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炎璐
(北華大學音樂學院,吉林省吉林市132013)
采茶舞蹈中獨特的動作審美研究
李炎璐
(北華大學音樂學院,吉林省吉林市132013)
作為中華傳統文化中特殊的一支,茶文化同樣具備源遠流長、囊括萬象的特點。其中采茶舞便是茶文化的一種延續和發展模式,亦是茶文化具體藝術的一種表現形式。我國幅員遼闊,因此得以在不同地區衍化出不盡相同的茶文化。故而既然茶文化有南北之分,采茶舞便有上下之差,不同地區的采茶舞蹈和當地民風民俗交相輝映,煥發出別具一格的璀璨光華。本文將把我國不同地區的采茶舞蹈作為研究對象,對其獨特的舞步舞姿等進行剖析,淺析其中獨特的動作審美。
采茶舞蹈;動作審美;茶文化
茶文化的發展得益于我國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再經由上下五千載文化的悉心栽培,終于能夠獨樹一幟,成為中華傳統文化中千古流傳的一支。因我國疆域遼闊,氣候、地勢多樣,因此,各地所產的茶葉品種也多種多樣,同理,在不同人文地域環境的影響塑造下,所誕生的茶文化也不可能全然相同。如西藏藏族的酥油茶,巴蜀羌族的罐罐茶、云南苗族萬花茶等。不同的茶文化又衍化出繽紛多彩的茶藝術,其中采茶舞便是茶藝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
常言道:“藝術來源于生活。”就像漁歌舞產生于近海漁民的出海勞作,對山歌來源于樵夫山民的辛勤耕耘一樣,采茶舞亦是茶村人民在其日常行走茶田、采摘茶葉、栽培茶苗這些活動中提取的經典動作,經藝術家加以藝術手法潤色修飾,精打細造而形成的。故我們觀摩采茶舞之時,能從中感受到濃郁的生活氣息,因采茶舞不僅僅來源于生活,更是還原了茶村人民的生活細節,所以在研究者看來,采茶舞在茶文化淵源追溯和茶藝研究上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盡管采茶舞都來源于當地人民的日常勞作,但因各地民風不同,其所衍化的茶文化不盡相同,當然茶文化的表現手法自然也不會相同。
茶本產自南方,被尊為“茶圣”的唐代文人陸羽在其名作《茶經》中描述道:“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說明茶是南方常見的一種植物。但傳說神農氏嘗百草,身中多種毒,是茶救了他一命,而神農氏部族發源于姜水一帶,也就是今天的陜西寶雞地區,這又說明茶不僅長養于南方,也存活于我國較北地區。一方水土養一方文化,我國有34個省級行政區,幾乎一半以上的區域都有其茶文化盛行,故而可知,茶文化的分布跨度相當大,同理,采茶舞的分布范圍也非常之廣。可以說,只要有茶文化的地方,便有采茶舞的存在。
盡管全國各地都有與茶藝相關的舞蹈,但采茶舞真正聞名的還是在它的發源地,如贛南客家地區、浙東北地區、桂東南地區等。這些地區因其特殊的地理環境因素,人民長期以種植茶葉、發展茶業為生,終自成一體,形成當地獨特的茶文化和舞蹈藝術文化。如贛南地區以客家文化為主,其茶舞蹈中自然參雜了客家文化中重義識禮的部分;而浙東北的采茶舞則帶了江浙一帶的柔和風情;桂東南的采茶舞又體現了壯族人民的豪邁爽朗。筆者查閱相關文獻,觀摩這三個地區的采茶舞蹈,發現它們不僅在背景音樂、舞蹈服飾上體現出差異,更在其動作上表現出各具特色的美感,故下文筆者將以贛南、浙東北、桂東南為例,剖析采茶舞蹈的經典動作,并從審美上對這些動作進行研究。
舞蹈是借由風格迥異的肢體語言,配以相應的背景音樂,用以表達內心情感、回饋對方和社會的一種行為活動,它對人類和動物的生物繁衍進化史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早期的舞蹈是在人和獸的本能上演化而來的,如原始社會的人們為了慶祝捕獲獵物,或為了表示對天地神靈的敬仰,他們會在臉上涂上五彩斑斕的顏料,接著點燃篝火,圍繞著篝火跳起舞來。這種舞蹈動作粗獷,甚至不成章節,但自有其肅穆感,這種舞蹈延續到今天,便成了“儺舞”。采茶舞最初亦是為了某種目的而產生的,或是祭奠先祖,或是社交聯誼,又抑或是放松勞累了一天的身心。接下來筆者便簡述一下各地采茶舞蹈動作上的差異和審美。
2.1 贛南地區采茶舞的由來及其動作審美研究
贛南地區的采茶舞十分有名,甚至于人們一提起采茶舞,第一反應便是贛南客家文化。贛南指的是江西省南部約占全省四分之一大的一片區域,那也是客家人的聚居地之一,也被稱為“客家文化城”。而當地的采茶舞便是當地人民據其日常行為所創作的一種藝術形式,并經由多代藝術家的刪改修飾,終沉淀形成今天的贛南特色。許多資料都顯示,江西南部的采茶舞是在新中國成立之后才得到重視進而發揚光大的,在此之前,當地居民習舞一直是依靠著民風民俗和老一輩人的手把手教導和口口相授進行的。盡管當地采茶舞已有將近400年的發展史,但是以前留下的文獻卻相當的少。故欲要詳盡了解該文化的來龍去脈和具體方式,還是得親自到贛南游歷一趟,才能有切身體會。
