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15889/j.issn.1002-1302.2016.10.155
摘要:調查發現江蘇省泰州市種業體制改革不斷深入、種業科技創新不斷增強、種業企業現代法人治理結構不斷完善,探討泰州市種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提出“實施兼并重組,繼續深化股份制改造;完善激勵機制,加強人才引進與管理;創新科研育種,加快好品種培育速度;重視品牌建設,建立現代營銷體系;爭取政策扶持,吸引多方投入建設;強化種子管理,提升市場監管能力”等加快泰州市種業發展的對策措施。
關鍵詞:泰州市;種業;發展;農業轉型升級;調查與思考
中圖分類號: F324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002-1302(2016)10-0553-03
收稿日期:2016-01-26
作者簡介:陳素華,男,江蘇東臺人,助理研究員,主要從事農業農村經濟研究。Tel:(0523)80813665;E-mail:jstznks@163.com。“科技興農,種業為先”,發展現代種業已上升為國家戰略,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種子工作。國務院2011—2013年連續3年出臺3個文件,全面部署種業發展工作,措施之實,力度之大,史無前例。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下決心把民族種業搞上去,讓種子為現代農業插上騰飛的翅膀。因此,要抓住機遇,乘勢而上,加快江蘇省泰州市現代種業發展步伐,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保障糧食安全作出更大的貢獻。2015年以“打造現代種業推進農業轉型升級”為課題,組織人員對泰州市種業發展情況進行調查。
1泰州市現代種業發展初見成效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泰州市種業人緊緊抓住國家大力扶持種業發展的良好機遇,解放思想、創新思路、主動作為,全市種業發展勢頭較好,以江蘇紅旗種業股份有限公司為代表的種業企業正發生著深刻的變化。
1.1種業體制改革不斷深入
2009年之前,泰州市根據《種子法》等相關法律法規的要求,先后將泰州市的種子公司從各級種子管理機構中剝離出來,達到人、財、物徹底分開的要求,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及其工作人員均不再從事種子生產、經營活動,真正實現政企分開。大多數種子公司通過股份制改造、兼并重組、出售等多種形式,實現了國有種子企業產權制度改革。
通過不斷深化改革,到2014年年底泰州市符合國家種子經營企業資質條件的企業由原來的18家降至5家。江蘇紅旗種業股份有限公司在兼并重組泰州市蘇中種業公司、江蘇中南種業科技有限公司后,公司注冊資金增加到1.058 1億元,固定資產達到6 500萬元,獲得農業部頒發的“育繁推”一體化經營許可證,從而擠入國家種業第一梯隊,還領取了農作物種子經營進出口許可證、獲批江蘇省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成為了江蘇省高新技術企業[1]。
1.2種業科技創新不斷增強
2013年3月,江蘇紅旗種業股份有限公司成功獲得農業部頒發的“育繁推一體化種子經營許可證”,以此為標志,該公司正式跨入國家級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行列。在品種選育方面,該公司初步建立起泰州研究所和南京研究所2個科研育種機構,在江蘇省泰州市、南京市江寧區湯山街道,海南省三亞市分別建有26 hm2育種基地,按照國家品種審定綠色通道建設的要求,在長江中下游中稻區建立雜交水稻品種區試點和生試點各20個。目前,該公司已自主選育并通過審定雜交水稻新組合8個,正在參加國家和省級中間試驗的新組合12個。在良種繁育方面,該公司已建設種子繁育基地面積近1 066.67 hm2,委托代繁面積近1 333.33 hm2;占地近4375 hm2的倉儲加工檢測中心擴容改造工程基本完成,總庫容達到1 100萬kg,烘干能力達到260 t/批次,加工能力 20 t/h,庫區能力可輻射周邊1 333.33 hm2基地。在營銷推廣方面,該公司雜交水稻種子已在長江中下游7個省實現銷售,初步建立銷售網絡。常規稻麥已覆蓋蘇南、蘇中、蘇北三大生態區,并逐步輻射安徽、河南、山東等省。目前該公司開發經營的小麥品種有4個、粳稻品種有4個、雜交稻品種有9個,全年良種銷售額過億元。
1.3種業企業現代法人治理結構不斷完善
