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惠霞++張玲麗++馬紅軍++劉永衡



doi:10.15889/j.issn.1002-1302.2016.10.053
摘要:在田間調查寧夏回族自治區不同地區日光溫室蔬菜收獲后土壤硝態氮、銨態氮含量的基礎上,設置水培試驗,研究不同溫度以及不同形態氮素比例與用量對葉用萵苣(Lactuca sativa var. ramosa,別稱生稱)生長及可食用部分硝酸鹽含量的影響。結果表明,日光溫室在蔬菜收獲后土壤的氮素殘留量很高,硝態氮與銨態氮的比例約為10 ∶1;溫度對葉用萵苣生長有明顯的影響,25 ℃更有利于其生長;在一定范圍內,氮素對葉用萵苣總生物量有明顯的促進作用,但當氮素過量時,生物量并未隨氮素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不同溫度下,隨著氮素投入量的增加,葉用萵苣可食用部分的硝酸鹽含量增加;同等氮素投入條件下,25 ℃下種植的葉用萵苣其硝酸鹽含量相對較低,單施硝態氮比硝態氮、銨態氮2種形態氮共存時葉用萵苣的硝酸鹽含量要高;低濃度氮素時,15 ℃時葉用萵苣吸收的硝酸鹽較多,但高濃度氮素時,25 ℃吸收的硝酸鹽較多。因此,建議在日光溫室蔬菜栽培中應減少氮素的投入量,避免長期使用單一肥料。
關鍵詞:氮素形態;施肥量;硝酸鹽;硝態氮;銨態氮;溫度;葉用萵苣
中圖分類號: S636.206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002-1302(2016)10-0205-03
收稿日期:2016-02-02
基金項目:寧夏教育廳高校科研項目(編號:2014-179)。
作者簡介:李惠霞(1976—),女,甘肅靈臺人,碩士,高級農藝師,主要從事土壤與植物營養學教學與科研工作。Tel:(0951)7831296;E-mail:lihuixia_76@163.com。設施栽培是我國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重要方向,是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重要手段,具有良好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在整個農業生產中占有重要地位。近20多年來,設施農業在寧夏回族自治區發展十分迅速,2010年的栽培面積是1990年的近70倍[1-2]。但隨著設施農業的發展和日光溫室栽培年限的延長,生產上出現許多問題,施肥過量尤其是氮肥過量、施肥品種單一等問題尤為突出[3-7],而氮肥過量、單施硝態氮肥會導致土壤養分失衡、地下水被污染、蔬菜硝酸鹽含量超標等。硝酸鹽含量是蔬菜品質的重要指標,人體攝入的硝態氮81.2%來自蔬菜,當攝取量較大時,會引起人體肌體中毒或形成強制癌物質,因此,蔬菜硝酸鹽含量關系到食品安全與人體健康[8-10]。
寧夏回族自治區秋冬倒茬設施栽培的葉菜類蔬菜,由于施入大量氮肥,外觀明顯表現為氮素過量癥狀,葉片極其濃綠,對其葉片進行采樣分析,硝酸鹽含量為700~1 200 mg/kg,已不宜生食或生、熟皆不宜食用的水平。為確保當地或周邊地區居民的身體健康,本試驗在田間調查寧夏不同地區日光溫室蔬菜收獲后土壤硝態氮、銨態氮含量的基礎上,設置水培試驗,研究土壤氮素殘留與蔬菜硝酸鹽吸收的關系,為日光溫室蔬菜栽培合理施肥提供技術依據。
1材料與方法
1.1田間調查
