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中陽(西安理工大學人文與外國語學院,陜西西安 710048)
茶文化典籍中英譯原則與技巧
劉中陽
(西安理工大學人文與外國語學院,陜西西安 710048)
在我國龐大的茶文化體系影響下,形成了一系列茶文化經典著作,這些著作的存在,不僅為我們有效了解傳統文化提供了基礎,同時通過文學大家的視角,也幫助我們深層次的了解經典著作。因此,想要將茶文化典籍中的信息有效傳播至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就必須通過相應語言進行轉化,從而實現其深度融入和有效傳播。而這一過程,就是對茶文化典籍進行有效翻譯的過程。本文擬從茶文化典籍的基本狀況分析入手,結合典籍翻譯的時代要求,從而深度探究在茶文化典籍英語翻譯過程中使用的原則與技巧。
茶文化體系;經典著作;英語翻譯;原則與技巧
我國在茶文化形成過程中,圍繞茶文化內涵,形成了一系列經典著作,這些典籍的存在不僅有力證明了我國茶文化發展的鼎盛,同時也為我們深度了解茶文化提供了重要幫助。
在我國豐富的茶文化體系背后,還有著一系列與之相關的典籍,通過對典籍進行深度閱讀,我們不難發現其中所描述的茶文化世界。我國歷史上第一部專門講述茶的專著是由中國茶圣陸羽所著的《茶經》。整部茶經是對我國唐朝之前茶及茶文化發展歷史的體系化整理,也是我們有效認知中國茶文化的重要前提。自茶經出現之后,通過研究,我們發現中國古代共有124種涉及茶的著作,而這些著作包含了理論著作、普通讀物、文化著作、科技書籍等等龐大的茶文化理論體系。而最重要的是大多茶文化著作是廣泛分布于茶文化體系之中的。
通過對我國茶文化典籍發展狀況進行體系化研究,其發展表現主要可以分為三個層面:一是茶葉被作為飲品且逐漸演化成一種風氣和習慣;其次是飲茶這一行為在整個社會中的地位日益穩固;最后則是整個飲茶行為逐漸成為社會風氣。人們飲茶意識日益成熟,也就是說,典籍的形成是與人們的習慣相同步的,正是越來越多的人將飲茶作為自身的一種習慣,才為典籍創作提供了大量素材。
當今整個世界都已經形成公認,我國是茶葉及茶文化的發源地。雖然周武王時期就有關于茶的故事,但在我國茶文化長期發展演變過程中,對這一系列零散的記錄有一定影響,因此史學界對先秦時期茶文化發展狀況有一定爭議。但自唐朝陸羽創作茶經確是整個研究界的一致共識,可以說整部《茶經》對我們了解茶文化有著重要作用和價值。盛唐時期,在發展日益成熟背景下,我國的茶文化發展逐漸成型。同時這一時期也是我國茶文化典籍迅猛發展的重要時期。
在唐朝,除了茶經外,很多唐詩中也有著對茶文化的突出反映。通過對我國茶文化進行深入研究,我們不難發現,我國的茶文化是一種融合,其以茶葉和飲茶為基礎,融入了人們具體理解和認知,其豐富的精神內涵成為茶文化中重要的元素。而在這一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的茶文化典籍,則形成了三種典籍題材,即為:散文類著作、小說戲劇類著作和專著。內容復雜全面、體系龐大的茶文化典籍實際上是對整個文化體系的有效反映,也是對不同時期各種社會心理的有效融合,因此茶文化典籍具有獨特的內容和形式,通過對茶文化典籍進行有效整理,可以發現這一系列著作分為:茶葉的種植及生產、品茶的具體技巧和藝術、有關茶葉的文化故事以及品茶人的個人感知等等,無論體系、類型如何復雜,我們清楚這一系列茶文化典籍都是建立在中國傳統文化基礎之上的,因此在對這一些著作進行傳播過程中,必須融入茶文化內涵的有效分析。
事實上,從18世紀開始,中國的茶文化典籍就開展通過各種語言翻譯到世界各地,在典籍翻譯方面,逐漸形成了一系列相應的技巧和原則。典籍是文化發展到一定程度的表現,也是該文化高度成熟的重要表現,因此,可以說典籍是該領域當中的研究集大成反映。典籍反映的是一種成熟的認知思想,因此其表現為文字記錄,但關鍵的是其作為對文化的有效記錄。因此,進行典籍翻譯工作時,不是簡單的對典籍和文獻進行翻譯,更重要的是對這些典籍中所包含的文化內容進行有效融入。
典籍翻譯是對傳統文化的有效傳遞,因此想做到對典籍進行有效翻譯,就必須具備扎實的理論基礎,通過對典籍進行層次研究,從而達到典籍翻譯和介紹推廣的目的。在對其進行翻譯過程中,必須結合以下要求。首先,要堅持尊重原著的要求。翻譯典籍不同于其他,典籍是整個文化體系中極為經典的組成部分,因此我們必須認識到整部著作經過長期發展已經形成了完善的社會認知,因此如何在對其進行翻譯過程中,不尊重原著,整個翻譯過程就失去了價值和意義。其次,要堅持體系化關聯原則。當整部典籍分為多個層次、多卷宗時,必須將其有效融合,任何一部著作的翻譯,都不能隔離看待。要通過有效挖掘各種典籍之間的關聯,從而形成正確全面的認知。
