4):14-20.
[6]黃意生.論武夷巖茶(大紅袍)傳統制造技藝的傳承、創新與形成條件[J].福建茶葉,2012(4):41-45.
[7]蔡潔.武夷文化在藝術設計中的視覺符號轉化[J].藝術探索,2012 (5):115-118.
[8]李令群,謝向英.福建茶葉地理標志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研究——以武夷山大紅袍為例[J].福建農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4(3):86-91.
[9]黃文華.元素化教學在贛南采茶教學中的功能價值分析[J].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11(4):129-131.
宋晨霞(1975-),男,河北易縣人,副教授,研究方向:音樂、舞蹈。
王春云(1974-),男,河北省易縣人,藝術系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音樂、聲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