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玉敏
在經濟大環境不佳的情況下,各行各業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個人投資者要避免踩雷,一定要再三睜大眼睛。
潮水褪去才知道誰在裸泳。
經濟繁榮期各種問題都能掩蓋。但是隨著經濟去杠桿的進行,各種違約事件層出不窮。以和經濟密切相關的債市為例,今年以來的債券違約事件頻出。
臨近年底,就在國海證券“蘿卜章”事件拉扯兩三個星期,仍在商討最后協定的時候,螞蟻金服旗下的招財寶上僑興集團私募債也出現了違約。
據Wind統計,截至12月27日,今年以來發生違約的債券合計78只,債券余額共計388.94億元。而2015年發生違約的22只債券涉及金額126.1億元,2014年違約債券6只涉資13.4億元。2016年違約債券余額遠遠超過2015年和2014年違約債券余額的總和,是前兩年總和的近三倍;違約債券數量也基本是前兩年的2.8倍。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李楊在近期第一創業和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共同舉辦的“2016中國債券論壇”上表示,債券違約的主體最早從民企發展到了信用還不錯的央企、地方國企。違約程度從開始不能付息,到本息都不能償還。違約的行業從新能源行業開始,擴展到設備制造、鋼鐵、有色、采掘等周期性行業,向食品等非周期性行業發展。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中國債券論壇首席經濟學家、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員彭興韻甚至下判斷說,由于貨幣政策的改變,依賴于價格上漲帶來的改善信用狀況的行業,從今年開始將不得不重新面臨嚴酷的現實,未來我們將面臨更多地周期性違約。
以往債券違約的影響范圍多數在機構之間,最多波及到購買債券類產品的個人投資者。但是2016年隨著互聯網金融的創新發展,原來只針對機構的風險資產被拆分至無數小額資產,私募成功變身債券,被通過各種互聯網金融平臺賣給了無數屌絲、個人。
這本是一個好的創新,無數理財小白可以享受到優質高門檻的資產。但現實情況是,普通人無緣優質資產,流向各金融平臺的仍然是高風險資產。在經濟下行階段,這些高風險產品紛紛被引爆。
于是我們看到今年以來,有高達2000多家互金平臺出現問題,跑路、倒閉的也是數不勝數。過去,大家在投資互金平臺時,可以說將大平臺作為篩選條件,而今大平臺也開始出現問題。
我們注意到,這些在大平臺上售賣的產品,從表面上看設置了數道安全保障,從保險公司提供信用保證險、引進銀行作為擔保、債權轉售階段為轉讓的個人再次引入保險進行保障。但這一切都架不住進入龐大基礎資產的違約。
這次僑興集團私募債違約的第一、二期,共涉及3.12億元,浙江財險最終進行了預付賠付。但是我們注意到,僑興集團還有本息共計8.34億元的債券需要面對,且將于2017年1月中下旬全部到期。目前僑興集團董事長吳瑞林被警方協助調查,即將到期的債券違約風險仍然很大。浙商財險的追償可能面臨兩大難題:向銀行追償面臨著反擔保是否成立的問題,向發債企業追償則可能面臨無錢可賠的處境。如果到最后一步,浙商財險還愿意、或者是還有能力承擔這筆賠付資金呢?
如果浙商財險不能賠付,作為中介平臺的招財寶,它會負擔嗎?按理說招財寶僅是一個中介,是可以不擔負責任的?但是人們看重的是其平臺的信用,一旦出事,招財寶也跑不了。
銀行理財利率低,房產投資被限制,出國理財有門檻,以往收益還不錯的互金平臺現在也是問題不斷。小平臺不敢碰,大平臺也會踩雷。進入2017年,普通投資人怎么選擇?我們的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互金平臺投資一定要堅持小額、分散的投資原則。除了選擇實力平臺,還要機構投資的態度篩查投資的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