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桂欣
(青島農業大學國際教育交流學院,山東青島266109)
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融入茶文化的思路與策略分析
趙桂欣
(青島農業大學國際教育交流學院,山東青島266109)
目前,中國社會經濟正處于迅速發展時期,在全球范圍內掀起了“漢語熱”的潮流。在此背景下,對外漢語教學事業迎來了良好的發展契機,然而,此類教學大多將重心放在了語音、詞匯以及語法等方面,而未能做好中國傳統文化的有機融入工作。有鑒于此,本文以茶文化為切入點,探討在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如何有機融入茶文化,并提出了若干思路和策略。
對外漢語教學;茶文化;思路;策略
對外漢語作為以其他種類語言作為母語的國家(民族)的人為對象而實施的漢語教學[1]。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開始,中國社會經濟始終保持著良好的發展勢頭,在全球范圍內掀起了“漢語熱”,直接推動了我國對外漢語教育的當代發展。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將其有機融入到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具有相當積極的現實意義。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所以,在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全部囊括在內是不現實的,那么挑選出極其代表性內容并將其呈現給留學生便顯得極為必要了。在中華傳統文化的龐大體系中,茶文化是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中國是茶的故鄉,同時在茶文化上也達到集大成的境界[2]。中國茶文化自誕生到形成完善體系的過程中,實現了對“儒釋道”三家思想精華的兼容并蓄,有物質層面的體現,更有精神層面的體現,在選茶、制茶、品茶等諸多環節均能夠彰顯中國傳統文化的光輝和魅力所在。
由此可見,在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有機融入茶文化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然而觀察對外漢語教學現狀,可以發現大部分高校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更別提付諸實踐了。在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融入茶文化,能夠讓不同國家的留學生對茶史、茶俗以及茶藝等更加深入的認識,使其對中國文化感興趣,最終服務于他們漢語綜合能力的提升。由此可見,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融入茶文化具有相當積極的現實意義。
2.1 科學性原則
茶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在將其融入到對外漢語教學的過程中,不管是在課程性質上,還是在課程目標設定上,或者是在課程內容選擇上,均應遵循科學性原則。具體而言,在符合教學規律的基礎上以規范的語言為工具進行準確闡釋。所以,在對茶文化課程進行設計的工作中,應重視和做好對不同部分的組織工作,使其最大限度地趨于合理,最終方便受教育者的學習和理解。
2.2 針對性原則
針對性原則,即結合教學對象的具體情況,為其制定針對性的教學目標。對外漢語教學的對象全都屬于中高級漢語學習者,要在使其系統了解茶文化的過程中,接觸到更加深入的中國文化,提升該群體的漢語交際能力,所以,就教學內容來看,在融入茶文化的過程中建議選擇和使用最基礎的內容,結合他們的漢語水平,對詞語的難度系數予以合理控制,另外,還需提供適當的引導,使其能夠更加高效地吸收。
2.3 實用性原則
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融入茶文化的主要目的是讓受教育者通過對茶文化的相關學習,從而在漢語實際應用上獲得進一步提升,所以,應遵循實用性原則,即教學內容對受教育者而言是有益的,掌握之后,可應用到實踐中去,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最大限度地避免紙上談兵,而應基于實踐考慮,從而幫助其提升能力。
2.4 趣味性原則
受跨文化因素的影響,受教育者在接受異文化教育時往往面臨一定的理解障礙,所以,對教學過程進行設計時,應賦予其豐富性和生動性,從而提升受教育者的學習熱情,使其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掌握知識。
3.1 明確文化依附性矛盾
文化依附性矛盾集中反映在兩大方面,首先,由于教學對象往往來自于不同的文化圈,為滿足不同教學對象的現實需要,教師需對教學內容進行有意識的規劃。其次,由于學習的是漢語言,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往往圍繞漢語言進行,而沒有充分關注和其他知識語言文化之間存在的矛盾[3]。
由于文化存在差異,文化沖突一旦發生,便會導致相當尷尬的局面。在同受教育者交流的過程中,教師往往下意識地避免冒犯學生,遷就他們國家的文化,形成一種矛盾心理,最終導致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沒有充分展現中國文化的特性。受教育者未能接觸到正宗的中國文化,使其難以很好地適用于交際實踐。因此,教師一方面要關注受教育者的本國文化,另一方面要合理控制教學思維的尺度,最終獲得更為理想的教學質量。
在跨文化交際背景下,中國茶文化的傳播并非一蹴而就的傳播過程,這離不開對外漢語機構和人員的堅持和努力,如此,才能讓更多的國家和地區了解并接受中國茶文化。
3.2 注重教學對象的文化差異