一是實行了股份制改造。2012年紅旗種業股份有限公司通過收購合并和增資擴股,將注冊資本增加到1.058 1億元。2013年至2014年上半年,該公司積極推進股權結構調整,吸納國家現代種業基金和江蘇省種業基金加盟,使國有股從94%降到61%。此外,還發動公司管理層個人投股,核心層股權比例達到6%。在股權結構調整的同時,對公司的資產結構進行優化,將一些不實投資進行實化,將一些無效資產進行置換。該公司已于2014年6月24日順利拿到了股份有限公司的營業執照[2]。二是理順了與農業開發區的關系。該公司于2011年底為312名農業職工家屬補辦企業保險,從根本上解決這部分人的養老問題。2012年底又進行社會事務剝離,將原先承擔的農田水利、林木水產以及農場農業職工和職工家屬的社會管理等職能全面剝離脫鉤,農田水利、林木水產管理職能交給農業開發區農業局管理,人員事務交給街道社區管理。將5年內即將退休的32名事業身份的管理人員實行退養,工資關系轉移到街道,由街道按事業工資標準發放工資。其他未到齡的事業身份員工,實行事業身份與崗位分離,其事業身份保留在檔案里,事業保險由園區街道全額繳納,公司僅按企業保險標準提取費用轉繳給街道,差額部分由街道從土地租金收益中補足。泰州市農業開發區范圍內的國有農地(不含高效農業已占用的面積)由街道統一租賃給紅旗種業有限公司經營,公司實行土地總承包,按年向街道繳納土地租金。在工區包田的職工與紅旗種業公司只存在土地承包關系[3]。三是積極推進現代企業管理制度。該公司員工無論是事業編制還是企業編制,只有“企業職工”這一個身份,并實行同工同酬,嚴格按目標管理責任制進行考核。全面引進“職工能進能出,干部能上能下”的競爭激勵機制。疏通人員崗位流動通道,近2年公司進出員工10人/年左右[4]。
2泰州市種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近年來,泰州市種業發展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用現代種業目標要求來衡量,差距仍然較大,主要存在以下問題和不足。
2.1企業規模較小,基礎設施薄弱
截至2014年年底,泰州市持有效經營許可證的企業5家,其中,部級發證1家、省級發證2家、市級發證1家、縣級發證1家,除江蘇紅旗種業股份有限公司外,其他企業基本沒有自主研發能力,以種子購進銷出或自繁為主,科技水平較低[5]。
部分企業種子加工設備不齊全或陳舊不能正常運轉。如少數企業十多年來未投入購買種子檢驗加工設備儀器,有的加工設備幾近報廢但仍在使用,嚴重影響了種子加工的質量和加工能力。有的種子生產基地設施建設薄弱,抵御自然災害能力不強。
2.2企業多方面人才缺乏
目前,我國的體制狀況下,高層次種子科研人員主要集中在公益性的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盡管國辦發〔2013〕109號文件明確公益性的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在2015年底前實現與其所辦的種子企業脫鉤,但這項工作難度很大,由于待遇、身份和資金實力等原因,現有科研人員也不愿流向企業[6]。就像紅旗種業股份有限公司這樣較大規模的企業,科研育種人才、營銷人才和管理人才也十分短缺,優秀人才引進難,留住更難。該公司老員工受個人知識結構、年齡結構的限制,轉型提升難度大。
2.3自育品種能力差
泰州市境內的種子企業,只有“育、繁、推”一體化的紅旗種業股份有限公司具有一定的育種能力,但該公司由于科研基礎比較薄弱,缺種質資源,缺育種家,資金投入不足,致使品種選育工作進展不快,目前,自身的品種通過國家和省市審定的不多。
2.4營銷模式落后
紅旗種業股份有限公司受市場疲軟影響,近年來,雜交稻種銷售量出現較大幅度下降。傳統的委托代理銷售模式面臨重大挑戰,特別是土地規模化經營模式出現之后,代理銷售這種經營方式已無法適應,這就要求企業重新探索、重新構建營銷模式[7]。
2.5種子管理力量不強
泰州市市本級及所轄3個縣級市、3個區共有6個種子管理站,高港區未設種子管理站,其管理職能由區農業委員會農業科代理,其中市本級種子管理站和海陵區種子管理站編制性質為差額事業單位,其余4個為全額事業單位,總人數為50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34名、管理人員1名、工人2名、離退休人員13名,但真正在種子管理站上班從事種子管理工作的人員只有29人,與周邊地區差距較大,全市種子管理力量嚴重不足,且部分單位人員年齡偏大,知識結構老化,已不能適應現代種業發展的需要[8]。此外,各級種子管理機構工作經費不足也制約著現代種業的發展。
3發展對策措施
針對泰州市種業發展中存在的制約因素,只有不斷解放思想,創新思路,大膽探索,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加快泰州市現代種業的發展速度。
3.1實施兼并重組,繼續深化股份制改造
