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林++黃文龍
doi:10.15889/j.issn.1002-1302.2016.10.145
摘要:建立主體-環境互動的地方產業演化分析框架,理論闡釋不同的環境對產業演化的機制,利用Morlet小波分解對廣西蔗糖產業的演化進行深入研究,將甘蔗產量、種植面積、單產、農民現金收入和農民甘蔗現金收益共5個指標分解成短、中、長、全周期4個波動分量序列,分析資源利用-主體知識創新和市場響應能力之間周期變化關系。結果表明,有限開放是維持農產品穩定增長的重要機制,無論前市場還是開放市場,農民利益是波動最大的,知識創新對市場影響僅在長、全周期影響顯著,并據此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為我國地方特色產業演化提供基礎應用研究。
關鍵詞:農特產業;甘蔗種植業;產業演化;Morlet小波法;雙重擠壓
中圖分類號: F326.12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002-1302(2016)10-0505-06
收稿日期:2015-07-07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編號:41361028);廣西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編號:YCSW2015021)。
作者簡介:張林(1971—),男,湖南會同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知識經濟與區域發展研究。E-mail:zhanglin1898@163.com。
通信作者:黃文龍,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區域創新理論與實踐相關研究。E-mail:hwl19900304@qq.com。地方產業是指以資源、技術、人才、區位等方面的優勢為基礎,以特色產品為龍頭,以骨干企業為依托,形成龐大的地方生產經營群體[1]。例如以西湖龍井、貴州茅臺、云南宣威火腿等為代表的依托于自然資源的農副產品加工業成為傳統特色產業的典型。改革開放后,東部地區以縣域為單元和以鄉鎮為基地的“一鎮一品”特色經濟獲得了較大的成功。但是在地方特色產業發展中,許多地方利用資源優勢“資源換資金”的發展模式盛行,導致“高速成長、核心競爭力匱乏、后勁缺乏”[2]。特色資源的價值效應有限,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受到了挑戰,標準化生產后“特色不特”也成為潛在問題。全球時代,地方產業是區域為尋求自身發展的新思路而形成的一種適應現代市場需求結構的差異性、多樣化的現代區域產業分工新形式,是地方經濟嵌入全國乃至全球市場的重要力量。產業價值增加與知識水平緊密相關,需要深入研究知識在演化中的核心作用,以解決地方性知識參與全球分工,而非成為全球鏈條上的經濟附庸問題。
我國是食糖消費大國(占世界消費總額的9%),也是生產大國(占世界生產總量的7%)。甘蔗是我國糖料生產中所必不可少的原料,廣西是我國重點糖業生產基地。廣西地處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的南部,陽光充足、熱能豐富、雨量充沛、地域遼闊且旱地資源豐富,在糖業種植上具有優越的自然條件,甘蔗產量自1992、1993年榨季起至今已經連續21年穩居全國第1,最高年份占全國總產糖量的68%以上,區位熵由1978年的 4.99 增加到了2007年的18.79,意味著南方廣東、福建、云南、廣西等地甘蔗產區已經集中到了廣西。
