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軍(天津商業大學寶德學院,天津 300384)
日語教學過程中融入茶文化的思路與策略分析
田軍
(天津商業大學寶德學院,天津 300384)
隨著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各個國家之間的文化往來也更加密切,在這樣的背景下,國內日語教學熱潮也悄然興起,而作為中日文化的橋梁--茶文化在日語教學中充當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在日語教學中融入茶文化,不僅能夠幫助中國學生更好的了解中日茶文化的差異,深刻體會日本茶道的精髓,而且還能夠掌握很多日本詞匯、語句,增強日語預感。日語教學與茶文化的結合,是推動日語普及發展的重要手段。本文針對日語教學過程中融入茶文化的思路與策略進行具體分析。
日語教學;茶文化;思路;策略
中日茶文化之間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在進行日語教學的過程中,合理的融合茶文化,能夠更好的幫助學生理解日語內涵,提升對日語學習的興趣,同時還能夠促進中日文化的交流,拓展學生日語思維。日語教育工作者應該充分挖掘茶文化的價值,搜集中日茶文化的相關素材,通過茶文化這個平臺,更好的完善我國日語教學,提升日語教學水平和質量。
在日語教學中融入茶文化,教師首先要對中國的茶道以及日本的茶道進行研究和區分。說到日本茶道,就不得不研究中國茶道,日本的茶道源于中國。在中國魏晉南北朝時期,飲茶之風開始在中國盛行,在中國的茶文化典籍《茶經》中早有記載,日本茶道在中國茶道基礎上發展起來,吸收了中國茶道中的一部分思想內涵,又結合自身的特點以及本文禪宗文化,最終建立了屬于自己的茶道體系。
如果追溯日本茶道的起源,基本是在16世紀左右,當時日本并沒有茶樹,茶葉傳入日本,是通過遣唐使完成的。日本并沒有原生茶樹,當時的日本人并不喝茶。一直到奈良時代,日本遣唐使將茶葉從中國帶回,茶葉開始在日本落地生根。據悉,在中國宋代時,日本的禪師榮西,多次來到中國浙江,在此時愛上了飲茶,并將其帶回日本,這是比較確切的對日本茶道起源的說法。如果與中國的茶文化歷史相比,日本的茶文化算不上悠久,但是卻非常有特色。日本茶文化中的茶道是最主要的部分,研究日本茶道,對日本茶文化的發展傳承有重要意義。日語教學與茶文化的結合,首先就應該從茶道的融入開始。
日本茶道包含了很多文化思想,集中體現了日本民族文化的精髓,以其中的和敬清寂、禪茶一味最為典型。所謂的和敬清寂,要從日本歷史上一位杰出人士說起,那就是武野紹鷗,本人非常熱愛文藝,喜歡歌道,于是就將歌道融入了茶道之中,完善了茶道的形式和內涵。他還對茶具、茶室進行了改良,使它們更加素雅、謙和。在他的影響下,日本很多文人雅士,都逐漸開始效仿這種飲茶的方式,通過這樣的方式提升自身修養。其中“和”就是和諧、平和的意思,“敬”就是尊敬、誠實的意思,而“清”是指飲茶的環境清幽,“寂”是安靜,寧靜,肅靜的意思。這四層含義為奠定了日本茶道的思想基調,對日本茶道的影響甚遠。
除了和敬清寂之外,禪茶一味也是日本茶道的重要特色之一。上文已經提到,茶葉最初傳入日本,是由禪師榮西帶回去的,因此與佛家思想有著不解之緣。禪茶一味,就是將參禪與飲茶融合在一起,提出禪茶一味思想的村田珠光,他從日本來到中國獲得了中國著名禪師圓悟克勤的墨寶,并從中悟出了“禪茶一味”的境界,此后禪茶一味的思想被繼承下來,成為了日本茶道的核心思想。
以日語教學中的《日本概況》課程為例,為了更好的保證日語教學質量,將茶文化融入教學課程從而提高學生的知識能力水平以及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是非常必要的。教師在授課之前,制作完整的PPT演示課件,時間不應過長,一般二十分鐘為最佳,課件主要由以下四個部分組成:“溫故篇”、“知新篇”、“探索篇”、“預知篇”。
2.1 首先是“溫故篇”,5min
教師事先搜集一些歷史資料,并對學生進行詢問,做一個課前小練活動,讓學生迅速集中注意力。由于關于日本文化的歷史人物有許多,因此教師需要按照教學要求進行人物選取,保證其滿足課堂需要的同時,還能起到積極的教育帶頭作用。教師滾動播放一個個準備好的小問題,讓學生舉手搶答或者和同組人員(課前分配好的)進行商議回答,限時十五秒,之后教師點擊課件給出正確答案。學生可以對答案內容有所懷疑并詢問或者進行知識補充,學生在一問、一想、一答中學習知識,保證了學習質量,提高了學習效率。
例如:屏幕出現四位人物圖片,學生按照教師指示進行搶答,這四個人物分別是:村田珠光、武野紹鷗、千利休、千玄室。可是屏幕并不會顯示名字等信息,學生需要說出人物名稱的同時,對其進行資料介紹,介紹完畢后由同組或者其他小組成員適當進行補充。這種溫故主要人物的方法可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同時讓學生對日本的歷史有更深層次的理解和思考。日本自從引入茶文化以后,根據地方文化需要對其進行完善,從而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茶道文化。教師同樣展示出制作好的茶道工具(碗、勺、壺、爐等)圖樣進行展示,還有不同的茶室構造(四疊半、書院、雪隱、露地等)以及用途。學生需要不斷經歷題目審查、問題解析、知識延伸、相互補充點評以及獨立思考等過程,從而對課堂需要溫習的知識有更全面的、直觀的理解和認識,進而開拓學習思路,提高事物洞察力,建立良好的思維模式等,讓學生對抽象事物進行良好的感知力,進而將其具象化、真實化,從而保證掌握知識的能力提高。