銀川市位光照充足,熱量豐富,干旱少雨,蒸發強烈,無霜期短;溫差大,氣溫年較差平均為31.5 ℃,日較差平均為136 ℃,年平均氣溫為8.7 ℃,平均積溫為3 245.6 ℃,有效積溫高。調查區域位于銀川市周邊地區,調查點主要有寧夏賀蘭、寧夏農墾(平吉堡)、銀川掌鎮、寧夏永寧、寧夏靈武五大設施農業示范基地。調查的溫室均種植蔬菜,栽培年限為5~15年。溫室均為一面坡式,東西向,長60~80 m不等,跨度 8 m,北墻高1.8 m、脊高 2.15 m,溫室用0.065 mm聚乙烯無滴膜覆蓋,冬季覆蓋棉被不加熱。每座溫室在秋冬茬蔬菜收獲后,采用“S”形9點法采集1個混合樣,共采集樣品206個,采用1 mol/L KCl浸提法(水土比為5 ∶1) 提取土壤礦質氮、連續流動分析儀(BRAN+LUEBBE) 測定土壤礦質態氮(銨態氮及硝態氮)含量。
1.2水培試驗
1.2.1試驗材料試驗于2015年3—5月在銀川能源學院進行,供試蔬菜為葉用萵苣(Lactuca sativa var. ramosa,別稱生稱)。將葉用萵苣種子用0.1% HgCl2消毒,清水浸泡,均勻播于育苗穴盤;5~8 d出苗,出苗早期澆灌清水,后期澆灌1/8霍格蘭氏營養液;間苗,每孔留1株,培育15 d,備用;挑選長勢均一的培育苗,自來水洗根,再用去離子水沖洗;濾紙吸干根表面水分,稱質量。根據地上部和根系長勢,挑選相對均一的植株用于試驗。
1.2.2試驗設計與方法以溫度和硝態氮(NO-3-N)、銨態氮(NH+4-N) 2種不同形態氮素比例為條件,設計2因素試驗。溫度主要模擬寧夏回族自治區設施栽培秋冬茬、春茬的平均溫度,分別設15、25 ℃;氮素設5個比例,硝態氮 ∶銨態氮(mmol/L ∶mmol/L)分別為2 ∶1、3 ∶0、6 ∶1、7 ∶0、10 ∶1,處理編號分別為T1、T2、T3、T4、T5,設置2種形態肥料均不施為對照(CK)。試驗采用水培方法,硝態氮使用NaNO3,銨態氮使用NH4HCO3,2種不同形態的氮素按比例和用量加入,如T1處理硝態氮用量為2 mmol/L、銨態氮用量為 1 mmol/L,其他處理類同。水培液中除氮素外,其他元素采用霍格蘭氏(Hoaglands)營養液配方補充,用0.01 mol/L NaOH和HNO3調節培養液,使pH值為6.5左右,并監測培養液電導率,使其符合水培條件。試驗在人工氣候室進行,培養前期用1/4營養液,后期用1/2營養液。每培養7 d更換1次營養液,采用人工通氧6~8 h/d,LED燈補光8 h/d,夜間黑暗。
1.2.3樣品測定將葉用萵苣苗地上部新鮮組織及烘干后的組織分別用研缽迅速研細,采用水楊酸-硫酸比色法測定硝酸鹽含量。
1.3數據統計分析
用Excel 2007制表作圖,用SAS 8軟件進行統計分析;采用Duncans新復極差法進行多重比較。
2結果與分析
2.1寧夏日光溫室土壤中不同形態氮素的含量差異
由表1可見,銀川周邊5大設施蔬菜基地春茬收獲后殘留在土壤中的礦質態氮素含量平均為116.68 mg/kg;賀蘭設施農業基地的硝態氮含量相對最低,而掌鎮設施農業基地的硝態氮含量相對最高,與溫室使用年限長短較為一致,據調查,掌鎮日光溫室建于2000年,而賀蘭日光溫室建于2008年,這說明硝態氮可能隨溫室使用年限的延長而累積量越來越大;寧夏地區蔬菜收獲后殘留在土壤中的礦質態氮以硝態氮為主,占礦質氮的比例平均為90.69%,硝態氮與銨態氮的比例約為10 ∶1。經走訪農戶肥料的使用情況發現,農戶每年向土壤投入的氮素較多,一般在春茬蔬菜定植前施有機肥約45~105 m3/hm2,以雞糞、羊糞為主,底肥與追施共施化學純氮素肥料約900 kg/hm2。
2.2不同處理對葉用萵苣生長的影響
將2個不同溫度下的各生理指標經t檢驗發現,不同溫度對葉用萵苣生長有顯著影響。由表2可見,25 ℃下葉用萵苣地上部、根系生物量的累積比15 ℃的相對更快一些;隨著硝態氮用量的增加,地上部鮮質量、根系鮮質量呈先增加后減少的趨勢;25 ℃時T2處理的葉用萵苣地上部鮮質量、根系鮮質量相對最大,T2、T3、T4處理的含水量均大于90%;15 ℃時T3處理的葉用萵苣地上部鮮質量、根系鮮質量相對最大,T2、T3處理的含水量大于90%;T5處理的葉用萵苣總生物量與對照差異不明顯;不同溫度下,T5處理的株高相對最矮,T3處理的根系最長;25 ℃時,T1處理與T2處理、T3處理與T4處理相比發現,單施硝態氮更有利于總生物量的累積,而 15 ℃ 時這一表現不明顯。