1廣西蔗糖產業概況
1.1存在問題
1.1.1廣西糖業生產價格節節升高改革開放后,廣西甘蔗種植成本持續上升,1993年以后迅速上升,在2012年達到最高峰27 555元/hm2(圖1),其中物質費用和用工作價變化趨勢相類似,總成本與勞動日工價的Pearson相關系數達到0977,說明勞動力成本與甘蔗成本呈現顯著相關,影響較大。雖然,用工作價在整個價格結構中所占比重約為36%,但是這一比重是被低估的,因為種子費、化肥費、農藥費以及租賃作業費等費用也包含大量的勞動力成本。
1.1.2廣西糖業國際競爭力日益下降在開放市場局面下,國外低價食糖的大量涌入給我國的蔗糖產業帶來了巨大威脅,我國糖業的需求優勢、自然優勢并沒有轉化為經濟優勢,糖業生產面臨著外部市場的激烈競爭,表現在出口量持續減少、進口量快速增長,凈進口食糖數量從1999年的4.93萬t上升到2013年的449萬t,增長約90倍,主要原因在于國外食糖平均到岸完稅價格為4 800元/ t,比國內蔗糖市場價低 1 000 元左右。
1.2解決廣西蔗糖產業問題需要動態的演化視野
許多學者都認為,蔗糖產業競爭力弱的關鍵問題是甘蔗原料價格居高不下,并提出了一些建議。例如,推廣先進的高產良種和種植收割技術,實現種植規模化[3];企業重組使得競爭力提升并可使農戶身上的部分風險轉移到銷售環節[4];優化甘蔗種植區域布局、延長制糖企業產業鏈,依靠科技進步從而提高生產效益以發展廣西糖業[5],創新蔗糖產業平臺運行管理體系等[6]。還有一些觀點認為,國家甘蔗收購價可能誤導蔗農繼續耕種,需要降低國家甘蔗收購價,以減少種植、減少庫存、盤活企業[7]。還有一些觀點認為要限制國外進口、提高食糖關稅稅率,保護國內市場[8]。
以上研究涉及廣西甘蔗在資源、成本以及創新方面的問題,所提出的建議多集中在提高技術水平或者技術創新,降低甘蔗收購價和限制進口等方面,從技術和市場2個角度對廣西蔗糖產業提出建議。雖然學者觀點在領域、時段等方面都具有爭議性,但是廣西在甘蔗種植業技術創新方面乏力、“靠天吃飯”不是一日之功,而是長期的。此外,我國在實現“四個現代”化過程中,農業現代化己明顯滯后于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現代化的步伐是不爭的事實[9],國家“四個現代”化同步將為農業現代化提供市場或者動力,作為地方特色產業、國家基礎產業,廣西糖業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是我國農業技術長期落后的一個縮影。
因此,解決廣西蔗糖產業問題需要長期、動態的觀點,在市場中如何降低廣西蔗糖產業成本、發展效益、促進產業增長方式轉型是非常緊迫的現實問題,廣西糖業演化機制研究對于農業主體如何響應市場、技術和制度變化具有重大的示范意義。
2廣西蔗糖產業發展主體與環境互動理論建設
2.1經濟演化理論基本觀點
演化思想為理解知識、創新與經濟增長、結構變遷和競爭過程的關系提供了強有力的系統性思想。主要表現在以下3個方面:(1)經濟演化強調經濟主體具有強烈的能動性,主體不是對世界環境變化的機械反應,而是在個人能力與環境適應性之間進行互動的過程;(2)經濟演化是一個群體選擇的動態過程,現實中,主體在演化過程中適應、選擇、保留,使得系統呈現出動態特征,經濟演化理論關注多元動力機制及其路徑表現;(3)知識成為演化經濟的核心,強調有限理性的經濟主體對環境適應過程中認知的異質性、學習創新及其知識效果,正如庫爾特·多普弗在《經濟學的演化基礎》中強調的,演化經濟學的核心問題是“運用技術和生產的經濟知識本身所發生的變化”[10],其中經濟主體的知識與環境之間的關系是一個值得深究的問題。
