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景瑞
(河北對外經貿職業學院,河北秦皇島066311)
透過茶文化看中德文化差異
王景瑞
(河北對外經貿職業學院,河北秦皇島066311)
語言與文化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隨著我國茶文化在世界各國的普及,我們需要更好地了解茶文化和使用相關的語言。加之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而文化對語言起著很大的制約作用。從一個國家的語言中我們可以看出它們的文化內涵和社會的習俗,通過茶文化我們能夠看出中德文化的差異,并進一步理解到形成這個差異的緣由。通常情況下,我們的文化包含的層次是文學,藝術類的成就。而另一個方面是風俗習慣,生活方式等。茶文化作為文化的載體,其差異性反映地區的文化差異。本文將從中德茶文化差異入手進行分析,探討中德文化的差異。
茶文化;中德文化;語言;社會關系
中德的不同語言就表明了文化差異性,而我國的茶文化作為連接中德文化之間的紐帶具有很特殊的作用。茶文化的不同可以反映出兩個民族之間思維模式的區別。中德兩國在世界上都有著一定的地位,兩國的文化和歷史也都豐富多彩。語言作為文化載體,在長期的發展中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差異。自從茶文化傳入德國后,在長期的社會習俗的影響下變得更具德國特色。中國的茶文化承載著我國的文化精髓,但由于中德兩國在地理、歷史背景和文化發展上都有所不同,所以出現了差異性。我們可以通過分析兩國的茶文化,得出兩者的不同,然后進一步分析其中的原因,提出可行的方案。
德國茶文化起步較晚,17世紀隨著茶文化的興起,德國許多地區開始品茶,并了解茶文化。那個時候,起先是由荷蘭商船將茶葉運送至歐洲。而德國的東弗里斯蘭,它正好是與荷蘭接壤的一個地區,由此德國開始與茶產生聯系。資料顯示,德國人民為了讓茶不那么苦澀,于是開始結合當地飲品習慣,加入糖等其他物質,隨之產生了許多品種的花茶。后來,德國人認為剛泡好的茶杯過于燙手,于是開始設計出茶杯的把手。到21世紀,德國茶銷量已經達到近2萬噸,每年德國人均品茶30升,盡管中德兩國茶文化存在差異,但相融合的卻是茶文化中蘊含的和諧生活理念。在中德茶文化交流會上,瑪爾塔·克拉森這樣說道,她認為她對中國的茶文化了解甚少,但茶已然成為德國人民不可缺少的生活組成部分,茶的存在讓德國人民能夠靜下心來享受生活。
茶,作為我國傳統國粹的一種。就我國茶葉產地來說,大多出自南方地區。譬如我們熟知的福建、云南等地,茶葉種植的地區較多。因此,在我國南方,茶文化信息的傳播更為廣泛,普及度高。隨著我國對外交流的不斷發展,茶品文化已滲透到社會的各個領域,越來越多的外國友人熟知茶文化,并且得到國際友人的青睞。德國也是茶文化傳播的重要國家。德國位于歐洲大陸中部,現代工業發達,其茶葉鏈發展快速,許多地區適合種植茶葉,可以說,德國的茶葉市場前景廣闊。另外,數據統計,德國作為重要的出口國之一,2012年度,德國有約28%的茶葉從中國引進。在我國,有許多極具特色性的茶具都是由德國設計家設計。2015年中旬,中德還舉行了盛大的茶文化交流會,由此可見,中德茶文化的交流在逐步深入中。
迄今為止,茶已經有了幾千年的歷史。從16世紀開始,德國友人就開始對茶文化逐漸熟悉。德國人較為喜愛品紅茶,然后是綠茶。對于我國來說,我國則更喜歡飲綠茶,而后是紅茶。除了這兩種茶,德國還喜歡飲花果茶等這一類的茶品。我國則注重傳統味道,以茶色醇香為主,天然形成,不添加過多的其他味道。德國以嚴謹的態度在世界聞名。他們的做茶流程也是十分謹慎,在制作茶品的過程中,不允許有任何差錯,追求完美。德國茶文化我國在制作茶品的過程中,講究原汁原味,看起來簡便,實際上流程也是非常繁瑣的。相比中國茶品的包裝印刷質量,德國茶產品解說書的印刷方式就較為繁瑣。一般來說,我國在產品說明上包含運用了哪些物品進行加工處理。但對于德國來說,他們的茶產品卻會精確到多少克,并且按照德國人的習慣,大多都會按照說明書上標注的克數進行泡茶。相較品茶習慣,我國人不講究茶葉粘杯的情況發生,然而德國人卻不愿意茶葉擱置在杯中,因而會選擇利用過濾器過濾茶葉,由此逐步形成了極具特色的“沖茶”。
對于一個國家來說,飲食文化的差異能夠直接反映出不同國家的世界觀。德國人熱愛花茶,但花茶并不是我們想象的茶葉搭配玫瑰花、茉莉花等其他花為主料的茶品,而是運用窯制工藝,通過復雜的加工特制的一種茶葉。這種花茶主要利用花瓣,配以山楂等其他水果干制形成,因而稱之為花茶,可以說“有花無茶”。