2.3不同處理對葉用萵苣地上部硝酸鹽含量的影響
將2個不同溫度下葉用萵苣地上部的硝酸鹽含量經t檢驗發現,不同溫度對葉用萵苣硝酸鹽的含量有顯著影響。由圖1可見,葉用萵苣新鮮組織在15 ℃時各處理的硝酸鹽含量均大于25 ℃;烘干后,T3處理2種溫度的地上部硝酸鹽含量相差不大,其他處理有明顯差異;對新鮮組織而言,隨著氮素總用量的增加,不同溫度下地上部的硝酸鹽含量增加,T5處理的硝酸鹽含量是T1處理的3.6倍;T1處理與T2處理、T3處理與T4處理相比,兩者之間投入的氮素總量相同,但葉用萵苣地上部的硝酸含量有明顯不同,單一氮源處理的地上部硝酸鹽含量大于2種形態氮源共存,這可能是由于當溶液中僅存在NO-3時,葉用萵苣根系對NO-3有更強的親和力,當NO-3和NH+4共存時,根系對氮素的吸收量減少,NH+4的加入使其根系對NO-3的親和力也下降。
2.4不同處理對葉用萵苣地上部硝酸鹽吸收量的影響
由圖2可見,15 ℃時T1、T3處理葉用萵苣對硝酸鹽的吸收量高于25 ℃,T2、T4、T5處理在25 ℃時對硝酸鹽的吸收量高于15 ℃;T1處理與T2處理(投入3 mmol/L氮素)相比,15 ℃ 時2個處理對硝酸鹽的吸收量相差不大,25 ℃時,單一氮素時地上部對硝酸鹽的吸收量明顯高于2種氮源共存;T3處理與T4處理(投入7 mmol/L)相比,2種溫度條件下,單一氮素時地上部對硝酸鹽的吸收量均明顯高于2種氮源共存;低濃度氮素條件下,15 ℃時葉用萵苣地上部對硝酸鹽的吸收量相對較多,高濃度氮素條件下,25 ℃時對硝酸鹽的吸收量相對較多。
3結論與討論
經取樣測定及走訪農戶發現,銀川周邊5大設施蔬菜基地春茬收獲后殘留在土壤中的礦質態氮素含量平均為11668 mg/kg,與其他省份同期設施土壤[11]相比,礦質態氮含量高1倍左右;寧夏地區蔬菜收獲后殘留在土壤中的礦質態氮以硝態氮為主,占礦質氮的比例平均為90.69%, 硝態氮與銨態氮的比例約為10 ∶1;農戶每年一般在春茬蔬菜定植前施有機肥約45~105 m3/hm2,以雞糞、羊糞為主,底肥與追施共施化學純氮素肥料約900 kg/hm2。這說明寧夏春茬設施蔬菜栽培中,氮肥過量較為嚴重,而蔬菜當季吸收量約為其投入量的1/5~1/3[12-13],除以氣體形式揮發和向深層土壤少量淋溶外,其他氮素均殘留于土壤中,寧夏地區蔬菜種植戶的高氮投入將會導致土壤中殘留的氮素含量非常高,并以硝態氮形式存在于土壤中,長期累積會進一步導致耕層土壤pH值的下降,引起土壤酸化。
氮素與蛋白質合成、核酸、細胞膜等微結構有密切關系。試驗結果表明,溫度對葉用萵苣生長有明顯的影響,25 ℃更有利于其生長,NO-3-N、NH+4-N比為3 ∶0時,葉用萵苣地上部和根系的生物量、株高均相對最大;在一定范圍內,氮素對葉用萵苣總生物量有明顯的促進作用,但當氮素過量時,并未提高葉用萵苣生物量的累積;NO-3-N、NH+4-N比為6 ∶1時更有利于根系的伸長,這與Kirk的研究結論[14]一致;施入相同量氮素時,單一存在的NO-3比NO-3、NH+4 2種離子共存時更有利于生物量的形成,NH+4的加入會降低根系對NO-3載體的親和力,從而影響其吸收速率,進一步明顯影響根系對NO-3的吸收,這與李彩鳳等研究結果[15-20]一致;不同溫度下,隨著氮素投入量的增加,葉用萵苣可食用部分硝酸鹽含量增加,同等氮素投入條件下,25 ℃下種植的葉用萵苣硝酸鹽含量相對較低,對人體健康更為有利一些。
因此,在日光溫室蔬菜栽培中應減少氮素的投入量,合理施入不同形態的氮素肥料,避免長期使用單一肥料;從食品安全角度看,春茬種植的葉用萵苣比秋茬種植的相對更好一些。
參考文獻:
[1]何文壽,高艷明,王菊蘭,等. 寧夏設施栽培土壤質量現狀、存在問題與對策研究[J]. 農業科學研究,2011,32(1):1-8.