2.2經濟主體能力是地方產業演化的核心
按照主體-環境互動的演化理論,地方產業演化是在能力與資源、能力與市場、能力與制度之間動態循環關系中進行的,能力居于核心位置。對于地方產業主體而言,產業演化面臨的環境則可以分為4種類型:地理環境、市場環境、技術環境和制度環境。經濟主體能力是適應在全球產業動態環境中對地方資源稟賦和地理條件的技術利用效果的體現,并在主體與環境互動結構中不斷演化(圖2)。地方主體能力的核心表現是知識,這種知識來源于地理資源環境、產業市場環境的認知和適應,也受到制度的制約,更表現在地方主體對產業的技術學習與創新。
地方資源稟賦是產業主體能力形成的基礎條件,是地方產業認知的主要對象,但是在市場條件下,往往是市場主導資源開發,主體獲得經濟價值并通過再投資人力資本或者購置機器夯實主體能力,往往表現為知識和技術能力。地方產業主體能力越強,經濟效率就越高,市場對主體的回報就會越高,從而進一步夯實經濟主體認知和開發資源的能力,構成以產業主體能力為核心的市場―能力―資源的螺旋形上升的演化路徑。演化環境中,制度是市場、主體和資源的共同背景。在地方產業與資源環境和市場互動的演化過程中,經濟主體能力受到制度的制約,制度直接決定市場的發育程度,決定作為經濟要素資源稟賦的配置方式,例如資源是否自由流動、是否自由使用、資源開發方式的選擇等,從而制約人的經濟行為是否按照市場交換的規則來進行,更在極大程度上左右了經濟主體的預期。
2.3研究方法
2.3.1歷史比較方法在產業演化過程中,制度不僅影響主體行為,而且影響市場范圍,是影響產業演化的重要因素。制度本身也是變化的,但是制度變化是非線性關系,一旦建立往往在某一時段內表現穩定,本研究從市場確立與否、開放程度來區分制度環境,將我國的蔗糖產業演化階段分為3個部分:前市場階段(1949—1978年)、封閉市場階段(1979—2001年)、開放市場階段(2002年至今),并比較不同類型的制度下經濟主體的能力變化、資源利用和經濟效益方面的表現,通過歷史比較來證明制度對經濟演化的影響。
2.3.2小波分析法小波分析(wavelet analysis)是在 Fourier 分析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的時頻局部化分析方法,可以用來進行多尺度、多層次、多分辨率周期分析,以揭示多維事物之間的周期變化及其相關性。小波分解的優越性在于可以有效剔除長期趨勢以及隨機因素和不規則因素的影響,對小波分解后的平穩時間序列進行實證分析,可以探討波動分量之間的相互關系[11]。本研究使用Morlet小波分析法,通過對信號所產生的不同頻率分量來進行平移和伸縮參數的變化,通過1組帶通濾波器將各相應變量分解到各個二進制頻帶中,并通過采用不同持續時間的窗函數來分析廣西在新中國成立以來63年的甘蔗產量、甘蔗種植面積、甘蔗單產、農民現金收入以及農民甘蔗現金收益的周期性,在此基礎上采用向量自回歸(vector autoregression,簡稱VAR)模型以揭示廣西甘蔗種植業演化中主體能力與地理稟賦、市場的動態波動關系。
3廣西蔗糖產業主體與環境關系的制度表現
3.1廣西蔗糖產業資源驅動型演化模式受到了地理條件的強力約束
產業演化的測度首先表現在產業規模,本研究用廣西甘蔗種植面積(hm2)、廣西甘蔗產量(萬t)、廣西蔗糖產量(萬t)及其在全國的占比份額為指標,分析建國以來廣西蔗糖業演化表象及其在國家層面的地位變化,具體見表1。
