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靜宇
地理教學源于生活,初中地理是地理知識學習生涯的起點,作為走在啟蒙道路上的教師,在學生初次接觸地理知識時,應該利用自己的智慧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熱情,發展學生學習地理的個性,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細心研讀新的課程理念,筆者發現課堂教學不是簡單的知識學習的過程,它是師生共同成長的一場經歷之旅,課堂教學改革就是從知識走向智慧。地理學科更應該成為豐富學生智慧的主要陣地,用智慧去喚醒學生的生命與心靈。那么,地理課堂教學中如何啟迪學生智慧呢?
一、用生活化的事物比喻抽象的地理事物
《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在實施建議中提出:教材內容的選擇與組織應聯系實際生活內容,尤其是學生熟悉的地理事物、地理現象和地理問題,緊抓“學習對學生的生活有用的,對學生的終生發展有用的地理”,使地理課更加貼近學生的現實生活和社會實際,改變過去單一地從概念到概念的教學狀況。地理教學中要營造與學生生活和周圍世界密切相關的地理知識環境,注重學生的基礎性知識和技能,培養學生在生活中的各種能力(這種能力包括認識生活、適應生活、享受生活、創造生活等方面的能力),使地理從“科學世界”回到學生的“生活世界”。這樣就需要教師對教材內容在自身解讀的基礎上再進行總結,大膽地變革和創新,融入自己的創造,用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又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素材來替換、重組教學內容,盡可能使內容生活化。多用學生熟悉卻可能“熟視無睹”的生活中的地理現象來引導學生,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探究欲,讓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例如,七年級上冊的“等高線的判讀”一課,學生對于等高線概念模糊,無法形成腦海圖像。畢竟初中生較為熟知的還是二維圖像,對于立體圖像的認知并不完善,更無法將二維圖像與三維圖像相對應。此時就需要教師引導,幫助學生建立腦海圖像。然而語言描述空乏無力、難以理解,不如選取直接的生活事物進行比喻,學生既感興趣又好理解。這里筆者選取了夏天常用的蚊香(盤狀)來作比喻,學生一下就理解了等高線的對應法則。
我們都知道,課堂教學其實就是一門語言藝術,生動而幽默的語言能夠緩解學生的緊張心理,從而感染和吸引學生,達到促進課堂上師生之間心靈與思維的互動。
二、善于利用實事新聞建立正確的地理視角
手機、電視、互聯網等現代媒體,為學生學習地理提供了獲取知識的多種途徑,也是學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很多學生正是通過這些媒體從接觸地理、感知地理到關注地理,進而熱愛地理。教師可以在平時的訓練中讓學生用“眼睛”發現生活中的地理,借助報紙、雜志、廣播、電視、互聯網等收集關于地理的新聞,從旅游行程中獲取地理信息、自然風光、自然現象等社會生活中涉及的地理知識拍照留存并展示,還可以針對一些國際和國內的熱點問題,從地理的角度提出問題,引發討論,用地理知識發現
世界。
三、利用影視資料提取地理課堂的有效信息
多媒體的應用在現代教學中非常普遍,對于七年級下冊較多的內容來說,很多國家或地區的一些人文景觀都在一些影視片中出現,學生或多或少都知道一些,但是較為破碎,并沒有當成地理事物去記憶、去分析。在這里,筆者就詳細查找了相關的影視資料,將它制作成課堂中需要使用的資料片,學生通過觀看資料片能更直觀、更生動地了解這個國家或地區。
例如“東南亞”一課,筆者就選取了《泰囧》這部影片,將熱帶經濟作物、風土人情、服飾、宗教等飽含泰國特色的影視片段截圖制作成小視頻,學生通過觀看初步了解了泰國的一些地理情況。教師再由點及面,詳細介紹東南亞的地理情況,學生既感興趣又易于理解。整個課堂因為這個視頻而變得高效。
四、注重科學探究,啟迪學生智慧
教師和學生都身處社會環境之中,不能將知識與社會生活脫離開來,只教給學生書本知識。教育的最終目標是教會學生“學以致用”,所以運用所學的地理知識去分析、處理社會問題是地理學科的一大任務,更是關鍵所在。地理教學生活化就是用生活實踐來突破學習內容,把地理知識移植到生活中去。涉及滲透著人地關系內涵的環境問題,可以指導學生參與社區環境宣傳活動,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學以致用,并改變自己、影響他人的行為方式和道德觀念。
新教材中豐富而有趣的學科資源為學生的地理學習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平臺,但興趣只是學習的開端。學生的智慧往往在探究知識的過程中形成,因此還需要繼續探索在課堂上還能怎樣優化教學,構建真正的智慧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