[2]何文壽. 設施農業中存在的土壤障礙及其對策研究進展[J]. 土壤,2004,36(3):235-242.
[3]余海英,李廷軒,周健民. 典型設施栽培土壤鹽分變化規律及潛在的環境效應研究[J]. 土壤學報,2006,43(4):571-576.
[4]周建斌,陳竹君,唐莉莉,等. 日光溫室土壤剖面礦質態氮的含量、累積及其分布特性[J]. 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2006,12(5):675-680.
[5]李海云,王秀峰,邢禹賢. 設施土壤鹽分積累及防治措施研究進展[J]. 山東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1,32(4):535-538.
[6]王菊蘭,何文壽. 寧夏灌區不同種植年限溫室土壤養分的變化特點[J]. 農業科學研究,2005,26(1):1-5.
[7]王菊蘭,何文壽. 寧夏不同地區溫室土壤養分的變化特點[J]. 土壤,2005,37(6):630-634.
[8]王朝輝,李生秀. 不同氮肥用量對蔬菜硝態氮累積的影響[J]. 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1998,4(1):22-28.
[9]沈明珠,翟寶杰,東惠茹,等. 蔬菜硝酸鹽累積的研究Ⅰ. 不同蔬菜硝酸鹽和亞硝酸鹽含量評價[J]. 園藝學報,1982(4):41-48.
[10]于紅梅,龔元石,李子忠,等. 不同水氮管理對莧菜和菠菜的產量及硝酸鹽含量的影響[J]. 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2004,10(3):302-305.
[11]劉曉軍,周建斌,陳竹君,等. 夏季休閑期不同年限日光溫室土壤硝態氮淋溶狀況[J]. 農業工程學報,2010,26(13):272-278.
[12]白新祿,高佳佳,雷金繁,等. 楊凌新建日光溫室番茄施肥現狀調查與分析[J]. 西北農業學報,2013,22(2):148-151.
[13]王朝輝,田霄鴻,李生秀. 葉類蔬菜的硝態氮累積及成因研究[J]. 生態學報,2001,21(7):1136-1141.
[14]Kirk G . Plant-mediated processess to acquire nutrients:nitrogen uptake by rice plants[J]. Plant and Soil,2001,232(1/2):129-134.
[15]李彩鳳,馬鳳嗚,趙越,等. 氮素形態對甜菜氮糖代謝關鍵酶活性及相關產物的影響[J]. 作物學報,2003,29(1):128-132.
[16]魏紅旭,徐程揚,馬履一,等. 長白落葉松幼苗對銨態氮和硝態氮吸收的動力學特征[J]. 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2010,16(2):407-412.
[17]都韶婷,金崇偉,章永松.蔬菜硝酸鹽積累現狀及其調控措施研究進展[J]. 中國農業科學,2010,43(17):3580-3589.
[18]張樹清,魏小平. 蔬菜作物對硝銨態氮吸收能力比較研究[J]. 蘭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38(4):77-84.
[19]朱小梅,王正銀,葉學見,等. 氮素形態對蔬菜品質元素吸收的影響[J]. 吉林蔬菜,2006(2):53-55.
[20]田霄鴻,李生秀. 幾種蔬菜對硝態氮、銨態氮的相對吸收能力[J]. 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2000,6(2):194-201.于茜,姜小堂,盛偉,等. 保水劑對基質保水性和芹菜幼苗生長的影響[J]. 江蘇農業科學,2016,44(10):208-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