3.1.1甘蔗、蔗糖產量日益提高,但是在開放市場中有所回落甘蔗、蔗糖產量是蔗糖業演化的最終指標。建國以來,廣西甘蔗產量增長緩慢,改革開放后迅速增長,2001年廣西甘蔗產量達到2 937萬t,2002—2013年增長率達到 6.56%,增長幅度略有上升。廣西甘蔗產量占全國比重在2008年接近70%,隨后出現小幅回落,但是在我國甘蔗產量中依然穩居榜首。在前市場階段,廣西蔗糖產量增長相當緩慢,且起伏波動較大,甚至3年自然災害期間都低于解放前水平(3萬t),占全國比重還略有下降。
改革開放后,受國內市場的拉動,廣西糖業高速增長,蔗糖產量從1978年的19.86萬t增長到2001年的325.76萬t,增長15倍多,年均增長率為11.4%,占全國比重50%。加入世貿組織后,增長幅度略有緩和,但2013年則達到 861.51萬t。廣西蔗糖產量占全國的比重則在劇烈的波動中日益上升,2010年最高,達到70%以上,在我國蔗糖產業發展中占有絕對優勢。
3.1.2廣西甘蔗種植面積增加迅速,但是外延式增長受到土地資源的強有力約束甘蔗種植面積是衡量產業投入狀況的主要指標,也是地方產業主體利用地理資源稟賦的主要指標。建國以來,廣西甘蔗種植面積逐步上升,年均增長率為 7.39%,受到“以糧為綱”的思維影響,廣西甘蔗種植潛力并沒有得到充分發揮。改革開放后,尤其是在20世紀90年代我國進行農業結構調整和東部城市化進程中農業地位下降的雙重作用下,甘蔗種植生產布局的重心移向西部,廣西的甘蔗面積大幅度增長,2001年達到508 700 hm2,年均增長率為 5.62%,廣西糖料主產縣的種植面積占其耕地種植面積的60%,基本實現了區域化集中生產。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后,廣西甘蔗種植面積年均增長率為5.78%,在2013年達到 1 128 000 hm2。雖然廣西占全國甘蔗種植面積比重在逐步增長,但自2007年起,廣西甘蔗種植面積比重在下降。廣西可供甘蔗利用的土地已經極為有限,糧食作物、經濟作物以外的水田以及可開農墾的旱地、荒地面積基本都種植了甘蔗,可以說廣西甘蔗種植業地理資本的使用基本上到了極限。
雖然廣西甘蔗、蔗糖產量都在持續上升,但是廣西糖業演化受到土地資源的約束,隨著廣西進入工業化階段,農戶漸漸將更多的適宜種植甘蔗的資源要素用于非農業生產活動,種植面積將穩定在一個相對穩定的閥值,外延性發展模式受到自然條件的約束,需要尋找依靠知識和科技進步的發展道路。
3.2廣西甘蔗單產水平不高,創新水平較低
單產水平是地方產業主體的知識能力和技術創新的關鍵指標。雖然甘蔗單產水平受到自然條件的影響,但更重要的受到廣西蔗糖品種創新水平和田間管理水平的影響。
3.2.1單產水平在市場條件下得到了極大的發展改革開放前單產水平低下,基本上圍繞22.5 t/hm2的水平波動,甚至很多年份都沒有達到解放前水平,1978年的單產明顯低于1951年,意味著這段時間甘蔗種植技術水平不進反退。改革開放后,單產水平明顯提高,2001年達到 57.75 t/hm2。單產水平在開放市場下進一步提升,2008年達到 76.5 t/hm2 后,近年來略有下降,2013年為69.45 t/hm2。
3.2.2甘蔗含糖量低甘蔗蔗糖含量水平是甘蔗品種技術創新的重要指標。解放以來廣西甘蔗含糖量基本上圍繞著13.5%的水平呈現上下波動(表2),說明甘蔗蔗糖含量水平提高有限。
3.2.3甘蔗品種自主創新水平較低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甘蔗生產經歷了3次主要的品種更新,廣西大體表現也如此(表3)。在解放初期主要以種植竹蔗為主, 在改革開放前后主要種植的代表性品種為臺糖134號,廣西甘蔗研究所育成的桂糖11號在20世紀80~90年代是主要品種,2000年后,被新臺糖系列品種逐步替代,并在2006年后基本退出種植市場。目前廣西主要種植有新臺糖22號和新臺糖16號,僅2012、2013年榨季,新臺糖主要品種的種植比例就達70%以上。
