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金莉
(齊魯工業大學,山東濟南250014)
對等理論在戲劇《茶館》的茶文化英文翻譯中的應用
許金莉
(齊魯工業大學,山東濟南250014)
對等理論是翻譯領域一個重要的理論,指用最貼切自然的語言傳達出源文的信息。功能對等理論強調意思的傳達,以使目標受眾得到與源文受眾盡量相同的感受。翻譯本質上是一種交流,戲劇也是一種交流,且強調受眾的反應,因此功能對等理論也適用于戲劇翻譯。本文以英若誠先生對老舍話劇《茶館》中茶文化的翻譯為例,說明功能對等理論在《茶館》茶文化英文翻譯中的應用。
對等理論;戲劇翻譯;《茶館》;茶文化
1.1 尤金·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
尤金·奈達是上個世紀在翻譯領域最有影響力的當代理論家之一。他的翻譯理論對西方和中國的翻譯理論和實踐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奈達認為翻譯是一個復雜的過程,不僅僅涉及到詞匯和語法結構分析。奈達提出了在翻譯界有重大影響的“功能對等”理論。功能對等理論具有以下三個特征:
首先,由于功能對等的翻譯就是“用譯語再現與原語信息最貼切的自然對等”,因此可理解性、可讀性和可接受性是三個關鍵點。“最貼切”一詞是指源語言和目標語言之間的接近程度,理想的情況是使譯文最接近源文的語言形式和意義,即用相同的形式和意義將源語言傳遞給目標受眾。“自然”表明,譯文對目標受眾來說必須是清晰易懂的。總之,翻譯的目標是“在意義和風格上用譯語再現與原語信息最貼切的自然對等”。然而,由于兩種語言和文化的差異,使譯文與源文實現最接近的自然對等是一項艱巨的任務。
其次,功能對等理論非常重視受眾的反應。奈達認為翻譯是一種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人們接收到了什么的交流過程,對翻譯的評價不應當僅僅止步于對相應的詞匯意義、語法意義和修辭手段的比較。奈達堅信,高質量的翻譯版本不應該由兩文本之間的詞匯一致性決定,而應當由受眾的反應來決定,目標受眾應當被放在最優先的位置。
最后,“對等”是這個理論的核心,它是“最貼切”與“自然”的分界點。“功能對等理論認為,翻譯中的對等指詞匯的對等、語義的對等和文體的對等”,它包括“動態對等”和“形式對等”。因此“功能對等”包含四個部分:詞匯對等、句法對等,語篇對等和風格對等。由于文化與翻譯的緊密聯系,在功能對等理論的指導下,文化的對等性是毋庸置疑的。因此,在翻譯實踐中,要更加注意語言、文化和文體的對等。
1.2 基于對等理論的戲劇翻譯
翻譯本質上是一種交流的過程,因此譯者必須超越詞匯結構來考慮預期的受眾有可能理解文本的方式。戲劇表演也是一種傳播,它旨在向觀眾展示在特定的環境中發生的事情,這樣的表演必須被觀眾理解,戲劇翻譯將不可避免地成為一種交流。功能對等強調傳達的意思,并考慮到受眾。在功能對等理論的指導下,一個戲劇譯者有可能更自覺地意識到“翻譯就是指翻譯意思”,因此在翻譯過程中首先把意思放在第一位。
功能對等理論高度重視讀者的反應,并嘗試使譯文讀者能夠用與原文讀者相同的方式理解和欣賞譯文。在戲劇翻譯中,功能對等理論將嘗試使翻譯戲劇的觀眾用與源觀眾基本相同的方式理解和欣賞翻譯版本。
功能對等被稱為“對源語言信息最貼切自然的對等”。“自然”本質上是功能對等的一個關鍵因素,也是對戲劇翻譯的要求之一。任何非自然的語言都可能造成演員表達的尷尬、觀眾理解的疑惑或困難,最終損害表現的整體效果。在功能對等理論的指導下,戲劇翻譯將為觀眾和演員們提供自然的目標語言。在功能對等理論的指導下,戲劇翻譯應當為觀眾和演員們提供自然的目標語言。
《茶館》作為老舍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寫于1957年,并于1958年由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第一次排演。《茶館》是一個社會的縮影,通過描述一個北京茶館在半個世紀的變遷,展示了七十多個人物的不同生活狀態。《茶館》講述了裕泰茶館老板王利發一心想讓父親的茶館興旺起來,為此他八方應酬,然而嚴酷的現實卻使他每每被嘲弄,最終被冷酷無情的社會吞沒;經常出入茶館的民族資本家秦仲義從雄心勃勃搞實業救國到破產;豪爽的八旗子弟常四爺在清朝滅亡以后走上了自食其力的道路,故事還揭示了劉麻子等一些小人物的生存狀態。整個話劇以一個大茶館的滄桑變遷,展現了從清末到抗日戰爭勝利之后五十年左右的社會面貌和不同階層人物的命運。本文分析的《茶館》英譯本為英若誠1979年翻譯的版本。
3.1 茶館中的稱呼文化
茶館中與別處不同,各色人物一應俱全。在茶館中如何稱呼對方,是十分講究的。有的稱呼透露著夸贊,有的稱呼透露著揶揄。在翻譯中,這些夸贊與揶揄的味道也應當翻譯出來。
