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花
摘 要:作為課堂教學的開端,導入的方式奠定了一堂數學課的基調,或新奇,或枯燥,或熱烈,或平淡,直接影響到學生學習一堂數學課的情感,甚至影響到學生的課堂學習時思維的主動性.數學教師的課堂導入行為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應當立足于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的視角為起點設計情景,提出問題,以最大的靈活性和創造性激發和促進學生學習.
關鍵詞:導入;趣味;情境;問題;目標
一、基于學生視角的趣味導入
數學史總結了幾千年來數學發展的進程,如,著作《周髀算經》《九章算術》《幾何原本》等,它們都是數學史的光輝成就.在八年級《勾股定理》的課堂導入時,適時引入數學史,介紹中國古代數學家不僅很早就發現并應用勾股定理,而且很早就嘗試對勾股定理作理論的證明.勾股定理是幾何學中的明珠,古今中外,人們對它趨之若鶩,已有三百多種證明方法.不僅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展示了勾股定理的魅力,更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推動學生學習的動力,是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是探索真理的前提.一個人只有有了學習興趣和愿望,才能產生學習的動力.在數學課堂上,教師的導入行為激發學生數學的學習興趣,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
二、源于學生生活的情境導入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能夠認識到數學存在于現實生活中,并被廣泛應用于現實世界,才能切實體會到數學的應用價值.”將學生熟悉的社會生活融入數學課堂中,有助于學生進入數學學科的精彩世界.
七年級《豐富的圖形世界》這節內容是初中幾何學習的第一課,學生將從這打開幾何的大門.我從學生都有去游覽的“嬉戲谷”游樂園,貼近學生生活的青少年活動中心,大家耳熟能詳的武進市民廣場,區政府大樓,世貿中心大樓的視頻航拍短片為導入,鼓勵學生帶著數學的眼光來看短片中的場景.短片中的場景基于學生原有的認知起點,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點燃學生幾何學習的熱情,讓學生感受到幾何學習的必要性,同時消除學生對新知識的“戒心”.學生尤其對世貿中心大樓頂端的“棱錐”感興趣,學生通過對這種新幾何體的描述、搭建,紛紛表示這是一種與圓錐不同的椎體,興趣盎然地進入本堂課的學習.這樣的導入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研究的主動性.
情境創設是為了更好地學習知識,源于學生生活的情境,不僅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從生活中來的樂趣,也激發了學生把所學的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的數學學習品質,培養了學生喜愛數學、學好數學的情感,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三、啟迪學生思維的問題導入
數學課堂不僅是傳授知識和解題技能,更應該是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傳承數學的研究精神.在課堂中,提問是開啟學生思考、培養學生探究性思維能力最直接和最常用的教學方式.
教師提問導入時,若所提問題過于簡單,就無法激發學生的興趣,不能促進學生積極思考,問題過難,會無法找到新知識的生長點,學生無從下手,也會打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比如,在學習八年級《探索全等三角形的條件》一節時,教師可以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為生長點進行設計例題提問.如圖所示,在△ABC和△DEF中,(1)若△ABC≌△DEF,你能找出哪些相等的量,請說明理由;(2)若AB=DE,能使△ABC≌△DEF?(3)兩個三角形具備多少對邊或角分別相等的條件時,這兩個三角形就全等呢?
設計這三個問題,目的是引導學生獨立思考的基礎上與他人合作交流,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體驗從不同角度尋求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策略和方法.
四、明確學習內容的目標導入
課堂導入是一堂課的開始,也是學生對學習內容產生學習興趣的關鍵.數學課堂的導入既要關注數學的知識性,更應重視教師導入行為對明確學習內容的有效性,避免產生“誤”導的現象.
七年級《主視圖左視圖俯視圖》一課,我設計了以古詩導入的環節,“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首古詩是學生所熟悉的,但是在數學課堂上吟誦古詩,難道數學老師要上語文課了嗎?我微笑著說出本課的學習目標:“同學們,你們是不是認為觀察事物應該要像這首古詩所描述從不同角度觀察才能夠全面呢?”學生紛紛點頭稱是,看到大家的表現,我接著說:“本堂課的學習內容《主視圖左視圖俯視圖》就與這首詩有關,通過對簡單幾何體從三個方向觀察,能判斷簡單物體的視圖,感受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的關系.”這樣的導入方式既輕松愉快,又直接點明了本課的學習目標.
面向全體學生是實施素質教育、深入推進新課程改革的關鍵所在.數學教學行為要突出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營造良好的導入氛圍.教師俯下身子,從學生視角,設計一堂數學課的導入,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才能促使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
參考文獻:
[1]張娜.高中數學課堂導入方法及案例分析[D].天津師范大學,2012.
[2]郭霞芹.初中數學新課導入的教學策略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