贛南采茶舞中最經典、最廣為世人所稱頌的便是“三絕”。何為“三絕”?矮子步、單袖筒和扇子花。那又為何是“三絕”呢?因這三個動作最能體現贛南茶文化的特點,也凸顯了客家文化對傳統的重視。
首先是矮子步。矮子步的動作的確非常經典,因贛南地區地形復雜,山地尤多,故當地人民平常采摘茶葉非常不易,豐收之時,山路迢迢,道路崎嶇,還要身負重擔,若不掌握一些攀爬的技巧,便很難存得體力,亦難以將茶葉安全運送回住處。于是聰明的當地人便想出了這個步法,身體前傾可保持平衡,腳趾抓地可使用力均衡,而彎曲的角度又可方便采摘茶葉和在田間移動,實在是一舉多得。這一連串的動作被引進采茶舞中,便成了獨具特色的矮子步了。乍一看該動作似乎不太美觀,但細細觀察并不然,矮子步的趾間點地十分輕巧,在似鴨子步態笨拙的搖搖晃晃中多了一絲狡黠和靈動。半蹲的身形不僅考驗了舞蹈者的韌性和耐性,亦借此反饋出勞動人民的智慧和艱辛,實在令人嗟嘆。
其次是單袖筒,這一動作倒是柔和秀美,一只水袖翩翩,如在茶花從間穿行的蝴蝶般優雅。該動作的亮點便是對單只袖筒的運用上,世人看慣了成對成雙,這種單行反而產生一種不對稱而特立獨行的美感。
最后便是扇子花。扇子花是贛南三絕中最華麗的一絕,舞者在舞蹈中借助扇子舞出優美的舞姿,令看客雙目應接不暇,無論是單扇還是雙扇,在一開一合,一跳一收間都淋漓盡致地展現了一個民族的風華絕代,實在是只能意會不能言傳。
2.2 浙東北采茶舞的由來及其動作審美研究
浙東北地區的采茶舞歷史悠久,浙東北地區實際上便是浙江省臺州三門縣石馬村一帶。據相關史料記載,當地茶舞源于元末明初,而《光緒寧海縣志卷三》也載有“石馬有刀溪可灌溉,有山無海,產茶……”這一句話,故而可知該地區實則是個古老的茶鄉。石馬村有一座常年被茶綠覆蓋的山梁,即江湖山,因著當地特殊的人文環境,采茶舞也應運而生。石馬的采茶舞融合了戲曲、舞蹈、燈彩等藝術門類,自成一派,跟贛南地區的單純舞蹈又截然不同。因該茶舞名為舞,實則是另類的戲曲表演形式。在演出過程中,不僅有生旦凈末丑等角色,還有各種場景和道具的設置。
石馬茶舞最動人心魄的動作便在于茶舞初起時的旋轉,表演者身著一身綠色,在舞臺中不停打轉。觀眾若是目不轉睛地看著,便仿佛能感覺自己也變成那一抹綠,變成了一片茶,在沸騰的水中上下翻飛,靈動而淡雅,調皮而高貴。這種將藝術與現實結合起來的動作十分難得,而旋轉又將舞者的健康與柔美毫無保留地展現,實在令人拍案叫絕。
2.3 桂東南采茶舞的由來及其動作審美研究
桂東南地區采茶舞起源相對浙東北的采茶舞要晚一些,它起源于明末清初,是由江西客家茶舞演變而來,在清朝尤其盛行。桂東南的采茶舞則又和上面兩個地區的不同,通常是以歌舞結合的方式進行演出,選取一男二女,分別稱為“茶公”、“茶娘”,帶上道具,便可上臺表演了。
該地區沒有十分典型的茶舞動作,但在表演過程中每一個動作都十分到位,茶公則表現其強壯,茶娘則表現其賢淑,唱調綿長溫婉,動作配合完滿。如在表現青年男女情愛的橋段中,男主人公會用手攙扶女主人公,兩人柔情蜜意,亦能體現出現實生活中因茶生情的男女現狀,彰顯出一派其樂融融的和諧面貌。
綜上所述,采茶舞作為茶文化的一種延續和發展,為茶文化增添了許多魅力。又不同地區的茶文化催生出不同的茶舞蹈,亦為中華傳統文化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本文以贛南客家采茶舞、浙江石馬采茶舞和廣西玉林采茶舞為例,淺述了其發展原由,表現方式和動作上的差異,又在動作的表象基礎上與現實文化生活進行聯絡,強調了各地區采茶舞的主要特點,也對其藝術審美進行了淺析,望能給研究者提供一些參考。
[1]賴丹,葉曾珍.贛南采茶舞蹈中獨特的動作審美[J].科技廣場, 2010(4):23-26.
[2]常俊勇,胡益凡.贛南采茶舞“化丑為美”的文化內涵研究[J].音樂時空,2015(5):53-54.
[3]賴丹.贛南采茶舞蹈風格的六大特征[J].贛南師范學院學報, 2015(2):110-115.
[4]李雪玲.民間“丑”的意趣和鄉土“美”的升華——從贛南采茶舞的化丑為美說起[J].民族藝術研究,2015(3):73-80.
[5]劉芳婷.淺析贛南客家文化對其地域性采茶舞蹈的影響與發展[J].大眾文藝,2015(20):30-31.
[6]洪嚴.贛南采茶舞蹈的藝術審美與文化傳承[J].福建茶葉, 2016(2):196-197.
[7]賴丹.贛南客家舞蹈藝術中“三絕”的審美意韻[J].江西社會科學,2005(11):133-136.
[8]賴丹.舞中三絕——贛南客家舞蹈藝術中矮子步、單袖筒、扇子花的研究[J].浙江藝術職業學院學報,2005(4):90-94.
李炎璐(1986-),女,遼寧本溪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大學舞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