泰州市規模小的種子企業較多,為做大做強泰州市種業,提高泰州市種業的市場競爭力,就要扶大扶強泰州市民族種業的代表——江蘇紅旗種業股份有限公司,積極引導泰州市內其他種子企業與紅旗種業股份有限公司進行重組,或成為其分公司。繼續深化股份制改造,加快國有股份的退出,增加內部職工持股比例,增強企業活力[9]。
3.2完善激勵機制,加強人才引進與管理
人才是企業生存的根本,人才的競爭是未來種業競爭的焦點。因此,要創新人才引進手段,完善激勵機制,通過業務合作的方式引進人才,通過股權激勵方式吸引高端人才,要抓住國家大力推進種業科研體制調整的契機,引進科研育種人員加盟企業科研團隊。要充分調動科技人員的積極性,建立崗位責任考核制度,實行量化管理;對提供種質資源、技術成果、市場信息以及質量和管理意見有功者,要給予合理的獎勵。要將人才以股權形式納入企業資產中,以發揮其更大的優勢。
3.3創新科研育種,加快好品種培育速度
要與科研院所加強科研合作,開展聯合育種;以實施項目為載體,委托科研單位育種。要把生物技術創新和應用作為育種的重要手段,購置一些先進的儀器設備,強化科研攻關,重點突破分子育種技術。要加強科研隊伍的建設,完善制度,健全機制,充實和加強科研一線,增加科研經費,鼓勵科研人員加快培育好品種、大品種。
3.4重視品牌建設,建立現代營銷體系
品牌是種子的營銷載體,也是企業宗旨、產品質量、客戶信譽的形象表征。因此,必須培植種業企業的品牌,做到公平競爭、守法經營,維護企業的形象,打響企業自身品牌。建立和完善現代化營銷體系是企業向高層次發展的必備條件。要進一步做大做強“紅旗”這個品牌,使“紅旗”插遍全國,走向世界。
現代營銷理念包含品牌、規模、效益、質量、服務、網絡等。以質量求生存,求效益,求發展,是市場經濟規律,也是種子企業制勝的關鍵。服務理念將由產品經營轉變為服務經營。銷售好的產品,提供給農民技術服務,幫助農民解決生產過程中的一些實際問題等,以提高企業的信譽。網絡營銷勢必引起越來越多的種子企業關注,要積極探索種子直銷連鎖經營模式和種子銷售電子商務模式,使市場競爭科學化、有序化。
3.5爭取政策扶持,吸引多方投入建設
要充分用好國家扶持種業發展的各項政策,重點做好基地建設、科研育種等方面項目資金的爭取工作。要積極爭取地方項目的支持,整合各類資源,解決企業發展所需資金。要大力引進利用“三資”投入建設現代種業發展。要抓住江蘇紅旗種業股份有限公司在國家“新三板”成功掛牌的契機,進一步規范公司的日常管理,拓寬公司的融資渠道,為下一步進行資本運作打好基礎。
3.6強化種子管理,提升市場監管能力
由于目前泰州市種業發展的不平衡性,部分地區品種多、基地散、市場亂的問題仍然存在,因此,要按照《種子法》和相關法律法規的要求,加強種子管理,強化市場監管,維護正常的種子市場秩序,為泰州市現代種業發展保駕護航。一要嚴把市場準入關。要針對目前種子市場上存在的突出問題,進一步嚴格種子管理,規范品種試驗、示范、宣傳和種子生產經營許可行為,嚴把種子市場準入關,強化主推品種的推介,打擊越區種植行為,對不符合條件的企業堅決不予準入,對不合格企業堅決進行清理。二要嚴格市場監管。切實加大執法力度,強化基地監管,全面做好企業監督抽查和市場檢查,做到上下協同、檢打聯動,嚴厲打擊套牌侵權、制售假劣種子的違法行為。對于種子上的大案要案,農業、工商、公安等部門聯合行動,依法進行從嚴查處。三要強化體系建設。要進一步強化種子管理和執法機構的建設,配全配強種子管理和執法人員,建設好基礎設施;要保障工作經費,并將其納入同級財政預算。
參考文獻:
[1]王磊,劉麗軍,宋敏. 基于種業市場份額的中國種業國際競爭力分析[J]. 中國農業科學,2014,47(4):796-805.
[2]高磊,邵長勇,高雅霞. 提高現代種業發展金融支持力度的幾點建議[J]. 中國種業,2012(4):1-3.
[3]王立華. 關于發展現代種業的基本模式和對策[J]. 種子科技,2010(7):1-3.
[4]黃鋼,李穎,王玲,等. 從發達國家現代種業發展看種子科技價值鏈創新管理[J]. 西南農業學報,2007,20(6):1387-1393.
[5]陳光輝,郝悠悠. 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的機遇與挑戰[J]. 作物研究,2012(3):270-273,281.
[6]王圓榮. 現代種業是農業現代化的戰略核心[J]. 中國種業,2013(6):6-7.
[7]馬蒼江,賈秀錦. 我國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思路探討[J]. 種子科技,2013(3):56-57.
[8]王磊. 全球一體化背景下中國種業國際競爭力研究[D]. 北京:中國農業科學院,2014.
[9]袁明山. 我國現代種業發展戰略[J]. 現代農業科技,2012(10):362-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