近年來,廣西甘蔗主要面臨著種性以及抗病毒性下降、品種單一、熟期單一、單產和糖分提高緩慢等問題,甘蔗品種亟待創新。但是,目前廣西甘蔗品種創新投入不夠,1年的經費大約只有300萬元,而且資助缺乏連續性,加上甘蔗屬于無性繁殖,知識產權保護不力、創新動力減弱。
3.2.4甘蔗種植規模經濟小,技術基礎設施落后改革開放前,廣西甘蔗種植主要是以人畜力耕的小農經濟為主,生產技術非常落后并且科技含量很低,當時的種植面積小塊而分散。改革開放至今,盡管廣西甘蔗面積在品種、面積、總產量上都有著長足的提高,而且種植相對集中到崇左、玉林、百色、欽州等地,但是受到家庭承包制的影響,單位主體的生產經營規模較小,戶均種植面積僅為0.4 hm2,而巴西2012、2013年榨季種植面積為746萬hm2,戶均種植面積為40 hm2,單產為 72.3 t/hm2。
廣西大部分地區采用的仍然是非常傳統的人畜力耕方式與粗放型的生產管理,只有少部分地區采用單項機耕的種植技術,落后的田間管理方式和耕作方式是導致甘蔗的產出品質不高和生產成本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例如,1 t甘蔗的收割成本占1 t甘蔗的售價比例竟高達25%以上,而廣西的直接國際競爭對手澳大利亞、南非、巴西、泰國的機械化程度較高,廣西處于絕對的成本劣勢。
廣西甘蔗種植農田基礎設施也較為落后,例如灌溉技術,隨著甘蔗種植面積的逐年增加,有效灌溉面積卻多年來停滯不前,2013年甘蔗種植面積相較1978年增長857.56%,而有效灌溉面積僅增長4.3%。
3.2.5產業鏈下游產品單調、生產線利用率低甘蔗生產的副產品是可以綜合利用的,在制糖過程中,還可進行乙醇制造、人造板、木糖醇、活性炭和膳食纖維等產品生產以及蔗渣造紙,并且可對甘蔗葉打碎后的有機肥等原料進行重復利用等。但是,廣西蔗糖產業的產業鏈較為單調,主要產品為蔗糖及水果甘蔗,針對甘蔗生產中的各項原料與流程未充分加以利用,造成甘蔗綜合利用水平低下,蔗農和蔗糖生產企業收益受單一的食用糖市場影響較大。巴西等蔗糖大國一條生產線同時進行甘蔗生產和乙醇生產,甘蔗既可內銷也可出口,而乙醇作為必備消耗品(甚至新能源)供國內各消費部門使用,已經占據甘蔗生產企業30%以上的利潤來源。
3.3廣西蔗糖產業的市場響應能力較弱
產業是在動態市場中演化的,市場收益是產業演化的牽引力量,也影響演化的方向。從政府角度看,甘蔗利稅額無疑是蔗糖產業市場響應能力的核心指標,對于蔗農而言,現金收入、現金收益是蔗糖響應市場的核心表現。
3.3.1蔗利稅額隨著市場被動波動廣西的甘蔗利稅額較為平穩地增長,但是增長幅度小(表4)。改革開放前,蔗利稅額增長較為緩慢,封閉市場期間蔗利稅額增長幅度仍不大,但是進入開放市場后,蔗利稅額呈現劇烈波動的趨勢,在2013年蔗利稅額幾乎為0。究其原因為成本競爭力低下,其中2013年廣西甘蔗生產成本約為358.28元/t,而巴西約為6214元/t,在外部市場的沖擊下,企業盈利能力弱小,甘蔗利稅額被動承受到市場波動。
3.3.2農民甘蔗現金收益、農民現金收入持續增加由表4還可以看出,前市場階段農民甘蔗現金收益增長緩慢,農民現金收入處于極低的水平。改革開放后,隨著廣西甘蔗種植面積增加,甘蔗種植收益不較大幅度增長,1992年后農民甘蔗現金收益也呈現快速增長。加入了WTO后,受國家甘蔗收購價的保護,農民甘蔗現金收益、農民現金收入仍保持著總體增長的趨勢,并沒有相應減少。
4廣西甘蔗種植業的主體與環境關系的Morlet小波檢驗