再者,在典籍翻譯過程中,要注重內容的具體轉化。由于各種語言的特點不同,因此我們在進行翻譯過程中,可能出現語言上的調整,當缺乏直接對應詞語時,可以選擇相近的詞語來代替,但文章的格式上,不能輕易做調整,不同題材的典籍其格式往往就有區別。我們可以做文字上的替代,但在格式框架上,不能隨意調整。當使用相近詞語時,要做好必要的注解,從而便于人們閱讀。注解的內容要做好標識和提示,從而便于人們及時查閱。
最后,整個典籍翻譯的基礎是對文化的了解和認識,所以想要達到典籍翻譯的信息等量傳遞,就必須對典籍源文化和翻譯語言的文化進行深入研究。將整個翻譯過程中,充分融入文化的差別之中。客觀上講,語言只是一種工具,相似語言之間的文化就有可能會產生重大區別。以茶文化為例,英美地區所使用的語言基本相同,但英國的茶文化與美國的茶文化之間有著重要差別。這說明語言只是服務文化的一種工具,而文化的形成則與自身所處的時代有很大關系。因此,做好典籍的翻譯,需要充分結合文化內涵。
3.1 茶文化典籍英譯的具體翻譯過程描述
在對茶文化典籍進行英譯翻譯時,必須遵從以下步驟開展:首先,結合全譯要求對原文典籍進行語言內有效轉化,也就是現在漢語內對典籍進行有效整理。其次,在不同語言體系內進行具體轉化,即從漢語轉化為英語。最后,則是在英語內進行語言和語法結構的具體調整。目前我國多數茶文化典籍均是古漢語所書寫的,因此想要對其進行有效外翻,首先要做到就是對這一古文形式進行有效理解。當然這一方法更適合與具備一定中文水平的翻譯人。而在不同語言體系之間進行有效轉化時,要有效結合典籍所表述的內涵,確保信息的等量傳遞。最后,在英語內進行轉化時,主要是將原典籍中符合中國人習慣的句子和詞匯進行調整,使其適應英國文化和英國人的習慣。做好茶文化典籍翻譯,就是既要對中國茶文化的內涵和特點進行有效了解,同時也要對英國人的閱讀習慣進行充分考慮,當然在這一過程中,必須妥善考慮,中英茶文化之間的具體差異,從而實現典籍有效英譯。
3.2 茶文化典籍英語翻譯過程中使用的原則與技巧分析
實際上,在茶文化典籍的英語翻譯過程中,我們并不缺乏相應技巧和認知,更重要是如何才能有效消除文化上的差異,實現信息的等量傳遞。通過有效總結翻譯理論和經驗,我們認為在對茶文化典籍進行有效翻譯過程中,應該堅持以下原則,首先,針對典籍中關鍵性的術語進行有效注解,通過注解內容為典籍正文提供有效補充。關鍵性詞語是我們了解整部典籍的關鍵和重點,也是我們做到典籍等量信息傳遞的關鍵,但漢語和英語在文化和語言上有著重要差別,因此很多情況下,我們很難選擇合適的詞匯與之相匹配。所以,要通過有效補充,達到譯文最準確的效果。而在做注解的過程中,要注意順序的對應性,確保整個補充能行之有效的服務讀者。
再者,在文章的結構上,不要過于死板,要根據文章內容進行實時調整,確保整個文章結構完善,且符合翻譯語言的結構要求。受不同文化影響,相關文學作品其寫作習慣并不完全一樣,因此經過翻譯之后,想要達到理想翻譯效果,就必須對翻譯結構進行有效調整,從英文創作習慣入手,確保整篇文章適應人們的閱讀習慣。
最后,在翻譯過程中,必須注重與文化的融合。文學作品最大的特點就是其中融入了文化的要素與內涵,同時其中關于作者個人的情感認知和理解是整個文學作品最大的價值,因此在翻譯過程中,不能機械的將其看做文字翻譯,而是在充分理解原文情感與內涵的基礎上,所實現的等量信息傳遞。當然,在這一過程中,在含義有效涵蓋的基礎上,也可以依據相關文學題材的特點,對譯文內容進行有效豐富和美化,增強其可閱讀性。茶文化典籍最大的特點是茶文化,因此,做好其翻譯的前提,就是對整個茶文化體系進行清晰了解和有效分析,只有將茶文化內涵和特點融入到整個譯文當中,才能最終實現理想的翻譯效果。
茶文化典籍作為整個茶文化體系的重要要素之一,因此在對其進行翻譯的過程中,具有一定翻譯原則和相應技巧,良好、有效的英文翻譯是我們進行信息等價傳遞的重要前提。這就決定我們在翻譯有關茶文化典籍時,必須充分結合相關翻譯原則和技巧,通過對茶文化的深度融合,從而實現對茶文化典籍的準確表達,當然在這一過程中,要以全面認知中英茶文化差異入手,避免信息傳遞失衡。
[1]陳敘.凸顯原則指導下的典籍翻譯——以《論語》為例[J].科學導報,2014(3):356-358
[2]趙長江.文化傳播視角中的漢語成語英譯——三部有代表性的漢英成語詞典對比研究[J].外國文學評論,2014(7):121-124
[3]呂世生.中醫藥國際傳播中英譯問題及對策[J].中國翻譯,2014(14): 205-207
[4]李運興.文化詩學視閾中的早期唐詩英譯研究[J].文藝理論研究, 2015(5):56-61
[5]許光華.19世紀中國文化典籍英譯研究 [J].民族翻譯,2015(17): 150-155.
劉中陽(1977-),女,陜西西安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二語習得、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