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逸妍
(中央民族大學,北京100081)
茶文化對大學生人文精神的影響
趙逸妍
(中央民族大學,北京100081)
當代大學生人文精神的缺失已成為不爭的事實,如何培養大學生良好的人文精神已成為當代高校教育重要目標。筆者認為道德精神和價值理想構成人文精神的基本內核,在儒佛道三家哲學文化思想融合發展下形成的茶文化,其在道德精神與價值理想培養與塑造方面有著特殊作用。因此,本文試圖從茶文化角度分析培養、建設大學生人文精神有效途徑,旨在提升當代大學生的人文精神。
茶文化;大學生;人文精神;影響
何為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有何重要性?人文精神就是以人為核心,將學習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為重心,以完善人的精神世界,塑造人的健康人格為目標的一種文化精神,其是對人類精神理想及其價值理念的一種終極關懷。[1]可見,人文精神影響甚至決定了社會個體成為怎樣的人,走怎樣的路。我國高校一直以人文精神為教育目標,由于大學生處于成長的重要時期,容易接受新生事物,充滿蓬勃朝氣,但還沒形成穩定的“三觀”,也因其自控力、認知能力等較差,缺乏生活閱歷與經驗,極易受到外界的影響。特別是當前多元文化并存、西方享樂、拜金等思想的涌入,各種信息、新聞充溢著生活中,使得大學生對傳統文化失去興趣;又加之社會轉型矛盾日益嚴重,中國教育制度的不完善等等因素綜合作用下,使得當代大學生人文精神的缺失已成為不爭的事實。
道德精神和價值理想成為了人文精神的基本內核,如何培養、建設大學生的人文精神,筆者認為大學生人文精神的建設應該從傳統文化教育入手。在儒佛道哲學文化思想融合發展下形成的茶文化,蘊藏著廉儉育德、和誠處世、友善敬愛、美真康樂等為內容,并形成豐富多彩的藝術表現形式,在培養人的道德精神與價值理想方面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嘗試從茶文化角度分析塑造培養大學生良好的人文精神。
當代大學生人文精神缺失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功利主義心態嚴重,導致人生理想與價值觀的迷失;當前我國已進入經濟體制、社會結構改革的攻堅階段,多種矛盾錯綜復雜地交織在一起,貧富差距不斷擴大,社會利益分配嚴重不均。多種文化的碰撞、多種觀念的共存,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多元化思潮影響,使得當代大學生思想觀、人生觀、價值觀受到全面的沖擊,而處于“三觀”形成與鞏固時期,導致大學生功利主義嚴重,迷失了正確的人生理想與價值觀。[2]二是缺少道德責任感、精神世界空虛冷漠,轉型時期的社會一方面給大學生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另一方面學習壓力、就業壓力、生活壓力之大,各種拼爹、炫富現象的增多,造成部分大學生內心的挫折感嚴重,進而形成自卑、抱怨的不健康心理,不相信知識改變命運的真理,讀書無用論,只要有爹媽便一世舒適安穩的心態導致某些大學生意志消沉、精神萎靡,甚至走上了違法犯罪的道路,如“藥家鑫事件”、“復旦投毒事件”、“博士跳樓事件”等等,說明大學生道德意識的缺乏、精神世界的空虛。[3]三是缺乏人文底蘊,從基礎教育到高等教育一直都是以知識與技能傳授為主,人文素養教育為輔,大學課程設置與教學方式明顯缺失大學生人格的完善與塑造,缺失人文精神的培育建設,尤其在市場經濟環境中,高等教育還出現了功利化、市場化的特征,使得大學生在文人知識、人文底蘊方面修養欠缺,不但影響大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而且導致大學生思維固化、創造性、想象力的缺失,進而不利于整個社會的發展。面對這樣的實際現狀,下文將詳細分析茶文化對大學生人文精神的影響以及有效的實踐措施。
2.1 茶文化內涵
我國茶文化汲取儒道佛三家哲學思想之精髓,融合美術、音樂、舞蹈、文學、體育等民族文化類型,形成博大精深、內涵深厚的文化種類,不僅影響了中國人的思想、性格與道德等形成與完善,而且推動其他國家茶文化發展。
儒家“中和”之美,強調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按照一定秩序和諧地發展,講究“理、敬、清、融”的思想,“在飲茶過程中,營造和諧優雅的環境,欣賞著不急不躁、心平氣和茶之本性,體會茶經水沖泡后帶來的甘甜清香……,進而在藝術化的品茶過程中,錘煉人格,升華思想,修煉心性。[4]道家主張“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人們只有按照大自然的客觀規律才能生存發展,也只有與大自然融為一體、和諧相處才能達到物我合一最高境界,賦予茶文化自然樸素、淡泊名利、寧靜致遠的精神品質。禪宗的頓悟內省,明心見性,賦予茶文化修身養性、凈化心靈之意蘊。可以說,在儒佛道三家思想影響下,中國茶文化形成了“和、靜、清、儉”精神內核。
茶文化精神內涵與我國教育人文精神教育有很多相似之處,在高校中融入茶文化思想教育,一方面可以繼承、宣傳民族傳統文化;另一方面,運用茶文化思想培育、建設當代大學生人文精神可謂是對癥下藥,不僅可以提升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身心健康發展,而且幫助大學生塑造健康的人格,豐富精神世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為今后走上社會奠定良好而堅強的心態。[5]