為了檢驗甘蔗演化過程中資源條件、創新、市場之間的動力關系,本研究以甘蔗單產能力作為主體知識與創新能力的主要代表指標,農民收益與甘蔗現金收益為市場指標,種植面積為資源指標,將小波變化尺度分解成為短(2年)、中(4年)、長(8年)、全周期(16年)4組波動分量,來分析我國甘蔗種植面積、種植產量、主體知識能力、市場適應能力的波動分量特征,小波變換得到不同尺度下的分量頻譜圖(圖3至圖6)[12],基于Morlet小波變化法分解的4組波動分量序列數據,采用VAR模型Stata 11.0來估計甘蔗種植業演化的資源、能力與市場的關系,得出以下結論。
4.1有限開放是維持農產品穩定增長的重要機制
前市場階段,各項指標的波動都較大;在封閉市場運行期間,除了單產之外,其余各項指標波動幅度不大,平穩增長;開放市場后,波動加劇,但是較前市場階段小。總的來看,在長周期和完整的周期波動中甘蔗產量、甘蔗種植面積、單產、農民現金收入、農民甘蔗現金收益的波動趨于收斂,表明對市場的適應能力在逐步增加,進入到有序發展階段。雖然全面開放后的甘蔗產量、種植面積、單產、農民現金收益及農民甘蔗現金收益存在波動,但是程度遠遠低于改革開放前的波動幅度,尤其是在短周期和中周期上表現更為明顯。
4.2無論前市場還是開放市場農民利益是波動最大的
在VAR模型中,農民現金收入、農民甘蔗現金收益與甘蔗產量、種植面積在短周期、中周期和長周期上均表現出較高的相關性并相互促進,說明農民收益直接與種植面積、市場狀況明顯相關。在封閉市場中,農民的收益相對穩定,但是,無論在前市場階段還是在開放市場中,農民現金收入和甘蔗收益的波動幅度都是最大的,在前市場階段還存在農民收益與種植面積相背離的增產不增收局面,即便在國家收購價的保護下,在開放市場中,農民收入作為市場響應終端,受到市場波動的影響最大。如果國家廢除收購價,那么蔗農沒有保障,就會出現大面積蔗田撂荒、甘蔗不收等嚴重影響甘蔗糖業持續發展的現象,而且打白條、欠蔗款等行為造成不小的社會穩定壓力。
4.3知識創新對市場影響僅在長、全周期顯著,似乎存在“市場倒逼創新機制”
基于小波數據的VAR模型顯示,知識創新與市場之間在中短期方面不存在明顯關系,但在全周期上與資源、市場之前存在顯著相關關系。農民現金收入、農民甘蔗現金收益與甘蔗單產之間在中長周期上表現出較高的相關特征,短期上并不相關,因此可以說明,甘蔗的增產并不能快速轉化為農民收益,甘蔗創新成果轉化為經濟效益的步伐緩慢。
在短、中周期中,小波顯示單產水平為指標的創新能力變化與其他諸多變量在中短周期上幾乎錯峰而行,表現在種植面積增加、穩定的市場時期,創新處于低谷,而恰恰在資源、市場波谷時期,創新效果突出。可以認為,似乎存在市場倒逼創新的機制,經濟主體在遭遇市場不景氣的時候,才重視自身知識累積與創新。在封閉市場階段表現尤為明顯,因為在此期間其他變量均處于穩定狀況,波幅不大,但是創新的波動卻特別大。
5對策建議
5.1正視糖業國際競爭,主動適應市場,以發展促開放
由于目前我國糖業國際競爭力低迷,企業希望政府“救市”,通過提高食糖進口關稅、配額限制甚至封鎖市場的閉關鎖國方式來保護并不具備競爭力的中國糖業的觀點也甚囂塵上,但是這種觀點不但不能提高廣西制糖企業的能力,而且違背WTO的基本原則。廣西糖業演化歷史證實,相較于計劃經濟時代,市場經濟下廣西甘蔗種植業無論在種植面積、蔗糖產量還是農民收益等方面都獲得了長足的進步,市場機制是廣西糖業成為國家基礎產業的決定性因素。開放的市場環境中我國糖業所面臨的國際競爭問題,主要是甘蔗種植業發展能力弱小所導致的,應該主動適應市場學習鍛煉提高競爭力。這就需要政府拓寬產業發展視野,以全球化、開放、動態眼光來制定糖業發展國家化戰略,政府制度設置應該強化市場機制在地方產業發展中的決定性作用,以開放促發展、以發展促開放,尋求市場經濟方法來降低成本,在產品開放的基礎上,強化資本開放,大力引進國外制糖企業進入中國,積極學習國外先進的甘蔗種植方式和田間管理技術,增強甘蔗種植業的內在發展能力。
