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娟娟
(中山職業技術學院,廣東中山528404)
采茶戲唱腔分析
——以桂南地區為例
師娟娟
(中山職業技術學院,廣東中山528404)
桂南地區采茶戲節奏感較強,深受人們的喜愛,具有十分久遠的發展歷史。隨著時代的發展,桂南采茶戲融入更多喜劇元素,具有濃厚的喜劇色彩,結構變得越來越復雜,且趨于完善。如今桂南采茶戲唱腔音樂發生很大變化,筆者在本文中針對桂南地區采茶戲唱腔變化進行分析。
采茶戲;唱腔;桂南地區
桂南采茶戲是對流傳于廣西南部玉林、南寧、欽州等地區采茶戲的統稱。采茶戲是桂南地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是采茶戲的內容、題材,還是形式等,無一不體現出桂南地區的風土人情、傳統文化以及社會大眾日常生活等。且從采茶戲唱腔來看,更是融入了桂南地區許多方言元素和民間曲藝元素等。由此可見,采茶戲的發展與桂南地區人文歷史發展息息相關。桂南采茶戲自從清朝便被記載,隨著時間推移,采茶戲不斷演變,融入更多新的元素,由原來簡單的“采茶歌”逐步變為豐富多彩、節奏感強、喜劇色彩濃厚的“采茶戲”。音樂結構完整且復雜,深深扎根于桂南農村之中,深受當地老百姓的喜愛。在本文中筆者主要針對桂南采茶戲唱腔音樂的形成與演變過程進行分析。
采茶歌是采茶戲的最初形式,不斷發展變化后形成了今天的采茶戲。在最早的茶詩時期,便出現了采茶歌的雛形,最具有代表性的采茶歌“正腔”為《十二月采茶歌》。《十二月采茶歌》又被人們稱為“茶祖”“老茶婆”等。玉林的《十二月采茶歌》保留了傳統采茶歌的結構形式,且音樂形態與其他地方的采茶唱腔存在相似之處。如筆者發現,江西玉縣的《摘茶》、云南永勝的《采茶調》、云南東川的《東川采茶》以及浙江衢州的《順采茶》等都與《十二月采茶》在歌詞大意、旋律骨干音等方面大致相同,僅是在曲子結構上進行了適當擴張。此外,筆者還發現贛南采茶戲《摘茶》《看茶》與玉林的《十二月采茶》在節奏、旋律、調式等方面相似度極大。
明清時期,江南重要的產茶區位于江西南部,為了慶祝每年的茶葉貿易,茶商與百姓都要舉行各種慶典活動,表演歌舞節目和演唱采茶歌曲,例如《送哥賣茶》、《姐妹摘茶》等。明朝洪武年間,社會局勢動蕩不安,大量江西百姓紛紛遷徙到其他省市。大量人口外流的同時也導致江西南部采茶歌形式與習俗等涌入其他省市地區。廣西玉林博白正是一個多民族移居區,在不同地域民俗風情影響下,采茶歌和采茶舞曲基本上保留了原有的采茶歌基本特征,并被當地居民潤飾加工,最終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廣西玉林采茶歌。如今,桂南地區采茶歌“移步不移形”,以采茶戲形式盛行于桂南地區,成為桂南地區文化歷史上亮麗的一道風景線。
桂南地區采茶戲唱腔音樂與茶種植業有著密切聯系。每年谷雨時節,茶已經長成,勞動人民為了有效調動自己的勞動熱情,會在采茶過程中以演唱山歌形式不斷激勵自己,這成為采茶歌雛形。在采茶燈藝術和采茶歌藝術影響下,采茶歌逐漸融入更多的故事情節和故事人物,最終成為了扎根于民間的采茶戲。桂南采茶戲唱腔音樂藝術形態主要有以下幾種:
2.1 表演劇目
桂南地區采茶戲唱腔音樂表演劇目的種類較多,反映茶農日常生活的題材為主要種類,目的是為了贊頌茶農勞作時不怕艱辛、勇敢面對的精神。同時也有劇目反映家庭之間和睦友愛的故事。從表演劇目創建時間前后上劃分,表演劇目可分為傳統劇目和現代劇目兩大類。傳統表演劇目的代表作主要有反映茶農農忙情景的《插田割禾》、反映日常經營的《賣雜貨》等。隨著社會的前進,采茶戲也不斷融入新的社會元素,《媽媽你錯了》、《梁山伯與祝英臺》、《鐵公雞拔毛》等現代表演劇目不斷涌入人們視野,成為了桂南采茶戲中的經典之作。