“唐鐵嘴”使用了諧音和暗示的表現方法。“唐”是“蕩”的同音字,表明這個人是一個懶惰的流浪者;“鐵嘴”顯示了他說話流利善于表達和以算命謀生的特點。“鐵”隱含了兩個意思,一是指他是一個油嘴滑舌,慣于欺騙的人;二是指他很小氣,如通過討要免費的茶和偷取報紙等不正當手段獲取蠅頭小利。很明顯,“唐鐵嘴”不是一個真正的名字,而是一個綽號。英若誠將其翻譯為“Tang The Oracle”(唐的神諭)。“Oracle”來自甲骨文的第一個英語單詞,意思是神的意旨。這一翻譯蘊涵著諷刺的意味,一方面,唐鐵嘴以一個高明的算命先生的形象示人卻無法改變自己的命運和生活;另一方面,唐鐵嘴以天命為借口,過著懶散的生活。因此,“Tang The Oracle”這一翻譯揭示了“唐鐵嘴”的深層含義和人物性格特點,達到了功能對等理論“最貼切且自然”的翻譯要求。
3.2 茶館中的“葉子”文化
“葉子”是北京當地的方言,指的就是“茶葉”。這種叫法故意省略了“茶”字,只通過“茶葉”的外形“葉子”告知對方“茶葉”的概念,既顯得生活化與場景化,又有詼諧幽默之感。
《茶館》中王利發的話:“二位早班兒!帶著葉子哪?”就是“葉子”文化的體現。這兩句話如果翻譯成“You gentleman are up early.Did you bring your own tea?”便顯得毫無語言特色,原文中的人物關系的熟悉、“葉子”稱呼的幽默、“早班”一詞的討好都沒有翻譯出來,不符合對等理論的基本要求。英若誠先生將其翻譯為“You are early.Brought your own tea?”這種無主語的短句,體現了原文口語化的表達,保證了舞臺演出需要的同時,最大程度上傳遞了原文的語氣,功能較之前翻譯有了很大程度的對等。
3.3 茶館中的飲茶文化
茶館中的飲茶往往并非目的,而是以飲茶搭臺,雙方商談事務。飲茶必須要飲用,但是退居二線。雙方均不是追求喝茶養生、心曠神怡之感,而是以茶會友,進行業務商談。茶館中的喝茶一般都不著急,不緊迫,但是也有一飲而盡的茶客。老舍先生的《茶館》便描寫了這樣的場景。
劉麻子:我的媽呀,嚇死我啦!
宋恩子:你活著,也不過多買賣幾個大姑娘。
劉麻子:有人賣,有人買,我不過在中間幫幫忙,能怪我嗎?(把桌上的三個茶杯的茶先后喝凈)
劉麻子連續喝了三杯茶,原因在于其內心的恐慌。他以這種行為方式掩蓋緊張的情緒。三杯茶并非為他準備,劉麻子也未收到邀請,但是他為了舒緩自己的情緒,一杯一杯的喝完了。英若誠先生的翻譯:He drinks the three cups of left-over tea on the table one by one.中文中并未有“留下的”字樣,英若誠先生翻譯時加了一個“left-over”,表明以上三杯茶并非為劉麻子所有,只想更加明確。“先后喝凈”翻譯為“one by one”體現出飲茶的連續性。從功能對等角度來說,翻譯十分準確的表達了原文的含義。
3.4 茶館中習語文化
茶館中來往客人很多,一些經典的話語流傳為習語。對這些習語的翻譯是較難的。但普通的西方觀眾可能缺乏必要的背景知識。因此,譯者面臨著對特定歷史背景的翻譯的挑戰。舉例如下:
龐太監:說得好,咱們就八仙過海,各顯其能吧!哈哈哈!
英譯文:Eunuch Pang:Well said!Let’s both try our best,and see what happens.Ha!Ha!Ha!
在這個例子中,龐太監使用了“八仙過海,各顯其能”這個中國人日常使用的歇后語,這個歇后語源自于道教八仙過海的神話,講的是道教中的八位神仙用各自的不同法力渡過大海的故事。后用這一歇后語比喻做事各有各的一套辦法,也比喻各自拿出本領互相比賽。英若誠根據這句話的語義,將其譯為“讓我們都各自努力,再比比結果”,這一翻譯將原文的意思表達的非常簡潔明了且意思貼切,有利于西方讀者的理解。
此外,譯本對“鐵飯碗”(banner men’s stipends)、“白面兒”(heroin)、等具有特定歷史背景或豐富文化內涵的詞語或短語都做到了功能對等原則要求的自然貼切的翻譯。
翻譯的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譯者的目的。戲劇翻譯的最終目標是使其可以在舞臺上表演出來,因此戲劇翻譯應致力于實現使譯文能被表現出來、用目標語言或文化最自然的方式表達源文的意思,也即實現戲劇翻譯的功能對等。英若誠先生對中西方文化都有較好的了解,他用準確透徹的語言對戲劇《茶館》進行了翻譯,表達了源文的精髓,較好地體現了功能對等原則。
[1]楊立法.功能對等在戲劇翻譯中的應用[D].河北大學,2007.
[2]紀雪.功能對等理論在戲劇翻譯中的應用[D].太原理工大學,2009.
[3]王曉琳.功能對等視角下《茶館》英譯本對比研究[D].西華大學,2013.
[4]任曉霏.“譯者登場”——英若誠戲劇翻譯系統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9.
[5]章婷.從功能對等的角度談英若誠《茶館》英譯本中的戲劇風格對等[J].校園英語,2014(35):240-241.
許金莉(1980-),女,山東濟南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