2.2 其次是“知新篇”的練習,時間一般為10分鐘
這個時間安排主要以觀看視頻和進行總結分析為主。由于學生習慣了黑板呆板的教學模式,因此即使學習新的知識文化,也不會有較高的學習興趣。而隨著教育水平的不斷發達,多媒體教學模式應運而生。學生可以通過觀看播放的視頻資料進行知識復習,秉承“溫故而知新”的文化,日本教育界使用比較完整的視頻資料提高學生對文字以及語言環境的理解能力,由于注意力相對集中,因此僅僅播放數分鐘的視頻影像進行知識宣講,學生就可以充分掌握不同句型、不同語句在真實語言環境中所表達的意思,從而讓課程學習變得更加全面而具體。
教師選用的是日本NHK制作的《日本茶道》影像資料,然后經過人工剪輯、組合,從而形成課堂上的教學視頻資料。由于采取了多媒體教學方式,因此可以增設多種教學方法,學生通過觀看視頻資料發現茶客進入茶院以后,分別在“露地”、“掛刀處”逗留了片刻,而后方才進入茶室,這是對其主人的一種尊重。學生看完視頻資料以后,對茶室主人與客人之間的整個飲茶過程驚嘆不已,原來茶文化竟是這樣的博大精深。學生首先需要針對日本茶道文化的內涵“和、敬、清、寂”進行思考,然后發表自己的見解。教師為學生講述日本的茶道文化,同時介紹“和、敬、清、寂”這四個字所代表的精神世界的追求。日本的茶道與禪宗同等重要,學生尊重不同的文化,也渴望學習其中的知識和道理,這種孜孜不倦的求學精神對開展日本教學課程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2.3 然后是“探索篇”,3min
探索的目的是為了對知識進行補充和延伸,從而讓教學發揮出真正的使用價值和意義。學生按照要求完成課堂學習內容以后,教師制定課下拓展課題內容,并要求學生課下獨立完成。課題沒有題材限制,只要是對知識的補充就可以,由于之前課堂上教師分配了不同小組(多數按照居住地進行分配),因此學生如果有困難可以尋求同組人員的幫助,這種自由的學習模式讓學生可以自主掌握學習時間和進度,學習起來更加積極、有熱情。比如教師講述的課程《日本茶道的文化深層內涵—“和敬清寂”》,學生自行尋找到了許多資料,有日本茶道文化,也有中國茶文化,主要的參考書籍有《中日茶文化比較》滕軍;《茶之心》千玄室(日);《菊與刀》本尼迪克特(美);《縱向社會的人際關系》中根千枝(日);《周作人論日本》(中)等。
2.4 最后是“預知篇”,2min
因為有了之前的鋪墊工作,因此在這部分學習中會更加順利。不同課題之間可以完整的銜接,這對學習更加全面的課堂知識幫助非常大,同時,為了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教師需要定期為學生布置寫作題目,并對文章內容、字數嚴格要求,從而保證學生養成良好的寫作習慣和寫作方法。
進行到此,基本的教學內容已經完成了,但是為了能夠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讓學生掌握更多的知識,對日語以及茶道文化體悟得更深,教師可以適當進行一些拓展訓練,但是注意適度,不要過猶不及,比如:教師應該合理控制教和學的比例,通過播放一些視頻資料,為學生創建一個日式“茶點”的情境,讓學生自己去體悟茶道中的“和敬清寂”,這樣的方式不僅可以放松學生的大腦,還能夠活躍學生思維,激發學生對茶道的熱愛。最后,教師還可以通過設疑的方式,拋磚引玉,激發學生求知欲望,教師沒有講功夫茶的茶藝操作,讓學生自己去研究一下。以此促進學生對茶道詞匯的記憶和認識。
將傳統茶文化與語言教學完美的融合,是目前日語教學的關鍵一環,通過茶文化這個跳板,能夠使中國的學生認識到更加豐富的茶文化內涵,體會到世界茶文化的博大精深,而反過來茶文化也可以幫助學生消化和理解很多日語詞匯、語法等等,總之,在枯燥的語言教學中,結合文化教學,是提高語言教學質量和效率的有效途徑,茶文化與日語教學的融合,是當前日語教學改革發展的主要方向。
[1]陳永華.禪文化:中日文化交流的一種載體——從中日茶道的淵源、特點談起[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5):46-50.
[2]侯巧紅.論中日茶道文化的意境與精神氣質 [J].河南社會科學,2012(9):73-75+108.
[3]劉方冉,梶野詩織,蔡碧凡,周新華.中日茶人對茶道精神的印象比較研究[J].農業考古,2013(5):92-97.
[4]李杰.日語教學與文化導入[J].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2015(2):64-66.
[5]周曉冰.日語教學中文化導入的策略研究[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0(7):60-62.
[6]王朝陽.日本茶道文化傳承的教育人類學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4(2):23-25
[7]崔文博.文化相似性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作用——以中日茶道為例[J].福建茶葉,2016(10):240-241.
田 軍(1982-),男,天津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日本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