2.2 茶文化培養大學生人文精神的有效途徑
2.2.1 科學而有效地開設茶文化課程
茶文化融入高校課程是發揮茶文化德育功能最佳途徑之一,當前除了相關的職業技術院校有專門茶道、茶藝等課程,但在茶文化并未普遍地進入高校課堂,即使有開設相關茶文化的課程,也流于德育教育的形式。因此,筆者認為各個高校結合本校專業教學、學生對茶文化的認知程度以及喜好等方面的因素,深入調研學生喜歡的授課內容與方式,開設不同層次的茶文化課程,比如全校的茶文化公共課,重點介紹茶文化的歷史歷程、茶藝表演等藝術表現形式,茶道精神等等通識性的知識,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自由地選擇公開課。
此外,還可以根據不同專業,引入茶文化的不同內容,如舞蹈專業、音樂專業等可以引入各地采茶舞、采茶歌的學習;設計專業、廣告專業、視覺傳達專業等融入茶葉包裝設計、茶葉品牌推廣;美術專業、藝術學理論專業可以考慮茶與藝術之間關系;文學專業可以考察茶與文學的關系;外語專業的學生可以考慮日本茶文化、英國茶文化、韓國茶文化與中國茶文化關系以及各自茶文化的特征;又如理工科專業可以開設基本的茶文化課程。通過不同的課程學習,讓大學生們領悟茶文化深厚內涵,了解古人為何鐘情于飲茶,了解正因為古代陸羽、當代吳覺農喜歡茶,受啟于茶純凈、樸素自然之本性,不會低頭、頑強生長之風骨,感嘆于茶內斂、不驕不躁、不爭不搶的精神意蘊而產生的博大胸懷與無私奉獻、敢于吃苦、勇于創新的精神,兩人才有茶圣之美譽,他們的精神人格就是茶人精神的充分提現,也是人生價值的完美表達。[6]在茶文化的熏陶與影響之下,讓大學生們感受民族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更重要是熏陶大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不斷修煉心性,培養君子德行,塑造正確的人生觀、思想觀與價值觀,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抵制當前社會上出現的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的思潮影響,形成奮發向上,努力上進的精神人格。
2.2.2 組織茶文化實踐活動校園活動
大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僅僅依靠課程理論教育還無法營造良好的校園氛圍,因此,筆者認為,高校還需要開展茶文化相關的實踐活動,讓大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感受茶文化的“和、靜、清、儉”精神內核。一方面,邀請茶文化專家或某文藝研究領域開設講座、展覽等形式,擴大茶文化在大學生心中的影響,幫助大學生更好地理解大學生精神內涵。另一方面,高校積極組織開展茶文化相關活動,如茶文化主題演講、茶文化知識競賽、茶文化美術作品創作等等系列校園活動,培養大學生學習茶文化的興趣,在參加活動過程中加深其對茶文化的理解,豐富大學生傳統文化知識,同時大學生也能在親身實踐中感受到茶文化“理、敬、清、融”的思想,引導他們在學習過程中進行自身反思,排除心理障礙與抱怨不滿等不良情緒,提升鑒別社會各種如拼爹、炫耀等不良社會現象與心理的害處,加強大學生道德文化的建設,促進大學生人生的自我完善。
此外,高校還應該為設計、音樂、舞蹈等專業的學生與社會各界的茶文化活動建立合作關系,比如為名茶企業開展大學生實習場所,讓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能夠參與茶葉包裝設計工作,通過切實的社會活動來強化大學生對于茶文化德育功能的觀念,明白為人處世要和誠處世。尤其是茶道中的“精行儉德”,更能夠從精神和行為方面指引大學生,讓他們養成以禮待人,相互尊重、互相關心的良好習慣,明白面對困難與挫折時要保持理性客觀,萬事總有道可言,只要自己努力不懈,都有達到成功的可能性。同時,茶文化中至真、至善、至美的審美文化,可以提高大學生的審美情操,讓他們在光怪陸離、紛繁雜亂的社會中堅守正確價值取向。
社會的發展豐富物質生活,開拓了我們的眼界,但同時也帶來各種矛盾、困難與誘惑。如何讓大學生堅守正確的人文精神,不僅事關大學生個體的今后發展以及幸福程度,更涉及社會的發展。在儒道佛孕育中積淀而成的茶文化,其對人們道德精神、價值觀念、審美情操、為人處事等等方面都有重要影響,因此在高校引入茶文化教育,在大學生中宣傳、推廣茶文化,發揮茶文化德育功能、社會功能、審美功能對大學生的教育意義,充實大學生的精神內涵,提升大學生的道德素養,培養大學生勇于奮斗、勇于奉獻的精神,這也是我國開展素質教育的最終目的。
[1]劉越.大學生人文精神的缺失與重塑[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 2015(3):14-16.
[2]陳敏:《大學生社會心態的培育》,載《光明日報》,2014年10月24日.
[3]尹文偈.當代大學生人文素養的缺失與提升[J]欽州學院學報. 2015(10):72-76.
[4]孫長龍、談陸羽《茶經》的儒學思想.福建茶葉.2015(5):67-68.
[5]羅麗.茶文化對大學生品德的影響[J].福建茶葉,2016,38(3):307-308.
[6]陳香白.中國茶文化[M].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2002(4):34.
趙逸妍(1984-),女,浙江衢州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學生管理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