首先,教學雙方主體均應該學會差別對待。受教育者由于來自不同國家,文化背景必然不盡相同。差異化的文化背景導致受教育者擁有差異化的思維方式,這對外漢語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們有差別的對待受教育者。來自亞洲國家的受教育者往往更容易理解中國教師所教授的東西,而來自西方國家的那些受教育者有時候無法理解中國人的思維,如無法體會中國人為什么要向客人敬茶[4]。因此,在教授之前,教師需對受教育者的本國文化予以必要的了解,在比較文化異同的基礎上,找出差異之處。如此才能為受教育者的理解掃平障礙,避免文化上的沖突和矛盾,更加高效地實施文化教學活動。
其次,教學雙方應學會求同存異。由于受教育者所處的文化圈存在差異,而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文化往往擁有鮮明的自身特點,若對外漢語教師在講解中國茶文化的過程中,能夠結合受教育者國家的茶文化,有機運用對比教學法,在求同存異過程中調動他們的學習熱情。在跨文化交際活動中,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習者,均不應該固守本國文化不放手,甚至將本國文化強加于人。雙方均應積極吸取他人文化中的精華,如此才能在漢語學習中事半功倍,同時保證文化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很多人存在先入為主的問題,在吸收外來文化的過程中,習慣性地先和本土文化展開多方面對比,依托本國文化的思維方式去強行解讀異文化。讓受教育學習中國茶文化的過程中,應先了解其所在國家的茶文化,以此為前提,求同存異,從而在不同茶文化之間建立起溝通橋梁,順利地實施文化教學活動,最終服務于對外漢語教學質量的提升。
3.3 合理開發教材
一方面,規劃好中國茶文化教學在不同教學階段的具體內容。初級、中級、高級這三大不同階段對應著不同的內容。在教材方面,應結合受教育者所處的階段對茶文化教學所涉及的字、詞、句等等進行合理的編寫以及安排[5]。
另一方面,在側重基礎知識的同時,進行合理的深度挖掘。在對外漢語教學中,處于初級階段的受教育者是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同時該階段也是其學習漢語、培養文化意識的一個相當關鍵的入門階段,因此,在編寫教材時,尤其要做好對文化基礎知識的編排工作,并結合受教者水平的提高而循序漸進地安排更深層次的茶文化教學內容。
3.4 理論和實踐的有機結合
首先,文化理論知識系統化。從理論層面研究茶文化如何更好地融入對外漢語教學工作。理論能夠為實踐提供指導和依據,因而只有在理論上取得突破,才能在實踐中取得更加豐碩的成果,獲得可喜成績。筆者研究相關資料發現,目前我國在茶文化研究上仍舊存在很大的局限性,高校普遍側重茶樹種植、茶道茶藝以及茶的營銷學等幾個少數方面。所以,有必要基于對外漢語教學中茶文化的融入問題進行研究,建立健全配套的理論體系,滿足課堂的實際需要,如此才能在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更好地融入茶文化。
其次,茶文化理論知識應做到與時俱進。時代的車輪在滾滾前行,因此,在對外漢語教學工作中也需堅持與時俱進的思想,在發展中尋求突破。在實施對外漢語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應基于全局視角來審視“漢語熱”所涉及的一切文化因素,尤其是對對外漢語茶文化進行研究時,應積極考慮時代發展的現實需要,從而為配套理論體系的構建和完善奠定堅實的基礎[6]。
最后,無論是理論知識,還是實踐技能,均應具有良好的實用性。在汲取中國漢語文化知識的過程中,來自他國的受教育者,無論是在學校內,還是在社會上,均離不開正常的生活交流,正因如此,對外漢語教師在向他們傳輸相關知識的過程中,應重點審視所授知識是否具有良好的實用性,應和生活實踐高度接軌,服務于生活實踐,如此才能最大程度地調動受教育者的學習熱情,更加高效地學習和吸收中國的文化知識,并做到學以致用。
近年來,漢語在國際上的推廣工作取得了相當可佳的成績,然而在文化教學領域卻暴露出諸多不足。茶文化不僅具有民族性,同時還具有世界性,其必然會在國際交流中占據重要的一席之地。茶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研究對外漢語教學卻發現,其并未受到應有的關注,相關研究仍舊處于起步階段。有鑒于此,本文以茶文化為切入點,就如何將其有機融入到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提出了若干思路和策略,旨在使更多的人了解中國茶文化,鞏固和突出其在文化教學工作中地位。就長遠視角來看,中國茶文化必然會憑借自身的獨特魅力而獲得更多留學生的關注,并在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1]范雪瑩.中西方文化對比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應用[D].華中科技大學,2012.
[2]鄧曉明.淺談文化滲透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運用[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6(7):155.
[3]唐智芳.文化視域下的對外漢語教學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 2012.
[4]張敏.對外漢語教學中的茶文化課程教學設計[D].暨南大學, 2013.
[5]陳娟.對外漢語教學中的茶文化教學[D].河南大學,2014.
[6]張敏.對外漢語教學中的茶文化課程教學設計探析[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4(7):141-143.
趙桂欣(1978-),女,山東萊西人,本科,講師,研究方向:對外漢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