5.2積極務實地轉型甘蔗種植業發展方式,提高產業創新能力
本研究證實了甘蔗種植業演化中,主體知識創新能力、市場適應能力和資源開發能力之間的密切關系,地理資源稟賦和地理條件已經成為約束產業演化的重要條件,外延式發展模式向集約型發展模式轉型成為甘蔗種植業的當務之急。要在“資源約束、市場倒逼”的約束機制下,務實地發揮和落實知識技術與創新在甘蔗種植業中的核心作用。
5.2.1強化“工業反哺農業”戰略,經由產業鏈的標準化降低成本由于甘蔗成本是影響制糖業的關鍵因素,降低甘蔗成本是當務之急。目前,雖然廣西甘蔗種植面積大,但是受到甘蔗種植、收割和榨糖之間產業鏈的標準不兼容以及農村承包制的影響,規模經濟效應不明顯,實際狀況還處于小農經濟模式,因此需要以工業化、標準化的思路來實現農業現代化,實現產業鏈各環節之間的標準兼容,以減低交易成本,促進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提高。例如,按照甘蔗機械化收割的標準進行甘蔗田間種植標準化,以降低單位面積甘蔗的收割成本,而制糖企業由“一步法”改為“二步法”,以高效處理機械收割帶來的雜質較多的問題。
5.2.2強化資本進入甘蔗種植業,實現規模經濟在甘蔗種植產業鏈標準化的基礎上,要強化規模經濟,擴大單一主體的耕種面積,實現甘蔗土地的規模經營,降低平均成本。這就需要突破小農經濟分散、靠天吃飯的運營機制,利用資本對市場靈敏反應的特點,大力提倡農業經濟中的資本運營思路,強化市場在配置農業資源過程中的決定性作用,在不改變土地所有制的基礎上,加強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實現收益權的市場配置,不僅可以培育專業化的甘蔗種植、管理和收割農業工人以提高人力資源素質,為大型機械化進入甘蔗種植業提供基本條件,此外,還可以解決目前蔗農外出務工,心掛兩頭的現實問題。
5.2.3加強資助連續性、嘗試產權保護新模式,促進甘蔗品種培育創新由于甘蔗品種培育是長期過程,要注重資助的連續性,繼續鞏固和加強甘蔗育種工作,培育優質甘蔗新品種,提高單產水平、甘蔗含糖量,以降低單位質量糖耗蔗獲取經濟效益。同時,由于甘蔗具有無性繁殖的特征,政府要研究和改善甘蔗品種的知識產權保護及其收益分配的制度,激勵甘蔗科研人員的積極性,政府在推廣甘蔗時候,宜采用種植區域化模式,既提高規模程度,又便于創新主體獲取知識產權收益。農業技術人員富裕起來,才能帶動廣大蔗農富裕起來。
5.3加強制度改革和信息聯動機制建設,適應動態市場
5.3.1以發揮市場機制為核心,加強國家甘蔗收購、蔗糖收儲制度改革為了解決糖業問題,國家加大收儲比例,各省(市)也出臺相關政策進行臨時收儲,以解決糖業市場供求不匹配問題,穩定價格。但是,目前的問題是供需總量之間并沒有不匹配,加上國家收儲總量有限,因此國家收儲制度在解決我國糖業的產能過剩問題方面作用微弱,不宜過多使用,以免造成不適應市場就找政府的逆向選擇。政府應該從市場角度出臺集成政策,例如將甘蔗納入國家鮮活農產品運輸綠色通道以降低運輸成本,積極支持甘蔗乙醇新能源的研制生產,降低成本或者引導市場,消化存量。
甘蔗種植戶仍采用榨季統一定價的方式對甘蔗進行收購,這種被動定價的方式既難保證個體農民收益穩定,又難準確預估供求市場價格變化,因此受到企業的質疑,甚至認為甘蔗收購價會導致蔗農盲目種植,建議取消國家收購價制度。但是,如果取消國家收購價,蔗農的收入利益波動將會更大,在現行的甘蔗生產模式中,農民的積極性將會受到嚴重打擊,并不利于甘蔗種植業的健康發展。甘蔗國家收購價模式可以借鑒大豆、棉花實行的國家直補政策,出臺甘蔗種植直補政策和甘蔗農田基礎設施建設補貼,將會更有力地保護農民收益,改善基礎設施,也降低糖廠的單位收購成本,促進糖業的持續發展。