對于德國人來說,他們在飲花茶時候,一般都會根據自己的喜好再添加一些冰糖,增加甜味,以遮蓋花瓣本身的一絲苦澀的味道。另外,德國人泡出來的茶,認為茶色愈深更有味道。而我國在飲食文化上,茶主要按照色澤或是工藝流程來進行分類。按照色澤可以分為綠茶、紅茶、白茶等;若是按照季節來區分,則有春、夏、秋、冬茶;按照地理環境,則有高山茶等茶品。我國茶品還有許多小的分類,可以說種類繁多。同樣是茶品,德國人則注重一種美感,他們依據茶特性、色澤或用途的不同,選擇不同的茶具進行品茗。
中德兩國在禮儀上也有著一些差異。我國發揚著尊老愛幼的傳統觀念,無論是倒茶還是敬茶時,都會先敬長輩,若是到其他主人家做客,則會為客人敬茶等。相較之下,德國顯得比較自由。德國人與身俱來的冒險精神,讓他們在品茶禮儀中也較為自由,充滿著浪漫氣息。譬如,在原有的茶中加入其他果汁或者牛奶等方式。若是舉辦聚會,德國人還會尤其注重妝容,飲茶過程無不體現著優雅的氛圍。當然人文內涵的差異也是不同國家間價值觀的差異。我國茶文化思想中,離不開儒家思想,而儒家文化正是講究天人合一。因此,中國品茶意在感悟人生,提升自己的精神世界。德國人比較注重個人主義,與他人交談時,甚少交流個人私事的問題,隨著茶文化的引入,德國人品茶已經成為解壓或者說放松身心的一種方式。
我國茶文化有著濃郁的文化底蘊。自茶文化逐步步入德國后,發展到今天,可以用天翻地覆這樣的詞匯來形容。最初茶文化剛步入德國時,只有不過20家的茶業門店。隨著進出口貿易的發展,現如今,茶文化已經融入德國的大街小巷。從視覺的角度來說,德國可能還略勝一籌,尤其是特制的茶具。茶在德國的崛起,離不開當地醫學專家們的認可與宣傳。茶具有藥物功效,許多病人是可以飲用的,譬如,綠茶既美味,又能夠健身保養,是德國喜愛的茶飲品之一。雖然茶文化到如今依舊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但令人感到驚奇的是德國人品茶的文化修養。他們注重品茶的過程,對茶當中的文化哲學進行分析,研究能夠促進人體健康與養生等方面的茶飲品,努力地將茶的內涵發揮到極致。
茶對于德國來說,一般只按照時間,有上午茶與下午茶兩種說法,茶品中紅茶是德國最愛。我國在品茶的時間上并沒有特殊的規定,按照自身喜好與習慣進行品茗。在德國茶文化教育中,茶還有著諸多的用處,有時候tea還能夠指代茶點或者茶會,或者茶葉的飲品。德國茶文化中,與茶組成的“茶”語接近200個,由此可見德國對于茶文化的教育還是較為重視的,但德國大學設置的茶學專業較少,對于年輕人來說,很難將茶文化繼續傳承下去。對比德國,我國高校大多都設立了專門的茶學專業,茶文化作為民族的寶貴財富,在高校設置專門的專業,能夠激發起大學生的愛國情懷,并承擔起傳承茶文化的使命,有利于對外推廣茶文化,促進貿易經濟,從而提升我國高校學子整體素養。
總而言之,人類的溝通是通過語言來完成的。文章從中德兩國的茶文化差異性入手,討論中德對茶文化的不同看法。世界經濟飛速發展推動著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各國的聯系也逐漸的密切起來。我國的茶文化受到德國習俗的影響后,變得更具德國情懷,而中國原本的茶文化是我國歷史文化中的一塊瑰寶。因此,為了讓我國傳統的茶文化進一步發展,我們需要尊重雙方的語言和文化,這樣才利于今后兩國的交流。
[1]許晶晶.透過《喜福會》中母女關系發展看中西方文化差異[J].時代文學(下半月),2015(1):202.
[2]薛菲.淺談從漢德語言的對比看中德文化差異[J].科技風,2014 (19):170.
[3]余鋒.從茶與咖啡的普及歷程看中西方文化及傳播差異[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4(4):20-23+44.
[4]貫麗麗.透過社會文化看中西方高等教育差異[J].白城師范學院學報,2013(1):72-74.
[5]賴紅玲,王電建.從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維度模型看中美文化差異[J].語文學刊(外語教育教學),2012(7):87-88+127.
[6]史思琪.從文化背景看中德熟語的差異及翻譯實務取向[J].理論觀察,2012(2):115-116.
[7]梁穎.透過中英十五世紀的民謠看中英文化差異[J].現代交際, 2012(1):45-46.
[8]王一.透過顏色詞看中英文化的差異[J].科技信息,2009(34): 497.
[9]張曉青.從動物詞匯文化形象看中德文化差異[J].天津外國語學院學報,2001(1):73-76.
[10]蒲志鴻.透過漢、法成語中的色彩詞看中、法文化差異[J].中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0(4):133-140.
王景瑞(1982-),男,吉林汪清人,學士,講師,研究方向:德國職業教育。