2.2 人物角色和表演動作
由于采茶戲唱腔音樂表演中有二旦一丑或者生、旦、丑三個主要人物角色,因此,采茶戲也被認為稱之為“三角班”。桂南采茶戲唱腔音樂與地方文化產生在頻繁而又深刻的互動,結果形成了極具鄉土氣息、擁有廣泛觀眾、表演詼諧風趣的采茶戲。桂南采茶戲在傳播過程中也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兩大流派為欽州的采茶戲和玉林的采茶戲。改革開放以前,我國女性地位較低,因此,廣西玉林采茶戲中人物角色均由男性扮演,女主角也是由男性充當。而在欽州采茶戲中,生角被稱之為茶工,旦角被稱為茶娘,二者在穿著打扮、動作表演等方面都存在差異,且步伐風格豐富多樣,如有豪情詼諧的步伐風格,有溫柔多姿的步伐風格等,讓觀者在欣賞的過程中充滿激情與樂趣。懶漢和醉漢一般為丑角形象,這些人物形象生動,且語言幽默風趣,更能激起觀眾的觀賞欲望,讓觀者親身感悟采茶戲的魅力。
“采茶串古”,即在反映茶事活動的采茶歌舞里添加傳說故事是采茶歌演變為采茶戲的重要標志。在演變過程中,民間小調,即“茶插”被人們選作演唱故事情節的唱腔音樂?!安枨弧?、“茶插”是構成采茶戲唱腔的兩大主要元素。其中,“茶腔”又被人們稱之為“正茶”,是正茶腔調的代表,“茶插”僅屬于外來引進的唱腔音樂,但正是由于“茶插”的引進,其為傳統采茶戲唱腔注入一股新鮮血液,使采茶戲唱腔充滿靈氣、生機,音樂結構變得完整、復雜。桂南采茶戲不僅用采茶歌曲演繹“茶事”,還用歌舞演繹歷史變遷、演繹神話傳說等,以更好滿足觀眾的心理追求。目前,桂南采茶戲唱腔音樂在“茶腔”和“茶插”聯合使用基礎上,擴大了民間藝人變化使用的曲調空間,創建了“新唱腔”。傳統的采茶戲唱腔音樂有二百多個曲牌,唱腔也比較簡單,曲調變化較少,整體缺乏新意和個性,但“茶插”的引入和應用,再加上“新唱腔”的有益補充,極大滿足了觀眾在音樂強調上的“追新求異”需求。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3.1 “茶腔”的旋律特點
3.1.1 古雅淳樸的母曲
桂南采茶戲母曲主要是指在“歌舞三小”時期流傳下來的唱腔以及本地民間的說唱音樂。母曲也是桂南地區最早出現的茶腔,又稱為原茶腔。由于每個地域之間距離較遠,因此,不同地域的母曲也各有特色。例如欽州采茶戲以《大開臺》、《十里花》、《南音》和《正茶》作為本地的母曲,而玉林采茶戲則以《十二月采茶》作為母曲。母曲旋律凝練婉轉,風格古雅淳樸。例如盛行于欽州的《大開臺》唱腔音樂莊重、淳樸。
3.1.2 生活氣息濃厚的派生型唱腔
原唱腔在發展之后形成了派生型茶腔。派生型茶腔的形成源于當地人民的勞動生活,其為了表現不同的勞動生活場景、不同人的情緒和內容等,根據母曲重新組合形成了一系列變體曲調。派生型茶腔雖融入了較多新的音樂元素,但也傳承了原茶腔的特質。例如玉林采茶戲在《十二月采茶》基礎上派生出了《開荒》、《點茶》、《摘茶》等反應茶農從開荒、播種、收獲的不同勞動場景。欽州采茶戲在《十里花》基礎上派生出《十二月排茶》、《小開臺》、《小落茶園》、《茶花四月天》等唱腔。派生型唱腔音樂雖在調式調性、旋律特征、音樂結構等方面與母曲特征相似,但在音樂的節奏性、舞蹈的旋律性等方面更加突出,更加升滿濃郁的生活氣息。
3.1.3 異彩紛呈的借入型唱腔