5.3.2建立信息聯動機制產業演化是主體與眾多的環境之間互動作用的綜合結果,建立主體與市場環境-技術環境-生態環境之間的信息聯動機制,是科學決策促進蔗糖業發展的核心機制,這種機制應該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市場信息反應機制。利用信息技術,建立甘蔗產品信息網,建立市場價格反應機制充分響應動態市場。鑒于目前廣西糖業信息網的信息主要來自國內,應該加強與國際信息鏈接,將市場反應系統置于全球化商品的情境下,監控全球蔗糖產品各項指標,篩選有效的數據信息,分析市場供求與價格走勢,不僅要進行準確預警與調節,還須進行有效的主動定價。
技術信息聯動機制。與市場信息網相比,蔗糖業技術信息網的建設相當落后,區域產業創新系統還停留在理論討論階段,產學研各自都有內部網,但是產學研之間的交流幾乎都依賴傳統的人際交流或者組織交流,更別論及時追蹤國外蔗糖業先進技術,技術反應機制的嚴重落后是技術在中短周期內與市場無關的主要原因,也是制約蔗糖業發展的關鍵機制,需要大力強調技術基礎設施建設和網絡化交流模式的研究,輸入知識和技術,實現學習交流與創新。
生態環境信息反應機制。蔗糖業是自然資源依賴性強的產業,目前甘蔗田間管理幾乎是看天而動,缺乏水熱環境變化信息是重要環節,需要大力強化水熱條件、土壤肥力等生態環境信息的收集整理與研究,反饋到甘蔗田間管理技術的更新與品種創新方面,才能切實提高甘蔗種植技術水平。
參考文獻:
[1]路富裕. 把特色產業做大做強[J]. 鄉鎮企業科技,2001(8):27-28.
[2]田麗敏,譚力文. 產業梯度轉移與中國西部地區產業升級——基于全球價值鏈理論的分析[J]. 經濟研究導刊,2010(3):164-166.
[3]陳振平. 廣西制糖業競爭力問題研究[J]. 廣西蔗糖,2007(3):49-54.
[4]劉偉. 保衛“國產糖”[J]. 西部大開發,2003(1):41-43.
[5]陸耀邦,梁自力. 對發展廣西蔗糖業的一點思考[J]. 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03,24(6):30-33.
[6]覃澤林,韋志揚,陸宇明,等. 廣西甘蔗糖業創新平臺運行機制研究[J]. 廣西農業科學,2010,41(10):1138-1141.
[7]司偉.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國糖業:價格、成本與技術效率[D]. 北京:中國農業大學,2005.
[8]吳凌燕. 貿易自由化對中國各地區食糖生產及消費的影響研究[D]. 北京:中國農業科學院,2008.
[9]陳錫文. “三化”同步發展總工程——評《農業現代化——與工業化、城鎮化同步發展研究》[J]. 中國農村經濟,2012(7):93-96.
[10]庫爾特·多普弗. 經濟學的演化基礎[M]. 鎖凌燕,譯.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319-321.
[11]周德才,盧曉勇,楊伊,等. 我國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周期關系的實證檢驗[J]. 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3(12):56-68.
[12]盧李朋,張杰,姜朋輝,等. 甘肅省糧食產量變化的驅動分析及趨勢預測[J]. 經濟地理,2013,33(4):125-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