在采茶戲的快速發展影響下,采茶戲演出內容不斷豐富,表演劇目故事情節越來越復雜、人物角色逐漸增多,為了有效滿足觀眾需求,生活在桂南地區的居民開始將日常生活作為創作采茶戲的藍本,吸收當地具有民族特色的音樂來豐富采茶唱腔。例如玉林采用民間小調《剪剪花》形成了《炒茶》,該唱腔采用加花變奏,調式對比等手法,給人帶來一種歡快、明朗的俏麗之感。又如欽州采茶在吸收木魚說唱基礎上,加上間奏形成的“南音”曲牌。該曲牌保留了民歌上下句的格式,且句式呈現自由的長短句,七字押韻的唱詞,獨具韻味。借入型唱腔來源于不同地域,桂南采茶戲形成了異彩紛呈的借入型唱腔。
3.2 “茶插”的旋律特點
茶插是桂南采茶戲中一個獨具特色的唱腔音樂。茶插誕生于民間,其表演內容無法確定,時間長短不定,句式表達上長短也不定,大多數位四句式,一般為了表演劇目需求而隨意發揮,茶插具有兩種音樂形式,一是羽調式;二是宮調式。在桂南采茶戲中,添加傳說故事所運用的唱腔則為茶插,其演出次序一般為:一是恭賀、參拜。例如《開臺茶》;二是民間小調;三是開荒和點茶;四是探茶;五是民間小調;六是采茶或者摘茶;七是民間小調;八是炒茶;九是送哥去買茶;十是撐船、小十送。例如《張三過年》、《傻子拜壽》、《剃頭二接妻》等都是采茶戲傳統表演劇目的經典代表作。在茶插唱腔音樂中,襯詞占有較大比例,具有豐富的當地語言特色。為了更好滿足桂南丹迪人民觀看需求,在原有采茶戲唱腔基礎上衍生出新茶腔。新茶腔是茶腔和茶插的結合品,在編寫過程中借用現代手法,以觀眾喜好來調整表演劇目中的人物角色,具有鮮明的現代音樂特色。例如《鐵公雞拔毛》則是新茶腔的優秀代表之作。
3.3 “演唱”的旋律特點
在桂南采茶戲中,主角扮演者分為男、女,但演唱不分男、女,即男女生的腔調都是一樣的。因此,桂南采茶戲在演變過程中,骨干音的旋律一直保留原有的特征,變化不大,為更加便于采茶戲發展,也只是簡單調整歌曲的歌詞聲調,并且調整整個音樂,讓觀眾在欣賞的過程中,聽起來更加連貫自然、清晰悅耳。例如《四平腔》是桂南采茶戲中最受表演藝人喜歡的一首曲調。因為《四平腔》在演唱時音樂清晰、自然,有助于藝人更好發揮成效。
3.4 “伴奏”的旋律特點
桂南采茶戲也具有自身特色的伴奏隊伍。伴奏團隊的大小與戲劇班規模大小相一致。伴奏所用到的樂器主要有小件樂器小錢和大件樂器大錢、大羅等等。在采茶戲后期發展過程中,西方樂器也不斷融入東方樂器中,低琴音等現代樂器也出現在桂南采茶戲舞臺上,更加豐富桂南采茶戲伴奏旋律。
綜上所述,本文主要分析了桂南采茶戲唱腔音樂源流、藝術形態、演變歷程和唱腔音樂特征等內容,桂南采茶戲具有生動飽滿的人物情緒、豐富深刻的故事情節,讓我們深刻感受到桂南地區當地居民的日常生活和精神追求。桂南采茶戲具有十分悠久的歷史,內容及其豐富,是我國采茶戲文化歷史上的一塊瑰寶,筆者通過對其唱腔音樂形態的變化歷程分析研究,希望更多人去關注和了解桂南采茶戲,發現它巨大的歷史價值,繼而豐富和傳播我國茶文化。
[1]孫遠軼.淺析桂南采茶戲唱腔的音樂形態及變化[J].福建茶葉,2016 (6):323-324.
[2]韋芳.桂南采茶戲淺探[J].中國戲劇,2016(8):58-60.
[3]劉家盛.贛南采茶戲研究現狀及啟示[J].戲劇之家,2014(10):23.
[4]韋芳.廣西采茶戲的音樂特征[J].音樂創作,2016(2):138-139.
[5]李振聰.唱腔音樂演變對桂南采茶戲的影響[J].福建茶葉,2015(6): 245-246.
師娟娟(1983-),女,碩士,講師,研究方向:聲樂表演與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